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消化道病的中藥治療方劑

     jingshuiliushen1 2010-05-19
    一 急性胃炎
    --------------------------------------------------------------------------------
    · 一、四味香薷飲  · 二、大黃甘草湯 
    · 三、枳實導滯丸  · 四、甘草瀉心湯 
    · 五、黃連消痞丸  · 六、附子瀉心湯 
    · 七、黃芩湯  · 八、芩柏合劑 
    · 九、檳榔散  · 十、燒脾散 
    · 十一、三黃枳術丸  · 十二、橘半枳術丸 
    · 十三、香砂枳術丸  · 十四、三黃枳術丸 
    · 十五、曲蘗丸  · 十六、谷神丸 
    · 十七、大和中飲  · 十八、三棱丸 
    · 十九、六和湯  · 二十、三仁湯 
    · 二十一、黃芩滑石湯  · 二十二、藿樸夏苓湯 
    二 慢性胃炎
    --------------------------------------------------------------------------------
    · 一、麥門冬湯  · 二、榮胃散 
    · 三、半夏瀉心湯加減  · 四、養陰安胃湯 
    · 五、半夏瀉心湯加味  · 六、補中益氣湯 
    · 七、柴胡疏肝散加昧  · 八、大黃附子湯加味 
    · 九、丹芍湯  · 十、丹參飲加味 
    · 十一、柴胡厚樸湯  · 十二、半夏瀉心湯 
    · 十三、化肝煎  · 十四、清肝和胃湯 
    · 十五、舒肝和胃湯  · 十六、梔子大黃湯 
    · 十七、梔子干姜湯  · 十八、梔子烏梅湯 
    · 十九、理中丸  · 二十、桂枝人參湯 
    · 二十一、三補枳術丸  · 二十二、香砂平胃丸 
    · 二十三、四磨湯 

    三 消化道潰瘍
    --------------------------------------------------------------------------------
    · 一、小建中湯  · 二、復健散 
    · 三、附子理中丸  · 四、桂附理中丸 
    · 五、理中化痰丸  · 六、枳實理中丸 
    · 七、香砂理中丸  · 八、理中丸 
    · 九、歸脾湯  · 十、復方河車散 
    · 十一、良附丸  · 十二、胃潰瘍湯 
    · 十三、保和丸  · 十四、溫胃飲 
    · 十五、扶陽助胃腸  · 十六、溫中補脾湯 
    · 十七、沉香溫胃丸  · 十八、沉香桂附丸 
    · 十九、潰瘍湯  · 二十、良附丸 
    · 二十一、高良姜湯  · 二十二、蒲草木香湯 
    · 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湯  · 二十四、良姜散 

    四 胃下垂
    --------------------------------------------------------------------------------
    · 一、升胃湯  · 二、扶肝益胃湯 
    · 三、補中益氣湯加蒼術  · 四、補中益氣湯 
    · 五、升陽健脾湯  · 六、大柴胡湯 
    · 七、參芪補氣湯  · 八、黃芪補氣湯 
    · 九、調肝益胃湯  · 十、補氣養胃湯 
    · 十一、復元升提湯  · 十二、芪術升胃湯 

    五 胃粘膜脫垂癥
    --------------------------------------------------------------------------------
    · 一、胃潰瘍湯  · 二、固膜湯 
    · 三、升陷降逆湯  · 四、香砂保和丸加減 
    · 五、清肝和胃降逆方  · 六、升提活血湯 

    六 胃潴留
    --------------------------------------------------------------------------------
    · 大承氣湯加味 

    七 胃癌
    --------------------------------------------------------------------------------
    · 一、胃癌飲  · 二、三棱莪術活血湯 
    · 三、二參半夏湯  · 四、白蛇六味丸 
    · 五、扶正健脾湯  · 六、和氣養榮湯 
    · 七、小攻堅丸  · 八、健脾補胃湯 
    · 九、旱枝蓮解毒湯  · 十、和胃化結湯 

    八 十二指腸壅積癥
    --------------------------------------------------------------------------------
    · 一、小活絡丹(丸、片)  · 二、半夏瀉心湯 
    · 三、溫降承氣湯 

    九 上消化道出血
    --------------------------------------------------------------------------------
    · 一、云南白藥  · 二、四黃湯 
    · 三、紫地止血湯  · 四、止血合劑 
    · 五、黃土湯  · 六、紫地合劑 
    · 七、潰瘍止血方(粉)  · 八、三七二白散 
    · 九、側柏湯 

    十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
    · 一、黃芩導赤湯  · 二、桃紅解毒承氣湯 

    十一 局限性腸炎
    --------------------------------------------------------------------------------
    · 一、大已寒丸  · 二、桂香丸 
    · 三、逐寒蕩驚湯  · 四、導腸液 
    · 五、厚樸溫中湯  · 六、十四味建中腸 
    · 七、吳茱萸湯  · 八、桃花湯 

    十二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
    · 一、治濕熱腹痛方  · 二、紫艾白芨湯 
    · 三、治寒濕腹痛方  · 四、啟脾丸 
    · 五、潰結灌腸湯  · 六、痛瀉要方加味 

    十三 結腸癌和直腸癌
    --------------------------------------------------------------------------------
    · 一、散結定痛湯  · 二、干姜溫中湯 
    · 三、腸癌方  · 四、清腸消腫湯 
    · 五、消積通經丸  · 六、血癥丸 
    · 七、消下破血湯  · 八、槐花散 
    · 九、化癥回生丹  · 十、二黃散結湯 

    十四 腸梗阻
    --------------------------------------------------------------------------------
    · 一、溫中散寒方  · 二、康寧丸 
    · 三、大承氣湯  · 四、三一承氣湯 
    · 五、三化湯  · 六、通降湯 
    · 七、驅蟲方 

    十五 胃腸神經官能癥
    --------------------------------------------------------------------------------
    · 一、檳砂止痛湯  · 二、元胡平痛湯 
    · 三、升麻補胃湯  · 四、調胃方 
    · 五、五香姜醋魚散  · 六、旋覆代赭湯 
    · 七、新制橘皮竹茹湯  · 八、柿蒂湯 
    · 九、柿錢散  · 十、加味空帶湯 

    十六 胃食管反流病
    --------------------------------------------------------------------------------
    · 一、銀翹清膈湯  · 二、和胃降逆湯 

    十七 食道癌
    --------------------------------------------------------------------------------
    · 一、復方壁虎湯  · 二、守宮酊 
    · 三、消噎湯  · 四、通幽湯 
    · 五、開導散  · 六、鴉膽子桃仁散 
    · 七、蜈蚣淮山膏  · 八、啟膈散加減 
    · 九、抵當湯  · 十、加味通幽湯 
    · 十一、半夏丸  · 十二、靈仙開郁湯 

    十八 急性黃疸型肝炎
    --------------------------------------------------------------------------------
    · 一、小柴胡湯  · 二、黃連解毒湯 
    · 三、大黃湯  · 四、苦參散 
    · 五、清熱利濕湯  · 六、急肝方 
    · 七、甘露消毒丹  · 八、廣益湯 
    · 九、茵陳蒿湯 

    十九 慢性肝炎
    --------------------------------------------------------------------------------
    · 一、龍虎健肝湯  · 二、化積丸 
    · 三、膈下逐瘀湯  · 四、丹參飲 
    · 五、大橘皮湯  · 六、越鞠丸 
    · 七、丁香脾積丸  · 八、人參實衛湯 
    · 九、大健脾丸  · 十、黃芪補中湯 
    · 十一、補脾人參散  · 十二、四獸飲 
    · 十三、枳實消痞丸 

    二十 乙型肝炎
    --------------------------------------------------------------------------------
    · 一、乙肝湯  · 二、黃芪姜黃湯 
    · 三、肝復方 

    二十一 肝硬化
    --------------------------------------------------------------------------------
    · 一、十棗湯  · 二、小消化水丸 
    · 三、芫花丸  · 四、小胃丹 
    · 五、三花神v丸  · 六、大戟散 
    · 七、舟車丸  · 八、海金沙散 
    · 九、已椒藶黃丸  · 十、溶川丸 
    · 十一、化瘀湯 

    二十二 原發性肝癌
    --------------------------------------------------------------------------------
    · 一、肝癌飲  · 二、清熱活血散結湯 
    · 三、麝香解毒活血丸  · 四、抗癌湯 
    · 五、消癌散  · 六、醒消丸 

    二十三 膽石癥
    --------------------------------------------------------------------------------
    · 一、排石湯  · 二、廣I號膽石湯 
    · 三、廣Ⅲ號膽石湯  · 四、芍草元胡湯 
    · 五、清熱利濕排石湯  · 六、龍膽消炎湯 
    · 七、行氣解郁排石湯  · 八、柴芍郁金湯 
    · 九、廣Ⅱ號膽石湯 

    二十四 急性膽囊炎
    --------------------------------------------------------------------------------
    · 一、柴胡湯  · 二、大柴胡湯 
    · 三、柴胡加芒硝湯  · 四、蒿芩清膽湯 
    · 五、芍草元胡湯  · 六、廣I號膽石湯 
    · 七、廣Ⅲ號膽石湯  · 八、龍膽消炎湯 
    · 九、清熱利濕排石湯  · 十、柴芍郁金湯 

    二十五 慢性膽囊炎
    --------------------------------------------------------------------------------
    · 一、柴胡枳桔湯  · 二、柴芩清膈煎 
    · 三、厚樸草果湯  · 四、逍遙散 
    · 五、舒肝和胃湯  · 六、柔肝舒胃飲 
    · 七、安中湯  · 八、利膽和胃湯 
    · 九、丁沉透膈湯  · 十、行氣散 
    · 十一、木香化滯湯  · 十二、解肝煎 

    二十六 膽道蛔蟲癥
    --------------------------------------------------------------------------------
    · 一、烏梅丸  · 二、椒梅湯 
    · 三、安蛔散  · 四、連梅安蛔湯 
    · 五、下蟲丸  · 六、集效丸 
    · 七、掃蟲煎  · 八、烏梅膠囊 
    · 九、驅蛔湯1號  · 十、驅蛔定痛湯 

    二十七 急性胰腺炎
    --------------------------------------------------------------------------------
    · 一、羚羊角飲  · 二、通瀉湯 
    · 三、護肝祛瘀腸  · 四、大柴胡湯 
    · 五、柴胡加芒硝湯  · 六、膽胰湯 
    · 七、大陷胸湯  · 八、大陷胸丸 
    · 九、瀉腑湯  · 十、通瘀清胰湯 

    二十八 慢性胰腺炎
    --------------------------------------------------------------------------------
    · 四逆散 

    二十九 結核性腹膜炎
    --------------------------------------------------------------------------------
    · 五參五皮飲 

    三十 消化道結構
    --------------------------------------------------------------------------------
    · 一、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其基本功能  · 二、祖國醫學對消化系的有關記載 
    · 三、消化管的一般構造 

    三十一 消化管
    --------------------------------------------------------------------------------
    · 一、口腔  · 二、嘲 
    · 三、食管  · 四、胃 
    · 五、小腸  · 六、大腸 

    三十二 消化腺
    --------------------------------------------------------------------------------
    · 一、肝  · 二、胰 

    三十三 腹膜
    · 一、四味香薷飲  ·
     
      二、大黃甘草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通降止嘔。  (主治)嘔吐。證見食已即吐,吐勢急迫,吐物酸餿,大便干硬不通,苔黃,脈滑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食已即吐,脈滑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為胃熱所致,因此病人每見大便干硬或口氣臭祛寒濕中藥,喜涼飲等見癥。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



      三、枳實導滯丸  (方源)《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大黃30克,枳實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神曲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澤瀉6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溫水送下。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消積導滯,清利濕熱。  (主治)積滯內阻,生濕蘊熱。證見胸脘痞悶,下痢后重,或泄瀉腹痛,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沉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下痢后重,胸脘痞悶,苔黃膩,脈沉實為辨證要點祛寒濕中藥,②本方由三黃瀉心湯(重用大黃)合積術湯再加味而成。清胃熱、導滯、利水濕,以疏導胃腸積滯。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



      四、甘草瀉心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12克,黃芩9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大棗4克,黃連3克,人參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降逆和胃,開結消痞。  (主治)心下痞(脾胃不和)。證見干嘔,心下痞硬而滿,心煩不得安,下利目數十行祛寒濕中藥,完谷不化,腹中雷鳴,舌質淡,苔共同,脈弦數重按乏力。  (按語)①本方證以下痞硬而滿,干嘔,腹中雷鳴,下利甚,心煩,脈數而虛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乃脾氣虛寒,病及心氣虛,而胃腸蘊熱而致。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



      五、黃連消痞丸  (方源)《蘭室秘藏》  (組成)澤瀉6克祛寒濕中藥,姜黃6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茯苓9克,白術9克祛寒濕中藥,陳皮15克,豬苓15克,枳實21克,半夏27克,黃連30克,黃芩6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6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利濕,行氣消痞。  (主治)濕熱中阻,氣機壅滯。證見心下痞滿,煩熱喘促不安。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下痞滿,煩熱喘促,苔黃膩,脈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可用治急性胃炎,急性腸炎祛寒濕中藥,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膽囊炎,膽石癥,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六、附子瀉心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9克,黃連5克,黃芩5克,附子5克。  (用法)水煎附子取汁半碗,用開水半碗乘開時浸漬三黃,和汁服。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泄熱消痞,扶陽固表。  (主治)表證陽虛,邪熱內陷,結于心下之痞癥。證見心下疼痛,痞滿,心煩,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背惡寒,汗自出,苔黃,脈數而無力。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下痞滿,心煩,背惡寒祛寒濕中藥,汗自出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



      七、黃芩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黃芩9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止利,利中止痛。  (主治)里熱泄瀉。證見身熱不惡寒,泄瀉,腹痛,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發熱,泄瀉,舌質紅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亦治痢疾,但劑量宜大。原書治"下利''似指泄瀉,因原語文后半段與"若嘔者"一起談,似為今之急性腸胃炎。③本方亦治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八、芩柏合劑  (方源)《南京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黃芩1000克,黃柏1000克,葛根1000克,檳榔1000克,木香600克,白頭翁1500克,秦皮300克,馬齒莧3000克。  (用法)水煎濃縮,再加防腐劑備用。成人一次服100毫升,一日服3次。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瀉。  (主治)腹瀉(急性腸胃炎)。證見腹瀉,便日數次或數十次,多呈水樣便,腹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按語)本方證以腹瀉,腹痛,惡心,苔黃膩,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九、檳榔散  (方源)《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茯苓12克,陳皮3克,麥芽12克,神曲9克,吳茱萸3克,厚樸6克,檳榔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行氣化滯,健脾補氣。  (主治)脾胃虛寒之痞滿。證見食少勞倦,噫滿,憂虛不安,舌質淡邊有齒印,苔白,脈緩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食少痞滿,舌質淡,脈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為異功散去甘草,加檳榔、吳茱萸、厚樸、神曲、麥芽。③本方可用治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慢性胃炎。



      十、燒脾散  (方源)《劑生方》  (組成)干姜6克,厚樸6克,草果仁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神曲9克,麥芽9克,橘紅6克,良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為細末,一次服9克,每日服3次,用熱鹽湯點服;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消滯,行氣散滿。  (主治)食生冷果菜,停積中焦。證見脘腹脹滿冷痛。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脹滿冷痛,苔白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



      十一、三黃枳術丸  (方源《蘭室秘藏》  (組成)黃芩60克,黃連30克,大黃30克,神曲30克祛寒濕中藥,橘皮30克,白術30克,枳實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上藥1/10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二次飲,每日服2劑。  (功效)消食化積,清熱燥濕。  (主治)傷食肉積,蘊濕生熱。證見泄瀉腹痛或便秘,苔黃膩祛寒濕中藥,脈沉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泄瀉腹痛,苔黃膩,脈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三黃瀉心湯合枳術湯,枳殼20克,白術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



      十二、橘半枳術丸(方源)《醫學入門》(組成)橘皮、枳實、半夏各30克,白術6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功效)健脾消食,燥濕和胃。(主治)脾虛停食。證見飲食不消,濕滯脘悶。  (按語)①本方證以飲食不消,脘悶,苔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



      十三、香砂枳術丸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砂仁、木香各15克,枳實30克,白術60克。  (用法)制小丸祛寒濕中藥,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劑。  (功效)健脾消痞,理氣開胃。  (主治)脾虛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悶。  (按語)①本方證以食少,胸脘痞悶疼痛,若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胃神經官功能癥,急性腸胃炎。



      十四、三黃枳術丸  (方源)《蘭室秘藏》  (組成)黃芩60克,黃連、大黃、神曲、橘皮、白術各30克,枳實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消食化積,清熱燥濕。  (主治)傷食肉積,蘊濕生熱。證見泄瀉腹痛或便秘,苔黃膩,脈沉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泄瀉腹痛,苔黃膩,脈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三黃瀉心湯合枳術湯(枳殼20克,白術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



      十五、曲蘗丸  (方源)《張氏醫通》  (組成)神曲、麥蘗各30克,黃連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消食和胃,化滯除脹。  (主治)酒積成癖。證見腹脅滿痛,便后積沫。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脅滿痛,便后積沫,苔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



      十六、谷神丸  (方源)《世醫得效方》  (組成)人參、縮砂仁、香附、三棱、莪術、青皮、陳皮、神曲、麥芽、枳殼各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口服2劑。  (功效)行氣破積,消食和中。  (主治)中虛食積,氣機郁滯。證見胸脘痞滿,脅腹脹痛,不思飲食,噯腐吞酸,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膩,脈細滑。  (按語)①本方證以胸脘痞滿,納差,神疲乏力,苔白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腸胃炎。



      十七、大和中飲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枳實5克,陳皮、山楂、麥芽各6克,厚樸、澤瀉各5克,砂仁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行氣消積,導滯。  (主治)飲食留滯積聚。證見噯腐吞酸,脘腹痞滿,苔膩,脈弦滑。  (按語)①本方證以噯腐吞酸,脘腹痞滿,苔膩為辯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



      十八、三棱丸  (方源《嬰童百問》  (組成)三棱、木香、神曲、陳皮、半夏各30克,丁香、官桂各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10量,木煎二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主治)小兒停積。證見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噯氣厭食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脹滿,噯氣厭食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小兒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急性腸炎。



      十九、六和湯  (方源)《醫方考》  (組成)藿香12克,法半夏12克,杏仁12克祛寒濕中藥,人參12克,白術12克,扁豆12克,赤茯苓12克,砂仁5克,厚樸5克,木瓜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健脾化濕,升清降濁。  (主治)夏月飲食失調,濕傷脾胃。證見霍亂吐瀉,胸膈痞滿,苔白滑。  (按語)①本方證以突作嘔吐下利,胸膈痞滿,苔白滑,脈濡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



      二十、三仁湯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苡仁12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利濕熱,宜暢氣機。  (主治)濕溫初起。證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舌苔白,不口渴,脈弦細而濡。  (按語)①本方證以胸悶,不饑身重,小便短少,脈弦細而濡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腸傷寒,急性胃腸炎、腎盂腎炎,波伏熱。



      二十一、黃芩滑石湯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黃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豬苓9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濕溫。證見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舌苔淡黃而滑,脈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苔黃滑,脈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腎盂腎炎,腸傷寒,急性胃腸炎。



      二十二、藿樸夏苓湯  (方源)《感證輯要》  (組成)藿香12克,真川樸6克,姜半夏9克,赤茯苓18克,光杏仁18克,生薏仁24克,白蔻仁4克,豬苓9克,淡香豉18克,澤瀉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清利濕熱,芳香宣化。  (主治)濕溫病。證見惡寒,神倦嗜睡,頭目脹痛,昏重如裹,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痛煩,腿足疫痛,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口不渴,午后潮熱祛寒濕中藥,小便短澀黃赤,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舌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濡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肢體倦怠,頭目脹痛,昏重如裹,胸悶,小便短澀,口膩,苔白滑,脈濡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腸傷寒,急性胃腸炎。



    二 慢性胃炎  一、麥門冬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麥門冬30克,制半夏、甘草各4克;人參、粳米各6克,大棗12枚。  (用法)上藥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3次溫服。  (功效)益胃養陰,降逆下氣。  (主治)肺痿,肺胃津傷,虛火上炎。證見咳唾涎沫,氣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紅少苔,脈虛數。亦治胃陰不足,胃失和降,氣逆嘔吐,口渴咽干祛寒濕中藥,舌紅少苔,脈細。現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矽肺、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屬陰虛者。



      二、榮胃散  (方源)《千家妙方》上冊引宋善安方  (組成)西洋參、金釵石斛、白木耳、香磨菇、靈芝各60克。  (加減)有瘀血者,加田三七60克;陽虛者,西洋參改為紅參60克;貧血明顯者,加用胎盤1具。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3-4粒,開水送服,1日3次。  (功效)益氣養陰,養胃散瘀。  (主治)氣陰兩虛,兼挾瘀血之萎縮性胃炎。



      三、半夏瀉心湯加減  (方源)內科辨病專方治療學251-352  (組成)法半夏12克祛寒濕中藥,白術12克,赤芍12克,干姜5克,黨參15克,蒲公英15克,黃連6克,砂仁6克,雞內金10克,枳實10克,甘草6克。  (用法)用煎內服,每日1劑。  (功效)健脾和胃,開結除痞。  (主治)慢性胃炎。



      四、養陰安胃湯  (方源)《湖北中醫雜志》1994;(1):23  (組成)石斛、烏梅肉、當歸各12克,白芍、北沙參、山楂、黃精、淡蓯蓉各15克,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金、甘草各9克。  (用法)上藥每日1劑,煎取500毫升,分3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可停藥1周。  (功效)滋陰養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證見胃脘隱痛,脘腹脹滿,食后為甚,噯氣,食少納呆或厭食,形體消瘦,神倦乏力,便秘或便溏,口干或口苦,舌紅少苔,脈象細弦或細數。



      五、半夏瀉心湯加味  (方源)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7;(2):96  (組成)姜半夏、炒白術,香附各12克,黃芩9~10克,黃連6-9克,黨參12-15克,黃芪15克,丹參15-20克,炒芍藥12-15克,三七(粉沖)6~9克,干姜6~9克,炙甘草9克,大棗3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20天為一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它治胃炎藥物。  (加減)疼痛甚加玄胡9~12克;泛酸明顯者加海螵蛸12克;陰虛明顯者去黃芩、干姜,加石斛、玉竹各12克;納差甚者加炮雞內金12克;病理檢查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半枝蓮30克。  (功效)補中扶正,調和寒熱。  (主治)慢性胃炎。



      六、補中益氣湯  (方源)浙江中醫雜志1997;(11):514  (組成)炙黃芪15克,黨參、炒白術各10克,陳皮3克,炙升麻、炙甘草、當歸、炒柴胡各6克。  (用法)伴泛酸乾嘔加左金丸6克,噯氣者加制半夏10克,大便者加茯苓10克,懷山藥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蘇打片6片;胃痛甚者加生白芍15克。  (功效)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天為一療程,一般服用1-2個療程。  (主治)膽汁返流性胃炎。證見胃脘隱隱作艱,有燒灼樣疼痛祛寒濕中藥,但食后上腹部墜脹不適,噯氣,疲倦乏力,形瘦,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胃鏡查為膽汁返流性胃炎。



      七、柴胡疏肝散加昧  (方源)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7;(5):242  (組成)柴胡10克,芍藥15克,枳殼15克,川芎10克,香附15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三七參3克(研細末沖服)。(加減)疼痛劇烈者加金鈴子散;氣滯加枳實10克,厚樸15克;伴有嘔吐者加竹茹15克,半夏10克;脾虛食滯者加雞內金20克,焦三仙各15克;反酸者加烏賊骨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一劑,7劑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鏡檢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證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胃脘脹疼,口苦反酸,納差,每逢生氣后諸證加重,苔白厚,脈沉弦。



      八、大黃附子湯加味  (方源)山西中醫1998;(3):3  (組成)大黃9克,制附子6克,細辛2克,代赭石30克(先煎)祛寒濕中藥,旋復花10克(包),砂仁6克(后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功效)憚寒邪散,濁氣降,腑氣通,中焦安。  (主治)膽汁返流性胃炎。證見面色晦滯,神疲抑郁,畏寒肢冷,泛惡嘈雜,嘔吐酸苦,食少納呆,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九、丹芍湯  (方源)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6;(4):234  (組成)丹皮、白芍等。  (加減)疼痛甚者,加元胡、臺烏、川楝子等;腹痛噯氣甚者,加佛手、腹皮、枳殼等;口苦納呆者,加川樸、綿陳、麥芽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2次,約300毫升,分2次溫服,連服1個月,服中藥期間停用有關西藥,禁煙酒,禁用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功效)滋補肝腎,清熱祛濕。  (主治)老年慢性胃炎。



      十、丹參飲加味  (方源)北京中醫1997;(6):30~31  (組成)丹參、三七、檀香、砂仁、黨參、沙參、白花蛇草、甘草。  (用法)合劑;口服,每次服25毫升,每日服2-3次,1個月一療程。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肝郁者加柴胡、青皮;濕阻者加藿香、佩蘭、蔻仁;胃熱者加黃連;寒重者加干姜、蓽拔、良姜;陰虛者加石斛、麥冬;氣虛重者加黃芪;食滯者加焦三仙、炒谷芽;胃痛重者加元胡;噯氣重者加沉香;便溏者加蒼術;便秘者加火麻仁。  (功效)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胃炎。證見胃脘刺痛,灼熱不適,嘈雜、噯氣,食欲不振,口干欲飲,手足心熱,倦怠乏力。大便干燥,舌暗紅少苔,有裂紋祛寒濕中藥,有瘀點,脈細數。



      十一、柴胡厚樸湯  (方源)《外臺秘要》  (組成)柴胡、炙厚樸各10克,茯苓、橘皮、紫蘇各8克,生姜12克,檳榔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疏肝理氣,除滿。  (主治)慢性胃炎。證見心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嘔吐等。  (按語)①本主證以上腹脹滿,噯氣,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  十二、半夏瀉心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法夏12克,黃芩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主治)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證見脅肋疼痛,寒熱往來,脈弦。  (按語)①本方證以胸脅疼痛,寒熱往來,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脅間神經痛,肋骨軟骨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



      十三、化肝煎  (方源)《景岳全書》(組成)青皮、陳皮、芍藥、丹皮、梔子、澤瀉、貝母各10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功效)泄熱和胃。  (主治)胃脘痛。證見胃脘熱痛,喜冷飲,口干而苦,吞酸,煩燥易怒,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熱痛,煩燥易怒,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



      十四、清肝和胃湯  (方源)《浙江中醫雜志》  (組成)柴胡9克,黃芩9克,郁金9克,枳殼9克,川楝子9克,玄胡索9克,佛手9克,綠萼梅9克,蒲公英15克,青皮9克祛寒濕中藥,陳皮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疏肝和胃,行氣止痛。  (主治)胃痛(慢性萎縮性胃竇炎)。證見胃脘脹痛,痞滿,噯氣,嘈雜;痛隨噯氣、矢氣減輕,常因情志失調,飲食失節而痛加劇;口苦、苔黃,脈弦。  (按語)本方治證以胃脹痛,遇情志失調加重,噯氣則舒,口苦,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



      十五、舒肝和胃湯  (方源)《黑龍江中醫藥》  (組成)柴胡10克,陳皮6克,白芍15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白芨10克,玄參10克,蒲公英10克,砂仁10克(后下),炙草6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功效)舒肝和胃,行氣止痛。  (主治)胃脘痛(胃炎、潰瘍病)。證見上腹部脹滿痞悶,噯氣吞酸,納呆,惡心嘔埕,食欲減退,食后飽脹,苔薄白,脈弦。  (按語)本方證以胃脘疼痛伴腹脹,噯氣,舌紅祛寒濕中藥,苔白干,脈弦為辨證要點。



      十六、梔子大黃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梔子8克,大黃3克,枳實15克,淡豆豉25克。  (用法)水煎2次作二次溫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除煩,兼緩下。  (主治)酒黃疸。證見心中懊儂或熱痛,胸腹痞滿或便秘,苔黃或兼膩,脈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中懊腦憹,時欲吐胸腹痞滿,小便不利,脈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中梔子與大黃劑量均小,但二者配伍上有加強清熱,泄下尋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的作用。再合豆豉,使本方具有較好的清熱除煩作用。③本方可用慢性膽囊炎或慢性肝炎、慢性胃炎。



      十七、梔子干姜湯(方源)《傷寒論》(組成)梔子10克,干姜6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功效)清上溫中,除煩。(主治)傷寒心煩,身熱不去,微煩。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中煩熱,而口淡涎泛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



      十八、梔子烏梅湯(方源)《類證活人書》(組成)梔子、黃芩、甘草各5克,柴胡10克,烏梅肉15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功效)清熱除煩,和解少陽。  (主治)心煩。證見傷寒后,余邪未清,虛煩不眠,心中懊儂,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饑,但不欲食,舌紅,苔微黃。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煩不眠,嘈雜不欲食,苔微黃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有清膽熱和解少陽作用。但本方重用烏梅以"下氣,除熱煩滿"(《神家本草經》)和"調中"(《本草拾遺》)。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膽囊炎、胃炎。



      十九、理中丸  (方源)《傷寒論》  (組成)人參30克,白術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嘔吐。證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腹滿食少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肢痹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以及小兒慢驚風,病后喜嘔涎沫等。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原用法為少量多次服;雞蛋黃大小一丸,日服3~4次,夜服2次,即一日夜可服5~6次。腹至腹中覺熱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可增大的。但雖如此,藥效還是不及湯劑,即現代所謂的"理中湯"。原《傷寒雜病論》已有"人參湯"藥物同此方,各藥均為三兩(今每劑各藥用10克)治胸痹因寒者。③霍亂,指吐、瀉并作之證(與西醫學的霍亂桿菌引起的霍亂不同)。本方所指霍亂,是吐瀉并作之屬虛寒證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湯、胃擴張,以及小兒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屬于虛寒證型者。



      二十、桂枝人參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干姜、人參、白術各9克,炙甘草12克,桂枝12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里解表,益氣消痞。  (主治)脾胃虛寒兼外感風寒證。證見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干嘔或兼見惡風發熱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下利已久,心下痞硬,干嘔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桂枝。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腸炎。



      二十一、三補枳術丸  (方源)《古今醫鑒》  (組成)白術30克,橘皮30克,黃柏30克,枳實30克祛寒濕中藥,浙貝母24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黃芩15克,神曲15克,黃連15克,麥芽9克,甘草9克,桔梗6克,連翹6克,砂仁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理氣和中,清熱化痰。  (主治)脾胃失調,消化不良,濕熱痰盛,咳喘。證見氣逆胸滿,咳嗽氣喘,痰稠,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脈數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胸滿,咳嗽痰稠,納差,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慢性胃腸炎。



      二十二、香砂平胃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蒼術10克,厚樸8克,陳皮8克,香附8克,砂仁4克,甘草4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次。  (功效)理氣寬中,燥濕健脾。  (主治)濕阻脾胃。證見脘腹脹滿,食少嘔惡,苔膩,脈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脹滿,食少嘔惡,苔膩,脈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腸炎。



      二十三、四磨湯  (方源)《濟生方》  (組成)人參10克,檳榔15克,沉香5克,烏藥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順氣扶中,寬中降逆。  (主治)正氣素虛,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致的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  (按語)①本方證以喘息,胸膈不舒,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又名四磨飲。原用法為藥水磨取濃汁,和七分盞,煎沸溫服。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
    三 消化道潰瘍

      一、小建中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棗(擘)12個,芍藥18克,飴糖30克(后烊沖)。  (用法)上藥以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人飴烊化,分3次溫服。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腹痛。證見腹痛喜溫喜按,按則痛減,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萎黃;或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中虛吐血衄血,遺精等。現常用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低熱、貧血等病。  (按語)①證見痛處喜按,得食痛減,飲食喜溫畏涼,舌苔白,脈緩。②本方可用治消化道潰瘍,功能性低熱,貧血。



      二、復健散  (方源)《山西中醫》1998;(3):3  (組成)東洋參30克,生黃芪30克,黨參30克,五靈脂30克,丹參30克,郁金30克,川楝子30克,甘草30克,雞內金120克祛寒濕中藥,陳皮60克,神曲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功效)補益脾氣,消食。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見胃脘規律痛,伴泛酸、納呆,苔薄白,脈弦細。  (按語)①本方以胃脘規律性痛,泛酸納呆,苔白、脈細。②本方可用治消化性潰瘍。



      三、附子理中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炮附子30克,人參30克,白術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用上藥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腹痛。證見腹痛,面色觥白,手足不溫,心下逆滿,嘔噦不止,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喜溫面色觥白,手足不溫,嘔噦不止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附子。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擴張等。



      四、桂附理中丸  (方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肉桂15克,附子15克,黨參30克,白術3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藥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肉桂炯服)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中散寒,益氣健脾。  (主治)腹痛。證見腹痛,吐瀉,不思飲食,手足冷。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喜溫按,吐瀉,手足冷,脈沉遲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附子理中丸加肉桂。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擴張等。



      五、理中化痰丸  (方源)《明醫雜著》  (組成)干姜30克,人參30克,白術30克,炙甘草30克,法夏30克,茯苓4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藥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益氣健脾,溫化痰涎。  (主治)脾胃虛寒,痰涎內停之咳嗽嘔吐。證見咳唾痰涎,嘔吐清水,食少,或飲食難化;大便不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咳唾痰涎,嘔吐清水,大便不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法夏、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幽門梗阻等。



      六、枳實理中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枳實15克,白術30克,人參30克,甘草30克,茯苓30克,干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用上藥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主治)腹痛。證見脘腹痞滿作痛,手不可近。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痞滿作痛,手不得近,咳唾痰涎胸悶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枳實、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擴張,胃下垂等。



      七、香砂理中丸  (方源)《通欲傷寒論》  (組成)廣木香3克,東洋參5克,干姜3克,砂仁3克,白術6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中健脾,行氣止痛。  (主治)中寒腹痛。證見腹痛喜溫喜按,肢冷,便溏,或吐利脘滿,苔白膩,脈沉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喜溫喜按,肢冷,便溏,脈沉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廣木香、砂仁。③本方可治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及冠心病之屬虛寒氣滯者。



      八、理中丸  (方源)《傷寒論》  (組成)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嘔吐。證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腹滿食少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以及小兒慢驚鳳,病后喜嘔涎沫等。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原用法為少量多次服:雞蛋黃大小一九,日3、4服,夜2服,即一日夜可服6次。服至腹中覺熱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也可增大。但雖如此,藥效還是不及湯劑,即現代所謂的"理中湯"。原《傷寒雜病論》已有"人參湯"藥物同此方,各藥均為三兩(今每劑各藥用10克)治胸痹因虛寒者。③霍亂祛寒濕中藥,指吐、瀉并作之證(與西醫學的霍亂桿菌引起的霍亂不同)。本方證所指霍亂,是吐瀉并作之屬虛寒證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擴張,以及小兒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屬于虛寒證型者。



      九、歸脾湯  (方源)《正體類要》卷下。  (組成)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人參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藥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現另有丸劑,每次6-9克,溫開水送服,1日2-3次;制成膏滋劑,名養血歸脾膏,每次1-2食匙,開水沖服,1日2-3次。  (功效)益氣補血祛寒濕中藥,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兩虛、心悸。證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脾不統血,便血,皮下紫癜,婦人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帶下等。現常用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性潰瘍、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甲狀腺機能亢進、癲癇、神經衰弱、腦外傷后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證、視力疲勞、脫發等屬于心脾兩虛或脾不統血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黃苔白,脈緩。②本方可用治心臟疾病,消化性潰瘍,貧血等。



      十、復方河車散  (方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上冊引曹成鏗方。  (組成)紫河車(焙干)250克,黃芪50克,茯苓各30克,雞內金20克,砂仁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拌勻,早晚飯前各用溫開水送服10克。  (功效)益氣,養胃健脾,理氣祛瘀,解痙止痛。  (主治)虛寒型消化性潰瘍。證見腹痛,喜溫喜按,納差,舌質淡紅,苔白等。



      十一、良附丸  (方源)《良方集腑》  (組成)高良姜30克,香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劑。  (功效)行氣祛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證見胃脘疼痛暴作,溫熨脘部則痛減,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熱食,小便色清,舌質淡,苔白,脈弦緊。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疼痛暴作,溫熨則痛減,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熱食,舌苔白,脈緊。②本方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十二、胃潰瘍湯  (方源)《福建中醫藥》  (組成)吳茱萸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木香10克,烏藥10克,丹參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連服3周為一療程。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證見上腹疼痛,壓痛,腹脹,反酸噯氣,舌質淡紅,苔白,脈沉遲。  (按語)①本方證以上腹疼痛,壓痛,腹脹,反酸,噯氣,舌苔白。②本方用治胃潰瘍。



      十三、保和丸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神曲20克,山楂6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陳皮10克,連翹10克,萊菔子1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3劑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消食和胃,化積散痞。  (主治)食滯胃脘。證見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氣如敗卵,惡心或吐宿食,吐后痛緩,惡食,苔厚膩,脈弦滑。  (按語)①本方證以食滯胃脹痛,噯腐吞酸,氣如敗卵,惡心嘔吐,吐后痛緩,苔膩,脈滑。②本方用以治療胃潰瘍。



      十四、溫胃飲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人參6-18克,白術15克,扁豆10克,陳皮5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當歸6克。  (用法)水煎服祛寒濕中藥,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胃補脾。  (主治)中寒嘔吐惡阻。證見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  (按語)①本方證以嘔吐吞酸,不思飲食,脈遲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理中丸加扁豆、陳皮、當歸而成。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妊娠反應等病。



      十五、扶陽助胃腸  (方源)《衛生寶鑒》  (組成)干姜5克,人參4克,草豆蔻4克,炙甘草4克,官桂4克,白芍4克,陳皮6克,白術6克,吳茱萸6克,益智仁6克,黑附子6克,生姜5克,棗2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祛寒。  (主治)寒氣客于腸胃胃脘痛。證見胃脘痛,得熱則已。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痛,得熱則舒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結腸炎。



      十六、溫中補脾湯  (方源)《醫宗金鑒》  (組成)人參4克,黃芪4克,白術4克,干姜4克,陳皮4克,法夏4克祛寒濕中藥,附子4克,茯苓4克,砂仁4克,肉桂4克,白芍藥4克,炙甘草4克,煨姜8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補脾,固本回陽。  (主治)慢脾風。證見吐瀉日久,閉目遙頭祛寒濕中藥,面唇青黯,額汗昏睡,四肢厥冷,手足蠕動,舌短聲啞,頻嘔清水。  (按語)①本方證以吐瀉日久,面唇青黯,額汗昏睡,四肢厥冷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慢脾鳳,屬于慢驚風的范圍。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小兒消化不良。



      十七、沉香溫胃丸  (方源)《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附子、巴戟、炮姜、茴香各30克,沉香、炙甘草、當歸、吳茱萸、人參、白術、白芍藥、白茯苓、良姜、木香各15克,丁香9克,官桂21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熱米湯送下;亦可以上藥各1/7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里散寒,健脾調中。  (主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腹痛、泄瀉、嘔吐。證見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止瀉,手足厥冷,便利無度,形氣沉困自汗。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吐瀉,手足厥冷,自汗,脈沉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十八、沉香桂附丸  (方源)《衛生寶鑒》  (組成)沉香、附子、川烏、干姜、良姜、茴香、肉桂、吳茱萸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熱米湯或溫酒送下;或以上藥各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陽祛寒,暖脾調中。  (主治)脾胃虛寒積冷腹痛。證見脘腹疼痛,脅肋作脹,腹中雷鳴,便利無度,手足厥冷;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熱物熨之稍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疼痛,脅肋作脹,腹中雷鳴,手足厥冷,脈沉遲為辨證要點。②方中八味藥,其性均為溫燥祛寒濕中藥,不可濫用,不可過劑。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



      十九、潰瘍湯  (方源)《山西中醫》1998;(3):2-3  (組成)生地黃30克,黨參30克,川楝子30克,仙鶴草30克祛寒濕中藥,丹參15克,郁金15克,五靈脂15克,陳皮15克,神曲15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藥加水約10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鐘為第一煎,再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鐘為第二煎,兩煎合并,分3次于飯后30分鐘至1小時內溫服,每日1劑。  (功效)健脾益,行氣活血,生肌止痛。  (主治)消化性潰瘍。



      二十、良附丸(方源)《良方集腋》(組成)高良姜、香附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寒邪犯胃腹痛。證見胃脘痛,或連胸脅脹痛,胸悶不舒,嘔吐,脈弦。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痛,胸悶不舒,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二十一、高良姜湯  (方源)《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高良姜12克,厚樸6克,當歸6克,桂心5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心腹痛。證見心腹絞痛如刺,兩脅脹滿,煩悶不可忍。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腹絞痛如刺,煩悶不可忍,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冠心病等。



      二十二、蒲草木香湯  (方源)《湖南中醫雜志》1997;(3):44  (組成)蒲公英20克,炙甘草20克,青木香12克,白術15克,法夏6克,川椒6克,茯苓15克,黨參15克,吳茱萸5克,陳皮5克,大棗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30天為一療程。加減;大便潛血陽性或柏油樣大便者去川椒、吳茱萸,加灶心土、黑附子、阿膠;腹脹甚者加茉菔子;貧血者加雞血藤。臨床癥狀消失,鋇餐或鏡檢潰湯愈合后,用黃芪建中湯善后鞏固。  (功效)建中健脾,理氣止痛。  (主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下部隱痛,間或灼熱,納差,泛酸,喜溫喜按祛寒濕中藥,食前、夜間加重,面黃神疲,苔白潤,脈沉緩。②本方可用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湯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當歸5克,白芍5克,白術5克,炙甘草5克,人參5克,麥冬5克,川芎5克,肉桂子5克,附子5克,肉蓯蓉5克,半夏10克,黃芪10克,茯苓10克,熟地10克,生姜10克,棗3枚。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益氣補血,溫腎健脾。  (主治)榮衛不足,脾腎久虛,積勞虛損。證見形體羸瘦,短氣嗜臥,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嘔吐痰沫,手足多冷,面折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臥多汗,夢寐驚悸,小便頻數,大便滑利。  (按語)①本方證參形全羸瘦,氣促,手足多冷,大便滑利,脈沉遲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結腸炎,肝硬變。



      二十四、良姜散(方源)《全生指迷方》(組成)高良姜10克,桂心、當歸各6克,厚樸4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諸心腹痛。證見腹痛,得寒痛甚,得熱即止。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腹痛,得熱即止,得寒甚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為。
    四 胃下垂  一、升胃湯  (方源)《新中醫》  (組成)柴胡9克,陳皮9克,黃芪24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枳實12克,炒葛根12克,淮山藥3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氣健脾,和胃行氣。  (主治)胃下垂。證見胃脘脹痛,體倦乏力,頭暈目眩,氣短懶言,食欲減退,食后腹脹,惡心暖氣,便秘或腹瀉,小便不利,舌質淡胖嫩祛寒濕中藥,苔薄白,脈弦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脹痛,體倦頭暈,腹脹暖氣,舌胖、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二、扶肝益胃湯  (方源)《中醫雜志》  (組成)柴胡15克,香附15克,生黃芪24克,肉桂6克(沖服),山萸肉12克,肉蓯蓉10克,黨參10克,升麻9克,炒葛根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1劑。  (功效)補氣升陽,疏肝益腎。  (主治)胃下垂。證見頭暈目眩,言語低怯,氣短乏力,自汗食少,食人則脹,脘腹重墜,便意頻頻,舌質淡紅,苔白,脈虛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頭暈言語低怯,氣短自汗,食脹,腹重墜,便意頻,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三、補中益氣湯加蒼術  (方源)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8;(3):177  (組成)炙黃芪20克,炙甘草8克,黨參9克,當歸10克,陳皮8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白術9克,生姜10克,大棗5枚,蒼術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次煎取350毫升,每次1劑。  (功效)補中益,升陽舉陷。  (主治)胃下垂,脫肛。證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脘腹飽脹,食后墜脹加重,平臥時減輕,噯氣頻作,甚則嘔吐酸腐食物,大便干結難行。立位時胃脘凹陷,而小腹前凸,如懷孕狀。舌苔白薄祛寒濕中藥,脈濡弱無力。



      四、補中益氣湯 (方源)《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黨參6克,白術6克,陳皮5克,炙甘草6克,當歸3克,升麻4克,柴胡4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中益氣。  (主治)脾胃氣虛。證見發熱,自汗出,渴喜溫次,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祛寒濕中藥,苔薄白。  (按語)①本方證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少氣懶言,渴喜熱飲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脫肛。③本方可用治腎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脫垂,重癥肌無力祛寒濕中藥,乳糜尿,功能性發熱或原因不明的發熱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妊娠及產后尿潴留,膀胱陰dao壁膨出等;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



      五、升陽健脾湯  (方源)《福建中醫藥》  (組成)制附子10克,白術10克,焦艾葉12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陽暖脾,補虛升陽。  (主治)胃脘痛(胃下垂)。證見胃脘痛,腹脹,納差,消瘦,疲乏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弱。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痛而腹脹,納差,舌質淡,苔白,脈弦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酌合成方保元湯(肉桂末5克、黃芪20克、人參10克、炙草10克、生姜五片)。③本方認為附子的藥理作用,除具有鎮痛、強心、升壓作用外,尚對中樞神經系統及末梢神經有興奮后作用,興奮各臟器,加強胃腸蠕動。因此,對胃位置下降,張力及蠕動功能減弱的胃下垂有較滿意的療效。



      六、大柴胡湯  (方源)《浙江中醫雜志》:1997;(10)441  (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白芍15克,大黃6克,蘆根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15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一般治療3個療程。加減:鞏固療效,上方加砂仁。  (功效)疏肝理氣,化濕和胃。  (主治)胃下垂。證見胃脘脹滿,灼熱疼痛,牽及右脅,噯氣則舒,情志刺激加重,食欲久佳,食后小腹脹墜明顯,口干口苦,大便常秘結,面容消瘦。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用疼痛,食欲欠佳祛寒濕中藥,口干口苦,大便秘結,面容消瘦。舌紅、苔膩、脈弦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胃下垂。



      七、參芪補氣湯  (方源)《當代妙方》  (組成)黨參15克,黃芪15克,云苓25克,山藥15克,當歸15克,山楂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白術12克,枳殼12克,雞內金12克,升麻9克,陳皮9克,甘草9克,大棗10枚。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中益氣,提升。  (主治)胃下垂。



      八、黃芪補氣湯  (方源)《良方大全》  (組成)黃芪30克,黨參10克,半夏10克祛寒濕中藥,炙甘草1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白芍10克,陳皮6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柴胡10克,黃連2克,大棗3枚,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補中益氣,提升。  (主治)胃下垂。



      九、調肝益胃湯  (方源)《北京中醫》1998;(1):25-26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枳實10克,山萸肉12克,煨葛根12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為主。加減:有肝氣郁滯及血瘀者加香附12克;氣滯甚者加蘇梗9克,減黨參10克;脾腎陽虛者加肉桂6克,炮附子12克;有濕熱內阻者加藿香9克,有腹痛怕涼伴大便稀者加草肉蔻各12克;脾胃虛寒者加砂仁6克;若寒熱不明顯而疼痛者可加元胡10克;合并胃潰瘍者加烏賊骨15克,牡蠣30克祛寒濕中藥,白芨12克;惡心者加姜半夏10克,惡心而怕涼,泛吐清、酸水者加吳萸6克;腰痛者加杜仲10克,獨活12克等。  (功效)升陽益氣,溫補腎陽,養血疏肝,健脾散寒。  (主治)胃下垂。證見上腹部疼痛發脹,噯氣泛酸,體倦乏力,不欲進食,腹脹滿疼痛,情志不遂,心煩胸悶,大便時干時稀,腰痛不適怕冷。舌質紅苔薄白微膩,脈弦細。



      十、補氣養胃湯  (方源)陳文第。補氣養胃湯治療胃下垂的觀察。江西中醫藥,1990;(3):29  (組成)黃芪20克,炙黃精15克,制首烏15克,當歸9克,黨參15克,焦白術15克,佛手9克,紅木香9克,甘草9克,炙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42治為1療程。  (功效)補氣養胃,健脾溫陽。  (主治)胃下垂。



      十一、復元升提湯  (方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于仙德等》1996;10(專利):228  (組成)生黃芪15克,煨葛根30克,黨參15克,覆盆子15克,金櫻子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蓮子10克,升麻6克,雞內金12克,芡實24克。  (用法)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每日1劑。加減:兼陰虛癥狀者加山萸肉15克,知母12克;兼血瘀癥狀者加蒲黃10克,五靈脂12克;兼血虛癥狀者加當歸、肉蓯蓉各15克;兼陽虛者加附子9克,肉桂6克;兼氣滯者加玄胡12克,川楝子15克。  (功效)益腎健脾,益氣升陽。  (主治)胃下垂,子宮脫重,脫肛,久瀉等。



      十二、芪術升胃湯  (方源)《河南中醫·馬風書等》1991;(4):28  (組成)太子參10-30克,黃芪10-30克,砂仁10克,白術10克,陳皮10~15克,升麻6-9克,柴胡10克,枳殼15克,大黃9克(后下),制馬錢子3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納差,口淡無味加藿香、焦三仙;口苦泛酸加黃連、吳茱萸;大便溏加云苓、生苡仁;大便干結加石斛,郁李仁。  (功效)升清陽,通胃濁。  (主治)胃下垂。證見胃脘痛疼、墜脹伴見納差,呃逆、消瘦、身困懶,口淡無味或口苦泛酸,大便溏或干結,舌淡胖連有齒痕,苔薄白或薄黃,脈虛軟或細弦。
    五 胃粘膜脫垂癥  一、胃潰瘍湯  (方源)《福建新醫藥》  (組成)吳茱萸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木香10克,烏藥10克,丹參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連服3周為一療程。  (功效)溫中益氣,散寒止痛。  (主治)胃脘痛(潰瘍病、胃粘膜脫垂等)。證見胃脘脹痛,吐清水,腹中有冷感,喜熱飲,噯氣頻作,喜按喜溫,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緩無力。  (按語)本方iiE~2胃脘痛,喜溫喜按,吐清水,脈弦為辨證要點。



      二、固膜湯  (方源)《湖南中醫雜志》1997;(5):31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姜半夏12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沉香6克,丹參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2煎,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6次空腹月艮用。  (加減)脾陽虛者加干姜、桂枝;胃陰虛者加麥冬、白芍;腹胃濕熱重者加黃連、蒼術、藿香;嘔吐甚者加砂仁、白蔻仁、藿香;肝郁者加香附、佛手;便秘者加桃仁、大黃。  (功效)健脾溫中,和胃止嘔,通降腑氣,活血通絡。  (主治)胃粘膜脫垂。證見胃脘痞滿,時有惡心嘔吐,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時有完谷不化,面色萎黃,形休消瘦,四肢不溫,胃脘按痛,舌質淡,苦白膩,脈弦無力。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痞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對有完谷不化,面黃體瘦,四肢不溫,胃按痛,舌淡,苔膩祛寒濕中藥,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胃粘膜下垂。



      三、升陷降逆湯  (方源)《中醫雜志·周念興》1994;(2):86  (組成)黃芪18克,黨參18克,枳實10克,白術10克,烏梅10克,柴胡10克,佛手12克,升麻8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1月為1療程。  (加減)嘔逆嚴重者加半夏、藿香;腹痛明顯者加木香、元胡;食欲呆滯者加谷芽、麥芽;幽門梗阻者重用黃芪、枳實、烏梅;合并出血者加荷葉炭、仙鶴草。  (功效)益氣升陷祛寒濕中藥,健脾和胃,升降并調。  (主治)胃粘膜脫垂。證見胃痛、噯氣、泛惡、嘔吐、痞滿、納呆、乏力,便溏等胃氣上逆之癥和脾氣不足之象。



      四、香砂保和丸加減  (方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蒲輔周》1999;(9):1  (組成)法半夏30克,茯苓30克,陳皮30克,炒枳實15克,炙甘草15克,雞內金(炮),30克,草蔻仁15克,香櫞皮15克,制香附15克。山楂15克,炒麥芽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次飯后服2克,白開水送下。  (功效)化濕消滯,調和腸胃。  (主治)胃粘膜脫垂癥。證見胃脘痛食納欠佳,無噯氣及吐酸,大便偏燥,2-3天1次。手心常出汗,睡眠不寧。脈弦緩有力,舌淡苔穢膩。



      五、清肝和胃降逆方  (方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夏度衡》1999;(9):1  (組成)姜黃連9克,吳茱萸2.4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3克,香櫞皮9克,陳皮6克,焦白術9克,茯苓12克,瓦楞子30克,(先煎),石決明18克(先煎),烏白片18片(分3次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清肝柔肝,和胃降逆。  (主治)胃粘膜脫垂癥。證見脘腹隱隱作痛,食后更劇,泛酸,口苦腹脹,大便秘結,脈弦細,苔黃膩。  (按語)本案用芍藥甘草湯合左金丸加味治療。芍藥、甘草和中緩急;黃連、吳茉萸清熱降逆止嘔。兩方合用起到清肝柔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根據臨床觀察,胃粘膜脫垂的主要表現是氣虛,中氣不足者應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本案有肝郁化火的癥狀,故先清肝、柔肝、疏肝,后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以補其氣,使病得痊愈。



      六、升提活血湯  (方源)馬山等驗方《中醫雜志》1986;(9):49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蒲公英10克,枳實10克,肉桂10克,蒲黃10克,三棱10克,莪術15克,丹皮10克,細辛5克,紅花12克,川芎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合汁分2次溫服,每日服1劑。  (功效)溫中化瘀,補氣升提。  (主治)胃粘膜脫垂癥。



    六 胃潴留  大承氣湯加味  (方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626-627  (組成)大黃10克,芒硝12克,枳實12克,厚樸12克,黃連12克,檳榔12克,牽牛子12克,莪術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周為一療程。  (功效)蕩滌積滯,消痞除滿,消炎瀉下。  (主治)糖尿病性胃潴留。



    七 胃癌  一、胃癌飲  (方源)《河北中醫雜志》  (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烏骨藤15克,石見穿12克,藤梨根10克,白蚤休10克,枳實10克,法半夏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3次服。  (功效)解毒化痰,軟堅散瘀。  (主治)胃癌。證見胃脘痛固定不移,或有腫塊按之堅硬,嘔吐痰食,精神疲乏,大便干澀,或見黑便,舌質暗晦,苔白,脈弦澀。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痛固定不移,或有腫塊按之堅硬,嘔吐痰食,神疲,便干或黑,舌暗晦,苔白,脈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胃癌。



      二、三棱莪術活血湯  (方源)《福建中醫藥》  (組成)三棱9克,莪術9克祛寒濕中藥,代赭石15克,旋覆花9克,海藻15克,赤芍藥9克,昆布15克,鱉甲15克,夏枯草60克,白茅根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  (用法)水煎服。上藥加水2500毫升熬至1000毫升,去渣祛寒濕中藥,加蜂蜜60克調和,分2日或3日10次服完。  (功效)少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主治)胃癌。證見胃脘脹痛,串及肋,呃逆不舒,噯氣陳腐,或有嘔吐反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脹痛及兩脅,呃逆不舒,噯氣嘔吐,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胃癌。



      三、二參半夏湯  (方源)閻海等驗方《胃病診治大全》  (組成)人參6克,黨參3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良姜10克,蓽撥10克,瓦楞子10克,陳皮6克,甘草6克,生黃芪20克,草蔻仁9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主治)胃癌。證見胃脘喜按喜溫,喜渴熱飲,面色蒼白,肢涼,便溏,脈沉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喜按喜溫,納食不多,曖按痛減,面色蒼白,肢涼,便溏。舌淡胖,脈細等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脾胃虛寒,止痛,抗癌。



      四、白蛇六味丸  (方源)《浙江中醫雜志》  (組成)白英12克,蛇莓12克,龍葵15克,丹參30克,當歸20克,郁金15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另外加用蟾蜍皮注射液,一般用藥20~40毫升,溶于5%葡萄溏溶液500毫升內,并加維生素C3000毫克,靜脈滴注,連用7天,休息3天為1小周期,共用6小周期為一療程,停藥2個月后重復治療。  (功效)清熱解毒祛寒濕中藥,活血祛瘀。  (主治)晚期胃癌。證見面色萎黃,胃脘隱痛,喜按惡涼,嘔吐,頭暈目眩祛寒濕中藥,心悸氣短,脘脹納少,舌質暗晦,苔少,脈沉細且無力。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隱痛,喜按惡涼,嘔吐,頭暈,心悸氣短,舌質暗晦,苔少,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晚期胃癌。



      五、扶正健脾湯  (方源)《中醫雜志》1994;(3):160  (組成)黨參、蓮肉、芡實、熟地、太子參、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各15克,白術、茯苓、淮山藥、枸杞、女貞子各12克,甘草4克,生黃芪30克,絞股藍18克。 (加減)口干,選加麥冬、沙參、玉竹、酌減淮山藥、生黃芪;食欲減退,選加酸麥芽、雞內金、山楂;失眠,選加酸棗仁、五味子、夜交藤;腹脹,選加木香、萊菔子;腹瀉,選加川樸、秦皮、川連、罌粟殼,酌減白花蛇舌草、太子參;腹痛,選加元胡、烏藥、罌粟殼。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配合西藥化療。  (功效)補益扶正,解毒抑瘤。  (主治)胃癌。



      六、和氣養榮湯  (方源)《中醫雜志》1986;(12):40  (組成)廣郁金、醋元胡、炒白術、炒當歸、綿黃芪、蓬莪術、谷芽、麥芽各10克,云茯苓、炒白芍、炒黨參各12克,綠梅花6克,生甘草3克。 (加減)如胃癌未能切除,脘腹隱痛,不思飲食,面晦肢倦,舌有紫斑,脈象細澀者,加三棱、苡仁、雞內金等。  (用法)上藥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煎服,亦可制成溶液,加適量防腐劑封裝貯存,取用更為方便。每個療程30劑,停藥5天,再開始下個療程。一般完成3-5個療程后,停藥觀察一段時間,以后再適量服之。  (功效)和氣養榮,扶正抗癌。  (主治)胃癌。胃院隱痛,腫塊,便血,嘔血,消瘦乏力,面色不榮。



      七、小攻堅丸  (方源)《良方大全》  (組成)馬錢子30克,活蝸牛15克,蜈蚣45克,乳香3克,帶子蜂房6克,全蝎1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制,先將馬錢子用開水泡24小時后,換清水連續浸7-10天,再去皮曬干,用麻油炒黃研粉,將蜈蚣、全蝎、蜂房炒微黃,研粉,將蝸牛搗爛,曬干研粉,乳香研粉,諸藥混勻后,用米糊泛丸,每克等于6粒。每次服10粒,每日2次。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胃癌。



      八、健脾補胃湯  (方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下冊引余桂清方。  (組成)黨參、枸杞子、女貞子各15克,白術、菟絲子、補骨脂各9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  (功效)健脾補腎,扶正抗癌。  (主治)胃癌。  (按語)本方宜與化療一起服用,能調整機休免疫功能和升高白細胞,對化療可起支持及輔助作用。



      九、旱枝蓮解毒湯  (方源)《良方大全》  (組成)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茜草根30克,夏枯草30克,生淮山15克,生雞內金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白茅根30克,旋覆花10克(另包煎),去半夏6克,白術10克,山萸肉10克,臺烏藥10克,木香10克,陳皮6克,麥芽15克,谷芽15克,香附10克,紅棗5枚。  (用法)將上藥用2500在水浸20分鐘后,先用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3小時,煎成2斤水,去渣后加蜂蜜120克。每日1劑,分3-5次服完。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行氣消食。  (主治)胃癌。



      十、和胃化結湯  (方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下冊引潘明繼方。  (組成)黨參、黃芪、芡實、白蓮肉各15克,白術、茯苓、熟地、黃精各12克,甘草3克,大棗6克,沙參、紅棗各10克、杞子9克,田三七(研沖)1.5克,白毛藤、白花蛇草各30克。  (加減)脾胃虛寒者,加砂仁、蔻仁、附子、重用三七,酌減白毛藤、沙參、白花蛇舌草用量;氣血兩虛、白細胞下降者,加雞血藤、女貞子、當歸,重用黃芪。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  (功效)益氣和胃,養血消瘀。  (主治)胃癌。

    八 十二指腸壅積癥  一、小活絡丹(丸、片)  (方源)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化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丸),《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五冊(片劑)收載。  (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地龍、乳香(制)、沒藥、膽南星。  (用法)由上藥制成蜜丸,糊丸和片劑,口服。蜜丸;一次1丸,每日2-3次。糊丸;一次1.5克,每日2次。片劑;一次4片,每日2次。均用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功效)祛風除濕,活絡通痹。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結腸炎,十二指腸壅積癥。證見胃脘脹悶不適,時泛酸嘔吐。飯后嘔吐,吐后痛減,喜暖拒按,呃送噯氣,大便時溏不爽或帶血,形體消瘦,舌淡有齒痕,舌尖略暗紅。苔薄膩。脈沉細稍弦。



      二、半夏瀉心湯  (方源)王少龍等驗方《山東中醫雜志》1995;(7):307  (組成)半夏10克,黨參10克,炙甘草10克,延胡索10克,黃芩5-10克,干姜5-10克,黃連5-10克,炒麥芽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消痞,扶正,調和寒熱。  (主治)十二指腸壅積癥。



      三、溫降承氣湯  (方源)哀今奇等驗方《中醫雜志》1990;(11):34  (組成)熟附子9克,姜半夏9克,紅花9克,生大黃9克(后下),芒硝9克(沖),補骨脂12克,旋覆花12克(包煎),陳皮12克,桃仁12克,枳實12克,厚樸12克,代赭石30克(先煎)。  (用法)水煎分2次空腹溫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  (功效)溫脾助陽,散結止痛。  (主治)十二指腸壅積癥。證見胃脘脹痛,疼痛噯氣、食少嘔吐、胃中覺涼、得溫則舒腹脹便秘,畏寒肢冷。舌質暗淡或舌體伴嫩祛寒濕中藥,邊有齒痕,脈沉細。



    九 上消化道出血一、云南白藥  (方源)云南曲煥章方,《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八冊有收載。  (組成)三七、重樓、麝香等多種中草藥。  (用法)口服,散劑每次服用0.5克,每日3次;冰水調服。同時每日甲氰味胍1.0克分2次靜脈滴注。  (主治)術后胃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嘔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樣大便,伴頭昏眼花,納呆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按語)①三方證以上腹部疼痛,嘔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樣大便,頭昏,納呆,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創傷出血,嘔血咯血,婦女崩漏及紅腫毒瘡等。



    二、四黃湯  (方源)《中醫雜志》  (組成)大黃15克,黃連9克,生地黃30克,生黃芪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益氣攝血。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嘔血,便血,神疲,納呆,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細。  (按語)本方證治以嘔血,便血,神疲,舌淡紅,苔膩,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三、紫地止血湯  (方源)廣州中醫學院·黃耀橥醫療驗方《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地榆30克,紫珠草30克,益母草30克,旱蓮草30克,仙鶴草20克,艾葉10克,阿膠10克(熔服),白芨10克,田七片10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涼血止血。  (主治)嘔血,吐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證見嘔血,血色鮮紅,量較多,來勢急;或柏油樣大便,脈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嘔吐鮮紅色血,量多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上消化道大出血,應激性潰瘍病。



      四、止血合劑  (方源)《上海中醫藥雜志》  (組成)白芍12克祛寒濕中藥,炙草9克,炙烏賊骨12克,白芨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祛寒濕中藥,蒲黃15克,仙鶴草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收斂止血。  (主治)便血,嘔血(潰瘍病出血)。證見胃脘脹痛,納差,神疲乏力,嘔血,便血如柏油狀,舌質淡,脈細弱。  (按語)本方證以嘔血、便血,胃脘脹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五、黃土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10克,干地黃10克,白術10克,附子10克,阿膠10克,黃芩10克,灶心黃土30克。  (用法)水煎服,先將灶心黃土水煎取湯,再煎余藥,分2次服,每日1劑。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神疲懶言,便溏,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便血紫黯,甚則黑色,便溏。腹痛,喜熱飲,神疲。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癥。



      六、紫地合劑  (方源)《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紫珠草、地榆等分。  (用法)水煎,制成60%濃度的合劑,裝瓶經滅菌備用。口服法: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適用于便血及吐血(上消化道出血)者。冰凍洗胃法:將合劑放置冰箱冰至攝氏3-4度,每次經胃管注入500毫升祛寒濕中藥,3分鐘后抽出,如此反得2~3次;然后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內,視病情每天1-3次;然后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內,視病情每天1-3次,觀察24小時后,未再出血者,則拔出胃管,改為口服。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證見便血,神疲乏力,納差,舌質淡紅。



      七、潰瘍止血方(粉)  (方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謝昌仁》  (組成)方: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6克,炙甘草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祛寒濕中藥,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粉:烏賊骨3份,白芨2份,參三七粉1份。  (用法)潰瘍止血方以水約1000毫升,煎煮濾液350-400毫升,每日1劑,每煎2次,早晚頻服。潰瘍止血粉以上比例混合,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祛寒濕中藥,每日2-3次,溫水服下。  (功效)潰瘍止血方:健脾益氣,養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護膜。  (主治)上消化出血。證見胃脘疼痛納谷減少、不香,面色少華,神倦乏力,四肢欠溫,大便色黑如柏黑樣,日解1次,苔薄白,脈濡。  (按語)胃脘脹病明顯,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本法。



      七、三七二白散(方源)《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劉敏安》(組成)三七20克,白芨50克,云南白藥50克。  (用法)上藥混合均勻,置鐵鍋內炒至酥脆,冷卻后研細末備用。  (功效)化瘀止血。  (主治)外傷性胃底出血。證見外力擊中腹部后,脘部呈陳發性刺痛,大便呈柏油狀,舌暗連尖有瘀點,脈澀滯。



      八、側柏湯  (方源)蒲輔周醫療驗方《中華名知名方新傳》  (組成)側柏葉10克,泡干姜6克,艾葉6克,童便60毫升。  (用法)將前3味煎取濃汁,對童便頻頻服之。  (功效)溫通胃陽,消瘀止血。  (主治)胃潰瘍性大出血。證見舊有胃瘍病,并有胃出血史。在受寒飲酒后,突然發生吐轎不止,精神萎靡,脈沉細澀,舌質淡無苔。



    十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一、黃芩導赤湯 (方源)姚清愛醫療驗方《湖南中醫雜志》1996;(1):16  (組成)黃芩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敗醬草15克祛寒濕中藥,冬瓜仁15克,土茯苓15克,木通10克祛寒濕中藥,竹葉6克,甘草5克,苡米30克,銀花60克。  (用法)水煎服,晝服2劑,晚服1劑。每日3劑。另以銀花100克煎湯代茶飲。加減:腹脹甚者加木香、枳殼;便血多者加地榆、槐花、丹皮。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涼血養陰。  (主治)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證見腹痛拒按、腹脹、便血嘔吐,寒戰高熱,口苦而渴,肛門灼熱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按語)本方治療應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佐以涼血養陰。故必素體壯實,濕熱之證。若為虛寒則不宜用此方。



      二、桃紅解毒承氣湯  (方源)隨建屏等醫療驗方《中醫雜志》1984;(9):47  (組成)大黃12克,川厚樸5-10克,枳實5-10克,桃仁5-10克,紅花5-10克,木香5~10克,檳榔5-10克,赤芍10克,銀花15-20克,連翹15~30克。隨證加減。  (用法)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化瘀痛絡。  (主治)急性壞死性腸炎。  (按語)"毒"、"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立法處方應立足于此,方中大黃、厚樸、枳實蕩滌腸胃,推陳致新,與二花、連翹同用,清泄腸中之熱毒;桃仁、紅花、木香、赤芍、檳榔活血行氣,祛瘀涼血。諸藥同用,使毒能解熱能清,瘀能行,則諸恙悉除。
    十一 局限性腸炎  一、大已寒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蓽撥20克,肉桂20克,炮姜30克,高良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上藥各取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散寒。  (主治)臟腑虛弱,久寒積冷,心腹痛泄瀉。證見心腹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神昏脈短。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腹痛,自利自汗,脈短為辨證要點。②方中藥物均為溫熱之品,自利汗出,本已傷陰,慎勿過劑。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二、桂香丸  (方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附子30克,肉豆蔻30克,白茯苓30克,桂心15克,炮姜15克祛寒濕中藥,木香15克,丁香2克。  (用法)制小丸祛寒濕中藥,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或用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助陽,澀腸止瀉。  (主治)虛寒泄瀉。證見冷滑注下不禁。  (按語)①本方證以泄瀉,久不止,脈沉遲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三、逐寒蕩驚湯  (方源)《福幼編》  (組成)胡椒、炮姜、肉桂各3克,丁香10粒,灶心土90克。  (用法)以灶心土煎湯,澄清,代水煎諸藥,頓服。一日服2齊Ij。  (功效)溫中逐寒。  (主治)小兒體虛久病,或痘疹瘡后,或誤服涼藥,泄瀉嘔吐,轉為慢驚鳳。  (按語)①本方證以久病泄瀉大便色青,嘔吐。倦怠懶言、閉目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四、導腸液  (方源)羅勒等醫療驗方《四川中醫》1995;(5):27  (組成)黃連10克,黃芩30克,白頭翁30克,苦參30克,白芨20克,延胡索20克祛寒濕中藥,血竭20克。  (用法)諸藥煎熬濃縮100毫升,紗布過濾,存放于輸液器內,輸液器連接導尿管。藥液溫度控制在35℃-40℃。導尿管涂上石蠟油緩慢順勢置人肛門8-12em,利用輸液管調整滴速,每分鐘30滴,導滴完畢囑病人取頭低臀高膝胸位20分鐘,每日1次,15天內1療程。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慢性結腸炎。  (按語)慢性結腸炎一般病程較長,故有腸絡瘀滯,宜配合行氣活血散瘀之藥。方中黃連、黃芩、苦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現代醫學證實,黃連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黃芩、苦參鎮靜、解毒、抑制腸道蠕動,降低血管通透性。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其煎劑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對大腸桿菌有顯著抗菌作用;紅藤清利腸道濕熱,延胡索行氣止痛,均有改善組織微循環,促進代謝及損傷組織修復;白芨質粘而澀,清不慮其瀉,澀不慮其滯,生肌斂瘡止血,消腫抑菌,修補缺損血管;血竭行氣活血,止血止痛,斂瘡生肌,改善組織循環。



      五、厚樸溫中湯  (方源)《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厚樸12克,陳皮12克祛寒濕中藥,炙甘草6克,草豆蔻6仁克,茯苓6克,木香6克,干姜1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行氣,燥濕除滿。  (主治)脾胃寒濕。證見脘腹脹滿,或客寒犯胃,時作疼痛,或不思飲食,泛吐清水,大便溏瀉,苔白滑,脈沉細。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脹痛,泛吐清水,便溏,苔白滑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肝炎。



      六、十四味建中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當歸、白芍、白術、炙甘草、人參、麥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蓯蓉各5克,法半夏、黃芪、茯苓、熟地黃、生姜10各克,大棗3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益氣補血,溫腎健脾。  (主治)榮衛不足,脾腎久虛,積勞虛損。證見形休羸瘦,短氣嗜臥,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嘔吐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臥多汗,夢寐驚悸,小便頻數,大便滑利。  (按語)①本方證以形體羸瘦祛寒濕中藥,氣促,手足多冷,大便滑利,脈沉遲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結腸炎,肝硬變。



      七、吳茱萸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吳茱萸9克,人參9克,生姜20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稍冷服,每日服2劑。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嘔吐。證見食谷欲嘔,或嘔而胸滿;厥陰頭痛,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按語)①本方證以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為辨證要點。②本方服后,如見心胸不舒、胸骺灼熱或癥狀反劇而半小時后消失者,可再服用。如半小時后仍如此者,停止服用。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腸炎,神經性頭痛,妊娠嘔吐,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征。



      八、桃花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赤石脂25克,干姜3克,粳米30克,(另赤石脂末25克分二次沖服)。  (用法)水煎2次各取汁加赤石脂末12克溫服,一日服2齊Ij。  (功效)溫中散寒,止痢。  (主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腹痛,小便不利。  (按語)①本方以下利水樣大便中見膿血,脈細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腸炎等。



    十二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一、治濕熱腹痛方  1.葛根芩連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葛根30克,炙甘草9克祛寒濕中藥,黃芩12克,黃連12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劑。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腹痛,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證見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赤白粘凍,肛門灼熱,小便黃短,發熱,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火炭母豬紅湯  (方源)《中年保健知識》  (組成)鮮火炭母60克,豬紅150克。  (用法)清水適量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豬紅。  (功效)清熱化濕。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證見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赤白粘凍,肛門灼熱,小便黃短,發熱,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二、紫艾白芨湯  (方源)五衍等驗方《北京中醫雜志》1999;(5):26  (組成)紫草30克,艾葉10克,木香10克,黃柏15克,白芨15克,黃連15克,當歸15克。  (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200毫升,藥溫保持39'C-42'C。采用開放試輸液法,將針頭換成導尿管,直腸滴人。病人左側臥位,雙膝稍屈曲,臀部墊高30度,插入時,液體石蠟油滑潤導管后,插入肛門15-20厘米,膠布固定,滴人前排空尿,便,每晚睡前1次,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行氣止痛,活血通絡。  (主治)潰瘍性慢性結腸炎。  (按語)直腸滴人法,可使藥直達病灶。有利于藥物作用的發揮,不受劑型限制及胃酸、酶類影響,生物利用度大,保留時間長,便于吸收,具有直腸輸液作用。



      三、治寒濕腹痛方  1.胃苓湯  (組成)蒼術9克,厚樸9克,陳皮6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棗五枚,桂枝9克,白術9克,澤瀉9克,茯苓12克,豬苓9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劑。  (功效)溫化寒濕,行氣導滯。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寒濕型腹痛)。證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白粘漿,口淡,脘悶,頭身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2.姜茶烏梅飲  (方源)《百病食療》  (組成)生姜絲10克,烏梅肉30克,綠茶5克。  (用法)沸水沖加蓋泡半小時,再加少量紅糖,趁熱頓服,每日3次。  (功效)溫化寒濕,導滯。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寒濕型腹痛)。證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白粘凍,口淡,脘悶,頭身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四、啟脾丸  (方源)《古今醫鑒》  (組成)黨參30克,白術30克,山楂15克,陳皮、澤瀉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蓮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健脾祛濕,和胃消食。  (主治)中虛濕阻食滯。證見形體虛羸,不思飲食,噯腐酸臭,大便溏薄,苔膩或垢濁,脈濡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形體虛羸,噯腐酸臭,便溏,苔膩,脈濡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異功散去生姜、大棗,加山楂、澤瀉、山藥、蓮肉而成。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



      五、潰結灌腸湯  (方源)五玉明醫療經驗方《四川中醫》1996;(10):21  (組成)鴉膽子10克,防風10克,黃柏10克,蒲公英10克,地榆炭10克,紫花地丁20克,白斂20克,白芨40克。  (用法)灌腸法。上藥濃煎成50-80毫升,保留睡前灌腸。每日1劑。連用14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按語)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主要發生在結腸粘膜層的炎性病變,以潰瘍、糜爛為主。本病多見于中青年人,主要表現為血性粘液便祛寒濕中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在辨證上初發期多為濕熱證。腸鏡檢查腸粘膜充血、水腫,粘膜呈顆粒狀或潰瘍,附膿性分泌物。方中鴉膽子、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化,濕,涼血解毒;白芨止血,大量白芨濃煎汁借其高度粘性,在腸內形成一定厚度的膠化膜,與白蘞一起斂瘡生肌,加速潰瘍表面愈合,縮短病程;同時鴉膽子腐蝕贅疣,和白蘞斂瘡生肌,相輔相成,防止出現增生性息肉。本方法經腸道給藥,藥物直接接觸瘡面,腸接觸面積大,吸收量多,作用強,副作用少,是腸道疾病最好的給藥途徑。易為患者接受,使用簡便。



      六、痛瀉要方加味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炒白術18克,炒白芍12克,陳皮9克,防風6克。  (用法)作散,丸均可,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水煎服;用上方水煎2次作2次服,每天2劑。  (功效)瀉肝健脾。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肝氣犯脾型)。證見腹瀉多因情緒緊張或激動后發生,腹痛即瀉,瀉后痛減,伴有胸脅脹痛,脘悶納呆,舌質淡,苔白,脈弦細。
    十三 結腸癌和直腸癌

      一、散結定痛湯  (方源)《傅青主婦科》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丹皮6克,益母草9克,黑芥穗6克,乳香3克,山楂9克,桃仁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活血祛瘀,散結定痛。  (主治)婦人產后瘀血內阻。證見產后少腹疼痛,甚者結成一塊,按之疼甚。  (按語)①本方證以少腹疼痛,拒按,舌質黯紅,脈弦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痛經,閉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盆腔炎祛寒濕中藥,結腸癌,直腸癌。



      二、干姜溫中湯  (方源)《良方大全》  (組成)赤練蛇粉30克,沒食子12克,禹余糧30克,附子6克,干姜6克,訶子肉10克,肉豆蔻6克,紫河車粉25克,炙五倍子45克,制乳香15克,沒藥15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2-3次。  (功效)溫中散寒,活血祛瘀,消積。  (主治)直腸癌。



      三、腸癌方  (方源)陳培豐醫療驗方《陜西中醫》1995;(1):12  (組成)白頭翁30克,馬齒莧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山慈姑15克,黃柏10克,象貝母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廣木香10克,炒枳殼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3個月為1個療程。配合中藥灌腸(槐花、鴉膽子各15克,敗醬草30克,土茯苓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花蕊石60克,血竭10克,皂角刺10克),每日1次。  (加減)便下膿血者加貫眾炭、側柏炭、生地榆等;腹痛大便秘結者加元胡、瓜蔞仁、火麻仁等;便溏者加訶子、赤石脂、石榴皮等;腹部觸及腫塊者加鱉甲、龜板、穿山甲;淋巴轉移者加夏枯草、海藻、昆布等;氣血衰敗者加黨參、黃芪、黃精等。  (功效)清解濕熱,化痰散結。  (主治)晚期直腸癌。  (按語)此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滯留積聚,凝結成積。治療宜以清解濕熱,化痰散結為原則。方中選用白頭翁、馬齒莧、蛇舌草、黃柏、山慈姑、象貝母能清解濕熱,化痰散結,當歸、赤芍、廣木香、炒枳殼可行氣活血通滯。經藥理研究證實白頭翁、苦參、黃柏、蛇舌草、山慈姑、鴉膽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或抑癌作用。另外,采用內服與灌腸相結合的方法,使藥物與癌灶直接接觸,充分發揮藥物的抗癌作用,從而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四、清腸消腫湯  (方源)《中醫雜志》  (組成)八月扎15克,木香9克,紅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菝葜30克,苦參15克,野葡萄藤30克,薏苡仁30克,丹參15克,地鱉蟲9克,烏梅肉9克,瓜蔞仁30克,白毛藤30克,鳳尾草15克,貫仲炭30克,半枝蓮30克,壁虎4.5克(研粉分3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1劑。并將本方煎至約200毫升,保留灌腸。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化瘀祛寒濕中藥,抗癌。  (主治)大腸癌(結腸癌)。證見形體消瘦,腹痛,以下腹部為甚,大便帶血,且便細條或有凹陷,舌質暗紅,脈弦。



      五、消積通經丸  (方源)《壽世保元》  (組成)香附100克,艾葉20克,當歸20克,生地黃2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干漆2克(沖服)。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臨臥淡鹽湯送下;亦可以上藥各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散瘀破積,通經止痛。  (主治)婦人血瘕作痛,臍下脹痛,或月經不行,發熱體倦。  (按語)①本方證以婦人血瘕作痛,痛處固定,體倦,脈細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經閉,痛經。③本方可有用治子宮肌瘤,子宮頸癌,結腸癌,直腸癌。



      六、血癥丸  (方源)《沈氏尊生書》  (組成)五靈脂15克,大黃15克,甘草梢15克,桃仁泥15克,生地黃21克,牛膝12克,官桂6克,玄胡索18克,當歸身18克,三棱9克,莪術9克,赤芍藥9克,川芎9克,琥珀3克,乳香3克,沒藥3克。  (用法)酒煮米糊制小丸,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  (功效)活血祛瘀,消瘕。  (主治)血瘕心腹脅間苦痛,漸至羸瘦。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腹肋刺痛,日久不愈,消瘦,脈弦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肝硬化,脾腫大,婦女慢性盆腔炎,宮外孕,子宮肌瘤,子宮頸癌,結腸癌,直腸癌,淋巴肉瘤。



      七、消下破血湯  (方源)《醫宗金鑒》  (組成)大黃、赤芍、當歸、梔子、生地黃各5克,柴胡、川芎、五靈脂、木通、枳實、紅花、牛膝、澤蘭、蘇木、黃芩、桃仁各3克。  (用法)水煎2次,加老酒童便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下膈被傷,瘀血內阻,疼痛不止。  (按語)①本方證以脘腹刺痛,脈弦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手術后腸粘連,子宮頸癌,結腸癌,直腸癌。



      八、槐花散  (方源)《普濟本事方》  (組成)槐花10克,側柏葉10克,荊芥穗10克,枳殼5克。  (用法)為細末,一次服6克,一日服3次,米飲調下;亦可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腸風臟毒。證見血色鮮紅,或糞中帶血,痔瘡出血。  (按語)①本方證以下血突作,血色鮮紅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痔瘡出血,肛裂出血。③本方可用治大腸下部機械性損傷出血,直腸癌合并出血。④本方可用作直腸癌治療基礎方。



      九、化癥回生丹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人參180克,安南桂60克,兩頭尖60克,麝香60克,虻蟲60克,三棱60克,蒲黃炭30克,藏紅花60克,蘇木90克,桃仁90克,蘇子霜60克,五靈脂60克,降真香60克,干膝60克,吳茱萸60克,延胡索60克,水蛭60克,阿魏60克,川芎60克祛寒濕中藥,乳香60克,良姜60克,艾炭60克,熟地120克,白芍120克,杏仁90克,小茴香90克,益母膏240克,大黃240克,鱉甲膠480克,米醋750毫升。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溫開水和,空心服。  (功效)祛瘀血,化癥積。  (主治)癥積。證見瘕結不散不痛;瘕發痛甚;血痹;婦女干血癆證之屬實者;婦女經前作痛,古謂之痛經者;婦女將欲行經而寒熱者;婦女將欲行經,誤食生冷腹痛者;婦女經閉;婦女經來紫黑甚至成塊者;瘧母左脅痛而寒熱者;腰痛之因跌仆死血者;產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跌仆昏暈欲絕者;金棒瘡之有瘀滯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腹痛拒按,舌暗紅,脈弦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男女瘕積痹證、痛經,各種損傷。③本方可用胃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淋巴肉瘤,子宮肌瘤,子宮頸癌。④本方可用治風濕性關節炎,類同怕關節炎,慢性盆腔炎,慢性件炎。



      十、二黃散結湯  (方源)孫桂枝等醫療驗方《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5):289  (組成)黃芪30克,黃精15克,枸杞子15克,雞血藤15克,槐花15克,敗醬草15克,馬齒莧15克,仙鶴草15克,白英15克。  (用法)患者手術后恢得1個月經上,進行化療配合中藥治療,每日1劑,分2次服。一般5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門診中藥鞏固治療,凡能存活的患者,建議中藥治療3年以上。加減脾腎兩虛型加黨參15克,白術、菟絲子、女貞子各10克,脾胃不和型加黨參15克,白術、陳皮、茯苓、半夏各10克;心脾兩虛型加黨參、棗仁各15克,茯苓、當歸各10克;大便秘結加冬瓜仁、火麻仁各10克祛寒濕中藥,番瀉葉6克;大便溏加蕉薏仁15克,訶子肉、兒茶各10克;大便粘液或粘液血便加地榆、石榴皮各10克,槐花、馬齒克各15克;腹痛而脹者加元胡、香附、烏藥、川楝子各10克;門診治療期間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藤梨根15克。  (化療方案)絲裂霉素(M)4m克/次,1周1次祛寒濕中藥,莫菲氏管注入;5-氟脲嘧啶(F)500m克/次,l周2次,靜脈滴注;長春新堿(V)1m克/次,l周1次,莫菲氏管注入;環磷酰胺(E)400mS/次,1周2次,靜脈滴注;阿糖胞苷(C)50mg/次,1周2次,靜脈滴注。92例患者共用上藥組成的MFV方案181個療程,MF方案46個療程,MFE方案9個療程,MFC方案7個療程。以上各方案每5周為1個療程,休息3個月進行第2個療程,第2個療程結束后休息半年進行第3個療程,一般2年后不再進行化療,只給中藥鞏固治療。  (功效)健脾益腎。  (主治)大腸(結腸、直腸)癌。  (按語)與臨床方案相同的實驗研究提示健脾益腎中藥①可提高荷瘤(如S、U等)小鼠對化療藥物的耐受量,與不同中藥組比較p<0.05;②具有保護骨髓功能的作用,與單用化療組比較P<0.001;③具有保護免疫器官的作用,可減輕胸腺在化療后或腫瘤所造成的萎縮程度;④具有協同化療藥物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說明中西醫藥結合是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關鍵。補氣藥黨參、白術等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益腎藥枸杞子、女貞子等可延長抗體存在時間,黃芪、黨參、茯苓、破故紙、菟絲子等對提高吞噬細胞吞噬率有一定作用。



    十四 腸梗阻  一、溫中散寒方  (方源)路志正醫療驗方《中化名醫名方新傳》收載。(組成)黨參20克,白術9克,茯苓12克,橘紅6克,麥草12克,川附片6克(先煎),神曲9克,草蔻仁4.5克,廣木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溫中散寒。  (主治)中陽式微,陰寒內盛,氣機失調,升降失常。證見腹脹難忍,下午尤甚,兩脅滿痛,大便秘結,腹中雷鳴,納呆神疲,周身乏力,舌淡紅,脈微弱而弦。  (按語)中醫應臨證治病,不宜囿西醫病名,一聽"硬阻",便用攻遂、滌蕩、泄降之品。而應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為假象所惑。因人、因地、因時而異,靈活變通,才能補偏救弊,釋縛脫艱,而效如桴鼓。粘連性腸梗阻,多發生在手術之后。西醫以再次手術為解除粘連手段;中醫對此多以瘀血阻滯、氣機不利等辨析。其治恒以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緩急消脹或通腑導滯為主。但證之臨床,上法并非人人皆宜,須根據患者的手后體質強弱、生活習慣等諸因素辨證而施。本病經醫院診為:粘連性腸梗阻,且以腹脹、便秘為主訴,按一般療法,當以理氣消脹、通里攻下為治。但仔細分析,感到患者腹脹以下午為甚,上午較輕,并非陽明"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腑實證;兩脅脹痛,但不是繞臍痛,而與仲景:"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跌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膚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之證相一致,加之患者納呆神疲、周身乏力、脈微弱等屬脾陽或微,陰寒內盛無疑,且在多次手術之后,其正氣虛衰可知,雖大便秘結,并非實秘而是冷秘,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虛虛之戒,當以溫補中陽、散寒行氣為宜,俾中陽復,陰寒除,升降復常,氣機調暢,其腹滿、便秘等梗阻之癥自除。



      二、康寧丸  (方源)謝中奇醫療驗方《浙江中醫雜志》收載。  (組成)紫河車100克,水蛭100克,大黃100克,木香100克,三棱200克,莪術200克祛寒濕中藥,地鱉蟲2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口服。每日2-3次,每次5-6克,3個月為1療程。  (功效)補氣活血,消癥逐瘀,理氣通腑。  (主治)腸粘連性腸梗阻。  (按語)本病因手術機械性刺激或腹腔炎性病變而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阻滯,血氣不暢。屬祖國醫學中的"積聚"范疇。由于本病病程較長,日久正氣方虛,氣血衰少,正虛邪實。用戶治療宜攻補兼施,益氣補血、活血化瘀并用,兼通腑氣。方中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補精血益元氣;水蛭、地鱉蟲、三棱、莪術活血破瘀消癥瘕;木香行氣止痛;大黃逐瘀通腑。全方共奏行氣補氣活血、消癥逐瘀,理氣通腑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活血化瘀藥物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防止結締組織纖維化及軟化已形成的結締組織作用。因此,以活血化瘀藥為主治療腸粘連,效果是肯定的。



      三、大承氣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10克(后下),厚樸20克,枳實15克,芒硝10克(熔化)。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以便行為度。  (功效)瀉熱通便。  (主治)陽明腑實證。證見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矢氣頻頻,大便不通,手足澈然汗出,腹滿按之硬,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發熱,胸脅脘腹滿急脹病,大便秘結,脈沉實為辨證要點。②原方四藥均用重劑量,大黃卻為厚樸一半而已,可作參考。③本方可用治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潰瘍病合并急性穿孔而采用非手術治療、蛔蟲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住闌尾炎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中出現的高熱、神昏譫語、痙厥、發狂等。



      四、三一承氣湯  (方源)《宣明論方》  (組成)大黃6克祛寒濕中藥,芒硝6克(溶化),厚樸6克,枳實6克,甘草1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以便行為度。  (功效)瀉熱通便。  (主治)熱邪與積滯互結。證見譫妄,咽干煩渴,腹滿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熱甚喘悶,驚悸癲狂,目赤,目痛,口舌生瘡,喉痹,癰瘍,發斑,以及小兒急驚風,死胎不下等等,見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大便秘結,腹滿按之硬痛,小便赤澀,脈沉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大承氣湯加甘草而成,具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各方藥味,故名三一承氣湯,原書謂:通治三個承氣湯主治證候。③本方藥力,比大承氣湯緩和。④本方可用治單純性腸梗阻。



      五、三化湯  (方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厚樸5克,大黃5克,枳實5克,羌活5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劑,以便行為度。  (功效)祛風通便。  (主治)外感風邪,內有積滯。證見寒熱頭痛,大便秘結腹痛痞滿,小便短小,苔黃祛寒濕中藥,脈滑實者。  (按語)①本方證以惡風寒,發熱,大便秘結,腹痛痞滿,脈滑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小承氣湯和加羌活而成。因此具有祛風和通便兩方面的作用。由于羌活辛溫上行發散,大黃等下行偏寒通導,互相制藥,因此瀉下力不及小承氣湯,泄熱力不大。③本方可用治單純性腸梗阻。



      六、通降湯  (方源)趙健醫療驗方《河北中醫》收載。  (組成)大黃20-25克(后下)萊菔子40~50克,枳實30克,川厚樸30克,黃芪30克,桃仁15克,檳榔15克,木香15克,黨參20克,丹參2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用法)上藥濃煎取汁250毫升,分2次內服,每日1劑。連續1~2劑即可。  (功效)開結通降。  (主治)粘連性腸梗阻。  (按語)腸梗阻為"腸結"、"關格"。中醫認為腸為傳化之府,其功能以通降下行為順,由于氣滯、血瘀、熱結、寒滯、濕阻、食積中結而造成通降失調均可發生腸結,氣血不通,滯塞上逆則嘔,痞滿不運則脹,腸道不利則閉。大黃為將軍之官,瀉腸胃積滯力專而宏,重則取其迅猛之力,否則將延誤病機,危及生命。加黃芪、生地益氣養陰,其意為扶助正氣,增加腸腑推動能力,加活血化瘀之桃仁、赤芍,選擇性作用于腸道,通氣活血、取通則不痛之目的。大黃后下,效果更佳。



      七、驅蟲方  (方源)徐昆化醫療驗方《中華名醫名方新傳》選載。  (組成)使君子15克,大黃10克(后下),烏梅10克,厚樸10克,枳實25克,檳榔片7.5克,元明粉5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上藥煎取汁100毫升,2次分服。  (功效)驅蟲導滯,通腑瀉下。  (主治)蛔蟲性腸梗阻。證見營養欠佳,面色青白,腹部膨隆,腹壁緊張,痛苦病容,腹痛拒按,可見腸型,腸鳴音亢進,大便2日未解,時泛嘔,不思飲食。舌紫黯,苔薄黃膩,脈弦。  (按語)蛔蟲棲于腸道,結聚成團,阻塞腑氣故引起腹痛脹硬,大便不通。方中使君子、檳榔片、烏梅驅蟲,大黃、枳實、厚樸、元明粉峻瀉導滯,蕩滌通便。使結聚之蛔蟲得以排出,藥后便通蟲下而病除。
    十五 胃腸神經官能癥
      一、檳砂止痛湯  (方源)《吉林中醫藥》  (組成)檳榔10克,砂仁5克(后下),白芍10克,香附15克,枳殼15克,佛手15克,麥芽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行氣止痛,消食。  (主治)小兒腹痛(腸神經官能癥)。證見腹痛,呈發作性,痛時難忍,臍周為劇,遇冷則重,遇熱則緩,大便干硬,苔白,脈弦緩。  (按語)本方證以腹痛,呈發作性,遇熱則緩,遇冷則重,脈弦為辨證要點。



      二、元胡平痛湯  (方源)辛喆辛醫療驗方《四川中醫》收載。  (組成)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茵陳3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焦三仙12克,大黃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10枚。  (用法)上藥濃煎取汁250毫升祛寒濕中藥,分3次內服。連續服藥2周。  (功效)疏肝和胃平痛。  (主治)胃神經官能癥。  (按語)①本方以肝氣犯胃型。發作時表現為胃脘部終日隱隱刺痛,惱怒后癥狀加重,伴惡心腹脹,食欲差。②本方中元胡歸肝經行氣活絡止痛:川楝子行氣止痛,茵陳疏肝利膽,三藥同用肝膽并治;白術、茯苓歸脾經,健脾利濕;焦三仙、大黃歸胃經健胃消食導滯,生姜、大棗、甘草調和諸藥。



      三、升麻補胃湯  (方源)《蘭室秘藏》  (組成)甘草、升麻、柴胡、草豆蔻、黃芪各5克,半夏9克,當歸身、干姜各6克,紅花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益氣升陽,溫中止瀉。  (主治)因內傷而服牽牛、大黃等藥以致泄瀉過多,腹中大痛。  (按語)①本方證以泄瀉過多,腹中大痛,舌淡苔少脈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



      四、調胃方  (方源)《廣州中醫藥大學·謝世立驗方》  (組成)北芪15克,太子參15克,丹參15克,枳殼12克,春砂仁6克(后下),烏賊骨15克,茜草根9克,蒲公英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益氣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證見胃脘疼痛,饑則發作,得食痛減,嘈雜吞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胃脘疼痛,得食痛減,吞酸,脈弦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



      五、五香姜醋魚散  (方源)《河南中醫》  (組成)藿香12克,砂仁12克(后下),草果仁12克,橘皮1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取鮮鯉魚一條,放油鍋內煎、炸數分鐘,加入碎生姜5克,藥末3克,翻動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盤內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作菜食用。  (功效)行氣化濕,芳香和中。  (主治)厭食。證見厭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噯氣,神疲乏力,眩暈,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  (按語)①本方證以厭食,噯氣,倦怠,脈細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經官能癥。



      六、旋覆代赭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旋復花9克,黨參6克,代赭石30克(先煎),法半夏12克祛寒濕中藥,生姜15克祛寒濕中藥,炙甘草9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所致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吐涎沫,反胃嘔吐,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按語)①本方證以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苔白滑,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經官能癥,慢性胃炎,潰瘍病,神經性反胃。



      七、新制橘皮竹茹湯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橘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汁15毫升(沖服),柿蒂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降逆止呃,清熱除煩。  (主治)胃熱呃逆。證見呃逆聲重有力,口渴,喜冷飲,心煩熱,舌紅苔黃,脈數。  (按語)①本方證以呃逆,心煩熱,脈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



      八、柿蒂湯  (方源)《濟生方》  (組成)丁香2.5克,柿蒂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溫中降逆。  (主治)呃逆不止,胸滿不舒,口淡,泛清涎,喜熱飲,舌淡苔白,脈緩無力。  (按語)①本方證以呃逆,泛清涎,脈緩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幽門狹窄。



      九、柿錢散  (方源)《潔古家珍》  (組成)丁香3克,柿蒂8克,人參3克。  (用法)為散,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補虛降逆。  (主治)脾胃虛寒。證見病久呃逆,體瘦乏力,口淡不飲,食少聲低,舌質淡,苔白,脈緩弱。  (按語)①本方證以呃逆,食少聲低,脈弱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丁香柿蒂湯去生姜。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經宮能癥。



      十、加味空帶湯  (方源)白術30克,山藥30克,黨參10克,枳殼10克,酸棗仁10克,遠志10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甘草3克,芥穗3克,柴胡3克,砂仁3克,蒼術6克,陳皮6克,琥珀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1劑。好轉后每周1-2劑。  (功效)補益脾胃,疏肝理氣,寧心安神。  (主治)腸神經官能癥。本病是由于精神因素或腸道疾病干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引起小腸或結腸運動和分泌失調的疾病。其臨床表現以腹痛不適、腹脹、腸鳴、腹瀉和便秘為主,同時伴有精神渙散、失眠、焦慮、神經過敏、頭痛等神經官能癥表現,經臨床辨證屬脾胃虛弱,肝氣不舒,心神不寧之證。本方雖系婦科治帶之良方,其補益脾胃較優,兼疏肝理氣,加寧心安神之品,恰與腸神經官能癥之病機相吻合,且優于內科益脾疏肝之方,臨床運用,乃辨證論治之體現。



    十六 胃食管反流病  一、銀翹清膈湯  (方源)游佳斌醫療經驗方《浙江中醫雜志》收載。  (組成)銀花30克,連翹20克,黃芩8克,桔梗10克,元胡10克,枳殼9克,烏藥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前服,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3次內服,每日1劑。連續服藥3~7天。加減:若伴胸痛甚加瓜蔞12克;若大便干結加大黃12克;若小便熱澀者加土茯苓12克;若咳嗽者加貝母10克。  (功效)清熱瀉火,理氣活血。  (主治)反流性食道炎。  (按語)①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損傷后出現胸痛、大便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癥,是為肺胃熱甚,脈絡損傷之證。而此類病人,多素體胃郁熱。故治療當以清熱瀉火,理氣活血為法。②本方中銀花、連翹、黃芩清熱,桔梗、枳殼、烏藥理氣和血,元胡理氣活血和絡止血。諸藥配伍,共奏神奇功效。



      二、和胃降逆湯  (方源)土新建醫療驗方《湖南中醫雜志,1995;(1):29》收載。  (組成)黨參20克,法夏10克,黃芩10克,青木瓜10克,柿蒂10克,茯苓15克,黃連3克,甘草5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胃鏡復查。加減:熱偏重,加蒲公英、膽草;寒偏重,加干姜、廣木香、吳茱萸、丁香;脘腹脹滿甚者,加大腹皮;惡心甚者,加陳皮、竹茹;糜爛性病變加梔子;潰瘍加黃芪、白及、三七粉、阿膠珠;胃粘膜脫重加砂仁,淮山藥。  (功效)健脾和胃,瀉熱降逆。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  (按語)①胃食管反流病屬于中醫胃脘痛,痞證范疇,多為邪犯脾胃,寒熱錯雜,升降失常所致。②本方健脾和胃,瀉熱降逆,諸藥合用,恰中病機,故用之有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男人猛进出女人下面视频|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丰满少妇2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日韩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18禁美女裸体爆乳无遮挡| 性男女做视频观看网站|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国产色秀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丁香五月激情综合色婷婷| 孕妇特级毛片ww无码内射|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又爽又黄又无遮掩的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午夜通通国产精品福利| 制服 丝袜 亚洲 中文 综合|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 YY111111少妇影院|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