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詠茶詩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并序 唐 李白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一作鴨)。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侄位置中孚,示余茶數(shù)十片。拳然重迭,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末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fā)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末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注]此詩約作于天寶中。李白因在長安遭權貴讒毀,抱負不得施展,于天寶三載(744,按:是年正改年曰載)春“賜金還山”,離長安作第二次漫游。后在金陵與族侄僧人中孚相遇,蒙其贈詩與仙人掌茶,詩人以此詩為謝。在唐代的詩歌中,這是早期的詠茶詩作,可以說它是唐代茶文化百花園中,一枝報春的梅花。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注]九日:即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講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食酒多自欺。 秋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這首五、七言古體茶歌,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題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后期中國茶文學----詠茶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此詩約作于德宗貞元初(785)。 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 皎然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伯勞飛日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是鳥][1]鳴時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末生,小寒山下葉初卷二山名。 吳婉攜籠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風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注]顧渚行是一首歌行體的茶詩,作者言其顧渚山的見聞。裴方舟經歷末詳。 [1]:“決”右旁加“鳥”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唐皎然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 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佳。 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注]皎然同陸迅等人共品天目山茶,因此茶為隱士元晟惠贈,故即興賦詩相寄謝。陸迅經歷末詳。 重題居東壁唐 白居易長松樹下小溪頭, 班鹿胎中白布裘。 藥圃茶園為產業(yè), 野麋林鶴是交游。 云生潤戶衣裳潤, 嵐隱山廚火燭幽。 最愛一泉新引得, 清泠屈曲繞階流。 [注]詩人于憲宗元和十年(815)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曾于廬山香爐峰下、湓水之濱,種植茶園,開鑿清泉,結屋而居,仿效當年陸羽在信州一饒品泉生涯。這是草堂落成后,蘭人重題東壁詩(四首之二)。約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 白居易 故園周匝向交親, 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后信, 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 天下刀圭攪曲塵。 不及他人先寄我, 應緣我是別茶人。[注]詩人被貶謫江州司馬后,在廬山腳步下結廬而居。此詩是在他收到忠州刺史李景儉眾蜀地寄來新茶后所作的酬謝詩。約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謝蕭員外寄蜀茶 唐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驚新, 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 況是春深酒渴人。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唐 白居易 吟詠霜毛句, 閑嘗雪水茶。 城中展眉處, 只是有元家。 [注]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從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元稹時在京城剛任祠部郎中。此詩約作于元和十五年冬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 想羨歡宴因寄此詩唐 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且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 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 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 蒲黃酒對病眠人。 琴茶 唐 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動內, 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夢, 不讀書不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 難道吾今無往還? [注]這是一首“琴”與“茶”雙詠之詩。并借琴茶之靈性以喻樂天“君子陶陶”之品德風范。此詩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間 一至七字詩——茶 唐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知醉后其堪夸。 [注]這是一首構思巧妙,語言流暢,意境高雅,音律和諧的茶歌。詩人在題后有小注云:“同王起諸公送白居易分司東郡作。”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 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芳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余香延幽遐。 滌慮發(fā)真照,還原蕩昏邪。 猶同甘露飲,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注]詩人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貶永州司馬,住在龍興寺(該寺猶存,在今湖南省沅陵縣城西北)期間,與寺僧巽上人交往密切。這首詩是在詩人目睹巽上人親自采制晨茶的經過情景,及品飲僧人珍貴香茗的感受之后寫的酬謝詩。此詩約作于元和初年。 謝孟諫議寄新茶唐 盧仝日高丈五睡正濃,將軍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天子末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王非][1]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唯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千卷, 四碗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從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注]一天清晨,時任常州刺史的孟簡派人給盧仝送來了三百片唐貢山產的貢茶。這首詩就是盧仝在品嘗了天子及王公大臣才能得享的“陽羨茶”之后,寫給孟刺史的致謝詩。此詩約作于812或813年春,孟簡任常州刺史監(jiān)修貢茶期間。 [1]:左王,右為上下三個田 茶山 唐 杜牧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 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 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徑度喧[1] 。 等級云峰峻,寬平洞府開。 拂天問笑語,特地見樓臺。 泉嫩黃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輕騎若奔雷。 舞袖嵐侵潤,歌聲谷答回。 磬聲藏葉鳥,云艷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 樹蔭香作帳,花徑落成堆。 景物殘三月,登臨愴一杯。 重游難自克,俯首入塵埃。 [注]茶山,在唐湖州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顧渚山。地處太湖西岸,盛產紫筍茶,入品陸羽《茶經》,稱其為茶中上品。據《吳興縣志》載:唐代中期大歷五年(770),在顧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間于此造茶。至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顧詞以為院宇隘漏,建寺。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專司造貢茶。按唐制每歲春三月采制第一批春茶時,湖、常二州刺史都要奉詔赴茶山督辦修貢事宜。這首《茶山》詩,即是詩人在湖州刺史任內,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春三月。 [1]:虺字“蟲”換“琢”字右旁 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注 唐 齊已 旗槍冉冉綠叢園,谷前初晴叫杜鵑。 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夢惜藏巖里,白[石垂]封題寄火前。 應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 嘗茶唐 齊已 石屋晚煙生,松窗鐵碾聲。 因留來客試,共說寄僧名。 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 春風[上雨下言]川上,憶傍綠竹行。 謝中上人寄茶 唐 齊已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且招臨院客,試煮落花泉。 地遠相勞寄,無來又隔年。 謝[左水右邕]湖茶 唐 齊已 邕湖唯上貢,何以惠尋常。 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 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 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注]作者曾在岳麓山道林寺清修多年。這首詩是他在遠離寺院后,寄懷念之情所作的茶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