“一洗萬古凡馬空” --趙文元己丑年新作欣賞 。 滴水草堂書畫網 (http://www.) 滴水草堂畫廊 (http://www.) 立軍編輯
。 趙文元 漢文帝九逸 。
。 趙文元 文姬歸漢 120×400cm 2009年 。 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野馬逐漸被馴化,矯健、英俊、忠誠、溫馴的馬,逐漸在狩獵、交通、征戰、農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為古代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巖畫、壁畫、雕塑、繪畫,馬逐漸成了藝術表現的主要載體,特別是秦兵馬俑的威武嚴整,霍去病石雕的渾樸自然,漢畫磚石和青銅雕刻的飛揚神采,唐三彩造型的精美,都為唐代的工筆鞍馬畫派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鋪墊。由于唐朝政治開明清廉,經濟繁榮昌盛,藝術自由熱情,使唐朝的工筆鞍馬畫得到高度的發展和繁榮,并成了當時最為強盛的獨立畫科,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鞍馬畫大家。如韓干、曹霸、張宣、韋偃都為后人留下一大批寶貴的精品力作,并確立了東方繪畫的風格和審美情趣,為東方的架上繪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代繼承了唐代的繪畫風格,再加上帝王的推崇和愛好,鞍馬畫派不但得到繼承而且發展壯大,并冒出不少名家高手。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陳居中,金國的張瑀都為工筆鞍馬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元代師古之風甚興,時代氣息淡薄,但在官場上還是出現了趙孟頫和任仁發這樣的鞍馬畫大家,馬的造型色彩的渲染都達到相當的高度。元之后每況愈下,600多年難尋幾幅工筆鞍馬精品力作,更難找到幾位工筆鞍馬畫派大家。清宮之中倒是出了幾位洋人畫家,也畫了不少工筆鞍馬作品,透視、素描、結構和色彩都是挺講究,但畢竟是洋人唱京劇——洋味太重。更讓人難堪的是宮廷繪畫竟只能由幾位洋人堂而占之,中國繪畫的門面得由洋人來支撐,敗落到這種地步確實讓炎黃子孫感到顏面無光。現代畫家徐悲鴻利用水墨借鑒西畫創作了大量寫意鞍馬作品,開創了新的馬畫空間,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賞,也被成千上萬的畫家和愛好者所追隨摹仿。但遺憾的是1000多年前就開創的工筆鞍馬畫并未得到繼承和發展,元朝之后的衰敗之勢并未得到改觀,600多年空白荒野始終未得到開拓和發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中華大地政通民和經濟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空前發展。盛世年華必定再現大唐工筆鞍馬畫派的繁榮和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需要。 。
。 趙文元 待巡圖(秦始皇七名馬) 400×130cm 2009年 。 數十年來,趙文元先生一直對馬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工筆鞍馬創作上,尋找到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個人風格逐漸得到美術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肯定。在2006年的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趙文元晉京畫展”上得到美術家、評論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和認可。河北美協主席、寫意畫馬大家趙貴德先生評價說:“工筆鞍馬繪畫唐代的代表為韓干,宋為李公麟,元為趙孟頫,元之后就數趙文元了。”我贊同趙貴德先生的誠肯評定。無論在馬的造型和色彩、作品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深度、題材的廣度和繪畫的力度和數量,在當今都是獨一無二的。趙文元先生把工物鞍馬繪畫已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我衷心祝愿今年將在江蘇美術館舉辦的“趙文元新作展”取得圓滿成功。。
。 趙文元 金秋 145×410cm 2009年 。期須九重真龍出 一洗萬古凡馬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