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有人稱之為死不了的癌癥,也就是很難治的意思。本文是我通過查閱了諸多醫訊和相關資料后,就我國中醫中藥對類風濕病的治療方案、手段、驗方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篩選、匯編,我認為在醫治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是很值得借鑒的。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全身小關節或大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凡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和滑膜、軟骨、韌帶、肌腱和相連的骨骼都可發生病變。病變還可出現于心、肺、血管等器官和組織,故有人又稱之為類風濕病。80%患者發病在25~45歲,以青壯年為多,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病因和臨床表現 本病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專家認為其發病和自身免疫有關,多部位病變是這種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機體所產生的損害。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尤其是潮濕和寒冷,常成為本病的重要誘因。有人曾對本病誘發因素作過調查,在統計分析的335例中,受潮濕、寒冷者有186人,過勞和產后者91例。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緩慢,經幾周到幾個月的前驅癥狀之后出現四肢小關節走游性疼痛,活動不靈活,以后發展為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近側指間關節最先發病,呈梭形腫大,以后逐漸影響及其它較大關節。有時還影響到心、沛、眼等。其癥狀特征是晨起關節僵硬,肌肉酸痛,必在適當活動后方可減輕。關節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在關節隆突部位出現的皮下小結節,可以作為結病變活動性估價的指征。本病常反復發作,約20%病例,經過短期活動之后,可不留任何后遺癥而緩解;另有25%只留少許后遺癥;約45%的病例病變持續活動,最后發展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只有不到10%的病例為重癥,最后可使關節固定在異常位置而形成畸形,喪失勞動力。 臨癥絕招 西醫藥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一般多主張應內服藥、理療和外科手術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我國著名藥理學家徐叔云教授最近提出,本病單純抗炎治療弊多利少,應采取抗炎藥、免疫調節藥(這類藥物廣泛存在于中草藥中)、中草藥、體療、理療等綜合治療方法。一味使用抗炎藥、激素,只會貽誤病情。 一般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與“歷節風”、“鶴膝風”、“頑痹”等相類似。認為本病外因是風、寒、濕等邪之侵入,內因是機體氣血虛弱,肌表腠理不固,勞倦內傷。多數學者認為肝腎虧損,氣血虧虛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內因。故臨床上多以補益肝腎為主,佐以祛寒化濕散風、養肝榮筋、壯骨補節、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一般而言,本病早期和中期以寒濕型居多,晚期則以陽虛型多見。有人對178例患者舌象觀察發現,本病中晚期舌象反映有傷陰、化熱、成瘀、痰積等現象,故不可一概取溫經散寒、燥濕通絡的方法,而應注意陰陽偏衰,氣血虧損對本病的影響。 本病的臨床分型尚不統一,有根據六淫病因分型的,如分寒型、熱型、偏熱型。 【寒型】用除蒸理頑湯:青蒿、桑寄生各30克,地骨皮20克,生黃芪、防已、烏梢蛇、鉤藤、地風皮各15克,防風、羌活、獨活、白術、地龍、當歸各12克,紅花8克,雷公藤10~15克。隨癥加減。 【偏寒型】用驅寒理頑湯:制川草烏各12~15克,桂枝、雷公藤各10~15克,麻黃、全蝎、白花蛇各6克,黃芪、防已、杜仲、補骨脂各15克,防風、羌獨活、當歸各12克,細辛4克。 【寒熱錯雜型】用錯雜理痹湯:羌活、獨活、防風各12克,丹參、狗脊、桑枝、生石膏各20克,細辛5克,桂枝、當歸各10克,白芥子3克,穿山甲6克,露蜂房15克。部分病人兼服雷公藤片40~80毫克,日3次,飲后服。治療100例,臨床控制41例,顯效35例,好轉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有根據陰陽氣血虛實分型者,如臟腑氣血辨證:① 肝腎虧損:淫羊藿、牛膝、川斷、黃精、鹿角霜、秦艽、白花蛇各15克,雞血藤、苡仁各30克,熟附片、雷公藤各10克,細辛6克;② 氣血虧虛:黃芪45克,黃精、鹿角膠、牛膝、杜仲、白花蛇各15克,丹參、雞血藤、苡仁各30克,細辛、川芎各6克;③ 脾胃虛弱:黨參、茯苓、白術、淫羊藿、黃芪、元胡、淮山各15克,苡仁、丹參各30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④ 濕熱阻絡:黃柏、蒼術、桑枝、牛膝、七葉一枝花、白花蛇、防已、滑石各15克,苡仁、海風藤各30克,雷公藤20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18例,結果臨床緩解16例,顯效58例,好轉3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6%。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痼疾,經久不愈,故應用相對固定的經驗方和一些驗之有效的單味藥,隨癥加減進行較長時間的治療,是當前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重用細辛治療,用細辛30~160克,制附子10~30克,希薟草30~100克。 指間關節腫脹變形疼痛者加川芎3~6克; 趾踝關節腫脹變形加懷牛膝3~9克; 指趾關節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風、羌活、獨活各3~9克; 關節腫 明顯加苡仁9~15克; 腰痛明顯加狗脊3~9克,川斷3~6克; 頸胸椎增生變形疼痛顯著者加白芍、木瓜各3~9克。共治療100例,痊愈76例,顯效14例,有效10例。治療愈平均時間30~60天。 較多地使用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的川烏、草烏;用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獨活各10克,鉆地風、川牛膝、生地各15克,防已、黃芪、當歸各30克。其中二烏切成蠶豆大顆粒,先煎半小時。每日1劑,早晚分服。如疼痛劇烈可加全蝎、蜈蚣。本方治頑痹有較好療效,如服用10劑不效,則改用它法治療(心、肝、胃病及孕婦忌服)。用生黃芪15~3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制草烏、防已各15克,桑枝30克,莪術、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熱盛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寒盛加細辛3~6克,桂枝用到20克;氣血虧虛者加黨參20~30克,首烏15克。日1劑,連服3個月后改隔日1劑,再服3個月。繼以上方制丸劑,連服6個月,以鞏固療效。共治療45例,緩解11例,顯效15例,好轉16例,無效3例。 以制馬錢子為主治療:《本草綱目》盛贊馬錢子能治120種病。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用制馬錢子200克,尋骨風、鹿角、黃芪、鹿銜草、乳沒、丹參、制川烏各300克,白術、防風、甘草、知母、白芍、桂枝各200克,麻黃、懷牛膝各150克。共研細末,成人每晚睡前服1次,5~12克,用熟蜜調,酒送服。從小劑量逐漸加大,以手腳稍有抽動感為準,無抽動感第2日仍加量,但每天加量不超過0.6~0.8克。治療34例,結果臨床痊愈9例,顯效16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 重用蟲類藥:類風濕關節炎經久不愈,以蟲類藥搜風通絡,常可收到較好療效,已被臨床廣泛使用。蠲痹六蟲湯:炙全蝎、炙蜈蚣各研細吞服1~1.5克,炙蜣螂蟲、炙蘄蛇、甘草各4.5克,炙蠻蟲6克,鹿銜草、尋骨風、鉆地風、露蜂房各9克,當歸15克。隨癥加減。治療157例,痊愈141例,顯效12例,有效3例,無效1例。螞蟻為近幾年發現的對本病有明顯療效的藥物。螞蟻丸:螞蟻50克,人參1克,當歸4克,黃芪、雞血藤、丹參各7.5克,淫羊藿、巴戟、苡仁、威靈仙各5克,蜈蚣25克,制川烏、牛膝各2.5克。研細,蜜丸,每重12克,每日1丸,與核桃仁1個,大棗1枚共研極細,盛入盆中,加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空腹送服。急性發作配合口服西藥或中藥湯劑,3個月1療程。治療112例,經1~3個療程后,完全治愈34例,基本治愈46例,好轉2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也有用廣西產大黑螞蟻干燥粉末,加蜂蜜為丸,每次服5克,日3次,白開水送服,30天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治療51例,顯效率75%,總有效率100%。又如以螞蟻為君藥,占50~70%的中藥散劑--玄駒類風濕靈1號散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0000例,經6個月治療,臨床治愈1100例,顯效5000例,有效3900例。 雷公藤祛風除濕,消腫止痛,通經活絡,是當前公認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效藥物。藥理實驗表明其全根煎劑具有抗炎、抗癌、殺蟲等作用。 用雷公藤提取物制片劑(每片含總萜20毫克)口服,每服2片,日3次,治療3個月,155例中近期控制37例,顯效46例,好轉60例,無效12例。其鎮痛、消除關節腫脹效果好,且能使半數患者血沉恢復正常,類風濕因子轉陰。 用雷公藤合劑: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當歸、生黃芪各180克,水煎3次,得汁1000毫升,待冷加入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裝瓶存放1年。服藥時500毫升溶入白糖100克。15歲以上患者每次服20~50毫升,兒童減半,日服3次,飯后服,3~6個月為1療程。 (共治療92例,關節疼痛、腫脹或積液等癥狀改善者達85.9~97.8%。有人總結綜合了國內1478例報告,其顯效率從9.1~77.4%不等,總有效率86.7~98.4%,和其它療法相比,效果近似。) 但因是單味藥物,且采用了新劑型及提取物,臨床使用有一定優越之處。目前有些患者服用本品療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用藥時間太短或堅持連續服用。本藥取效緩慢,越效時間2~7天,最佳療效在2~3月之間,用藥需半年~2年,才能使病情基本穩定。其副作用在停藥后可自行消失。 青風藤能去風濕,通經絡止痛。藥理試驗證明有顯著的鎮痛、鎮靜和抗炎抗過敏作用。用青風藤生藥94克或加麻黃6克(后下),水煎或濃縮成片,早晚分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30例,總有效率93.6%。用青風藤湯:青風藤30~50克,秦艽、尋骨風各15克,何首烏30克。隨癥加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80例,結果基本控制24例,顯效72例,有效66例,無效18例。因青風藤量大,可有皮疹、眩暈、嘔吐等副反應,與甘草同煎或用量由小漸大可減輕。用雷公藤和青風藤組成的抗風濕酒,寒型用1號酒:雷公藤250克,青風藤150克,川烏、桂枝、川牛膝、海風藤、秦艽各60克,黃芪80克,當歸、防已各40克,紅花30克,甘草20克;熱型用2號酒:雷公藤250克,青風藤150克,生地100克,黃精、秦艽、丹參各80克,海風藤、忍冬藤、懷牛膝各60克,白木耳、石斛各40克。隨癥加減。用水5000克,煎至1000克去渣,加冰糖250克溶后待冷,加白酒1000克裝瓶密封。20~30毫升/日3次,鈑后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55例,其中見效較慢之40例外貼祖師麻膏(花生油2500克,熬50~60分鐘,冷后逐漸加樟丹900克,再熬到滴水成珠,冷后加祖師粉750克,攤成膏藥)。結果顯效94例,有效52例,無效9例。以上病例中有116例曾用激素治療無效,服用藥酒后短時間內可撤除激素而獲療效。 近年來,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某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療效的中藥進行了實驗研究,其結果可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① 具抗炎作用的中藥:木瓜、青風藤、秦艽、川烏、草烏、漢防已、刺五加、蛇類、苡仁、懷牛膝、杜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② 抗變態反應的中藥:秦艽、漢防已、細辛、桂枝、青風藤; ③ 鎮靜、鎮痛作用的:杜仲、桑寄生、烏頭、苡仁等。在用15種中藥對實驗性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水煎劑中地黃、路路通、人參葉總甙、天麻能明顯促進關節腫脹的消退;酒浸劑中,地黃作用最強,白花蛇次之。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難治之癥,必須堅持治療,堅持綜合治療。西藥和中藥,內治和外治,休息和運動,心理治療和體育療法,物理療法等相互配合,不可偏廢。 當前治療上存在的問題是: ① 病人休息過久、過多或只注意藥物治療而忽視其它方面的綜合治療; ② 重視關節癥狀而對關節外癥狀注意不夠; ③ 服藥療程過短。一般情況下服藥應半年到1年。特別是中藥因服用時間過短,不能發揮療效。服藥至顯效后,處方應相對固定。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注意調攝,慎寒保暖,勿過勞逸,避免感冒,及時治療感染病灶,適當參加醫療體育鍛煉,對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十分有益。 用方絕招 1、辨證治療: ① 濕熱阻絡型:靈仙、忍冬藤、桑枝、絡石藤、萆解、黃芪、地龍、連翹、雞血藤、秦艽各20克,蒼術、黃柏、川牛膝各10克; ② 寒熱錯雜型: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紅花、皂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 ③ 肝腎兩虛:生地、熟地、熟附片、川斷、骨碎補、桑寄生、威靈仙、狗脊、白芍、雞血藤、紅花、皂刺、生黃芪各10克。氣滯血瘀痰阻加乳香、沒藥、姜黃、制香附、制川烏各10克,細辛3克,地龍、伸筋草、土鱉蟲各15克,蜈蚣1條,青風藤30克,生地20克,貧血或汗出惡風者加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治療480例,結果治愈182例,顯效33例,好轉234例,無效31例。) 2、萬節通痹方: 湯劑:蜈蚣2克,炙烏梢蛇9克,全蝎3克,僵蠶9克,地龍10克,蜣螂蟲6克,炙豹骨6克(可用狗骨代),露蜂房9克,老鸛草10克,制川烏2克、細辛3克,牛膝10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日1劑,文火久煎,分3次飯后溫服。 膠囊:上方加麝香0.3克,羊肝15克,海狗腎3克,生黃芪15克,共研細,裝膠囊。每次由1克逐日遞增為6克,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 膏劑:蜈蚣5克,炙烏梢蛇10克,全蝎5克,僵蠶10克,地龍10克,蜣螂蟲10克,炙豹骨10克,露蜂房(炒黃)10克,麝香0.5克,蟾酥2克,冰片3克,細辛10克,牛膝10克,乳沒各10克,馬錢子10克,白芨20克,陳醋適量調糊,外敷患病關節,1日1次。穩定期,藥粉加生姜30克,鮮蔥白帶須30克共搗為泥,加適量黃酒外敷。3日換藥1次。 疾病的早期,活動期使用湯劑、膏劑;穩定期三種劑型合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30例,基本痊愈42例,顯效54例,進步2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5%。 3、蠲痹通絡湯:生芪30~60克,制乳沒、桂枝、天南星各12克,當歸、白芍、地龍各15克,制川烏12~15克,生甘草10克(與川烏先煎40分鐘),土茯苓30~60克。水煎日服1劑,隨癥加味。風寒濕痹、痰凝血瘀痹兩型配合使用十味散(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麻黃、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沒、細辛各20克。研細末)適量,用白酒調濕,紗布包敷患病關節,每晚睡前敷,次晨取下。(治療103例,近期緩解42例,顯效35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15%。) 4、清熱解毒法: ① 陰虛內熱型:雙花、蒲公英各24克,丹皮、石斛、青蒿、威靈仙、獨活各15克,生地30克,白薇、秦艽各12克; ② 濕熱型:雙花、苡仁各24克,蒲公英20克,黃柏12克,土茯苓30克,車前草、澤瀉、蒼術各15克,川牛膝18克; ③ 瘀血發熱型:雙花、土茯苓各30克,貓眼草12克,生地、威靈仙、遠志、牛膝、赤芍各15克。 (1月1療程,治療活動性類風濕133例,臨床治愈32例,顯效46例,好轉4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4.7%。) 5、身痛逐瘀湯:桃仁、牛膝各15克,紅花、川芎、羌活、五靈脂、香附、秦艽各10克,地龍12克,沒藥、甘草各6克。1日1劑,水煎服。結合中藥外洗或離子透析:乳香、沒藥、劉寄奴、細辛、桃仁、紅花各15克,王不留行20克,丹參25克,黃柏10克,海風藤、絡石藤、伸筋草各30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15例,治愈2例,顯效5例,好轉8例。) 名老中醫絕招 焦樹德:① 補腎祛濕治尫湯:適用于腎虛寒實證。藥用川斷12~15克,補骨脂6~12克,制附片6~12克,熟地12~15克,骨碎補9~12克,淫羊藿9~12克,桂枝9~15克,獨活10克,赤白芍各9~12克,威靈仙12克,麻黃3~6克,防風6~10克,伸筋草20~30克,松節15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蒼術6~10克,炙虎骨9~12克(可用自然銅9~12克,透骨草30克,尋骨風20克代),牛膝9~12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關節重去牛膝,加病毒9克,羌活9克;瘀血明顯加血竭0.7~0.9克(沖服),皂刺5~6克,乳沒各6克(或蘇木15~20克);骨質變形嚴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30克,尋骨風10~20克,自然銅(醋淬先煎)10克;筋攣肢體蜷縮者,去蒼術、防風、松節、加入生苡仁30克,木瓜9~12克,白僵蠶6~9克,并加重白芍、桂枝用量;脊柱僵直、關節不利者去牛膝、蒼術,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膠9克,羌活6克。患者應堅持服藥50~100劑,見效后用上方4~5劑研末,每次3克,2~3次/日,長期服用,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② 加減補腎治尫湯:適用于腎虛標熱輕癥。藥用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酒炒黃柏12,知母12克,骨碎補15克,川斷15克,威靈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獨活各9克,白芍15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虎骨12克(另煎兌入)。熱多者可加秦艽20~30克;痛重者加蠶砂10~15克,海桐皮15克。 ③ 補腎清熱治尫湯:適用于腎虛標熱重癥。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炒黃柏12克,知母12克,骨碎補15克,川斷15克,威靈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獨活各9克,赤芍15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兌入)。治療76例,痊愈4例,顯效23例,好轉42例,無效7例。 朱良春:腎蠲痹湯:熟地15克,炙蜂房、炙烏梢蛇、炙土鱉、炙僵蠶、當歸、骨碎補、鹿銜草、仙靈脾各12克,炙蜣螂蟲8克,甘草3克,炙全蝎、炙蜈蚣各2克(研細,分2次沖服)。連服5~10劑。待癥狀改善后,用本方10倍量研細;另以老鸛草、蒼耳子、薟草、徐長卿、虎杖各120克,煎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早晚各服6克(經期、孕期停服)。如肢節拘攣僵硬加炮山甲或皂刺;骨質增生加制海藻、昆布、生牡蠣;頸椎骨質增生加葛根。本方對寒濕型、痰瘀型療效較好。 婁多峰:① 痹苦乃停:制川烏、制草烏、苡仁各100克,制乳沒各150克,制馬錢子50克,懷生地200克。制水丸。功能:祛風散寒除濕,溫通化陽,活血化瘀止痛。主治類風濕關節炎寒型。成人每服5克,1日4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初服宜從小量開始。孕婦、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忌用。 ② 痹隆清安:萆解200克,懷生地200克,制馬錢子50克,制乳沒各150克,苡仁100克。功能:祛風除濕,清利濕熱、舒筋活絡,活血消腫止痛。主治類風濕關節炎熱型。孕婦、高熱、體質陰虛、癃閉患者用。本方為河南中醫學院婁多峰教授在其家傳秘方基礎上研制而成。曾榮獲1986年度全國重大科技成果獎。用上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00例,有效率分別為94.01%和95.41%。對盜汗、神疲、乏力、煩躁的緩解率為94.1%。 施今墨:川附片15克,烏梢蛇30克,全蝎5克,桂枝9克,地龍9克,細辛3克,石楠藤12克,杭芍9克,川芎5克,當歸12克,生熟地各9克,西紅花3克,元胡6克,炙草節9克。用于正虛邪盛型類風濕關節炎。 王為蘭:白芥子性味辛溫,散寒化濕,通經達絡,消腫止痛,為治類風濕關節關節腫脹的消腫必用要藥。寒勝者配麻黃,熱勝者配地龍、生大黃。 董長富:汗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麻黃100克,生石膏400克,生白術60克,川烏15克,桂枝30克,威靈仙、生甘草各10克,紅花、防風各12克,鮮生姜50克。水煎,晚上徐徐溫服,服后就寢,蓋被入睡,0.5~1小時汗出。若不出汗,可熱飲少量糖水。藥后避風寒冷水數日。 分型加減用藥: ① 寒濕型:先行發汗,繼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② 風寒濕型:先發汗,繼用獨活寄生湯,麻黃加術湯加減;③ 濕熱型:先用宣痹湯、二妙散及小柴胡湯加減清熱除濕,爾后再發汗;④ 風濕熱型:先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或木防已湯加減,待熱除痛減,再行發汗;⑤ 肝腎虧虛型:用歸芍地黃湯、芍藥甘草湯合藤類藥加減。個別患者僅需微微發汗。 嵇書堯:生地黃60克,熟地黃30克,炒白術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烏6克,北細辛4.5克,蜈蚣3條(打),生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2次,分作3次服。病情好轉后,生地減量,加黃芪30克,療效明顯。 王世福:蜈蚣5條,全蝎15克,僵蠶30克,祁蛇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穿山甲20克。另以葛30克煎湯,以湯泛上藥粉為小丸,每服10克,日服2次。( 亞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