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乘興訪友
嘗居山陰,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獨酌酒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逵。逵時在剡,便夜乘小船詣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事亦見《世說新語·任誕》及《語林》)。 【解說】 王徽之(?~388年):王羲之第三個兒子,字子猷。東晉名士。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這里所記雪夜訪戴逵,亦千古佳話,傳見《晉書》卷80。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山陰(今浙江紹興)至剡(今浙江嵊縣)溪二百里水路,又是逆水行舟,經宿能至,必有西北風鼓帆相助。寒天雪夜更兼一夕勁風,可見興致之豪。而到了友人門前,卻又轉身返回,因乘酒興而來,興致滿足而去,何必再見友人!王子猷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后人稱道。 謝奕與老兵飲酒
(謝奕)與桓溫善。溫辟為安西司馬,猶惟布衣好。在溫坐,岸幘笑詠,無異常日,桓溫曰:“我方外司馬。”奕每因酒無復朝廷禮,嘗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主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見?”奕遂攜酒就廳事,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在?”溫不之責。 【解說】 謝奕字無奕,謝安之兄。“初為剡令,有老人犯法”,“以醇酒飲之醉”。后桓溫辟為安西司馬,其從兄尚書仆射、都督豫冀幽并四州,鎮西將軍。謝尚死后,遷都督豫兗冀并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未幾卒,拜鎮西將軍。傳見《晉書》卷49。 岸幘:推起頭巾,露出前額。形容衣著簡率不拘。 孟嘉酒醉風落帽
作者: 陶淵明 孟嘉為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墜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延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紙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晉書·孟嘉傳》亦載) 【解說】 孟嘉,東晉名士,江夏邽人。陶淵明外祖父。少以清操知名,嗜酒,飲多不亂,自得酒中趣。《晉書》卷98有傳。 桓溫(312~373年),字元子。東晉大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人。晉明帝女婿。官至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封南郡公。歷仕明帝迄簡文帝七朝,專擅朝政。有窺覦晉室之意,以謝(安)、王(坦之)兩大族所忌而不得,忿恨病死,謚宣武侯。《晉書》卷98有傳。 “龍山落帽”亦為飲酒史上佳話之一。后遂以之指稱重九登高飲酒的風雅之事。 石崇斬美人勸酒
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解說】 王丞相:即王導(267~339年),字茂弘,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元帝時任丞相,歷仕元、明、成三帝,是穩定東晉政權的重要人物。傳見《晉書》卷65。大將軍,即王敦。 “斬美人勸酒”,《晉書·王敦傳》載為王愷事,非石崇。李慈銘說:“疑傳聞過實之辭。”但無論王愷或石崇,其驕奢殘忍,殺人如兒戲,令人發指,而王敦的自私冷酷,無動于衷,更殘忍到失去人性。 管仲飲酒棄半觴
齊桓公置酒,冷諸大夫日:“后者飲一經程。”管仲后,當飲一經程。飲其一半,而棄其半。桓公曰:“仲父當飲一經程,而棄之何也?”管仲曰:“臣聞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棄身。與其棄身。不寧棄酒乎?”桓公曰:“善!”(事亦見劉向《說苑·敬慎》) 【解說】 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多次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潁上(領水之濱)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進行改革,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罰酒是酒俗中的一種。管仲來晚當罰,飲之棄半并說:“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棄身。”可見酒多失言招禍很早便被人們所發現。 失馬贈酒
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日:“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身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 【解說】 秦繆公: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秦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德公第三子。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統治期間,任用賢才百里奚、蹇叔等,使秦國出現了強盛局面。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曾與中原大國晉在韓原(今山西河津、萬榮間)大戰,俘晉惠公。晉惠公,春秋時晉君,名夷吾,晉獻公之子。服:古代一車四馬,兩馬在中者為服,兩馬在旁者為驂。野人:指務農的奴隸或平民。 秦穆公失馬,不僅不處罰或責怪食馬肉的“野人”們,反怕他們吃駿馬肉不飲酒傷亡,于是“以酒施恩”,讓“野人”遍飲才離開。韓原之戰,在穆公處境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野人”們拼力相救,穆公轉敗為勝。酒成了君王“行德愛人”的工具,正因其“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而“皆樂為其君死也”。 絕纓盡歡
作者: 劉向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百有余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解說】 楚莊王(?~前591年),春秋時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名旅(一作呂、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曾“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成其霸業。湔,濺灑。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后失禮,并巧妙地為失禮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后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三移夜酒
景公飲酒,夜移于晏子家,前驅款門日:“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故乎?國家得微有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晏子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日:“移于司馬穰苴之家。”前驅款門日:“君至!”司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巨得微有叛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曰:“移于梁丘據之家。”前驅款門曰:“君至!”梁丘據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去。公曰:“樂哉!今夕吾飲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 【解說】 司馬穰苴:春秋時齊國大夫,田氏,名穰苴,官司馬。梁丘據:齊國大夫,齊景公的寵臣。 齊景公夜間飲酒高興,想和大臣共享歡樂,轉了三家,受到不同的接待,忠心治國的文臣武將晏嬰和司馬穰苴,都嚴肅辭絕,幸臣梁丘據欣然迎合。而齊景公對能“治吾國”和“樂吾身”的大臣都是需要的。 莊子論“醉者神全”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也不知也,醉也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手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懾,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 【解說】 莊子(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邑(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史記》卷63有傳。 莊子主張“物不勝天”、“無為”。反對人為,認為人應順應自然。這里,莊子提出了一個“醉者神全”的哲學命題。認為:人飲酒致醉而“其神全也”。醉酒后精神越發高漲,思路更加狂放,以至于“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并由此得出結論:“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莊子將酒與人的“全身”、“全性”、“得全于天”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道家的全生觀。
漢高祖醉唱大風歌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解說】 漢高祖(前256~前195年,或作前247~前195年),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他的酒事頗多,為泗水亭長時,好酒色,經常向王媼、武負賒酒。后因酒壯其膽,“醉酒斬白蛇”,決意起兵反秦,方成帝業。 劉邦酒酣而歌,卻也真情實感,氣勢磅礴。大概是酒興相助下的超常發揮了。 呂后毒酒酖諸王
太后怨戚夫人,……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灞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黎明孝惠還,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座,如家人之禮。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為壽。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為壽。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齊王怪之,因不敢飲,佯醉,去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為不得脫長安,憂。齊內史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于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后。呂后喜,許之,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 【解說】 呂后(前241~前180年),名雉,字娥姁,為人陰毒。漢初,以邀韓信赴宴為名誘殺韓信。后其子孝惠帝即位,她掌握政權,惠帝死后,臨朝稱制,分封呂氏親屬為王侯。共掌握政權16年。 戚夫人,劉邦寵姬,生趙王如意。 趙王,名劉如意,深為劉邦所愛,欲立為太子,終未成。 齊悼惠王,名劉肥,劉邦長子。 楚元王(?~前179年),即劉交,漢高祖弟,字游。 至少在戰國時代,古人已經在使用毒酒了。秦漢以后,使用毒酒陰謀殺人的事,可以說是史不絕書的。呂后可以說是古代最能使用毒酒的“專家”,她的做法,也為后世許多帝后權奸所效仿。 劉章監酒斬呂黨
高后立諸呂為三王,擅權用事。朱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嘗入侍高后燕飲,高后令朱虛侯劉章為酒吏。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進飲,歌舞已而,曰:“請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若生而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試為我言田。”章曰:“深耕概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呂后默然。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日:“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太后、左右皆大驚,業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因罷。自是之后諸呂憚朱虛侯。 【解說】 劉章(前200~前176年),齊悼惠王劉肥次子,漢高祖孫。公元前186年入長安宿衛漢廷,呂后封為朱虛侯,妻以呂祿之女。呂后死,他與周勃、陳平等誅滅諸呂叛亂,首先斬殺呂產,立下頭功。文帝二年(前178年)立為城陽王。卒謚景。朱虛:古縣名(治所以在今山東臨朐東南)。 劉章不滿呂后專政、諸呂擅權,利用飲宴中作“酒監”的機會,以軍法行酒令,當場誅殺違令逃席的呂黨,其機智與膽略都大超常人,而古時酒令之不可違也從中得以反映。
司馬相如珍裘換酒
作者: 葛洪 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懣,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陽昌貰酒,與文君為歡。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貰酒!”遂相與謀,于成都賣酒。 【解說】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文學家。自少博覽典籍,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太安中,官伏波將軍,封關內侯。其著作尚有《抱樸子》、《神仙傳》等。《晉書》卷72有傳。《西京雜記》中所記,多為西漢佚事瑣聞。 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長卿,漢代著名辭賦家。蜀郡,成都人。少好讀書,學擊劍,慕藺相如為人,故更名。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與枚乘等游于梁,旋歸蜀。過臨邛,以琴心挑卓文君,相與歸成都,家徒四壁,乃與文君返臨邛賣酒。卓王孫以為恥贈與僮仆錢財,遂為富人。他口吃而善著書,尤其工于辭賦。武帝時召為郎,通西南有功,拜孝文園令,以病免,居茂陵,病卒。傳見《史記》卷117、《漢書》卷57。鹔鹴:水鳥名,雁屬,似雁,長頸,羽翠綠色,其皮可為裘。貰:賒欠。 東方朔妙飲不死酒
作者: 張華 君山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斗,得飲者不死,漢武帝齋七日,遣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因一飲盡,帝欲殺之,朔乃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以其有驗,殺亦不死。”乃赦之。【解說】 張華(232~300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今屬河北)人。西晉文學家。曹魏時舉太常博士,任中書郎等職,入晉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后被趙王倫和孫秀所殺。《晉書》卷36有傳,言其“少孤貧,自牧羊……學業優博,辭藻溫麗,朗瞻多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博物志》一書內容包羅很廣,有山川地理知識,禮制、文物考證,歷史人物傳說,異人異俗以及奇禽怪獸、花鳥蟲魚等多方面的記載,而以宣揚神仙、方術為主要內容。 東方朔(前154~前193年),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西漢大臣,文學家。武帝時召待詔,后為常侍郎,拜太中大夫、給事中。嘗酒后小遺殿上,以不敬免為庶人,后復為郎中。他為人雖詼諧滑稽,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善于辭賦,著作甚多。后來關于他的傳說很多。“飲不死酒”便是其中之一。東方朔機智巧辯,多于幽默詼諧中諷諫,以先飲“不死酒”諫漢武帝求長生不死之舉,其諷諫藝術可見一斑。(史記·滑稽列傳》附其傳(卷126),《漢書》卷65有傳。 揚雄識奇字而得酒
作者: 夏樹芳 揚雄字子云,家貧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問奇字。淵明詩:“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去所惑。”《抱樸子》云:“子云手不離杯,《太玄》乃就。” 【解說】 揚雄(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屬四川)。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成帝時曾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先校書天祿閣,后召為大夫。少而好學,博覽群書,識古文奇字,尤好辭賦。他生活比較窮苦,不慕富貴榮利,自甘淡泊,埋頭著述,以文章名世。晚年鄙薄辭賦,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而作《法言》,仿《易》而作《太玄》;在語言學方面,搜集整理漢代各地方言,撰成《方言》一書,又繼《倉頡》而作《訓纂》,均為研究古代語言文字的重要著作。撰有《酒箴》,“以諷諫成帝”。傳見《漢書》卷87。 揚雄家貧而嗜酒,不少人知道他有酒癖,遇到有奇字不能解釋時,就載了酒作禮品,向他請教,用酒繳“學費”,傳為古今趣聞。劉克莊有詩云:“幸然不識聱牙字,省得閑人載酒來。”
王戎對壚憶舊友
王濬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解說】 軺車:軺,一馬駕駛的輕車。 王戎(234~305年)字濬沖,西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晉惠帝時累官尚書令、司徒。 王戎舊地重來,面對酒壚,追憶與友人同游共飲快意生活,反映出他對亡友的深切懷念,時往昔放蕩不拘宴游生活無限留戀的情懷。 昔日共游的故址還在,而共游的友人都已亡逝。后人因用為傷逝懷舊之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