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廈鐵路是革命老區通往沿海、連接經濟特區的第一條快速鐵路,是廈門港口往閩西、贛南、粵東腹地延伸的快速通道,也是將來閩西、贛南、粵東通過廈門與臺灣“三通”的快速通道。它的建設,對完善東南沿海鐵路網、促進老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意義。
象山隧道位于福建省境內,隧道起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曹溪鎮三坑村,經過適中鎮新祠村、象山村,止于漳州市南靖縣和溪鎮樂土村。隧道采用雙洞單線方案,最大埋深830m。左線隧道起始里程為DK19+690~DK35+588,隧道長15898m,右線隧道起始里程為DK19+690~DK35+607,隧道長15917m。隧道設計有5座斜井(其中2#、3#、4#斜井為有軌運輸)。隧道采取鉆爆法施工,初期支護為噴錨網噴+拱架等形式,隧道襯砌采用復合式襯砌。象山隧道任務重、工期緊、施工難度大、技術含量高,洞身穿越煤層瓦斯、煤礦采空區、巖溶段、斷層破碎帶、圍巖大變形段、巖爆段、巖石放射性異常段等極為復雜的不良地質,潛在的風險巨大。
象山隧道1#斜井出口方向具有水量大、水壓高、巖溶發育、巖溶形態復雜的特點,施工中采用了綜合地質預測、預報技術,即首先地質雷達初步判斷掌子面前方30m的異常構造(結構面、斷層破碎帶等),然后采用水平鉆探基本確定掌子面前方30m的地質情況及結構面和含水體位置,準確掌握掌子面前方的地質情況,主要是寬度較大的異常構造(結構面、斷層破碎帶、含水體等)、巖性、巖溶發育形態、溶洞充填物及水量、水壓情況,判斷水的方向及涌水、突泥的危險程度。通過設計地質資料分析,結合地質超前預測、預報,隧道前方主要地質情況如下:
①地質構造復雜:隧道穿越的主要地質構造為F7斷層破碎帶及其影響帶,隧道埋深150m左右,巖溶十分發育,屬于典型的深埋巖溶隧道;
②巖性變化大:隧道通過的地層以灰巖石為主,存在多處可溶巖非可溶巖接觸帶及斷層破碎帶,對隧道開挖安全和穩定影響較大;
③隧道的涌水量大:隧道可溶巖地段最大涌水量可達1000m3/h左右;
④水壓高,實測水壓力1.4~1.5MPa;
⑤高壓、富水、充填型溶洞和巖溶管道發育,隧道涌水、突泥可能性極大;
⑥巖溶水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并和地下暗河具有一定的水力聯系,暴雨季節,隧道涌水量會突然增大、水壓高、破壞力強。
針對以上地質條件,依據設計原則以及注漿堵水要求,為了攻克象山隧道巖溶地段這一難題,我注漿公司于2009年2月份進場,承擔了象山隧道高壓富水、巖溶發育、巖溶形態復雜的不良地質地段內的鉆孔、注漿、大管棚施工等施工項目,并根據我公司的實際能力和象山隧道現場施工情況,在鉆孔注漿方面成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專業化注漿隊伍,選取具有豐富注漿經驗的技術人員、機械技師及熟練工人,確保取得較好的堵水效果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務。

圖一 1#斜井右線YDK24+114全斷面注漿,3#探孔涌水情況

圖二 1#斜井右線YDK24+114全斷面注漿,注漿施工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