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小周后】【楊玉環】【窅娘】【永泰公主】【趙飛燕】【趙合德】【甄宓】【朱淑真】【吳藻】【西施】 ---------------------------------------------------------------- 32、【陳圓圓】 生卒:不詳籍貫:常州武進.陳圓圓: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善歌舞。初為田畹歌妓,后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曾被俘。三桂降清,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云南。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民間傳說稱吳三桂降清是為了她。吳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中國的歷史由此改變。陳圓圓成為改朝換代的關鍵人物。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養母陳氏姓。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為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選美。后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畹占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后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陳圓圓復歸吳三桂。后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后,神馳心蕩,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 “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戰敗后,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后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后獨占云南。 順治中,吳氏進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 33、【小周后】 “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小周后的形象因李煜的這首《菩薩蠻》而被定格在那個偷歡的夜晚。 那是一個月黑風輕的晚上,她手提著鞋子,只穿著襪子,采著小碎步,心跳加速,躡手躡腳地趕著去偷會情郎。煞是風流可愛的小婦人。小周后是典型的江南美女,錢塘人士,嬌柔玲瓏,婀娜多姿。她和姐姐大周后先后成為南唐李后主的皇后。 小周后和李煜初遇時,只是個花季少女,而姐姐大周后已臥病在床。李煜對小周后一見傾心,情不自禁,兩人瞞著重病在身的大周后,偷偷幽會。和許多花前月下的故事一樣,幽會的地點就在后花園。偷情的刺激使李煜的詩情澎湃,為小周后寫下了多首贊美詩。這些詩詞充滿香艷之氣,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她的柔媚與多情。當大周后知道這一切后,又妒忌又氣憤,竟撒手人寰。大周后去世后,小周后順理成章地和李煜結了婚。 李煜顯然是投錯了胎,明明是個風流才子,卻偏做了一國之君。而小周后更是不問政治,不談國事,不講權術,也沒有像某些賢德的皇后那樣,用心良苦地去勸戒夫君要勵精圖治。她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個幸福小女人。喜歡把生活藝術化的李煜和追求小資情調的小周后還真是天生一對。夫妻倆守著幸福,甜甜蜜蜜地過著才子佳人的小日子。作為李后主最寵愛的女人,小周后儼然是南唐的時尚教主。她偏愛綠色,常常一襲碧衣,飄若仙子。青碧色很快就成為南唐的流行色,上流社會的女人們都紛紛穿起綠色衣服。有一富人,印染了一匹縐絹,曬于苑內,夜間忘了收起,為露水所沾,第二天一看,顏色卻更加鮮亮。李煜與小周后見了,一齊稱美,稱之為“天水碧”。于是妃嬪宮人,就紛紛收集露水來染布。 李煜一生有兩大愛好,其一是文學藝術,其二是女人。他不僅詩詞造詣高,對女人的服飾妝容也是頗有研究,甚至還親自打造了一款“百花妝”。他用茶油花子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花餅。并讓妃嬪宮女淡妝素服,縷金于面,用這花餅裝點在額上。小周后和現在的許多小資女有一個共同喜好,就是焚香。而且一樣喜歡DIY,自己琢磨,自己動手制作。據說她DIY了把子蓮、三云鳳、折腰獅子、小三神字、金鳳口罌、王太古、云華鼎等數十余種焚香的器具。焚香之時,云煙飄渺,香氣彌漫,置身其中的小周后猶如仙女下凡。 充滿閑情逸致的南唐第一夫婦又潛心研究起美食,編撰了一本獨具一格的皇家私房菜食譜。他們將外夷所出產的芳香食品,或燒成菜肴,或做成小點心,或熬做羹湯。據說這本私房菜食譜記錄了92道佳肴,而且李后主還親自為每道菜肴題名。試想,今日小周后要是開個美女私房菜的博客,那點擊率一定排在前三甲。作為一個沒有野心的小女人,小周后的人生追求并不高,無非是和自己喜歡的男人,過幸福的生活。可惜她和李煜并不是尋常夫妻,而李煜終究還是做了亡國之君、階下之囚。小周后的小幸福也就此被雨打風吹去。 “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宋太祖趙匡胤早已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貌,常令她進宮陪伴。倍感屈辱的小周后開始埋怨起李煜,責怪他當初不好好做一國之君,把江山葬送于他人。但一切為時已晚。曾經的那些小浪漫、小情調、小情趣在巨大的命運轉折中早已變得不堪回首。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多年后,李煜和小周后雙雙服毒而死,空留下無限惆悵。 ---------------------------------------------------------------- 34、【楊玉環】
-------------------- 【楊玉環】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后,兩人甜美異常。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并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宛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陜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 35、【窅娘】  窅娘是南唐后主李煜嬪妃.她善舞,用裹足取悅后主,后主對其甚是欣賞,南唐唐鎬曾寫一對聯寫窅娘舞“蓮中花更好,云里月長新”只是很快南唐滅亡了。 窅娘出身貧寒。她本為采蓮女,十六歲被選入宮。據說是混血兒,所以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樣,故名 “窅娘”。用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金蓮舞。進南唐宮,李煜便單獨召見,看她跳采蓮舞,見其雙目深凹而顧盼有情,便為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蓮舞,據說她跳舞時好像蓮花凌波,俯仰搖曳之態優美動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兩只腳都纏的很小,跳舞時就在一朵蓮花形狀的舞臺上,因此很受李煜的寵愛。所以后來宋朝以及后面幾朝的婦人均以裹足為美。在李煜一生的女人中,首先就要講到窅娘。一個充滿情感的詞人,對于周圍的事事物物,都有一種異于常人的執著與愛戀,對于異性更有著一種獨到的欣賞能力。一般男人欣賞女人,依次有四個重要部位,即:眼睛、頭發,身段和足部。眼睛的美態自然也包括了面部五官的搭配,頭發的美態想必連帶著發型及飾物,身段的美態范圍更為廣泛,包括豐乳、皓腕、纖腰、曲臀、膚色,特別是足部的欣賞,除了有形的美腿和纖腳之外,還必須充分發揮聯想,它所象徵的一些隱而不顯的特殊意義,只有充滿靈性與感性的人,才可能想像得到。窅娘就是以一雙小腳,細嫩挑巧,擅長《霓裳舞衣曲》而得到李后主的寵幸的。對窅娘善舞,后人有宮城一首詠嘆:“紅羅疊間白羅層,檐角河光一曲澄;碧落今宵難得巧,凌波妙舞月新升。”窅娘當時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女子纏足尉然成風是從五代開始的,窅娘不是女子纏足的第一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南唐的宮廷生活為當時一般人所艷羨,而窅娘又是一個絕色的美人兒,對婦女的纏足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大宋之后,名媛閨秀爭相仿效,逐漸遍及全國各地,愈纏愈小,都以「三寸金蓮」為婦女的美態標準.以至于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對于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習性影響至深且巨。有詩說:“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婦女纏足到后來日益變本加厲,不斷地在「小巧」上下功夫,小到根本無法站立,反而成為美的極致。《笠翁筆記》中曾提到明代有一位姓周的宰相,以干金購一麗人,名為「抱小姐」,她的腳小到寸步難移,每次行走都必須別人抱著走。李笠翁于是大發議論:「選足一事,如但求窄小,則可一目了然,倘若由粗以及精,盡美而思善,使腳小而不受小腳之累,兼收腳小之用,則又比手更難,皆不可求而可遇也。因腳小而難行,動必扶墻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腳小而致穢,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維何?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摸,此用之在夜者也。李笠翁的觀點仍不脫欣賞的范圍,事實上纏足之風,自宋代風行以后,頓使我國婦女變成嬌弱伶仃的模樣,一個動輒扶墻靠壁的母親,如何能夠教養出英武剽悍,斗志昂揚的兒女。后來蒙古人入主中原,明朝把蒙古人趕走,緊接著滿州人又入關,漢民族連連失勢,未嘗不與纏足有關。蒙古人和滿洲人對纏足莫不推波助湖,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漢人保持纏足的風習,但他們自己的婦女卻大腳蹁蹁,來去如風。纏足自窅娘算起,整整流行了千年,如今雖然已經徹底草除,然而今日的芭蕾舞,仍是仿效窅娘當日的婀娜凌去姿態,而婦女高跟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纏足相同,真是但求玉立婷婷,挺胸凸臀,款擺柳腰,婀娜多姿,管它傷筋動骨,摧殘肢體。由于李煌的異想天開,窅娘的實地執行,使他們與當年的肖卷寶和潘巧兒更進了一步。這種摧殘肢體的作法,罪在李后主,因此有些因果論者,都說李后主歸宋之后,被宋太宗以「牽機藥」毒死,死時四肢曲縮像在牽機,就是他設計女子屈纏雙足的報應。 有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后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纓絡,光輝奪目。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后主與周后并肩欣賞。事實上在李后主的心中窅娘也不過比較特殊的歌伎而已,真正令李后主傾心相愛的還是周后。 ---------------------------------------------------------------- 36、【永泰公主】 死后哀榮至盛的公主,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她只活了十七年。 至盛的哀榮與早逝的生命,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所有的一切,構成了這個少女不幸的人生。 永泰公主,其實在她活著的時候,她只是永泰郡主。她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名叫李仙蕙。十五歲的時候,永泰郡主嫁給了年紀大約在二十上下的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婦。武延基的父親武承嗣雖然與李氏家族有過節,但是武延基與永泰郡主卻情好甚篤。因為小妻子的關系,他與李顯的世子邵王李重潤也很友愛,關系密切,經常在一起飲酒談心。 其時,正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朝政的時候。二張在朝中胡作非為,對李、武二家也毫不客氣。李武二氏皇族,為了平安活命,甚至為二張牽馬執鞭。李重潤與武延基對二張的囂張十分不滿,聊天時,便常有忿忿不平的話語。本來,在自己的家里發幾句怨懟之詞,實屬平常的事,可是,不知怎么搞的,這么私人的談話,居然也被二張的耳目打聽到了。其實,背地里抱怨二張的武李皇族應該極多,但是李重潤和武延基作為最小的兩家成員,不幸成了二張認為最合適下手的對象。張氏兄弟將李重潤與武延基的議論加油添醋,報到了武則天那里。武則天一聽,兩個內孫外孫,居然對自己視同心肝寶貝的張氏兄弟如此誹謗,立即勃然大怒。 李重潤和武延基、永泰郡主都被召入宮中,武則天不容分說,就下令將他們斃于杖下。三個少年,就此含恨逝世。此時永泰郡主剛十七歲,她的丈夫武延基和哥哥李重潤大約都在二十四五左右。 這年是公元701年。 但是《新唐書》又說,他們是被武則天縊殺的。 《舊唐書》說得更為慘烈。武則天將三個孩子交給他們的父親李顯處置。李顯膽戰心驚,想到兩個哥哥被親生母親滅門的慘景,咬著牙齒,將兒子、女兒、女婿一起勒死,向母親交差,以保全其余家人的性命。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三個少年少女,都是由于二張的原因,而喪命在自己的祖母手上的。 僅僅四年之后,二張便被含恨已久的“五王”大臣與武李二家合力誅滅了。 中宗復位登基,四年前愛子愛女夭逝的一幕,對懦弱敏感的李顯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傷痛。這年的四月,李顯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蕙仙為“永泰公主”,并且空前絕后地特許他們的墳墓尊稱為“陵”,規格與帝王等同。永泰公主墓,從此成了“永泰公主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永泰公主陵被發掘。 出土的墓志銘上卻有著“珠胎毀月”的字樣。這樣看來,永泰公主并不是被亂杖打死或縊殺的,而是死于難產。她的骨骼,也確實纖細柔弱,尚未發育成熟,生育對她確實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是有困難并不等于生不出來,更何況早產的胎兒很小? 再一研究,她難產而死的日子,離她的兄長和丈夫被殺的日子,前后僅相差一天。這樣看來,十七歲的少女李仙蕙,是在驚悉丈夫的死訊后,驚嚇早產,以致難以產育而死在血泊中的。 這是更凄慘的一幕:忽然失去了丈夫的永泰郡主,胎氣受驚而早產,卻因為無人敢于陪伴幫助,一個人在血泊中孤零零地呻吟慘叫之后,帶著她的孩子一起追隨著丈夫而去。 難怪中宗李顯對這一幕如此傷感自責,至死都念念不忘。無論是郡主,還是公主,無論是墓,還是陵,十七歲的李仙蕙都不會知道,假如死后有靈,她也只愿和丈夫孩子廝守在一起。 掃開隨著歷史的灰塵,摒盡遠去的鼓噪聲,千年之后,我們似乎仍能看到,李顯作為父親暗淡哀傷的心情。 ---------------------------------------------------------------- 37、【趙飛燕】  漢成帝劉驁的第二任皇后趙飛燕,她妖冶冷艷,舞技絕妙,與妹妹趙合德同封昭儀,受成帝專寵近十年,貴傾后宮。是何緣故使得她“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呢?這得從趙飛燕的家庭談起。趙飛燕的父親趙臨是漢代宮府家奴,日子過得窮困潦倒。趙飛燕生下后,因無力撫養,父親將她扔到荒郊野外。趙臨晚上總是夢見嬰兒在哭,四天后去尋找,孩子竟沒死。趙臨又把她抱回家中勉強養活。趙飛燕因為家窮,很小就被賣到陽阿公主家做歌舞伎。趙飛燕天資聰明過人,練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漢成帝有一次微服出行,來到陽阿公主家。公主召歌伎為成帝助興。趙飛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麗動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傾倒了成帝。漢成帝將她帶回宮。趙飛燕使個欲擒故縱之計,一連拒絕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臨幸,再也離不開她。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她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成帝十分著迷。成帝為她舉行的舞技表演設在后宮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環擊節拍,馮無方吹笙伴奏。趙飛燕跳起《歸風送遠曲》。一陣風起,趙飛燕險些跌入池中,多虧馮無方抓住她薄如蟬翼的云水裙,才有驚無險。漢成帝又命宮女手托水晶盤,令飛燕盤上歌舞助興,趙飛燕的絕妙舞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給漢成帝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成帝對她更加迷戀。? 趙飛燕不僅漂亮,心思也非常縝密,為緊緊抓住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勝她一籌的妹妹趙合德,推薦給成帝,趙合德的美貌令成帝驚羨不已,合德的柔情更令成帝神魂顛倒,成帝一刻見不到趙氏姐妹,便心神不安。姐妹倆的話,成帝更是言聽計從。姐妹設計陷害許皇后,成帝就廢掉許后,冊立趙飛燕為后,趙合德為昭儀。趙氏姐妹掌握后宮生殺大權,不可一世。趙氏姐妹雖得專寵,但從未懷孕,她們害怕別的嬪妃懷孕生子,威脅后位,就瘋狂地摧殘宮人。“生下者輒殺,墮胎無數”。當時,民間就流傳著“燕飛來,啄皇孫”的童謠。宮女曹宮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門外。許美人生一子,趙合德哭鬧不已,逼迫成帝賜死母子。色迷心竅的漢成帝,年已不惑,膝下尤虛。為討好趙氏姐妹,竟兩次殺子,置江山社稷于不顧,成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古代版本。趙氏姐妹何以不孕呢?原來她們為使膚色白皙嬌嫩,把一種秘方配置叫做“香肌丸”的藥丸塞入肚臍。這種藥丸確實功效顯著,用后膚如凝脂,肌香甜蜜,青春不老。撩人的香氣更令漢成帝不能自持,不施云雨絕不罷手。姐妹倆把成帝死死迷住,成帝精力耗盡,就服補藥滿足淫樂。為取悅成帝,方士們爭獻丹藥。漢成帝起初服食一粒丹藥,即可精神亢奮臨幸美人,好似恢復了青春活力。漢成帝長期服用,不斷增加劑量,后來竟連服十丸丹藥淫樂,結果泄陽為血而亡。成帝死于趙合德床上,朝野震動,群臣聲討趙氏禍水。趙合德自知難逃罪責,自殺身亡。趙飛燕因為幫助成帝的侄兒劉欣即位,新帝感恩,仍舊尊她為皇太后。六年后,哀帝逝世,大司馬王莽以趙飛燕殺害皇子之罪,迫其自盡。風光一時,權傾一時的趙飛燕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 38、【趙合德】 趙飛燕和她的孿生妹妹趙合德生在江南水鄉姑蘇。趙飛燕原名宜主,只因窈窕秀美,憑欄臨風,有翩然欲飛之概,鄰里多以“飛燕”譽之。久而久之,人們漸漸忘記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趙飛燕。她妹妹趙合德風姿迥異,生得體態豐腴,玉肌滑膚,美艷嫵媚與趙飛燕不相上下。追根究底,趙氏姐妹在血緣上與皇家劉氏多少還有點關系。她們的母親是江都王的女,嫁給中尉趙曼,暗中與舍人馮萬金私通而生下二女,將她們丟在郊外,居然三天不死,以為命大福大,才又抱回撫養。由于趙曼死得早,趙氏姐妹早年也備嘗艱辛,母女三人從姑蘇一直流落到京師長安。住在城郊的陋室之中,靠著纖纖雙手,替人作女紅為生。趙母在貧病交加中撒手人寰后,趙氏姐妹便倚托在同里的趙翁家中,成為趙翁的義女,過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 趙合德雖然比不上乃姐的蠱惑手段,但是她豐滿的身軀,狀若含苞待放的蓓蕾;酷似粉裝玉琢,著體便酥,恰好形成了對漢成帝另外一層強烈的補償心理。在與趙飛燕日日夜夜纏綿得昏天黑地時,情不自禁地就會想到趙合德,總覺他心中的遺憾只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得到充分的滿足。還是在趙合德與漢成帝度過第一個不眠之夜后,漢成帝就在歡暢無比,欲仙欲死中,把趙合德叫做“溫柔鄉。”說“我當終老是鄉,不愿效武帝之求白云鄉了。”這話有如讖語,后來果然應證,讀者留神,就會找到答案。 據說趙合德一身肌膚如賽上酥,按照今天的說法是屬于油性的皮膚,必然經常沐浴,才能保持通體舒泰。自從漢成帝一次無意間從門窗隙縫中窺見了趙合德洗澡后,就成為他一種新鮮的刺激:從趙合德寬褪羅衣,玉骨冰肌,蘭湯瀲滟,到自我欣賞,顧影自憐,關窗鎖戶,輕醮細拭,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旖旎畫面,有景像、有動作、有表情、更有聲音,是漢成帝的經驗里從來沒有汲取過的。從而更激發他許多激越的聯想。所謂:“ 寬褪羅衣玉色鮮,蘭湯莫遣濕雙蓮;那能不稱檀奴意,自撫凝脂亦可憐。玉骨生涼粉汗輕,冰綃拂拭雪肌明;鎖窗嚴密無窺處,時聽香羅醮水聲。” 所以這次為趙合德修宮殿,漢成帝特地關照用藍田玉鑲嵌了一個大浴缸,注入豆蔻之湯,更顯水光瀲滟。另外再用白玉、黃金、配以翠玉、明珠做成一張特大的合歡床,懸掛著粉紅紗帳,帳頂裝飾萬年之蛤所產的夜明珠,發出璀燦的光輝,照耀得長夜如晝。 趙合德沐浴,有詞為證:“水清如鏡,偷得佳人一個影,反覆回旋,飛舞盤中體欲仙。幾何著色,妙在嬌憨元氣力,紅沾羅衫,一樹挑花露半含。蘭湯初整,未識檀郎可睡醒,為怕偷看,不敢輕將裙帶寬。還移蓮步,低喚小環來守戶,如若來時,咳一聲兒使我知。 果然潛到,咳嗽聲中微帶笑,已在眼前,揭破窗幾偷眼看。忙將裙系,未曾由他窺妙處,一縷水紗,遮處何曾真個遮。 ”趙合德知道了自己入浴的過程,竟能如此地使皇帝神魂顛倒,于是便將計就計地不予揭穿。更運用欲擒故縱的手法,盡量鋪排無限的媟艷風光,甚至連浴罷的情態,也加以刻意的美化,以捕捉漢成帝的注意力:“蘭湯晚涼,鸞釵半妝,紅巾賦雪吹香,擘蓮房睹雙。羅紈素珰,水壺玉床,月移花影西廂,數流螢過墻。”“情惑”之為物十分奇特,來無影去無蹤,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能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當它以排山倒海之勢來臨時,直逼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當它悄悄地溜走時,又會使人百無聊賴到了極點。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漢成帝的情惑快速地從趙飛燕懷中撤出,轉移到了趙合德的身上。從此宮槐秋落,孤雁哀鳴,青燈映壁,衾寒枕冷,趙飛燕冷冷清清地飽嘗孤獨的寂寞的苦澀的滋味。她不甘心芳華虛度,更不愿就此結束了她絢爛的生活方式,于是開始誘使心腹太監,把一些年青力壯的美男子,暗地里引進宮來。初時還躲躲閃閃,一方面為了享受青春,另方面也期望借以生育一男半女,日后承繼皇家香煙,好永保富貴尊榮。 一個人做了壞事,就像是隱入泥淖一般,愈陷愈深而不能自拔。日子久了,原先的罪惡感反而逐漸沖淡,而愈益變本加厲,終于肆無忌憚。 長久以來,漢成帝不曾踏進東宮一步,趙飛燕竟明目張膽地與其所歡飲酒作樂,甚至白晝宣淫。趙合德曾經聲淚俱下地勸告姐姐,無奈趙飛燕已經走火入魔,那里聽得進去,仍然日復一日地胡鬧下去。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紙是包不住火的,再厚的墻也會透風”。俗諺說得一點不錯,終于有一天鬧出亂子來了。那天,漢成帝前往中宮王太后處請安,并陪侍母后午膳,飯后有些疲累,就近想到東宮歇息片刻。午后人寂,宮女們正在廊下打盹。皇帝駕臨,趙飛燕倉皇出迎,但見云鬢偏墜,發絲散亂,衣衫不整,滿臉春情。漢成帝以為她是午睡方濃而被驚醒,并未十分在意,突然寢宮內有一聲郁悶的男子咳嗽聲傳出,剎那間便明白了一切,拂袖而起,一聲不響地憤然離去。 雖然朝廷大權都在舅舅手中,然而處理后妃間的事情,漢成帝仍然具有無上的權威。此刻綠云壓頂,士可忍孰不可忍,何況貴為天子,竟不能禁制自己的妻子紅杏出墻,還有什么面目治理萬民。于是一言不發,滿臉嚴霜來到昭陽宮。聰明伶俐,心細如發的趙合德,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急忙跪在地下自責道:“臣妾孤寒,無強近之愛,一旦得備后庭驅使之列,不意獨承幸御,立于眾人之上,恃寵邀愛,眾謗來集,加以不識忌諱,冒觸威怒,臣妾愿賜速死,以寬圣懷。”說罷淚流滿面,叩頭不已。面對這個梨花帶雨的美人兒,漢成帝心中的怒火已被她的汪汪淚水澆息了一半。然而仍然忿忿不平地說:“不管你的事,只是你姐姐鬧得太不成活,我一定要殺了她,方泄我心頭之恨。” 一聽到“殺”字出口,趙合德心中一驚,但是很快地冷靜下來,故作鎮靜地緩緩譬解。首先說明她們姐妹的情感深厚,姐姐若死,妹妹義不獨生。再說明自己得以忝列后宮,侍奉皇上,完全是靠姐姐的引薦,最后說到為了皇家的威嚴與聲譽,豈可大事張揚。姐姐固然是罪有應得,如果累及皇上的圣德就太不劃算了。漢成帝認為趙合德言之成理,于是答應對趙飛燕的事不再追究,但卻派人夜搜東宮,捉住了幾名美俊壯碩的男子,神不知鬼不覺地斬首了事。從此恨透了趙飛燕,不再踏進東宮一步。糊涂的漢成帝以為就此可保無事,但是天下美俊壯碩的男子多的是,殺了一批,不久趙飛燕便又找來一批。宮庭之中,盡人皆知;朝堂之上,也竊竊私議,只有漢成帝被蒙在鼓里。光祿大夫劉向看到趙皇后如此穢亂,實在忍無可忍,但又不便明白指出,只好費了許多功夫,引經據典,搜羅昔時賢后貞婦,興國保家之事,寫成了一冊《列女傳》。呈獻漢成帝作為諷勸,力斥孽嬖為亂亡之征兆,以盼望朝廷有所警悟。漢成帝嗟嘆至三,頻頻予以嘉勉,但就是不講實質性的話,也終究未因此做出實際的行動,但是劉向的《列女傳》卻因而流傳下來。 漢成帝已將她置諸腦后,然而趙合德卻放心不下,整日膽顫心驚。為了挽救姐姐,她聲淚俱下地進行了一次懇談。她憶及幼時的家貧,三餐不繼,如何與鄰家少女一起做草鞋,如何把草鞋賣掉換回大米,如何路遇大風雨,如何無柴可燒,在饑寒交迫下,夜長不能寐,相擁而泣。談到今天的富貴,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現在你竟自毀如此,倘若再犯了過錯,成帝再怒,事情就會不可挽救!那時身首異處,豈不貽笑天下。今天,妹妹還能救姐姐,但實在是沒有把握,倘若妹妹死啦,姐姐還依靠誰呢?一席話說得聲情并茂,姐妹兩人忍不住抱頭痛哭。聲音啞了,淚也干了,仍然要面對現實。大錯已經鑄成,如何才能挽回,趙飛燕說道:“愧悔無及,奈何!奈何!皇上愛汝一身,惟望妹妹援我,就像過去我推薦妹妹一樣。” 趙飛燕與趙合德姐妹二人,孿生同胞,自幼相依為命,及長投身富平侯府,而后雙雙入宮受寵,彼此互相援助,與皇帝結成了一個情感的“鐵三角”。貴盛無比的許皇后與才情富華的班婕妤,都相繼被她們擊倒,在情感的道路上真個是所向無敵,當者披靡。無奈趙飛燕胡作非為,已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自作孽,不可活”,這又能怪得了誰呢? 雖然如此,為了姐妹之情,更為了免死狐悲的孤單態勢,趙合德明知覆水難收,但是她必須打起精神,憑恃自己的美貌與智慧,加上圣眷正隆這一最大的優勢,一次又一次地想盡了各種可行的辦法,以期彌補皇上與姐姐之間的裂縫。 出于男人天生的自尊和排他性,盛怒之下漢成帝產生過要殺了趙飛燕的想法。但比起那些飛揚跋扈的權臣與居心叵測的外戚,在漢成帝的內心里覺得趙飛燕的乖異心理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后,他慢慢地想起趙飛燕也曾是自己心愛過的女人,因此一絲憐憫的情意,油然在漢成帝心中升起。恰好遇到趙飛燕二十四歲生日,東宮里有一個慶祝儀式,在趙合德的連哄帶騙下,漢成帝終于暫時忘記前嫌,來到東宮。 酒過三巡,趙飛燕忽然悲從中來,漢成帝非常訝異,問道:“又有什么委屈嗎?”意思是說我已經不究既往,還有什么好怨怒的呢? 趙飛燕裝模作樣地跪下來,痛心疾首地道:“妾過去在許皇后身邊的時候,陛下駕臨,妾站在皇后身后,陛下總是頻頻地注視我。皇后知道陛下的意思,叫妾特地來侍奉皇上。想不到竟承更衣之幸,體血還污了御服,妾欲為陛下洗去,陛下不肯,說要留作紀念。不數日,就被封為捷妤,又被封為皇后,當時陛下的齒痕還在妾的頸頸之間,今日思之,不覺感泣。”這一段說詞,是事前設計好的,無非是想以舊日的感情,來打動皇帝的心,收到重拾舊歡的效果。果然,漢成帝念及舊日恩愛之情,不禁為之惻然,大有不勝今昔之感!趙合德眼看苦心設計的溫柔陷防,已經牢牢地套住皇帝,于是借故先行離去,這一夕漢成帝與趙飛燕開懷暢飲,直至夜闌人靜,雙雙攜手進入內寢。雖然趙飛燕使出混身解數,竭力迎合與討好,無奈情感已有裂痕,漢成帝終感不是滋味。 這事的結果出乎意料,令趙合德大吃一驚。趙飛燕看透了皇帝的心思,心想:這也許是最后一次獲得寵幸了。于是瞞著妹妹,私自作主,在一個月后逕假裝懷孕,并上表成帝,希望以此來大大改變目前對自己不利的態勢。 漢成帝自從十九歲嗣位以來,時光荏苒,悠忽間已經年逾不惑,還無子嗣。如今聽說皇后有了身孕,著實大為興奮,喜孜孜地批了一道圣旨,對趙飛燕表達了無限愛憐之意,叫她好好保重。一項騙局在宮中進行,被收買的太醫在宮中進進出出,煞有其事。后本打算在民間找一個嬰兒進行偷天換日的勾當,可宮禁森嚴,談何容易。眼看十月臨盆之期已到,東宮上下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實在無法再搪塞下去,才不得不由太醫上奏,說是“圣嗣不育,一生下來便夭折了。漢成帝日夕盼望的喜訊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也懶得再去東宮,他受到的打擊太多了。趙合德最終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對姐姐的這一行為十分忿怒,十分驚懼。因為不知什么原因,趙氏姐妹雖一直蒙皇上寵幸,就是沒有懷孕,因此就十分擔心別的宮妃懷孕奪寵。所以只要后宮中有人懷孕,就千方百計毒害,以至長安市上都出現了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玱瑯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這事使成帝斷絕了皇嗣。這事一旦拆穿,必定死后無葬身之地。趙飛燕的騙局就極有可能使這事拆穿。趙合德狠狠地罵姐姐,使得趙飛燕懔然而驚,懊悔交加,從此收斂形跡,進行一種自我流放式的幽居生活,不再招蜂引蝶,也不再念戀榮華富貴了。 趙飛燕自動地撤出情感的鐵三角,形成了漢成帝與趙合德一對一的局面,昭陽宮中相愛相憐,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漢成帝內心是痛苦的,他本有親政的能力,卻無法動搖已經形成的王氏外威勢力。先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兄長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輔政,王鳳死后又由他的弟弟王音自代,這時成帝已經三十,在位十一年。另外還有“五侯”,平阿侯王潭、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所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可見其聲勢之隆。另外王太后還有一位早死的兄長王曼不曾封侯。他的兒子王莽矯揉造作,沽名釣譽,將自己偽裝成勤身博學,謙躬下士,居然也浪得虛名。漢成帝在太后暗示下又糊里糊涂封他為新都侯,種下他日后篡奪漢室江山的禍根。 事實上,趙飛燕姐妹在宮中胡作非為,王氏權臣未嘗不知道,只是故意睜只眼閉只眼,讓她們加速劉氏政權的滅亡。 成帝內心太苦,權力又奪不回來,就縱情聲色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悲哀。漢成帝國荒淫無度,身體狀況日見不濟。趙合德正值女性的鼎盛時期,需索卻益加強烈,因此不得不以春藥來刺激皇上的欲念,終于釀成了可怕的后果。漢成帝綏和二年春天,在一個暖洋洋的春夜里,因為歡娛過度,一度昏迷。等到早晨起身著衣,忽然一陣天旋地轉,兩手一松,龍袍落地,一頭栽倒在地,竟然停止了呼吸。 成帝駕崩,死得離奇,死得突然,連傳喚太醫的時間都沒有,自然引起許多懷疑及揣測。王太后諭令王莽會同丞相、御史查究皇帝起居發病狀況,趙合德方寸大亂,羞愧不已,飲藥自殺,算是保全了最后一點尊嚴。趙飛燕被打入冷宮,寂寞而終。從某種意義講,趙飛燕姐妹不自覺地擔當了外戚王氏奪劉漢政權的工具。就她兩人而言,入宮見妒,不得不采取自保的措施,屬于人之常情,終其一生,并未干預朝政,也未讒害忠良。只有毒殺有孕宮妃,斷絕皇嗣,才是她們不可饒恕的罪過。成帝死后,只好由侄子繼位,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奪劉漢政權,改國號為“新。” ---------------------------------------------------------------- 39、【甄宓】 甄洛,是中國歷史上極賢的美女之一,擁有傳奇的身世和結局。中山無極人(河北省無極縣),東漢王朝宰相(太保)甄邯先生的后裔。老爹甄逸先生,擔任過上蔡(河南省上蔡縣)縣長(縣令),生有三男五女。三男的順序是:甄豫、甄儼、甄堯。五女的順序是:甄姜、甄脫、甄道、甄榮、甄洛。甄洛女士是甄家最幼的女兒。她是天神伏羲的小女兒,長的非常美麗,可是,身體不是很好,因此伏羲不喜歡她.一日,她來到洛水之濱,河伯傾于她的美貌,向她求愛,而她眼見夕陽之下,洛水波光粼粼,十分美麗,于是投向洛水,在洛水為神,稱為洛神,世人稱作宓妃.而曹丕的妻子,姓甄,叫甄洛,也稱甄宓,世稱甄妃.因被曹丕冷落,有怨言,而被賜死,也有人說她喜歡曹植,引曹丕的嫉恨,被賜死.而曹植十分思念她,獲得甄后遺枕后感而生夢,夢見甄妃來對她說她已為洛水之神.曹植醒來,感慨萬分,遂作《洛神賦》. 當然,只是傳說而已. 當時顧愷之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著名文人、讀曹植所寫《洛神賦》之后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把甄妃與洛神相提并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妃的懷念和寄托. ----------------------------------------------------------------- 40、【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作品特點】 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后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詩)2卷,《斷腸詞》1卷及《璇璣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后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后世常與李清照相提并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近來學術界認為實是歐陽修作。 朱淑真書畫造詣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當與李清照并駕齊驅。 ---------------------------------------------------------------- 42、【吳藻】 一、[清](一七九九―一八六二)女。字蘋香,自號玉岑子,仁和(今杭州)人。幼而好學,長則肆力于詞,又精繪事,嘗寫飲酒讀騷圖。自制樂府,名曰喬影,吳中好事者被之管弦,一時傳唱。后移家南湖,顏其室曰香南雪北廬,自畫小影作男子裝,托名名謝絮才,殆不無天壞王郎之感。其父與夫皆業賈,兩家無一讀書人,而獨呈翹秀。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廬集、花簾書屋詩、花簾詞、讀騷圖曲。《藝林》、《杭州府志》、《西泠閨詠》、《兩般秋雨庵隨筆》、《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畫錄識余》。 二、[清]字蘭坪,江寧(今南京)人。能書,工詩詞。善畫蘭。嘉慶(一七九六―一八二0)時與朱魯南(沂)等九十余人,結金陵畫社,馬掬村(士圖)有畫社丹青引詠之。《莫愁湖志》、《蘭言》。 ------------------------------------------------------------------ 43、【西施】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