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韓滉 《五牛圖》局部 《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白麻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唐代名畫家韓滉(723~787年)最知名的畫作。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有的俯首吃草,有的翹首前仰,有的回顧舔舌,有的緩步跂行,動態十足,不僅形似,而且神態各異,各具特征,表現了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的等,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韓滉抓住牛所共有的特征:強健有力、沉穩、行動遲緩;用筆粗放凝重,而略顯滯拙的線磚鉤畫,強調牛的形體和筋骨、牛眼的炯炯有神,使牛顯得既健壯又有神氣。在造型上,無論是牛的正面或是側面,低頭還是揚頭,比例、透視關系都處理得極佳,結構準確,注意吸收民間繪畫的長處,風格上渾厚樸實,線磚流暢優美,曲盡其妙,表現出高超的筆墨技巧,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最高水平。 本圖無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紙上有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他是唐代宰相韓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滅宋后,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征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題跋。乾隆還親自在《五牛圖》御詩手書詩作,“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唯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但卻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掠走。 1958年,《五牛圖》卷驚現香港,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后,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 曾經蒼海摘編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