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諸葛亮的《誡子書》中學習什么?
文 / 任善炯
被中華民族稱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像今天的家長一樣,同樣非常關心子女的教育成長。他不僅關心孩子的讀書學習,更為關注對孩子的智慧人生教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在社會實踐中磨礪自己的精神意志,如何立行、立言、立德,如何為自己的一生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這可以從他寫給兒子的一封書信《誡子書》中,讓我們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諸葛亮,對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良苦用心。雖然他在《誡子書》中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諸葛先生卻對于孩子應該如何為學、做人,為人、處世,闡述了既精辟又具體可行,既理性又賦予希望的告誡訓育。 這篇來自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誡子書》,雖然不像諸葛亮的名篇《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那樣縱論江山社稷,謀略經邦濟世,慷慨天下正氣,忠義千古流芳,但它卻是人類社會在教育子女中的智慧結晶。即便在今天的人文科技時代,在所有的父母都將教育子女視為最大投資的人才競爭時代,無疑仍然具有其照亮歷史天空的精英光彩。因為,真正的智慧,是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向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身諸葛亮學習訓育子女的思想方法,同時學會在世事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如何在變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的智慧思維吧!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收錄在后人為諸葛亮輯錄整理、出版的《諸葛亮集》。筆者曾經捧讀過此書,深深為諸葛孔明先生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兩篇短文感動。《誡子書》以規勸、督導孩子的學習為主,兼及為人處世之道與修身養性之理;而《誡外甥書》則側重教誨訓導孩子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力戒外邪浸淫,堅守為人之德,與人交往不失其真,把握自己勿使迷醉。近日,筆者再度從網絡上閱讀到諸葛亮的《誡子書》,感慨頗深。因此,在學習、汲取有關對《誡子書》的思想內容解讀的同時,結合自己的認識理解,從熟讀、讀懂這篇《誡子書》的角度,來分析、欣賞、領悟和踐行諸葛孔明先生在科學地訓育子女、為子女指導人生道路的思想精髓和具體方法。因為,在《誡子書》短短的八十六個漢字中,蘊含著對子女的督導、教導和引導的力量,這是激勵孩子奮發向上、成人成才、勵精圖治、建功立業的力量!
第一: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靜中自有一片遼源高邈的天地,在寧靜中思考和感悟,才能“心騖八極,馳思萬里”,為自己的才思尋覓到最適合的佳境。如果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在修身養性中吸納天地靈動之氣,也不能有效的謀定而后動,更談不上計劃未來。因此,潛心學習研究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和靜養的心態。 現代人大多數終日忙碌,生于世俗浮躁,活于奔波應付。你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檢討一下自己修身養性、品行致遠的現狀?同時在檢討自己的時候,用自己在人生社會實踐中的經歷體會,給自己的子女指出一條成人、成才和成功的正確道路呢?
第二: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儉”字有非常簡潔的注釋:“儉,約也。”顯然,諸葛亮告誡孩子做人要堅持節儉、勤儉的品格,生活要堅持節約、約束的準則,在節儉和節約中培養自己的清廉風范和美德。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律己的簡樸生活,尤其不會因為攀比富貴、貪念享受、追求奢侈,而成為物質的奴隸,甚至走上貪腐的罪惡深淵。 在今天這個高消費的現代文明社會,“儉以養德”的要求似乎離人們很遙遠了,但是,只要你靜心思索一下,其實,“儉以養德”卻時刻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衡量著做人的品行。看看那些曾經位高權重的官員們,一旦丟失了“儉以養德”的為人為官之道,便墮落在貪腐的泥淖之中,最終走上了人生的不歸路。作為父母,誰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未來是這樣的下場呢?明白了節儉的力量,就是督促人生清廉的動力,相信你的孩子會受用終生。
第三:謀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要下功夫謀劃自己的人生,制定長遠的奮斗目標。只有在澹泊名利的心態下,才能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才能踐行“不積硅步,無以千里”的務實,才能為了實現遠大志向而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天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能夠做好什么。以這樣寧靜澹泊和扎實堅定的步履,一步步走向遠大的目標。 也許,今天的青年人都有一個、甚至很多個美妙的夢想,但是,你能沉下心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把汗水地去拼搏、去奮斗嗎?你有為理想獻身的使命感嗎?你有用心智和血汗構筑歷史的的價值觀嗎?
第四: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忠告孩子:沒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有“學而知之”的人才。而學習任何專業技能,做好任何知識學問,都需要選擇寧靜的環境,更需要靜養的心境。這種客觀與主觀的“靜”,對于潛心學習,做好學問,建功立業是非常重要的。有道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日無古賢”,靜學或靜養,就能積聚實現志向的力量,人在智慧中的感悟,并且立定的志向,具有不可動搖的堅定性。而用智慧來實現志向,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 諸葛亮都不相信“天才論”,而忠告孩子“才須學也”,相信通過刻苦學習,就能使自己成為有才干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那么,在當今社會處于激烈競爭中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心全意的學習?不用百倍努力去贏得自己的成功呢? 第五: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特別提到了人生用于學習與奮斗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任何怠慢和懶惰,都可能使你的志向化為烏有。因此,他忠告孩子凡事都不要拖延,要一鼓作氣地歷練自己,勵志自己,爭取精益求精,將事情做到極致,勵精圖治,厲行成功。如果在學習和工作中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懶散觀點來原諒自己,那么,“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就是必然的悲劇結果了。
如今是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更講究速度,因為速度就是搶占先機,就是實在的效率和效益。諸葛孔明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強調了智慧與速度的力量,的確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先知者。 第六: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任何時代與任何社會制度下,要獲得人生的成功,做人做事都不能靠機會主義的冒險心態,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去玩一把賭博的心跳。因此,諸葛亮忠告孩子:在學習與做事中,盡管需要爭取速度,但絕對不要太過急躁。因為,急躁不僅容易出錯,急躁也是高尚德行的天敵。人在急躁中就難以陶冶性情,更不能使自己的智慧與情操得到升華。 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的智者,他明白人生多坎坷,命運存風險,所以,他強調在險躁環境面前,要“勵精”,也要“冶性”,方能在滄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大智大勇的心性,能在平衡與靜養中提升自己性格力量。
第七: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這大概是諸葛亮對人生苦短發出的最為沉重的嘆息。作為對孩子的訓育忠告,除了上面那些字字珠璣的人生哲理與感悟,還需要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觀照的親情語言。給孩子談點什么最能體現父親對孩子期待與厚望?那就是珍惜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自然是人生無法躲避的法則。因為人生歲月就是在你身邊一年年地流逝而去的。如果時間飛馳而去了,而你又沒能取得學習與事業上應該有的成功,那么,你的意志就可能被時間消磨掉。而意志的消磨,則會讓人在頹喪中一蹶不振,甚至終老而一事無成。 諸葛亮在這里對孩子的忠告,隱約地折射出了一個現代人不得不思索的“時間管理”觀念。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誰都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安排計劃,這就是對時間的管理。其實,流逝的時間是不可以被管理的,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所謂的“時間管理”,其實是管理好自己,今天該做什么,絕對不要推遲到明天,有效地用好屬于自己的每分每秒,就是積累成功。倘若如此,我們還有蹉跎歲月的遺憾嗎?
第八: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在這里告誡孩子,如果在青春年少時期不努力學習,不為理想奮斗,不建功立業,那么,生命的綠葉很快就會枯落。“木不怨落于秋天,草不謝榮于春風”,這是自然規律。倘若你感覺到自己的心智開始枯落萎頓了,而你的現實處境和人生竟然與這個世界還有很大的距離,那你就只有關起門來自我悲涼,嘆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啊! “將復何及”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悲哀。如果一個人能在青春時代就能這樣思索自己在老之將至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為自己的一生后悔的是哪些事情,那么,這是智者的想象,是禪者的感悟。這種想象就是一種莫大的力量。它會促使人奮發努力,用自己的拼搏獲得他想收獲的理想。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是強者的智慧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說,想像力比知識更有力量。
第九:精簡的力量 熟讀,并讀懂這篇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訓誡書信,也許我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文字的力量,簡約的力量。這里,諸葛孔明先生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卻極其精準、精簡、精到地傳遞了如何教育孩子的豐富思想訊息,以及長輩對孩子的苦口婆心的訓育之情。自古以來,人類的舔犢之情是與生俱來的親情,但能夠以智者的情感訓育孩子,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精簡準確的表達,源于清晰明智的思想。長篇大論的內容,容易令人生厭;簡約中的溝通,更有教育和引導的良好效果。對孩子的打罵訓斥并不是顯示力量,而是表露出作為父母的無能。只有像諸葛孔明先生這樣的《誡子書》,才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在“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中彰顯出的智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