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還沒有任何一種飲料像酒這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歷經(jīng)千百年而魅力不減,也沒有任何一種飲料,似它這般深受不同人種、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習(xí)俗的人們的普遍喜愛,飲之,歌之,友之,戀之,擁有無數(shù)信徒而代代相繼。自古以來,也沒有任何一種飲料,如它這樣有無數(shù)神奇的傳說故事、贊美它的詩詞歌賦,賦予這般廣泛的文化意義。 酒,它那「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質(zhì),在它浸潤整個社會的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酒文化:尋常百姓之家,濁酒一碗,舒筋活血,有去憂解乏的功效,自不必說。在那些具有審美眼光和生活情趣的文人筆下,更是給酒添上了一圈圈光環(huán),使酒不單是口舌之享受,而且成了精神寄托之寓所,才智靈感發(fā)生之「靈丹」,「李白斗酒詩百篇」就是千古流傳的佳話!還有那叱咤風(fēng)云,或心機詭秘的政治家,則視酒為「政治飲料」,無論是外交,還是內(nèi)政,無論是勞軍,還是治吏,常常以酒搭「橋」,以酒潤滑。 盡管有些人認(rèn)酒之為物,有害而無益可是翻開歷史上或是文學(xué)上的記載,在古代祭祀慶賀等場合中,飲酒成為禮節(jié)的一部分,在酒譜一書曾這樣說:「智者作之,天下后世之而莫能廢,故圣人不絕人之所同好。」這句話幾乎道盡了酒于人類一生的密切關(guān)系。此外,如漢書貨志說「酒者,天之美祿。」焦延壽易林上更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 酒,既是娛樂歡宴的興奮劑,又是融洽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尤其甚者,目前社會應(yīng)酬,如果滿桌盡珍饈,舉杯卻無酒,更有人興難以下箸之嘆。有時候,宴客無酒,便無以盡禮,便無以聚,便無以盡情吐露。而有時,在孤寂無聊時,舉邀明月,也可一解心中積郁。乃至于「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亦有為千古美談。面對煩惱,竟有人情愿一醉解千愁。由此以外,酒的功用,又不能算不大了。 中國人,遠(yuǎn)客來要「置酒洗塵」,久別相逢則「把酒話舊」。如「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壸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遷謫半生,倍歷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楊升庵晚年所寫的這首『臨江仙』詞。 想象一下,幾個知心好友一起飲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間芥蒂消,增進(jìn)了至誠的友誼,這種境界給人的歡愉和滿足是難以形容的。 另外,酒會使人的理性束縛減弱,感情的流露無障礙,使人顯得真率、單純,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 關(guān)于餞行之俗,古文獻(xiàn)上有很多記載。『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上說:「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壸」。這是遠(yuǎn)在周朝時代人們就用酒餞行的例證。 另設(shè)酒餞行之名句,如:「何當(dāng)重見日,樽酒慰離情。」──(溫庭筠『送人東游』),「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這兩句詩表達(dá)了友人之間依依不拾的心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謂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別摯友時的情感,詩中雖然沒有直接表達(dá)離別之苦,相思之愁,但正如詩人說的「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只要心有靈犀,無須多言,此時一切內(nèi)心感情的交流均融入酒中了,使離別之情更深、更悲、更加動人至深了。 這種以酒餞別,在唐代達(dá)到了高潮,許多詩人都曾吟誦,甚至親身體驗過這一令人感懷的主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萩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愁酒半酣」。(韋莊『古離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杜牧『贈別』)這些詩句中顯露的綿綿的離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 其實,中國人是一分重感情、重友情,則倍加珍惜,不會輕易舍棄。這種真摯的情誼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顯露,而在離別餞行之時卻因酒而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美好的回憶、未來的憧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愿...完全在餞行的飲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慰藉。臨別餞酒,實際上意不在酒,而在于這種浩渺無際、深沉無底的情意的交流與貯存。這便是把酒餞行的真諦。 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也是愛酒之人,號稱「醉翁」。其傳世名作『醉翁亭記』,倒說出其愛酒之心實在酒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在酒也。」這句名言膾炙人口,道出了文士雅飲的基本特征,也揭示出其迥別于凡夫俗子之飲的「風(fēng)雅之舉」。 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供人恣游飽覽,心曠神怡,樂趣無限。故自古即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當(dāng)人們的心靈思緒為自然山水之秀麗景色所陶醉之時,以酒達(dá)情,乘興酣飲,觥籌交錯,倍增其樂。酒在此不過作為一種傳達(dá)情感的道具罷了。 歡樂時飲酒是如此,憂傷時飲酒亦是如此。同一個李白,既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浩漢:「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而在飽嘗行路難之后,卻又低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時酒的效力完全受人的主觀情感的控制,因人的喜怒哀樂而變化。 而酒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這是因為文人之子,以自己的情趣附著于酒,使酒不僅成為口舌之享受,而且成為精神之寄托。正是在酒中注入了深情所以無論是飲玉液瓊漿,還是喝濁酒村醪,其酒格就升高了。所以,陶淵明那無羈無絆的處世態(tài)度,無疑與酒趣對他的撫慰解頤亦有關(guān)。「歡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顯得是那么恬遠(yuǎn)而淡泊。 例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吟「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這些詩句表面上是寫君王生活豪華,實際上酒代表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荒淫生活。它又包含著詩人對社會的評價和諷刺。 另外,如李白的『將進(jìn)酒』一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如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終須沽酒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此詩中,雖然寫了人生幾何,及時行樂,圣賢寂寞,飲者留名的消極內(nèi)容,但其曠達(dá)不羈,視富貴為浮云的胸襟己躍然紙上,其積極上進(jìn)的深刻含義也是不言而喻的。而這篇千古絕唱,沒有酒,則是很難「生」出來的。 有人曾這來形容酒的特點:「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可以說是深得其神韻。酒,那柔弱的外表下翻騰著火一樣的熱情。酒精的蒸發(fā)令人血脈暢通,精力旺盛,思維活躍,頭腦反應(yīng)靈敏,全身蓄積巨大的能量,隨時可以爆發(fā),不由自主,不吐不快。 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酒的這種特點正可以啟人智能,激發(fā)靈感,調(diào)動全部的感性經(jīng)驗與理性認(rèn)識,集于一點,如火山噴發(fā),文思如潮,奔騰洶涌,不可遏止。從而產(chǎn)生出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表現(xiàn)欲望,奇想不斷,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許多不朽之作亦由此誕生。 酒使詩人與詩歌實現(xiàn)完美的結(jié)合,融為一體,因為酒能使大腦皮質(zhì)興奮,使人的情緒和思維進(jìn)入高度活躍的狀態(tài),調(diào)動起經(jīng)驗的記憶和平時積在頭腦中而不能意識到的大量信息,催化出靈感。 這是凡喝酒的人或多或少能體味到的共同經(jīng)驗,「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就是詩人與詩歌融為一體的生動寫照。 另外,中國書法中的國寶-王羲之作的『蘭亭序帖』,亦是在聚宴之時所作。 當(dāng)時在酒酣耳熱之際,醉態(tài)朦朧的王羲之取出鼠須筆,飽蘸濃墨,激情洋溢在蠶繭紙上奮筆疾書。真正是思如涌泉一揮而就。這便是流傳千古的書法藝術(shù)瑰寶『蘭亭集序』。剛一停筆,觀者贊嘆不絕。王羲之自己也十分滿意,未料到醉中寫出如此神品絕筆。據(jù)說他回家后又曾提筆寫過幾遍,但始終再無最所作之神韻。 中國人是個重感情的民族,但又是一個感情內(nèi)斂的人種。盡管有滿腔熱情,卻可能被層層包里得冷若冰霜。 因此,中國人的熱情特別是需要觸媒。不管是佳節(jié)思親或友人魚雁往來,假如能托物寄情,更添情味。 酒,即「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質(zhì),不啻是送禮的最好禮物。
飲酒行令
酒令也叫觴令,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方式,各地在不同時候有很多花樣,下面就介紹幾種。
酒監(jiān):古代專門監(jiān)督飲酒儀式的酒官,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后期。《詩經(jīng)· 宴之初筵席》:"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jiān),又立之史。"所謂酒監(jiān)、酒史就是酒官。 觴政:漢代的 “觴政”,在酒宴上執(zhí)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 燕射:如宋編《樂府詩集》100卷,分為12類,其二即為“燕射歌辭”,用于饗宴。燕射歌辭一:"《周禮·大宗伯》之職曰:'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fù),負(fù)者飲酒。 投壺:投壺,源于西周時期的燕射。酒宴上設(shè)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nèi)投去,以投入壺內(nèi)多者為勝,負(fù)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鐘酒,笑著說 對詩: 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qū)β?lián)、猜字或猜謎等方式來行酒令。對不出或猜不出要罰酒。 寶玉笑道: 眾人聽了,都道:"說得有理。"薛蟠獨揚著臉搖頭說:"不好,該罰!"眾人問:"如何該罰?"薛蟠道:"他說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該罰?"云兒便擰他一把,笑道:"你悄悄的想你的罷。回來說不出,又該罰了。"于是拿琵琶聽寶玉唱道: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wěn)紗窗風(fēng)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你是個可人,你是個多情,你是個刁鉆古怪鬼靈精,你是個神仙也不靈。我說的話兒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細(xì)打聽,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唱完,飲了門杯,說道:"雞聲茅店月。"令完,下該云兒。 薛蟠道:"我可要說了:女兒悲----"說了半日,不見說底下的。馮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說來。"薛蟠登時急的眼睛鈴鐺一般,瞪了半日,才說道:"女兒悲----"又咳嗽了兩聲,說道:"女兒悲,嫁了個男人是烏龜。"眾人聽了都大笑起來。薛蟠道:"笑什么,難道我說的不是?一個女兒嫁了漢子,要當(dāng)忘八,他怎么不傷心呢?"眾人笑的彎腰說道:"你說的很是,快說底下的。"薛蟠瞪了一瞪眼,又說道:"女兒愁----"說了這句,又不言語了。眾人道:"怎么愁?"薛蟠道:"繡房攛出個大馬猴。 擊鼓傳花: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中有生動描述。 當(dāng)下賈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鳳姐兒因見賈母十分高興,便笑道:"趁著女先兒們在這里,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賈母笑道:"這是個好令,正對時對景。"忙命人取了一面黑漆銅釘花腔令鼓來,與女先兒們擊著, 席上取了一枝紅梅。賈母笑道:"若到誰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說個什么才好。"鳳姐兒笑道:"依我說,誰象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們這不會的,豈不沒意思。 籌令:唐代一種籌令飲酒的方式,如"論語籌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種酒令籌,上面各寫不同的勸酒、酌酒、飲酒方式,并與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如孔雀開樽第一";"孔融誠好事,其性更寬容"。"牙牌令",是唐代籌令的一種變異形式,它與安雅堂酒令相似,盛行于明清。 《紅樓夢》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對牙牌令作了精彩細(xì)致的描寫: 大家坐定,賈母先笑道:"咱們先吃兩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薛姨媽等笑道: 鳳姐兒忙走至當(dāng)?shù)兀Φ溃?既行令,還叫鴛鴦姐姐來行更好。"眾人都知賈母所行之令必得鴛鴦提著,故聽了這話,都說"很是"。鳳姐兒便拉了鴛鴦過來。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內(nèi),沒有站著的理。"回頭命小丫頭子:"端一張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鴛鴦也半推半就,謝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鐘酒,笑道:"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惟我是主。 劃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shù),兩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數(shù),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shù)字,如果甲所說的數(shù)正好與加數(shù)之和相同,則算贏,輸?shù)木偷煤染啤H绻麅扇苏f的數(shù)相同,則不分勝負(fù),重新再來。劃拳中說吉慶語言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順,七七巧……"。 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