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
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享有最高聲譽,名居武夷巖茶“五大名叢”之首,素有“巖茶之王”的美稱。
大紅袍母樹于明末清初發現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歷史。數百年來盛名不衰,其傳說頗多,廣為流傳。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旁巖壁矗立,日照不長,溫度適宜,終年有涓涓細泉滋潤茶樹,由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肥沃土地,為茶樹補充養分,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古時采摘大紅袍,需焚香禮拜,設壇誦經,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師制作。解放初期,大紅袍在采制期間有駐軍看守,制作過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并稱重后簽字,最后加封后由專人送呈當地市人民政府。現在,大紅袍母樹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巖茶總公司茶葉研究所管理、制作。
大紅袍的品質優異,獨具特色,“巖韻”特顯,香氣馥郁,回味甘爽,與其它名叢對照沖至九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
如今,對大紅袍只能觀其形,難以品其味的歷史已經結束。由無性繁殖的大紅袍已批量投放市場,其品質保持原種的優良特性。是武夷山的名牌產品。
母樹大紅袍茶葉,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屆武夷巖茶節的拍賣會上,拍出天價,凈含量20克的母樹大紅袍茶葉拍賣價15.68萬元,創下了茶葉拍賣史上的奇跡。
鐵羅漢
武夷最早的名叢,清代郭柏蒼《閩產錄并》(1886年)載:“鐵羅漢為武夷宋樹名,葉長。”其成名較早。
鐵羅漢名叢的原產地說的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巖的內鬼洞中(亦稱蜂窠坑)。茶叢根值于長僅丈許的狹窄的隙地間,兩邊高聳的崖壁,邊上有小澗水流以滋潤茶叢。鐵羅漢樹叢較高,生長茂盛,葉長而大,葉色細嫩光亮。經無性繁殖,生長良好,品質極佳。
據說歷史上,惠安的施集泉茶店(1781年)經營武夷巖茶以“鐵羅漢”最為名貴,有治病的奇效。1890年和1931年前后惠安縣曾發生兩次時疫,病人飲用施集泉經營的武夷巖茶鐵羅漢后,部分人得以治愈,它是惠安沿海居民居家出海的必備良藥。現在該茶也有小批量生產。
半天腰
武夷五大名叢之一。原產于九龍窠三花峰的半山腰。原名半天鷂,其名來源于明朝永樂年間。據說天心永樂禪寺方丈,一日偶得一夢,夢見一只潔白的鷂,嘴里含著一顆閃光的寶石被一只巨鷹緊追不舍后將寶石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為了證實夢的靈驗,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尋找。小和尚從蓑衣峰旁翻越直至三花峰頂,而后用繩索費盡周折,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尋找寶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一塊突起的峭壁上發現一顆綠色的茶籽,已開始吐芽長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帶回廟中,交給方丈。方丈將茶籽親自培埴,待長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將其移栽上去。因為方丈認為此茶籽系鷂鳥所賜于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強占,又似半天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為“半天鷂”。由于“鷂”與“腰”同音,又因為生長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腰”。
為了發展武夷珍貴名叢,七十年代初,茶科所科研人員,深入實地,將其茶樹采用無性繁殖于茶科所的品種園內,現該茶已有所發展。
半天腰屬灌木型,葉片呈橢圓狀,葉色澤深綠光滑,鋸齒較淺,成品茶香氣濃郁、高長、滋味甜醇。
白雞冠
白雞冠之名在明代已有傳聞。據記載,明代有一知府攜眷往武夷,下榻武夷宮,其子忽染疾,腹脹如牛,醫藥無效。有一寺僧奉一小杯茗,知府啜之味特佳,遂將所余授其子,子病即愈。問其名,僧答白雞冠。于是奏于帝,帝嘗之大悅,敕寺僧守株,年賜銀百兩,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進,逐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雞冠原產地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原產于武夷山慧苑巖火焰峰下外鬼洞中。另一種說法是在武夷宮的文公祠內。據調查,兩地茶樹頗為相似。當茶樹萌芽、幼葉初展之時,新梢薄軟如綢,色澤淺綠微黃,與樹上濃綠的老葉形成鮮明的兩色層,這也是白雞冠名稱的由來。
白雞冠現已大量培育成功,每年春季,芽梢萌發時,到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的品種園中,你可領略“萬綠叢中一處黃”——白雞冠茶樹的風姿。
武夷肉桂
肉桂又名玉桂,是武夷巖茶名叢之一。遠在清朝已負盛名。“奇種天然真味好,木瓜微釅桂微辛”,清代蔣衡的《茶歌》中,對肉桂的獨特品質特征作了很高的評價。
肉桂茶樹,據記載,最早發現于武夷山慧苑巖。其樹型為灌木狀,枝條向上伸展而略披張,樹幅常在2米以上。葉長橢圓。葉面光滑,色濃綠,葉尖鈍而有內缺,具有高產的特性。肉桂茶以香氣辛銳持久,桂皮香明顯,佳者帶奶油香,滋味醇厚回甘快,飲后齒頰留香,喉感潤滑而備受人們喜愛。
本世紀40年代,原中央茶葉研究所曾在企山(武夷赤石)名叢觀察園中,將肉桂列為諸名叢之前茅。在漫長的歲月里,肉桂從八十年代初的幾畝,經無性繁殖已發展到三萬多畝,成為武夷巖茶中的主要品種。1982年以來,經國家商業部、農業部評比,已先后四次獲得國家級名茶稱號。1992年、1995年連續兩年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7年,第三屆農業博覽會上,獲名牌產品稱號,1998年首屆茶博覽會上獲金獎。目前武夷肉桂已成為各廠家大批量生產銷售的當家品種。
水金龜
水金龜揚名于清末,其產權的歸屬,在歷史上還有一段趣話,也因此,水金龜身價更為不凡。據說,水金龜茶樹原產于天心巖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傾盆如注,致使峰頂茶園邊岸坍塌,茶樹被水沖至牛欄坑頭之半巖石凹處。蘭谷巖主就勢鑿石設階,砌筑石圍,壅土以蓄之,并命名為水金龜。民國八九年間(1919-1920年)磊石寺與天心寺雙方為水金龜的產權歸屬費金數千。后經公堂判定,認為茶樹非被人盜竊,系天然造成,判歸蘭谷所有,足見此樹的名貴。
水金龜樹皮灰白色,枝條略彎曲,葉長圓形,翠綠色,有光澤,品質極佳,為武夷巖茶五大名叢之一。
武夷水仙
水仙原產于建陽水吉大湖村的嚴義山祝仙洞,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泉州人蘇姓者,居住大湖村,一天前往對岸的嚴義山,途經祝仙洞下,看見一棵樹,葉粗長,采回試以制烏龍茶制法,竟有天然花香,并命名為“祝仙”。由于當地“祝”、“水”同音,故名“水仙”。
水仙種在光緒年間,移植武夷山后,在優異的自然環境下繁育種植,更顯其高產優質的品種特性。
武夷水仙系半喬木狀,樹勢高大,自然生長樹幅高5米左右,枝干直立,主干粗大。葉色濃綠富有光澤,葉面平滑富草質,葉肉特厚。制成的成品茶外形壯實勻整,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沙綠,呈“蜻蜓頭、青蛙腿”狀,水仙茶香氣濃郁芳芬,頗似蘭花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厚軟黃亮,葉緣朱砂紅邊,即“三紅七青”,由于武夷水仙茶品質穩定,長期以來盛譽不衰,至今仍是暢銷的品種之一。并獲得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