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牛
簡介
夔(kuí)牛,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外形像龍,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
黃帝依照
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制成戰(zhàn)鼓。
夔龍又稱且
角龍。夔者,見于《
書·舜典》、《
國語·魯語》、《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諸典中,或為樂官,或為木石之怪,或為國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義亦頗相似。《
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說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夔牛是古時代
神話奇獸,古時生于東海流波山,“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
《神魔志異·靈獸篇》夔牛:上古奇獸,狀如青牛,三足無角,吼聲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則風雨起,雷電作,世謂之雷神坐騎。
《
黃帝內經》載:“黃帝伐
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戰(zhàn)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后,帶兵與蚩尤大戰(zhàn)于中冀。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后,即令軍士以
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一擊震五百里,連擊震三千八里,只見整個戰(zhàn)場地動山搖,天旋地轉,喊殺沖宵漢,使量蚩尤兵卒神魂顛倒,沖殺元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后,黃帝又誅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zhàn),天下始得大定。
《神獸》中的巨獸之一,為二階神獸,比犀牛要好,但次于玄武。
除去巨獸,游戲里還有魔獸、靈獸、仙獸和武獸。
《
誅仙》中的四大靈獸之一,被鬼王以伏龍鼎所擒。
其他三靈獸分別為:
黃鳥,
燭龍,
饕餮。
《夔牛記》小說
網絡玄幻小說,此書大氣磅礴,以穿越洪荒的大學生附身夔牛為主題,描寫了這頭夔牛如何游歷四大部洲,守護洪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