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觀點:阿里巴巴B2B模式在商業模式上沒有實質性的成功,現在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都已發現它的”忽悠“性,其國內的”誠信通“與國際的”中國供應商“實際給企業帶的效果不只是差,而是實在太差了,忽悠了這么多年,這些中小企業主也慢慢明白什么是網絡營銷,開始變”聰明“了,不會再輕易上當了,這一點馬云肯定是越來越感受到,也一定是前些天拋出的”過冬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會有人問,哪為什么有這么多企業都愿花錢來買呢? 馬云回杭州創辦阿里巴巴之前有三四年的互聯網創業經驗,這時期馬云雖然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成功,但馬云漢學會了如何炒作互聯網概念,明白了什么是風險投資,什么是資本運作,明白了要包裝一個什么樣的項目,什么樣的團隊,說什么樣的話,才能引起VC的興趣,這也就是后來被包裝得哪么傳奇性的什么十八羅漢,八大金剛之類的,說什么幾分鐘搞定孫正義之類的傳奇故事,實際上阿里的資本運作主要是由其CFO蔡崇信來操作,1999年的第一個500萬美金主要是因為蔡崇信的加入而獲得,沒有蔡崇信的資本圈人脈資源,沒有阿里后來的發展,這里只說明一點阿里能獲得幾筆關鍵性的投資,主要資本運作人是蔡崇信,不是馬云。 阿里巴巴有了資金以后,最主要是有產品賣,有收入才行,所以就出了后來的”誠信通“與”中國供應商“,初建銷售隊伍時,這二個網絡產品一進入市場受到的阻力非常大,根本沒法賣,因為這些中小企業根本不接受網絡推廣,企業主網絡意識跟不上,這可怎么辦呢? 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阿里巴巴的知名度,炒作一個網絡新概念,只要阿里巴巴是個知名品牌了,一定會有人嘗鮮,中國中小企業多,就算是眾企業頭上一把刮,也能發一筆,于是馬云就決定犧牲自己,要把自己獻身給公眾媒體了,決定自己花錢搞關系開始在杭州一些電視臺炒作馬云,炒作阿里,把馬云團隊傳奇化,把阿里神奇化,通過對媒體的炒作,挖掘出馬云與天俱來的“明星藝人”般炒作天賦,如魚得水,再加上當時傳統媒體里炒作網絡的先例很少,使得阿里巴巴的知名度上升非常快,電子商務的概念被阿里炒火旺,阿里巴巴基本上已成為中國幾千萬中小企業的大救星了,這一時期,阿里巴巴炒了大把大把VC的錢,終于初成為中國的互聯網知名品牌,實現了華東地區眾中小企業頭上一把刮的目的。 但“誠信通”與“中國供應商”這二個產品,在企業實際使用時是沒有什么效果,其間阿里巴巴還專門用一些”托“打電話給這些企業詢價之類的,來營造效果。隨著實現”眾人頭上一把刮“的成效出來后,又引來了一些VC投資的目光,因為VC們都明白這是個資本運作的”好種子“,一進一出炒一把,十幾二十倍的回報就出來了,資本是不管這個公司這個項目最終會怎樣,反正公司都是有壽命的,早晚得死,只要VC自己一進一出賺了就是成功的,這也是資本的本質所在,從現在看了孫正義是阿里這個“資本運作種子”的最大贏家了。 當阿里巴巴有更多VC進來時,馬云的炒作本領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了,拋出了如今年賺一塊錢,明年每天賺100萬,后年每天利稅100萬之類的言論,同時牢牢的抓住了各大媒體的“眼球”,大勢宣傳了馬云,宣傳了阿里巴巴。 但吹出去的牛B,就要自己負責,馬云這一步棋用了大量的“政府公關”,把二三級城市的哪些市長、書記、鎮長、行業協會長之類的,讓這些領導們出面賣個面子,讓這些中小企業主們集體上阿里巴巴,這一招很有效果,很本土化,用少少的錢把這些領導搞定,再冠一個什么“發展中國電子商務”之類的名號,這讓阿里的業績”噌噌“往上漲。 這讓馬云團隊得意忘形了呀,但這時,那二個產品“誠信通”與“中國供應商”,還是沒有什么真正能讓企業得到好處的效果出來,只是把電子商務B2B概念結合國情再深入了作了一把“眾企業并頭上一把刮”的好戲,也許到這個時侯,馬云的心里還是期望中國的電子商務歷史車輪能走快一點,能讓他的阿里巴巴搭上順風車,實際上歷史的車輪總是哪么慢悠悠。 在2008年馬云的阿里巴巴,還要繼續推著歷史的車輪往前一邊吹著大大的牛B,一邊喝著要過冬了,阿里會不會累死在途中?其根源還是在于B2B模式本身的產品沒有本質上的給企業帶來效果,正如張朝陽說的,阿里巴巴的B2B哪是什么電子商務,就是把一企業黃頁信息放在網上讓人查一查,有交易的實質嗎? 阿里只是用日本人VC的錢炒作出一個電子商務知名品牌,然后上演了本土化的眾企業頭上刮一把的戲,隨著中小企業主對網絡的了解,這種騙人的概念把戲已一天一天被識破,沒有效果的事實,會一天一天讓阿里的冬天越來越冷~! 阿里巴巴實質為: 就是用VC的錢炒作出一個電子商務知名品牌,然后用各種方法眾企業頭上刮一把,此過程中VC賺錢了,馬云也賺錢賺利了,阿里團隊也賺錢了,也推動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了,但是B2B的模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沒有真正幫到企業什么,它只是為大伙賺了錢的一個商業概念游戲!!! 這可以讓創業者深思一下,it領域創業的本質在哪里??? -------------------
"在我們浙江企業家眼里,阿里巴巴就如同IT界的‘腦白金’"
---------------
能把蔡崇信這樣的人才忽悠過來,,也是牛人
蔡崇信
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剛成立時加入,就任CFO。他的到來,才使公司真正規范化運作。蔡崇信放下七十萬美元年薪的德國投資公司工作,千里迢迢來投奔馬云,每月只拿五百塊人民幣的薪水,幫馬云去注冊公司。在湖畔花園炎熱的夏夜,蔡崇信揮著汗水對著白板和第一批員工講股份講權益,將十八份個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叫馬云和十八羅漢簽字畫押。如果沒有蔡崇信這樣的人加入,阿里巴巴會是一個家族企業,會一直以“感情”、“理想”和“義氣”去維持團隊。蔡崇信到來以后,將阿里巴巴以做成了公司,并以正式合同的形式,將最初十八羅漢團隊的利益綁到了一起。這其實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阿里巴巴因此而得以將最初的創業激情和團隊文化一直維系八年之久。
蔡崇信為阿里巴巴非執行董事,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創辦人之一,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及首席財務官。 蔡崇信曾負責完成阿里巴巴集團的許多里程碑事件,包括于一九九九年領導成立阿里巴巴集團香港總部及于二零零五年主導收購中國雅虎及雅虎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投資的談判。蔡崇信擔任現職前曾于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零年出任阿里巴巴集團的首席運營官。 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前,蔡崇信曾于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出任北歐地區最大的工業控股公司Investor AB附屬公司InvestorAsiaLimited的副總裁及高級投資經理,主要負責該公司亞洲私募股本業務。于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五年,蔡先生曾任紐約并購公司Rosecliff,Inc.的副總裁及總法律顧問,并于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三年,在紐約Sullivan &Cromwell律師事務所以律師身份從事稅務法律業務。 蔡崇信為紐約州執業律師,持有耶魯大學經濟學及東亞研究學士學位和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