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人格心理學

     信-者-得-愛 2010-05-20
    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它研究現實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個人思想、情緒及行為的獨特模式,并綜合諸多足以影響個人的各種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包括與生物學的、發展的、認知的、情緒的、動機的和社會的種種交互作用,進而對現實社會中的個人作整體性解釋。人格心理學所探討的問題十分令人神往;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還是非善非惡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還是有某種控制不了的原因所決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層不變的,還是可以改變的?人的行為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樣測量人格、怎樣改變異常行為等等。這些問題不斷地吸引學者們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斷地廣泛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主要參考書籍: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灣華東書局,1998年。
    鄭雪主編《人格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美]赫根漢著,馮增俊譯,《人格心理學導論》,海南出版社,1986年。
    陳仲庚 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Jerry.M.Burger著,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美] Pervin著,黃希庭等譯《人格科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導論
      本章主要問題: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遺傳和環境如何影響人格的發展?
      4.什么是人格理論?
      5.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的領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節 人格與人格心理學
      一、 人格的定義
      活動導入

      不同的心理學家,從不同的研究取向,對人格有不同的定義。有人把人格看成是習慣化的行為模式,有的看成一種控制行為的內部機制,也有的看成是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奧爾波特(1937)曾考察過五十個人格定義。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學者們一致公認的人格定義。以下是國內外一些專家的定義。
      * 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相對穩定而持久的組成,它決定著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性。(Eysenck,1970)
      * 能加以測量的個體差異的所有相對穩定而持久的維度的總和。(Byrne,1974)
      * 代表個人或人們的一般特征,說明對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Pervin,1980)
      * 個人心理特征的統一,這些特征決定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他們與別人的行為有穩定的差異。(Mischel,1986)
      * 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陳仲庚,1986)
      *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黃希庭,1999)
     二、 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體性是指人格的多種成分和特質如能力、氣質、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動機、態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聯系的。人的行為不是某個部分作用的結果,而總是與其它部分緊密聯系,協調一致活動的結果。各部分綜合成一個有機組織。由自我(self)進行協調和監控。最常見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內部分裂、統一性的喪失的結果。
      人格的穩定性是指個體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時間和空間的一致性。即從時間上看,一個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在其幼兒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當的一致性;從空間上看,一個人不管在家里、在學校,還是在公共場所,其人格也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因此,我們描述一個人的人格時,總是指他經常、一貫的表現,而不是偶然、間或的表現。如某人具有處世謹慎的人格特征,說明他一貫循規蹈矩,持事穩重。而偶爾他表現出的冒失,輕率,則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穩定性使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兒童時期的人格特征推測其成人時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穩定性并不排斥其發展和變化。人格的穩定性并不意味著人格一層不變,而是指較為持久的一再出現的定性的特征。人格變化有兩種情況:一是人格特征隨年齡的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二是對個人由決定性影響的環境因素和機體因素,如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重大改變、喪失配偶、遷居異地等往往會使一個人的人格發生較大的甚至徹底的改變。三是意志堅強的人通過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發展。不過人格的改變不同于行為的改變。行為變化往往是表面的,由不同的情景引起,而人格變化是更深層次的、內在特質的變化。
      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行為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很難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們在人格上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是因為構成人格的各種因素在每個人身上的側重點和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有的人憨厚老實,沉著穩定,有主見,不人云亦云;有的人開朗熱情,待人真誠,做事踏實,但缺乏開創精神;還有的人多愁善感、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強調人格的獨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事實上,人格是獨特性與共同性的統一。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體、某個階級或某個民族在一定的群體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點。如,對人、對事、對己的態度和價值判斷,對問題的看法,愿望的實現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人格的社會性是指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的人特有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個體與他人交往中掌握社會經驗和行為規范、獲得自我的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文化、教育教養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可以說每個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處的社會的烙印!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個體有不同的影響,使人格帶有明顯的社會性。比如,代溝就是人格的社會性在個體身上的反映。人格的社會性并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因為個體的人格是以其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的。
     三、 相關概念辨析
      個性(individuality):指人格的獨特性。它與人格的區別在于:其一,個性是指人的個別差異;人格則是對一個人的總的描述或本質的描述。其二,個性是相對與共性而言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個性,但人格是對人而言的,其它事物或動物顯然不能用人格來描述。
      氣質(temperament):是個人生來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它與人格的區別在于:人格的形成除了氣質、體制等先天稟賦作基礎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氣質僅屬于人格中的先天傾向。
      性格(character):是指個人的品行道德和風格。它是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有關社會規范、倫理道德方面的各種習性的總稱,是不易改變的、穩定的心理品質。
      總之,個性是人格的獨特性,氣質是人格發展的先天基礎、性格是個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為特征。
    第二節 人格的決定因素
      一、 人格的遺傳生物基礎
      行為遺傳學研究(behavior genetics),也稱心理遺傳學(psychogenetics),是結合心理學和遺傳學的知識對個體身心變化進行系統的解釋的科學。主要方法有:家譜法、孿生子法、群體調查分析法、細胞遺傳學方法。目前有兩種研究取向:
      1、遺傳中心研究取向--從已知的遺傳條件探討起行為結果。
      2、特質中心研究取向--從有關的行為變量探討是什么遺傳引起這些變量。
      生理因素的影響:腦與人格、生化物質與人格、身體外貌與人格。
      二、 人格的環境基礎
      1. 胎內環境的影響
      最早的環境是子宮,嬰兒生長在充滿羊水的胎盤里,通過臍帶從母親那里得到養料。不同母親的子宮環境是不一樣的。有的母親很健康,有的則營養不良或受藥物影響。母親健康上的差異會深刻地影響子宮環境,從而影響新生兒的某些特征。例如,母親血清中的鋅含量嚴重偏低會導致嬰兒患各種先天性畸形;有毒癮的孕婦會使嬰兒天生染上毒癮,這些特征雖然出生時便已存在,卻不是有遺傳決定的。
      2. 家庭教育的影響
      個體出生后,最早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如家庭的類型(殘缺家庭或寄養家庭等)、家庭的氣氛、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等都對兒童的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小與父母之一分開,或從小失去父母其中之一,會對兒童的人格和行為有重大影響。例如Provence和Lipton(1962年)的研究比較了育嬰院的嬰兒和自己在家中的嬰兒,發現1歲時育嬰院的孩子和成人的關系有障礙,很少對成人依附,并且語言落后,情緒冷漠等。
      3. 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對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遠的影響。學校德育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智育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育技能,促進智力的發展。課堂教育是學校教學的主要環節。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習慣于系統的、有明確目的的學習,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可以培養堅定、頑強等性格特征。體育不僅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也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美育使學生掌握美的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通過對美的理解和欣賞,形成美的情操。勞動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建立良好的勞動習慣。校風也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促使學生養成勤奮好學、追求上進和自覺遵守紀律等人格特征;不好的校風會使學生形成懶惰、無組織、無紀律等特性。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是學生經常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人格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4. 社會階層的影響
      差不多每個社會都存在著社會階層。較高階層的人比較低階層的人擁有較多的物質財富、享受較多的教育并較能控制自己的命運。已經發現心理疾病與社會階層有顯著的相關。例如,就整體而言,在美國,心理疾病較多地發生在較低的社會階層的人們之中。這是因為社會階層較低者的生活中有引起心理疾病的很多壓力,例如貧窮、歧視、失業、缺乏醫療服務等。
      5. 社會文化的影響
      人民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類型的文化環境中。人類文化是指全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形成人性的決定性條件。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它陶冶著一個人的民族性。例如,說德國人冷靜、日本人勤奮、法國人熱情就是指的民族性而言。每一文化都試圖塑造它所崇尚的人格特征。每一文化為了使自己延續和發展起來,都崇尚它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巴里等人(Barry & Bacon,1959)的研究表明,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以漁獵為生,需要堅定、獨立、敢于冒險的性格。他們以仁慈寬大的方式管教孩子冰鼓勵他們個性化,以培養出成人所具備的人格特征。
      三、 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在個體發展的進程中,環境不斷地影響著人格和行為。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但是個體對環境的影響并非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作用于環境。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隨時隨地在進行著。人格的發展和表現是個體與環境的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有多種方式,在此討論三種幾乎作用方式,及反映的交互作用、喚起的交互作用和超前的交互作用。
      反映的交互作用:指面對同樣的環境,不同的個體會以不同的方式感受、體驗和解釋來反應這一環境。
      喚起的交互作用:是指個體的人格特征和行為會引起周圍的人對他的特異反映。
      超前的交互作用:個體主動選擇和建構自己喜愛的環境,而這些環境反過來又進一步塑造其人格。
    第三節 人格理論
      一、 什么是人格理論
      人格理論是人格心理學家用來描述或解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套假設系統或參考框架。它不同于內隱人格理論,即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他人的人格特征的判斷和推測。這種理論是不知不覺形成的,是片面的、表面的。而人格理論力求對人類的大部分行為做出一致性的解釋,對不同的行為作出恰當的說明;它不僅要說明一個人現時的或過去的行為,而且力求預測其未來;它不僅停留于推測,而且力求以實證資料加以檢驗,經得起實踐檢驗。
     二、 人格理論的基本問題與設想
      有一些問題是任何人格理論都不能回避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表達了他們的核心思想,建構其人格理論的基本框架。這就是人格理論的基本問題和設想。根據吉爾和齊格婁的研究,主要有九個基本問題和九對基本設想。 以下九對基本設想夠成兩極連續體,任何重要的人格理論都可在每一連續體上找到一定的位置。
      自由意志——決定論   理 性 ——非理性
      整體說 ——原素說   素質論 ——環境論
      主觀性 ——客觀性   前動性 ——反應性
      穩 態 ——異態    可知性 ——不可知性
      可改變 ——不可改變
    三、 人格理論的評價標準  
      對人格理論的評價主要從精確性、可檢驗性、概括力、可操作性、激發性方面評價。
      精確性。精確性是評價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標準。一個理論的優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及變量間關系的精確程度判定。如果一個理論精確度不高,無論其表述如何完美,也不能稱為好的理論。但是目前大多故人格理沱的精確性有待提高。這主要是由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隨著研究方法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這種情況將會有所改善。
      可檢驗性。科孛理論的科學性的指標之一是其可檢驗性,包括可驗證性、可征偽性和可反駁性。對于一個理論,如果去尋找其證據,獲得證實或驗證是容易的,它就具有較高的可檢證性。迸行預測是檢驗理論的最佳方法之一。理論只有在不斷地被檢驗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和完善起來。
      概括性。判別科學理論又一標準是其概括能力。一般來稅,理論的概括能力越強,所能解釋的現象越多,且具有可檢驗性,那么理論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可操作性。即利用可觀察的可度量的形式去敘述有關人格的概念,使這些概念能夠被操縱、控制和檢驗。
      激發性。即能夠激起研究者的熱情、興趣和激情卻從事人格研究。
    第四節 人格心理學研究領域、
         研究途徑和應用
      一、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人格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五個方面:
      人格結構:是人格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個別差異的假設性概念。主要探討用"特質"還是用"類型"、用"自我"還是用"需要"來解釋人們穩定的個別差異?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人格結構的性質怎樣?它由什么要素組成?人格結構是否包含諸種要素?諸要素是怎樣組織的?是不是有些要素高于(或控制)另一些要素?
      人格動力:是個體特征性行為的內在原因。探討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從事各種活動?即人格動力源于"驅力減低"、還是"自我效能",或是"能力動機"?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人格動力機制有哪些?人格動力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發展:指個體自出生到老年死亡的整個生命全程各種人格特征的表現,是隨年齡和習得經驗增加逐漸改變的過程。探討人格是生而具有的?還是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或是由嬰幼兒時期的早期經驗決定的?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人格如何發展?發展是否有階段性?如果有階段性,經歷那些階段?遺傳和環境如何具體的交互作用而產生各種人格特征?嬰幼兒的時期的經驗對人格的發展有何意義?
      人格適應:是指個體與其生活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反應。暫時的表現為適應障礙,持久的表現為人格障礙。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人格適應的本質是什么?怎樣才能有適應良好的人格?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采用哪些方法來治療心理疾病?
      人格評鑒和研究:指人格心理學家用來獲取信息使他們對人格進行特征描述和進行解釋的方法。人格評鑒的方法有晤談、自陳測驗、行為評鑒、心理生理技術和隱測量。人格研究包括臨床的、相關的和實驗的三類方法。
     二、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途徑
      臨床研究:也稱個案研究。著重從個體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獨特的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晤談、觀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廣泛地收集資料,以便對個體的人格進行全面的確定和準確的定性描述,進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人格的方法。如弗洛依德、羅杰斯、剴利等對人格的研究。
      相關研究:運用測量和統計方法,在相同條件下,考察一組被試的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由此確定這些被試之間在某種人格特征上的差異,以及人格特征之間、人格特征與別的因素之間的相關情況。如高爾頓、卡特爾、艾森克等對人格的研究。
      實驗研究:是指嚴格控制條件、系統地操縱某個或多個變量(自變量),以期導致另一個變量或另一些變量(因變量)的某種變化,從而得出因果性的結論的方法。如斯金納、班度拉等對人格的研究。
    三、人格心理學的應用
      首先,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應用于對一個人的評鑒和預測。如人事決策中對員工的甑選預測,在臨床和咨詢工作中,人格心理學研究成果對疾病的防止,在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個別指導和發展學生的健康人格等。
      第二,人格心理學知識有助于人們的自我修養完善個人的人格。如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如何對待挫折、如何發展獨立性、完善自我等人格心理學知識,有助于人們心理健康保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第二章 精神分析范型(上)
          ——古典的精神分析論 
      精神分析范型(psychoanalytic paradigm)是由弗洛依德創立的,其內容十分龐雜。該學派強調潛意識、性本能等人格動力的重要性;其研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焦慮、防衛機制、早期經驗對日后人格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個人發展出來處理內部驅力外部刺激的自我適應功能。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臨床個案研究,其評鑒技術采用夢的分析、自由聯想和投射測驗等。新精神分析反對弗洛依德以泛性論為動力的生物主義和對人的悲觀主義,強調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但其研究的主要問題以及研究方法和評鑒技術上并沒有脫離弗洛依德所創立的古典精神分析論。
      本章主要問題:
      1. 弗洛依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如何產生的?
      3. 為什么說弗洛依德是一個泛性論者?
      4. 弗洛依德關于人格的重要觀點有那些?
      5. 弗洛依德運用什么方法研究人格?
     第一節 弗洛依德其人及精神分析的產生     
      一、 弗洛依德的生平及著作
      1.生平
      從背景上來講,他最不大可能成為學術界的泰斗。他于1856年出生在一個叫弗賴堡的小鎮,是一個沿門叫賣羊毛、布匹、獸皮的貧苦猶太販夫的兒子。當他4歲時,全家搬到了維也納,雖然父親的生意漸漸好轉,可一家人的生活是在艱辛中度過的。8個孩子中,他是老大,也是智力出眾的一個,家里盡可能地鼓勵他的發展。
      弗洛依德比一般人早一年進入大學預科學習,在預科學校的7年中都是第一名。他在預科學校的最后幾年當中讀了哥德論自然的一篇很有啟迪作用的文章,遂決定一輩子投身科學。1873年,他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他仍然是最好的學生。
       可是,他發現,醫學對他沒有什么智力上的吸引力,而且從實際工作上來講,他也覺得前途黯淡。在醫學培訓中途,他開始受到思內斯特·布呂克的強烈影響,弗洛依德后來說,“布呂克在我的一生中的重要程度勝過任何人”。弗洛依德被生理心理學深深吸引,他醉心于學術上的生理心理學,希望成為一名生理學家而進行純粹的研究。可布呂克卻建議他不要這樣做。對于貧窮的弗洛依德來說,從事純科學研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棄了這個夢想,勉強完成了醫學課程,1881年拿到了碩士學位。
      在研究院期間,他邂逅并愛上了一位名叫瑪莎的姑娘。不過,他只能在自立并保障妻子和家庭的生活之后才能結婚。最為合適的可行辦法是去一家私立診所,為此,他離開了布呂克的學院,加入了維也納總醫院,在當時世界最有名的腦解剖學家西奧多·梅那特的指導下學習。瑪莎跟她母親一起生活在漢堡,而弗洛伊德很長時間才能去看她,他們靠鴻雁傳書,幾乎每天一封情意綿綿、充滿愛意的長篇情書。
      弗洛依德步入自己獨特的職業生涯,緣自與約塞夫·布羅伊爾之間的友誼和合作,后者是位成功的醫生和生理學家。倆人成了莫逆之交,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布羅伊爾的某些病人,其中一個叫安娜的病人,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中起重要作用。1885年,他得到一個機會去法國巴黎向沙可學習。在一次晚會上,沙可突然說某些病人的障礙通常是一種性的基礎,而且一定涉及到生殖器方面的問題。回國后,他發現許多病人不能接受深度催眠。為此,他放棄催眠,用了南錫的談話法,使病人在覺醒狀態下自由聯想。這種技術是讓病人放松身心地躺在床上任意地自由談話,不管聯想到什么都完全說出來,目的是使病人把壓抑在意識中引起異常行為的原因清醒地記起來,這是他獨創的,也是精神分析演進中最重要的一步。經過實踐,他發現越來越多的病人常回憶起童年時代的經驗,而那些被壓抑的記憶中有許多是和性有的事,這就使他注意性愛和精神病因的關系。1895年他和布羅伊爾一起出版《關于歇斯底里的研究》--標志者精神分析正式問世。此書并不成功,對它的不多的評論大都很嚴厲,在出版后的13年中僅賣出626冊。
      1923年,弗洛依德67歲,因為抽了一輩子的雪茄,他的上鄂長了癌,他一共進行了30次手術,以切除反復癌變的組織。在后期,他的癌癥已經無法做手術了,可意識還是清楚的,他仍然堅持寫作,還看一些病人。最終,由于無法忍受的疼痛,他請自己的醫生注射過量的嗎啡結束痛苦,于1939年9月23日逝世。

      2.著作:
      《夢的解析》(1900年)
      《性欲理論三講》(1905年)
      《精神分析引論》(1910年)
      《超越唯樂原則》(1920年)
      《群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1921年)
      《自我和伊底》(1923年)
      《文明及其缺陷》(1930年)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1933年)
    二、精神分析的產生
      1. 社會背景
      精神分析是弗洛依德想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病態現象所需要的產物。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奧國,尤其是維也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常年動亂,人們精神沮喪、惶惶不可終日,致使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作為治療神經官能癥的一種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精神分析,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圖解決猶太人家長制和維多利亞式性道德比壓仰而造成的社會病態現象的迫切社會需要的產物。由于維多利亞時代遺風的存在,在家長式統治的猶太人的社會里,宗教氣氛非常濃厚,社會禁忌十分嚴格,特別是在男女兩性關系上的禁忌更甚,性本能受到嚴重壓抑,造成人們精神上的巨大創傷,以致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為了解決這一迫切的社會問題而產生的。
      2. 思想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把"愛"和"恨"兩種對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視為萬物運動和變化的根本動力,柏拉圖(Plato)的愛洛斯(Eros)學說、"三位一體說"、理念論的"回憶說";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對夢的重視對弗洛依德產生了無可置疑的影響。
      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思想、萊布尼茲的微覺學說、赫爾巴特的意識閾概念的影響、費希納(G.T.Fechner)的無意識思想、叔本華(A. Schopenhauer)的生存意志思想、尼采(F. W. NietZsche,)的權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E. Hartmann)的無意識哲學都對弗洛依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 科學背景
      物理學思想體系的機械論、決定論和唯能論,生物學的物決定論、有機體有規律的發展觀和泛性論觀對精神分析的產生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醫學中的"兩術"和"兩派"對弗洛依德的理論有直接的影響。"兩術"指"麥斯麥術" 和"布雷德術"。前者是奧地利醫師麥斯麥(F.A. Mesmer, 1734~1815)創立的,認為人身體內有一種磁氣,即動物磁液。它過多過少,失去平衡,就會患精神病。他用通磁的辦法,使機體磁液恢復平衡,以治療疾病。這種技術叫麥斯麥術(或通磁術)(Mesmerism),它是催眠術(hypnotisnd)的前身。后者是英國外科醫師布雷德 (J. Braid,1795~186O)創立的。他將麥斯麥的理論改造成布雷德術(Braidism),即催眠術。他認為催眠狀態是一種心理作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結果,稱為"單一觀念狀態"。
      "兩派"是指法國兩個著名的精神病學派,即"巴黎派"和"南錫派"。南錫派由法國鄉村醫師李厄保(A.A. Liebault,1823~1904)所創立,他是心因派的主要代表;巴黎派以沙可(J.M. Charcot, 1825~1893)為領導者,他是體因派的主要代表。兩派的共同點是均相信催眠術,并用以治病。不同點是:(1)對催眠的性質看法不同:巴黎派認為,催眠狀態是一種病癥,多半與神經癥無嚴格區別。而南錫派則認為,催眠與神經癥有關,它完全是暗示的結果。(2)對催眠的機制看法不同:南錫派是心因學派的主要代表,側重從心理學方面去研究催眠,不大注意其生理變化。
      1885年和1889年,弗洛依德先后向巴黎和南錫派學習過,所以兩派對他都有影響。主要表現為三方面:(1)堅信神經癥是功能性疾病,并非器質性病變;(2)堅信性的因素的重要作用;(3)堅信催眠術可以治病。
     
     第二節 人格結構和人格動力
      一、 人格的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冰山假說圖
      早期弗洛依德認為意識(這里指人格)由三個不同意識水平的成分組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弗洛依德認為意識是人格的最表層部分,它由人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構成。它的特點是具有邏輯性、時空規定性和現實性。
      前意識位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有那些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組成。弗洛依德認為,意識和潛意識雖有區別,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潛意識的東西可以通過回憶進入意識中來,二意識中的東西當沒有被注意時,也可以轉入前意識中。前意識的主要作用是檢查作用,即不許那些使人產生焦慮的創傷性經驗、不良情感,以及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沖動進入意識領域,而把它們壓抑到潛意識中。
      潛意識是人格最深層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識中出現的心理活動和曾是意識的但已受壓抑的心理活動。主要成分是原始的沖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潛意識的主要特點是:無矛盾性、無時間性、非現實性、活躍、能量大、易變形和替換等。
      后期,弗洛依德對自己的人格理論提出的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說。本我是人格中最難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現實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脫離本我而單獨存在。自我在本我與現實之間、本我與超我之間起調節整合作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兩個部分內構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是社會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則"行事,它總是與享樂主義的本我直接沖突和對立,力圖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滿足。弗洛依德把自我比喻為三個暴君統治下的臣民,它要盡力滿足專橫的本我的欲求,要應付嚴酷的現實環境,還要遵從神圣的超我的規范。自我在三個暴君之間周旋、調停,力圖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滿足。
    二、人格的動力理論
      1.性本能
      弗洛伊德的本能來源于身體內部的刺激,是推動或啟動的因素,是個體釋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并且是一切行為的動機和基礎。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本能主要指性本能和與性本能廣泛聯系的本能。
      性本能是一種性沖動的內在的潛力,它經常驅使人去追求實現,去尋求滿足,獲得快感。他用專門術語“里比多”(Libido)。
      他的“性”是廣義的。不是男女之間的性愛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覺器官或肌肉、皮膚等由于撫摸而產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滿足。兩種主要的性本能都是異性愛的傾向,一是戀父情結,一是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病和神經病的病因根結底是幼年時性本能沖動受到壓抑。為此,他的學生榮格和阿德勒都反對他,心理學家和醫學家也攻擊他,被人們稱為“泛性論”。
      在后期,弗洛依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使有機體返回先前無機狀態的趨向,它是一種破壞力,當它指向個人內部,則表現為自責、自殺或受虐狂等行為,當它指向外部,就會產生憎恨、攻擊、侵犯和施虐狂等行為。與死的本能相對立的概念是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代表愛和創造的力量。
      2.能量投注理論
      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傾注于某種對象而使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分為三種:自我投注是把力比多傾注于自己,如自戀者。幻想投注是把力比多傾注于虛無的幻想中,如做白日夢者。對象投注是把力比多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團體活動上。反投注是指自我或超我多能量或力比多傾注的抑制。在此,本我只有能量投注,而自我和超我既有能量投注,又有反投注。
      3.焦慮理論
      焦慮是一種由緊張、不安、憂郁、驚恐等感受交織在一起的情緒體驗。包括三種焦慮,一是現實性焦慮,即感知到現實中真實的、客觀的危險所引起的恐懼感。二是神經性焦慮,即擔心本我的沖動會戰勝自我時所引起的恐懼感。三是道德性焦慮,即個人良心上的不安所產生的罪惡感和羞恥感,是個人害怕做違背超我的事情而產生的痛苦體驗。
      4.自我防御機制
      壓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慮的那些念頭、情感和沖動達到意識水平。
      否認:是指個人潛意識的阻止有關自己痛苦的事實進入意識。如,否認丈夫已死。
      移置:指將一種引起焦慮的沖動投注改換為另一種不會引起焦慮的沖動的投注。如,單位上受了氣,向家里人發泄。
      認同作用:指個體潛意識地向別人模仿的過程。如自戀認同(對那些與自己有相同特點的人的認同)、目標定向認同(個人的對某個成功者或偉人的認同)、強制性認同(個人同權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過順從潛在敵人的要求以避免懲罰)。
      升華作用:將本能的沖動或欲望轉移到為社會許可的目標或對象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內心不被允許的態度、行為和欲望推給別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題發揮”。
      合理化作用: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
      反向作用:為了掩藏某種欲念而采取與此欲念相反的行為。如“矯枉過正”、“此地無銀三百兩”。
      固著作用:指行為方式發展的停滯和反應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隨年齡的增長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樣的挫折而學習到一種一成不變的反應方式,以后即使情況發生變化,仍以這種方式反應。
      退化作用:指個人遇到挫折時以其年齡較幼稚的行為來應付現實的困境。與固著同時發生,總是退化到固著的發展階段。
    第三節 人格發展和人格適應
      一、 人格發展理論--性欲階段理論
      1.口腔期(Oral Stage)
      從初生到滿周歲,在這個階段嬰兒里比多發泄的主要動欲區是口腔。通過口腔活動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僅滿足了嬰兒饑餓時的需要,而且這些活動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口腔期可以分為兩個亞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前口腔期從出生到八個月,嬰兒的性快感主要來自于吸吮和吞咽活動,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動欲帶。后口腔期大約是出生后第八個月到一周歲。隨著牙的生長,里比多傾注的動欲區集中在牙、牙齦和咽部。性快樂主要來自于吹、咀嚼和吞食活動。當遇到挫折時,嬰兒常常以咬來報復。這種傷害或毀害對象的欲望被稱為"口腔型施虐欲"(oral sadism)。 在口腔期,嬰兒通過與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協調活動,逐產生了親密感,開始把自己與現實環境區別開來。這種現實感的獲得,標志著嬰兒自我的誕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2.肛門期(Anal stage) 
      大約從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歲末,幼兒的主要動欲區,從口腔轉移到肛門。肛門的排泄活動成為里比多發泄的主要途徑,而肛門期的經驗對人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肛門期也有兩個亞期,即前肛門期與后肛門期。前期里比多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肛門排泄糞便解除內部壓力以獲得快感體驗。除排泄糞便解除緊張所產生的快感外,成人對兒童排泄活動的過分注意也增加了兒童對排泄本身的興趣。在后肛門期(又稱保持期),里比多快感主要來自于保持糞便而不是排泄糞便。原因在于保持糞便也能產生性刺激,另外也是由于成人對兒童排泄活動的高度重視。在此階段,父母和兒童之間會產生很大的沖突,父母力圖對兒童進行訓練,以便養成衛生習慣。而兒童則希望自由地、不受干擾地進行排泄活動。在這一階段的晚期,兒童在排便習慣問題上進行了一定的妥協,而兒童的動欲區也就從肛門轉移到身體別的部位,兒童的人格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
      大約從3歲到5歲,兒童的動欲區轉移到了生殖器,兒童通過撫摸、顯露性器獲得里比多的滿足。弗洛伊德認為,這一時期內兒童不僅對自己的性器官發生興趣,有手淫行為,而且他們的行為開始有了性別之分。在這一時期男孩有戀母情結,企圖殺父取母,產生閹割焦慮。這種焦慮使它放棄對母親的性渴求,并通過對父親的認同作用產生了超我,從而使戀母情結消失。男孩在認同父親的過程種獲得了許多與父親相同的價值觀,形成自強、自夸、攻擊性等男性性格;而裸露和攻擊行為則是掩蓋閹割焦慮的反向作用,也可以有升華作用變得象母親一樣柔情。對女孩來說,因有陰莖妒慕而產生戀父情結,企圖殺母嫁父。由于陰莖妒慕,她可能仿父親,變成"假小子"性格。如果女性沖動占優勢,她就更傾向于模仿母親,形成女性性格。
      口腔期、肛門期、和性器期合稱為前生殖期,相當于5歲以前。這一時期,性欲于自己的身體為對象,吸吮拇指、排便、手淫是快樂的源泉。所以,這一時期又稱為自戀期。同時這一時期也包含對同性和異性成人的性欲。
      4.潛伏期(latency stage)
      約從6歲到12歲左右。里比多沖動就處于暫時的潛伏狀態,性興趣被其他興趣,如探索自然環境、知識學習、文藝體育活動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這段時間里,由于兒童生活范圍的擴大和在學校吸取了系統知識,兒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男女兒童之間的關系較疏遠,團體活動時多是男女分組,甚至壁壘分明,互不來往。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青春期才又發生變化。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是性本能發展的最后階段。經過一段潛伏期之后,青年男女今年如青春期,隨著性成熟,兩性之間在身體上的差異日益明顯,生殖器稱為主要的性感區,此時已擺脫兒童時期的性對象,并以異性為性對象。力比多方向的改變也是逐漸形成的。這一時期持續時間最長,從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為止。到那時,人又開始向前生殖期退化。弗洛依德認為潛伏期和生殖期對人格基本結構的發展無關緊要的。
     二、人格的適應
      
      弗洛依德認為人格的健康取決于人格各個部分關系的和諧一致,以及個人與其生存現實世界的協調。適應的不良產生于心理性欲發展階段的過程中遭遇過多或過少的挫折,導致力比多能量投注不均,而產生心理疾病。因此成人人格乃是童年時期性本能受到壓抑、升華、反向作用、固著 、退化等的結果。如果自我長時間地、經常地運用防御機制,就會過多消耗能量,導致內在人格結構的不平衡,進而產生適應不良。
    第四節 弗洛依德的研究方法
      一、 自由聯想
      這種方法是從催眠術中演化出來的。弗洛依德采用布雷爾在治療安娜時使用的談話療法,即在催眠狀態下引誘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創傷經驗或事件盡情吐露出來的方法,并加以發展,創立了自由聯想法。它既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的研究方法,它構成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
      精神分析家在使用這種方法時,讓病人在一間安靜的房間里,放松地躺在一張躺椅或床上。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鼓勵下,病人回憶、自由聯想,并將所想的談出來。在運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關鍵時要求病人把所想到的一切都講出來,而不管這些想法是無關緊要的胡思亂想,還是可笑的使人不好意思的念頭。這種方法的目標是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引起病人變態行為原因的東西揭示出來。
    二、 釋夢
      弗洛依德認為釋夢是"通往了解精神分析生活中無意識狀態的成功之路。"夢是欲望的滿足,夢代表著被壓抑的欲望和沖動的虛假的滿足。夢有三個來源:一是感覺刺激,二是發夢者在清醒時的所思所想,三是本我的沖動。
      人在覺醒的時候,由于"看守人"的嚴格檢查,潛意識中的欲望,無法繞過抵抗。人在睡眠的時候,由于"看守人"的檢查松懈,潛意識的欲望,乘機繞過抵抗,并以化裝的方式,闖入意識而成夢,所以,夢的內容并不是被壓抑欲望的本來面目,必須通過分析和解釋,才能尋到真正的根源。
      他把夢分為兩種:顯夢(象)和隱夢(象)。即有明顯的內容,又有隱藏的內容,顯夢象假面具,隱夢才是真面目,就象猜謎,顯夢是謎面,隱夢是謎底。
      怎樣分析夢呢?先把二者分開,由顯夢探索隱夢,讓被試醒來后講述夢境,根據自由聯想尋求夢的隱藏含義--這就是夢的解析。對顯夢的分析就是"夢的工作"。佛洛依德認為夢的工作有四個基本過程:
      凝縮(Condensation):把隱夢中幾種共同成分結合成一樣東西,以象征性的東西表現出來,能了解象征性,就了解了隱夢。如"植物"一詞代表:園丁、教授和他美麗的夫人,名叫Flora的患者,和他夫人所愛的花。
      移置(Displacement):被壓抑的愿望變成夢境后不以本來面目出現,而以相反的面貌出現,本來是極重要的,在顯夢中以不重要的成分出現。
      象征(Symbolization):把隱夢中被壓抑的成分化作視覺形象表現出來。
      潤飾(Secondary elaboration):夢總是零碎、不連貫的,但醒來以后,人把夢連起來,顛倒次序,這就掩蓋了真相。
      所以,一定要抓住細枝末節,解釋時要把這四種情況一一揭開,才能了解夢的真實情況。
    三、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指出,受壓抑的觀念和欲望不僅表現在精神病人的癥狀和變態行為上,而且也表現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有失誤、遺忘等等情況。這些情況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在弗洛伊德看來,絕沒有偶然性可言,任何事件都是初決定了的,或者說都是有原因的。失誤、口誤、遺忘等等生活呼表面上的偶然事件,實際上隱藏著人的真實動機,即受壓抑的無意識欲望和觀念。
      弗洛伊德把日常生活中的錯誤分為六類:
      (1)口誤;(2)筆誤;(3)遺忘;(4)遺失、誤置與誤取;(5)誤讀與誤聽;(6)多種錯誤的混合。
      如一個人忘掉了約會的時間,很可能他潛意識中開始厭倦對方,而不想赴約。正是這種潛意識的動機抑制了他的記憶,導致了遺忘。依照精神分析的觀點,遺忘是由于壓抑,人們想壓抑某種欲望或想法,因為這樣的欲望與想法使他感到焦慮不安。如果遺忘是一種成功的壓抑,那么口誤、筆誤,以及失誤可看成不太成功的壓抑活動。因為一時的疏忽使人們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無意識中說出了真實想法或欲望,例如某會議主席在會議開始時,宣布會議結束,這暴露了他不想開會的真實動機。
    四、幽默
      人們對于幽默和笑話一向是津津樂道的,即便是那些傳了幾代人,聽了幾十遍的幽默和笑話,當別人再一次講起時,我們依然會像從沒聽過一樣情不自禁地為之捧腹。弗洛伊德在其《幽默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一書中,對幽默作了一番詳盡的分析。其中重點分析了兩類玩笑即有關攻擊性的玩笑和有關性的玩笑。
      人們為什么對這兩類玩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呢?弗洛伊德認為這是因為這種玩笑能夠使通常被壓抑的無意識沖動得以宣泄。盡管我們的無意識深處對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攻擊欲望很強,但我們的暴力行為總是被強有力的自我和超我及時制止。只有一種合乎社會行為規范的發泄方式,那就是開侮辱性的玩笑。通過鄙夷、譏諷、污辱、傲視對方,我們間接地獲得戰勝他們的快感。同樣,我們可以通過社會規范許可的方式即性幽默,來談論有關性的話題。在許多社會生活情境中,公開地談論性是不大體面的,然而開開性玩笑卻不僅是允許的,甚至還常常能夠得到某種鼓勵和嘉獎。
      由此可見,幽默,至少是攻擊性幽默和性幽默的實質是個體以一種社會贊許的方式發泄本我欲望與沖動。弗洛伊德之所以要研究幽默,是因為幽默提供了關于無意識本我沖動的信息。如果你要了解某個人的本我欲望,你可以去了解他所喜歡的幽默是什么;如果你要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深處,你也可以從他們喜歡的幽默中獲得某種認識。
     第三章 精神分析范型(下)
            ——新精神分析論
     本章主要問題:
    1.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基本要點。
    2. 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3. 霍尼的精神病的文化決定論的基本要點。
    4. 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論對人格的分析。
    5. 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論對人格的分析。
     
      第一節 從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
      
      一、 新精神分析的產生
      社會歷史因素: 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文化的中心逐漸從歐洲轉向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隨后西方進入一個經濟大蕭條時期。處于這個時代的人們受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之苦,他們緊張、焦慮、沮喪,惶惶不可終日,這些經濟因素和大問素導致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社會的動蕩不安一方面促使精神分析臨床的應用與發展,另一方面為患者的病因注入了更復雜的社會文化因素,人們普遍擔心的不是性的問題,而是失業、消費、食物、和房租的困擾,這些已非泛性論所能解析了。
      哲學基礎:以詹姆斯為首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占統治地位。這種思想與歐洲古老的哲學思想不同的是,它反對歐洲古典哲學無意義的長期爭辯,強調立足現實與功用。受實用主義的影響,美國心理學中的機能主義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機能主義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現象對環境的適應作用的思想,與新精神分析所強調的人格與文化相互作用的精神是相容的。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是關于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的科學,他非常強調心理生活在有機體適應現實中的作用,反對把意識只看作一種與某些生理過程平行的副現象。認為意識是指擁有體為生存或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機能。
      心理學的影響: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派的產生一方面受機能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20世紀2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以華生為首的行為主義者掀起了一場反本能的運動,為精神分析派文化論的出現掃清了障礙。另外,在30年代,美間社會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阿爾波特為首的社會心理學家擯棄了麥獨孤的本能論,開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心理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問題已成為美國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重視社會文化因素的研究精神已成為當時的潮流。
      科學發展的背景:美國是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最深的國家,自20世紀3O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學、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發展對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例如人類學家在研究原始部落民族時發現,不同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子女撫養方式的部落間,心理上有一定的差異。部落民族與現代社會中的人相比較,其特殊性更為明顯。這些人類學的發現,引起一些精神分析家們重新對傳統的本能論進行思考。
      精神分析的內部分歧:精神分析學派的始祖弗洛依德,既是一位嚴肅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專權的領導人。作為科學家,弗洛依德不怕修改自己的觀點,他幾十年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多次對自己的學說作出遠大的修改,他具有令人欽佩的對科學問題的嚴肅認真的精神。然而作為一個領導者,他卻十分專制,決不允許學生對他的學說提出異議,否則,輕則痛責,重則驅逐門外、憎恨終生。為此,他的一些得意門生如阿德勒、榮格、奧托·蘭克等紛紛出走,各自創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或學派。
      精神分析一再分裂,還因為弗洛依德及其信徒把精神分析理論視作一種宗教教義。這種把研究作為宗教信條的思想,是有違科學精神的。另外,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的分裂,阿德勒、榮格、弗倫克茲等人紛紛出走出而自立門戶,這為霍妮、沙利文等人創建新精神分析學派樹立了榜樣。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點
      第一,強調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與調節功能。新精神分析學派把自我看作是人格更為獨立的部分,雖然弗洛依德也重視自我,但只是強調自我是輔助本我的機能,在弗洛依德的體系中,本我是中心。新精神分析學派則強調自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認為自我可以不依附于本我,它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動機和目標,并且在不同的發展進程中都有自己不同于本我的起源。新學派還把自我看作是負責智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獨立的、理性的指導系統。例如,艾里克森在承認他的“自我心理學”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學說的“磐石”之上時,同時也公開宣稱他的主要不同之處,就在于重視自我的獨立性。
      第二,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重大影響。新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例如,霍妮的“基本焦慮說”、沙利文的“人際關系說”等。特別是后來的新精神分析學家,甚至同純粹的社會心理學家一樣,完全承認社會變量對人格的影響,乃至于很少應用“本能”這個概念,他們較多地用個人生活史而很少用先天的力量來解析人格的發展。
      第三,重傳統研究方法與實驗法的結合。弗洛依德只重視患者的自由報告和過去經驗的回憶,新精神分析學者日益重視把這種傳統的分析方法與實驗心理學聯系起來,并加以改進和發展,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新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和卡丁納等人還采取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人格,把人格問題放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去考察,這種方法可以檢驗人格理論的普遍性。
      第四,強調對兒童早期經驗的觀察與研究。弗洛伊德對兒童早期經驗的研究雖然很重視,但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對童年經驗的回憶為依據,并且他的研究是同生物決定論的觀點和方法相聯系的。而新精神分析學派大都采用直接觀察的方法,以直接研究童年時期的發展過程。他們對生物的因素越來越不關心,而主要通過從早期經驗產生的心理結構來說明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人性善觀。弗洛依德的理論觀點一般是傾向于性惡論,在他的潛意識和本我的描述中裝滿了一大堆不可告人的欲望,并認為這是人生悲苦的根源,它們的出路似乎主要是走向罪惡。他把人性歸結為自私的、邪惡的,人完全受無意識的私欲和攻擊本能的支配。新精神分析學派反對弗洛伊德的性惡論和悲觀主義論調,強調人的自尊和對自尊心的啟發,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人有能力發展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并對未來持樂觀的態度,是一種性善論觀點。
      第二節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一、 生平及著作
      榮格生于1875年瑞士一個名叫凱斯威兒的村子里,在巴塞爾大學城長大。他童年時受到十分強烈的宗教影響。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員是牧師,父親及八個叔伯。榮格的父親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所信仰的宗教并沒有給他代來任何的安慰。榮格和他父親關系密切,但他認為父親是一個軟弱無能之人。他把母親當作家中最有權威的人。盡管他認為母親是一個非常反復無常的人,他曾疑慮母親是否是同存一體的兩個人。
      起初,榮格希望學習考古學,但是一個夢說服了他,步外祖父后塵,成為一名醫生。1900年他在巴塞爾大學取得醫學學位。他第一次任職是在蘇黎世大學的精神病診所,在那里,他受到那位早期創造“精神分裂癥”一詞的著名精神病學家布魯爾的影響。1905年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然而,他卻對私人開業、科研及寫書發生興趣,于1913年辭去講師職務,以全身心投入他感興趣的事業。
      榮格最初對弗洛依德發生興趣是在他讀了他的《夢的解析》一書之后。他開始在實踐中運用弗洛伊德的觀點,最后寫了一本題為《早發性癡呆心理學》(1907)的專著,總結了這些理論應用的實際效能。1906年,榮格與弗洛依德有了通訊聯系,1907年他們在維也納第一次見面,兩人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他們兩人很快成為摯友,當榮格回到蘇黎世后,信件就隨之紛繁沓至,并延續了七年之久。
      1909年,榮格隨弗洛依德出游美國,在克拉克大學舉辦一系列講座。大約就在這個時期,榮格對弗洛依德強調性動機的理論表示懷疑。然而他并非激烈地反對弗洛依德,因而他們仍然是好朋友。榮格僅僅向弗洛依德建議,若能降低性的作用,那他的理論就更能傾倒美國聽眾。弗洛依德把榮格的建議視為對科學倫理學的背離。
      1911年榮格成為該協會的第一任主席。在這一時期,榮格對弗洛依德把力必多能量解釋為原始性欲的觀點表示公開的懷疑。倆人的關系變得因此緊張,以致在1921年間他們都表示終止私人通訊往來。1914年,當榮格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和退出該協會后,他們從此完全斷絕關系了。
      榮格的主要著作有:
      《無意識心理學》(1912年)
      《人及其象征》(1954年)
      《追求靈魂的現代人》(1955年)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1958年)
      《記憶、夢、反省》(1961年)
     二、人格動力:生命力、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生命力——榮格不同意弗洛依德將“里比多”解析為單純的性能量。相反,他把“里比多”看作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后來,逐漸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等值原理——如果精神的某個部分受到過分重視,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損失為代價。
      熵原理——熱動力的第二原理,它說明在一個系統內存在著一種能量相等的恒常趨勢。例如把一個熱的物體和冷的物體并排放在一起,熱能將從熱體流向冷體,直到它們的溫度相等。
      同樣對精神的所有組成部分來說同樣存在一種能量相等的趨勢。例如,精神的意識和無意識部分具有相等的能量,因而在人的一生中表現機會相等。然而,這種精神的均衡是極難達到的,必須積極尋求。如果沒有獲得這種均衡,一個人的精神能量就會失去平衡,這樣人格的發展將是不平衡的。   三、人格結構——個體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
      榮格人格結構圖
      個體潛意識是“潛意識的表層,它包括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由于它是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并和個體的經驗相聯系的心理內容,因此被稱作個體潛意識。
      個體潛意識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情結”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結決定著個體人格的許多方面。當我們說某人有某種情結時,如自卑情緒、性的情結、錢的情結等,是指他的心靈被某種“心理問題”強烈地占據了,使他無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卻沒有意識到。榮格認為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幫助病人解開情結,把人從情結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但榮格后來發現,情結并非只起消極作用,實際上它常常是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特別是強烈的情結會驅使人去創造精妙絕倫的作品。榮格早期認為,情結起源于個體的童年經驗,后來他發現情結最深層的根源是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驗,是人類必須對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應的失無遺傳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極少的變異,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心理內容。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瑪和阿妮姆斯、陰影和自身。它們在人格結構中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
      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在公共場合中表現出來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現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會認可。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會中獲益.但過分關注人格面具則必然要犧牲人格結構中的其他組成部分,從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瑪(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稱男女兩性意象。阿妮瑪指男性心靈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靈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這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經驗而產生的。
      陰影(Shadow)是人的心靈中遺傳下來的最黑暗隱秘、最深層的邪惡傾向。它尋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卻是生命力、自發性和創造性的源泉。
      自身(Self),它是集體潛意識的核心。其作用是協調人格的各組成部分,使之達到整合、統一,即自我實現。榮格認為這是人性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
     四、人格類型
        榮格把兩種態度類型與四種機能類型組合起來,描述了八種不
      同類型的人。
    思維外傾——這種人喜歡分析、思考外部事物,生活有規律,客觀而冷靜,但比較固執己見,情感壓抑。
    情感外傾——這種人多為女性,她們的思維常常被情感壓抑,沒有獨特性,非常注重與社會和環境建立情感與和睦關系。
    直覺外傾——這種人喜歡追求外部世界的新直覺,易變而富有創造性,有多種嗜好,但難以堅持到底,做事常憑主觀預感。
    感覺外傾——這種類型的人多為男性。他們喜歡追求歡樂,活潑有魅力,對客觀事物感覺敏銳,精明而求實。但易變成尋歡作樂的酒色之徒。
    思維內傾——這種人喜歡離群索居,獨自追求自己的思想,常以主觀因素為依據分析事物,待人冷漠,倔強偏執,情感受壓抑。
    情感內傾——這種人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吸引力。但內心有非常豐富、強烈的情感體驗。
    直覺內傾——這種人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脫離現實,不易被人理解。常產生各種離奇的幻想和想象,體驗奇奇怪怪。
    感覺內傾——這種人對事物有深刻的主觀感覺。喜歡通過藝術形象表現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較被動,安靜而沉穩,自制力強。
      榮格所劃分的這八種類型只代表極端的情況。實際上每個人都會表現出某種占優勢的性格類型,在他身上還有不占優勢的第二種或第三種性格類型。其中有意識的因素,也有無意識的成分,兩者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千變萬化的人格類型。
     
     五、人格發展階段
      1.童年時期(從出生到青春期)
      榮格認為本階段應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幾年,兒童不具備意識的自我。他雖然有意識,但意識結構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動幾乎完全依賴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記憶的延伸和個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識自我逐漸形成,兒童開始用"我"來稱呼自己,并且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2.青年時期(從青春期到35或40歲)
      這一時期是"心靈的誕生"時期。此時個體的心靈正發生一場巨變。他面臨人生道路的各種問題,如事業、婚姻、學習等。在矛盾面前,他們或許會盲目樂觀或盲目悲觀,而導致精神失調或自卑感;或許會停留或固守于一種兒童的原型,而不愿意變得成熟起來。因而,這一階段的人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意志力量,是自己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確有效的選擇,克服面臨的無數障礙,在世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3.中年時期
      這是榮格最為關注的時期。他發現許多中年人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顯赫的成就,在社會上獲得了令人羨慕的地位,有了美滿家庭,但他們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義,心靈變得空虛而苦悶。榮格認為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標獲得之后所出現的一種心靈真空。他稱之為中年期的心理危機。要使中年人振作起來,就必須找一種新的價值來填補這個真空,擴展人的精神視野和文化規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過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轉向過去所忽略的主觀世界,由外部適應轉向內部適應。
      4.老年時期
      榮格認為,老年人和兒童一樣,喜歡沉浸在無意識之中。他們喜歡回憶過去,更愿意考慮來世生活問題。在這里榮格承認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認為這是心靈個性化過程的另一個時期,并在來世中獲得自我實現。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他不單純從迷信的角度盲目地信仰靈魂轉世,而是認為一種為世界上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種成為許多宗教所信奉的教義,是不能被心理學研究所忽略的。
     第三節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一、 生平及著作
      阿德勒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近郊一個猶太谷商家庭。他從小體弱多病,身患佝僂病而身材矮小,5歲得了肺炎幾乎喪命,在街上玩時還兩次被車撞。盡管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文化藝術之都,兒時的創傷經歷、死亡的恐懼仍然促使阿德勒早年立志要成為為一名醫生。阿德勒在家里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從小羨慕其兄長英俊的相貌。維也納的文化和寬裕的家庭給了阿德勒良好的教育環境,然而,進入學校教育的起初,他就淪為差生,連老師也看不起他。偶然的一次好成績,讓他找到了自信,188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維也納醫學院,1895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99年他在維也納開設了自己的診所。1902年他拜讀了弗洛依德的《釋夢》一書后,撰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辯護。為此弗洛依德邀請他和另外三人一起協商開創"周三精神分析學會"(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前身),191O年阿德勒成為該學會的第一任主席和學會雜志《精神分析雜志》的主編。但阿德勒不贊同弗洛依德的性本能理論,他發表一系列文章公開輕視性因素而強調社會因素,這使弗洛依德大為不滿,終于導致 1911年兩人分道揚鑣。
      此后,阿德勒和他的追隨者成立了一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學會",1912年他把其理論體系稱為"個體心理學",并逐漸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心理學派別。同年他創辦了該學派的理論刊物《個體心理學雜志》,并開始把理論的重點應用于兒童的培養與教育。他和他的學生在維也納三十多所中學開辦了兒童指導診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他聲名鵲起。1926年他訪問美國,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32年任長島醫學院教授,1934年定居美國。1937年在歐洲講學途中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發而病逝于蘇格蘭,終年67歲。
      主要著作:
      《精神癥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
      《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
      《生活的科學》(1927)
      《理解人的本性》(1929)
      《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1932)
      《兒童教育》(1938)
     二、人格動力學理論--自卑感與補償
      阿德勒反對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視為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他把社會的價值觀念、人的社會性行為為動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補償”、“侵犯驅力和男性反抗”、“追求優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征。
      阿德勒認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種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須通過發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發展其他功能而使這種缺陷得到補償。1910年開始他的觀點有了改變,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帶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必須依賴成人。和成人相比,兒童感到自己的最弱,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支配著人的心理活動,一個人作為人存在著,就意味著具有自卑感,它不斷地驅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爭的過程中達到一種滿意階段時,你才有輕松感、價值感和幸福感。這種自卑感和向優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內在的,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有意和無意),不斷地補償而又不斷地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斷,這便是一個人發展的基本動力。
     
     二、人格動力學理論--自卑感與補償
      阿德勒反對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視為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他把社會的價值觀念、人的社會性行為為動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補償”、“侵犯驅力和男性反抗”、“追求優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征。
      阿德勒認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種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須通過發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發展其他功能而使這種缺陷得到補償。1910年開始他的觀點有了改變,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帶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必須依賴成人。和成人相比,兒童感到自己的最弱,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支配著人的心理活動,一個人作為人存在著,就意味著具有自卑感,它不斷地驅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爭的過程中達到一種滿意階段時,你才有輕松感、價值感和幸福感。這種自卑感和向優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內在的,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有意和無意),不斷地補償而又不斷地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斷,這便是一個人發展的基本動力。
     
     二、人格動力學理論--自卑感與補償
      阿德勒反對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視為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他把社會的價值觀念、人的社會性行為為動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補償”、“侵犯驅力和男性反抗”、“追求優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征。
      阿德勒認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種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須通過發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發展其他功能而使這種缺陷得到補償。1910年開始他的觀點有了改變,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帶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兒童的生存必須依賴成人。和成人相比,兒童感到自己的最弱,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支配著人的心理活動,一個人作為人存在著,就意味著具有自卑感,它不斷地驅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爭的過程中達到一種滿意階段時,你才有輕松感、價值感和幸福感。這種自卑感和向優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內在的,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有意和無意),不斷地補償而又不斷地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斷,這便是一個人發展的基本動力。
     
      三、生活風格
      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是不同的,個體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從而導致每個人試圖獲得優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稱“生活風格”。這是一種標識個體存在的獨特方式,是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表現的獨特方式。
      生活風格的形成過程在兒童四、五歲時。它是以“原型”的方式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的,兒童自己還意識不到。原型的內容包括人生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策略等。理解個體的生活風格就是理解獨特的自我。他提出了理解生活風格的三種途徑:出生順序、早期記憶和潛意識夢境。
     四、社會興趣
      阿德勒在后期研究中把個體和社會連結起來。在他看來人類生活在“意義”場之中,一個人對現實的感受,是經過意識解釋之后的產物。雖然人們對現實的解釋總是帶有主觀的色彩和個體性,但那些較好的意義都具有共同的特質,因此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個人優越而奮斗,而是在于如何滿足人類和諧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會的需要,在于“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阿德勒用這一“社會興趣”的觀點來平息人們對他的早期理論的批評。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職業選擇、參與社會活動和愛情婚姻這三個重大問題。個體能否正確完滿地解決這些問題,反映了他的社會興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也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
      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產生兩種錯誤的生活風格。一種是優越情結,即完全追求個人優越而不顧及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另一種是自卑情結,一個人由于過分自卑而感到灰心喪氣,甚至陷入神經癥之中。后來阿德勒根據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的程度,劃分四種類型的人:統治—支配型、索取—依賴型、回避型、社會利益型。阿德勒認為,前三種類型都是錯誤的生活風格,只有第四種人才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產生錯誤的生活風格的原因是由童年期的三種狀態引起的,即器官缺陷、溺愛或嬌縱、受忽視或遺棄。
    第四節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論
      一、霍妮的精神癥文化論
      凱倫·霍妮( karen Horney,1886-1952年)。1885年9月 15 日出生在德國漢堡附近一個名叫凱倫·丹尼爾森的小村莊。她考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并于191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4年到1918年間,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在23歲時成為精神分析醫生,一邊任教一邊私人開業。從1918年到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還創辦了一個私人診所。在這段時間,霍妮寫了幾篇有關女性和對弗洛依德理論表示異義的文章。1932年,她受弗蘭茲·亞歷山大的邀請赴美,擔任了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長。兩年后,移居紐約,創辦了一所私人醫院,并在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訓精神分析醫生。由于她與弗洛伊德的傳統理論分歧非常之大,以致使她退出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自己創建了一所取名為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機構,并親任所長,直到1952年9月五4日逝世。
      1.基本焦慮
      基本焦慮就是兒童所具有的,覺得自己是孤立、無能為力的生活在這個危機四伏、充滿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種感情。霍妮認為每個兒童的無能和自卑的感覺并不是一定引起補償或過補償作用。兒童需要父母、依賴父母,但不可能都產生心理問題。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1)兒童從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慈愛和溫暖,安全的需要得以滿足;(2)父母對兒童漠不關心,厭惡甚至憎恨兒童,兒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種情況中,兒童正常發展,而后一種情況則會引起神經癥。所以霍妮認為,兒童的無助感是神經癥產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產生不安全感的因素甚多:奴役孩子,對他們漠不關心、父母行為怪異,不注意孩子的個人需求,對孩子不是善意地指導,而是嘲笑歧視他們,過多的贊美,缺乏值得依賴的溫暖,溺愛,袒護,等等。
      總之,神經癥源于兒童與父母的相互關系。如果兒童真正地得到了父母的慈愛與家庭的溫暖,就會感到安全,從而正常地發展。如果他從小就沒有享受父母的關懷與愛護,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對父母抱有敵對情緒,這種態度最終又將投射到周圍的任何事物及人身上,進而轉變為基本焦慮。一個具有基本焦慮情緒的兒童很容易在成年時表現出神經癥。
      2.控制基本焦慮的策略
      霍妮提出了十種控制基本焦慮的策略,其實也是十種神經癥傾向或神經癥性的需要:
      (1)對友愛和賞識的需要。具有這種神經癥性需要的人依靠他人的友愛而生存,需要得到他人的賞識。
      (2)對支配其生活的伴侶的需要。這種人需要和別人生活在一起,要別人保護他,使他免于危險,并滿足其需要。
      (3)對狹窄的生活范圍的需要。這種人極為保守,不愿嘗試什么以避免失敗。
      (4)對權力的需要。這種人贊慕強者,輕視弱者。
      (5)利用他人的需要。這種人生怕別人沾了自己的光,他們總認為自己沒有從別人那里得到一點好處。
      (6)社會認可的需要。這種人需要別人承認才能生活,如在報紙上出現了他的姓名。目標是獲得威望。
      (7)贊美的需要。這種人需要別人吹捧恭維,才感到滿足,他們希望別人按照他自我想象的形象看待他。
      (8)志向和成就的需要,這種人對名望、財富或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強烈的興趣,為之奮斗,不顧后果。
      (9)自我滿足和獨立的需要。這種人權力避免對任何人負責任,不愿有任何束縛。
      (10)對完美無疵的需要。這種人對批評極為敏感,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求盡善盡美。
      正常人也有上述的需要。但是正常人的需要是適當的,或者適可而止的,不象神經病人那樣,一種需要發展得如此強烈,以至于排斥了別的需要。正常人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束縛于一種需要上;當條件變化時,他們會入鄉隨俗地改變自己的需要。神經癥患者卻不同,他們把某一種需要作為“生活習慣”,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滿足這種需要的活動中。但是各種需要對正常生活來說都是存在的,所以霍妮稱神經癥者陷入“惡性循環”。他們越是想通過某種策略(滿足某一需要)從基本焦慮中解脫出來,其他的需要就越難以滿足,基本焦慮就會越來越多。因此,他們愈是想擺脫焦慮,愈是頑固地越來越深地陷入這一策略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形成惡性循環。
      3.精神治療的目的
      在霍妮看來,一切治療都是自我治療,因為如果沒有患者的參與就不可能產生任何治療效果。按照她的理論,治療的目的是在真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建立一種切合實際的聯系,要使患者接受真實的自我就是他們自己,從而形成一種切合實際的未來目標。這種治療過程使人們從“專橫的必須”中得到解脫,使他們能象正常人一樣體驗到成功和失敗。霍妮對人類改造能力持樂觀態度。她說,人類在交互作用中產生了問題,也能在交相作用中解決這些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她與弗洛依德發生了直接沖突。
      雖然霍妮把重年期看成是形成正常人和神經病患者的關鍵期,但他認為這種經驗的作用是可消除的。按照霍妮的理論,變化、甚至重大的變化,都可能貫穿于整個人生。
     
    二、沙利文的人際關系理論
      沙利文(Sullivan,1892-1949)是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他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人格理論,成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出生于紐約一個天主教徒家庭,他是家中的獨子,有一個孤獨的童年,長大后又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這一切都使他對社會文化和人際關系的問題極為關心。沙利文人際關系理論思想來源廣泛,吸收了當時美國本土的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豐富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典型美國特色的學說。
      l.人格性質
      沙利文主張把人格放在人際關系中去研究。他強調“人格永遠無法與個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質的人際關系的背景相脫離”。他認為,人格是在人際情景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是人際關系相對持久的模式,是一個人在與人相處的社會情景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來說明影響人格發展的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記憶、想象、文學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2.人格的單位—動能
      沙利文將“動能”視為描述人的行為或人格的最小單位,所謂動能是相對持久的能量轉換模式,這種模式重復出現,成為有機體的生存特性。具體到人際關系領域,動能就是一個人在人際情景中經常表現出來的能量轉換模式。能量轉換指的是人與人的行為,它既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隱的行為。動能體現一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特點。如小孩害怕陌生人,就可以說他具有恐懼的動能。
      人際動能是指個體從人際交往種所獲得的一種能量轉換結構,表現為個體對自己與他人之間人際關系的意識,對人際行為的調節和改變等能力。
      自我動能也稱自我系統,指以個體的人際經驗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印象。
      3.人格化
      人格化是個體以人際經驗為基礎所形成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習慣性印象(包括情感、態度和思維)的過程。對自己人格化是將“好我”與“壞我”綜合起來形成關于自己的整體形象。對他人的人格化指形成對他人的形象,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對某種觀念的人格化是指頭腦中的觀念擬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個體、他人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往往就是人格化形象之間的關系。 四、艾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三、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理論
      埃里克·弗洛姆(Eric Fromm,1900-1980)是20世紀最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他出生在德國法蘭福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里,是獨子,父母篤信猶太教。童年的弗洛姆接受了猶太教“救世說”的宗教思想,這種思想倡導世界變革和社會進化,為他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打下了童年的烙印。弗洛姆的父母都有些神經質,這使得他對人的一些異常行為產生興趣。在他12歲那年,他目睹了鄰居一位美麗的女藝術家在她老父親死后不久自殺了,百思不得其解。在他閱讀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了解什么叫“戀父情結”后才解開了這一謎團。從此開始崇拜弗洛依德。1922年弗洛姆在海德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規訓練。1925年加入國際精神分析學會。1934年離開納粹德國移居美國紐約。在美國,他從事廣泛的教學、理論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實踐活動。先后在哥倫比亞、耶魯等大學任教,擔任過懷特精神醫學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國立大學醫學院精神分析學系任教授。1957年回美國任密執安州立大學、紐約大學教授。1980年去世。《愛的藝術》
      1、對人格的理解
      弗洛姆認為,氣質與性格共同組成了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使人成為獨一無二之個體的特征。氣質與性格不同,氣質是體質的、不可變的;而性格是可變的,它由人的體驗尤其是早期生活的體驗所構成。他把性格定義為: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會化的過程。這里說“能量”不是里比多,而是基于人的處境而產生的需要。
      與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論一樣,弗洛姆也主張把性格看作一種內驅力系統,性格結構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動力性。然而,不同的是,弗洛姆認為性格的動力來源于人的境遇,人性中的沖突,而不是里比多。同時認為,性格是人適應社會的基礎,它的產生和發展是以適應社會為核心的。性格具有穩定性的同時,為了適應,也隨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
      2.性格類型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組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傾向性,弗洛姆稱之為性格取向。一個人的性格結構中可能有幾種性格取向,通常根據占主導地位的性格取向來劃分性格類型。
      同化過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據同化過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生產性,弗洛姆將人的性格分為非創生性取向和創生性取向。非創生性取向有四種:接受取向的人特別樂于被動地接受所需要的東西,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剝削取向的人則通過強力或狡詐來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囤積取向的人通過囤積和節儉來獲得安全感;市場取向的人則善于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創生性取向的人關心的是人的潛能的實現。創生性的性格特性體現在思維、工作和情感過程中。創生性的思維即理性,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能客觀地看待世界和自己。創生性的工作不是為生存或強權所迫,也不是為了克服無聊和空虛,而是出于人的潛能的實現。創生性的愛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同時與他人結為一體,這種愛的基本要素是關心、責任、尊重和理解。
      社會化的取向
      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壞性和機械地自動適應四種不健康的性格取向。它們與同化過程中的四種非生產性取向是-一對應的。健康的性格能夠自發性地愛和工作。受虐狂者通過屈服人以逃避孤立無助的處境,同時也可以從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東西。施虐狂者通過使他人屈服來顯示自己的偉大,并從被統治者那里獲取(剝削)所需要的東西。破壞性者是由于害怕自己營造的世界(囤積)被侵犯而主動且非理性地去消滅、摧毀對象。以上三種傾向都常常以愛、責任、良心、愛國主義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現。機械地自動適應就是放棄個性,根據市場效應自動地與他人保持一致。實際上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種取向的混合,只是其中的一向占主導地位。
      社會性格是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結構。社會性格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它是群體心理,在不同場合指不同群體(如納粹德國),有時指一定的民族或階級的心理;第二,社會性格是一個群體在共同的處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第三,它是激發一個群體的行為的共同內驅力。社會性格是經濟、政治、文化諸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而經濟因素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占有優勢。家庭則起著一種將社會所需要的性格結構的基本特點轉移到孩子們身上的作用。弗洛姆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說明經濟基礎是如何決定意識形態這種上層建筑的,他的社會性格概念正好彌補了馬克思主義的不足之處。
    四、艾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艾里克森(Erikson E.H,1902--1994)出生于德國,父母離異后隨生母和繼父生活。他只受過大學預科教育。1927年偶然的一次機會到一間規模很小的學校任藝術教師,幸運的是該校的學生都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或朋友的子女。這時,艾里克森接受了安娜·弗洛依德在兒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訓練,從此走上了精神分析的道路。1933年他參加了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學會,并隨安娜從事兒童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去美國波士頓開業,1936-1939年在耶魯大學醫學研究院精神病學部任職,1939-1944年參加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福利研究所的縱向“兒童指導研究”。期間認識了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特(Ruth Benedict)和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l Mead),吸收了人類文化學的研究方法。1938年,他前往印第安的部落從事兒童的跨文化現場研究,進一步意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這種意識極其強烈地滲透到他整個人格理論中去。1951-1960年任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1960年任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主要著作:
      《童年期與社會》(1950)
      《同一性和生命周期》(1959)
      《理解與責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與危機》(1968)
      《新的同一性維度》(1974)
      《生命歷史與歷史時刻》(1975)
      《游戲與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1.自我心理學
      自我心理學究竟首創于艾里克森還是阿德勒?對此曾經有過爭議,大多數心理學家偏向于把這一榮譽歸于前者。阿德勒確實指出人的行為模式獨立于生物學驅力,但他并沒有強調本我(id)機能和自我(ego)機能之間的區別。而艾里克森強調了自我的獨立性,他的自我概念構成了他與弗洛依德學說的重要區別之一。他認為在為本我服務的過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內容、需要和機能。自我不僅能保證個人適應環境,健康成長,而且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和同一性的源泉。因此,可以把艾里克森的學說看作為一種描述自我在人生經歷中如何獲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個人心理發展的人格發展理論。
      2.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
      艾里克森認為整個心理發展過程可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地渡過卻是由社會環境決定的,因而這種階段理論也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
      (1)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0-1歲)
      相當于弗洛依德的口腔期,其心理社會兩極是基本信賴和基本不信賴。在這一時期,兒童無助感最強烈,最需要依賴成人。如果父母給這一時期的嬰兒以愛撫和有規律的照料,嬰兒將會產生基本信賴的情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嬰兒的愛撫和照料也象孩子的臉一樣一日三變的話,他們就會產生不信賴的情感。這一階段的危機的積極解決導致人格中希望品質的形成。
    (2)自主對害羞和疑慮(1-3歲)
      相當于弗洛伊德的肛門期。這一時期,兒童學會了走、爬、推、拉、談話等,而且,他們也學會了把握及放開。這不僅適用于對外界事物,而且同樣適用于自身的排便排尿等活動。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兒童能“隨意”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而是兒童介入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兩者相互沖突的危機中。這就要求父母對兒童的養育,一方面根據社會的要求對兒童的行為要有所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給兒童一定的自由。這一階段的危機如果得到積極解決,兒童就會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反之,消極對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慮。
      (3)主動對內疚(3-5歲)
      與弗洛依德的性器期相當,這格階段的兒童活動更為靈巧,語言更為精練,想象更為生動。他們開始了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和幻想,開始了對未來事件的計劃。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勵兒童的主動或想象,兒童就會獲得主動性;如果父母經常譏笑和限制兒童的主動性或想象,兒童就會缺乏主動性,并且感到內疚。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主動超過內疚,就會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質,反之消極對待,就會形成自卑感。
      (4)勤奮對自卑(5-12歲)
      相當于弗洛依德潛伏期。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大多數都在上小學,學習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從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兒童可以從中產生勤奮感,滿懷信心地在社會尋找工作。如果兒童不能發展這種勤奮,他們將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的解決,就會形成有能力的品質,反之,消極對待,就導致無能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20歲)
      相當于弗洛依德的生殖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必須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對自己和社會的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這一階段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心理社會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對發展兒童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標志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如果在這個階段青少年不能獲得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同一性。角色混亂是指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消極同一性是指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青少年獲得的是積極同一性,就會形成忠誠的品質;如果是消極同一性,就會形成不確定性。
      (6)親密對孤獨(20~24歲)
      這一階段屬成年早期。該階段及以后的階段就沒有與弗洛依德心理性欲發展相當的時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熱烈追求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為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甚至有對個人來說的重大損失。而一個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擔心同他人建立密切關系,從而有了孤獨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愛的品質;如果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混亂的兩性關系。
      (7)繁殖對停滯(25--65歲)
      這一階段屬于成年期,一個人已由兒童變成為成年人,變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事業的時期。如果一個人很幸運地形成了積極的自我同一性,并且過著充實和幸福的生活,他們就試圖把這一切傳給下一代或直接與兒童發生交往,或產生和創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財富。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是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
      (8)自我整合對失望(65歲以后)
      這一階段屬成年晚期或老年期。這時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經完成,是回憶往事的時候。前面七個階段都能順利度過的人,具有充實、幸福的生活和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有充實感和完善感,懷著充實的感情向人間告別。這種人不懼怕死亡,在回憶過去的一生時,自我是整合的。而過去生活有所挫折的人,在回憶去的一生時,則經常體驗到失望,因為他們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尚從未達到,過去只是連貫的不幸。他們感到已經處在人生的終結,再開始已經太晚了。他們不愿匆匆離去,對死亡沒有思想準備。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形成智慧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感。
    第四章 人格特質范型
      特質論范型(trait paradigm)強調人的個別差異和個體的整體功能,以特質概念來假定行為的跨情景一致性和跨時間的持續性。雖然特質論與類型這一術語經常有聯系,但特質論并不把人格分為絕對的類型,而通常認為存在一些特質維度。人們之間的差異,就在于在這些維度上表現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質構型。特質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特質的分類、表現和產生的基礎。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變量分析研究及自陳測驗的人格評鑒技術。
      本章主要問題:
      1.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是什么?
      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理論是什么?
      3. 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理論是什么? 第一節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一、奧爾波特其人
      奧爾波特( G.W.Allport)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印第安納州蒙族特瑪,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其兄F.奧爾波特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1915年,奧爾波特考入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學,他的入學考試成績剛剛合格,初入學時的各科成績也不理想,不是C就是D。畢業后的第二年,奧爾波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羅伯特大學教英語和社會學。由于他非常熱愛學習,以致于決定接受哈佛大學的盛邀繼續研究生的學業。在歸美途中,奧爾波特在維也納與弗洛伊德進行一次短暫的會面。這次會面使他了解到弗洛依德心理學在把握潛意識內容時忽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實。這一點不僅對他后來理論的創立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使得他在整個學術生涯中對精神分析都極為反感。
      1922年,奧爾波特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1922-1922年,他還先后就讀于柏林大學、漢堡大學和劍橋大學。1924年,奧爾波特重返哈佛大學,開設了美國最早關于人格理論的課程。1939年,奧爾波特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曾榮獲1963年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章。
     二、 特質概念與種類
      特質(trait)是一種人格測量的單位。它是“一種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經生理系統,它具有使許多刺激在機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發和引導適應性和表現性行為一致的形式”。
      奧爾波特區分了以下幾種特質類型:
      個人特質是指某個特定的個體所具有的特質。
      共同特質是指許多個體共有的特質。
      首要特質是指個人生活中具有滲透性,占優勢的特質。
      中心特質是指滲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當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次要特質是指不太明顯的、一致性和概括性較差的特質。
    三、 機能自主--關于人格動力  
      
      奧爾波特不同意弗洛依德關于潛藏在成人人格后面的動機是兒童期心理欲望與經驗的一種反應的觀點。他認為,即使兒童期的行為類似于成人行為,它們也未必代表相同的潛在動機。為此他提出了機能自主的概念。所謂機能自主指一個成人現在進行的某一活動的原因不是他原來要求行動的那些原因。即是說過去的動機和現在的動機并沒有機能性的聯系。例如,一個大學生剛學習一門課程,很可能是因為這門課程是必修課或因為家庭需要,或者是因為事件寬裕而選修,但也許在最后,他會完全被這門課程吸引,甚至終身迷戀這門學科。在這里,原發性動機已經完全喪失,達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卻變成了目的。
     四、 統我及形成過程--人格發展
      
      為了避免和其他心理學家所使用的類似概念相混淆,奧爾波特提出了“統我”(proprium)即“自我統一體”的概念,用來描述統一于單一概念下自我的各個方面。完善的統我機能只有從出生到成年經過軀體自我感覺(1歲)、自我同一性的感覺(2歲)、自尊的感覺(3歲)、自我擴展的感覺(4歲)、自我意向的感覺(4-6歲)、理性運用者的自我形成(6-12歲)、追求統我的形成(12歲至青春期)、作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個階段的發展才能形成
     五、 健康人格
      奧爾波特極力主張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則上不能由動物、兒童神經癥的研究引申而來。神經癥和健康人的動機之不同,在于前者的動機在過去,而后者的動機則在未來。奧爾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個特點:
      1.自我廣延的能力 (capacity for self extension)。健康成人參加活動的范圍極廣,他們有許多朋友和愛好,并且在政治、社會或宗教活動方面也頗為積極。
      2.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與別人的關系是親密的,但沒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們具有同情心,能夠容忍自己與別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3.情緒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沖突和挫折,經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們對自己具有積極的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對自己樂觀的態度。
      4.具有現實性知覺。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根據自己希望的那樣來看待事物。這種人看待情境便順應情境都極為明白,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
      5.具有自我客觀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表現。健康成人對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準確。他們理解真正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知道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間的差別。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學。健康成人需要有一種一致的定向,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種主要的愿望。奧爾波特認為這種定向在性質上不一定是宗教性質的,意識形態、哲學、信仰、生活的預感或前景都能對人的一切行動產生創造性的推動力。
     六、 研究方法

      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研究的方法除了常規研究方法外,要了解一個特定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這個人本身,他提出了特殊規律研究法。這種方法不是把所有被試都歸于研究者實現設計好的分類中,而是關心如何能夠較好地闡明個體人格中獨特的特質組合。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是被試而不是研究者決定那些所要測試的特質。奧爾波特在對一個名叫詹妮的婦女的研究中詳細報告了這種研究方法。

     第二節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理論
      
      一、卡特爾其人
      卡特爾(Cattell)1905年生于英國塔馮撤爾(Devonshire),1924年畢業于倫敦大學。他主修化學,但對社會活動極感興趣,于是改讀心理學,在倫敦大學心理系為研究生,1929年獲得博士學位。在讀研究生時,他就從師于當時著名的心理統計學家斯皮爾曼。這也是后來他能夠把因素分析用于人格研究的主要原因。 1932-1937年在萊塞特(Leicester)地方建立并主持學校系統的心理門診,1937年受桑代克的邀請去美國,先在哥倫比亞,后來在哈佛等著名大學教課。再后在1945年卡特爾40歲的時候擔任伊利諾斯大學人格和團體分析實驗室主任,任研究教授。卡特爾一生努力工作,他寫過大約300篇學術論文和20多本學術專著。
      卡特爾的人格結構模型
      主要著作:
      《多元實驗心理學手冊》
      《人格的種類和測量》
      《人格研究導論》
      《人格》
      《一個系統的理論和事實研究》
      《人格和動機:結構與測量》
      《人格和社會心理學》
      《人格的科學分析》
      《人格和學習理論:環境中的人格結構》
     二、特質的種類
      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
      卡特爾繼承了奧爾波特對特質的分類,認為某個人獨具的特質叫個別特質。一個社區或集團所具有的特質叫共同特質。
      2.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
      表面特質指一群看上去是關聯的特征或行為。根源特質指行為之間成為一種關聯,會一起變動,從而成為單一的、獨立的人格維度,它是人格結構最重要的部分,控制著個人所有的慣常行為。
      3.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
      體質特質:有內部生理狀態或遺傳因素決定的特質。環境特質:由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特質。
      4.能力特質、氣質特質和動力特質
      能力特質:指決定一個人處理問題或事情的成效的特質。氣質特質:由遺傳決定的、表現為一個人的風格的特質。動力特質:指一種啟動人格的特質,也是人格的動機因素。
     三、人格的動力--能、外能、輔助和動力格狀
      能與一般所稱的本能同義。能是一種具有動力性質的素質根源特質。它與內驅力、需求或本能極相似。能有四個方面的含義:(1)它使個體產生選擇性注意,即它引導個體轉向于某些事物而忽視另一些。(2)它能激發對某些刺激產生情緒反應。(3)它指引人趨向于有目的的行為。(4)能的結果是完成或達到這些反應。能的種類有好奇、性、合群、保護、自信(包括自作主張)、安全、饑渴、怒、厭惡、吸引、自我屈服等。
      外能(metaerg)是一種動力根源特質,來自環境,屬于環境鑄造特質。能和外能的區別只在于來源不同,它們都是趨向于事物的動機性傾向。前者為先天的,后者為學習的。外能又可分為情操(Sentiment)及態度(attitude)。
      情操是學習而來的、重要的動力特質結構,它使個體注意某種或某組(類)事物,而以固定的感受對待它,并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應。情操是廣泛而復雜的態度,它與某些興趣、意見看法和少數態度結合。情操是由長時期學習而形成的,它們由環境鑄造。卡特爾認為情操主要是涉及-個人對自己的職業、家庭、配偶、所屬團體、堅定的信念、從事的事業以及對個人自己的動力特質。而其中的自我情操成為整個人格中具有重要力量的動力。
      態度比情操更有特異性,但是由情操衍生而來,而情操則衍生于能。態度是在特定情境下,對特定的事物,以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的一種傾向。因此,態度是具有某種強度的興趣。或者說它表現了對某一特殊動作過程所具有的興趣的強度。例如人們對家庭、游戲、職業、政治、人間關系等方面的興趣的強度是不同的。態度及興趣是人格動力結構的元素。因此,一個人的態度表明此人在一定情境下將有某種一定的活動。
      按照卡特爾的理論,動力特質是層層從屬的,它們之間有附屬補助的作用,這種關系就是輔助(subsidiation)。情操是能的輔助者,由能而來;態度是情操的輔助者。人格中的這些安排和布置稱為動力格狀,其意義就是指能(及外能)、情操和態度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每一種情操都是幾種或許多能的機能或輔助者。能的欲望不是直接滿足的,而常常是通過發展多種技能、從事多種活動間接地得到。
    四、研究方法
      卡特爾強調客觀方法,采取大樣本被試的測定和因素分析,他強調自我認知的方法論,并主張研究方法與理論密切相聯系。他認為研究人格有三種方法:二變量、多變量和臨床方法。
      二變量實驗就是一般在物理科學上所采用的實驗設計,它包括兩類變量既自變量和因變量。多變量方法同時研究許多變量之間的相互相關。在進行多變量實驗時,實驗者不操縱這些變量,而是實驗者讓生活本身成為實驗,再用統計方法革取其中的因果聯系。卡特爾認為用二變量實驗來探討人格問題,過于簡單和瑣碎。臨床方法可以揭示人們自然出現的重要行為,也適合于研究行為整體機能活動規律和原則。因此,臨床方法與多變量方法在應用目的和效果上極為一致,兩種方法的研究者所關心的都是全體現象(global events),共同興趣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復雜模式上,從整體上而不是片段上了解人格。
     第三節 艾森克的人格維度理論
      艾森克(H.J. Eysenck,1916-1997)于1916年 3月 4日生于德國柏林,18歲時艾森克來到了英國,被倫敦大學錄取,在西里爾·巴特教授門下攻讀心理學。大學畢業以后,在著名神病學家A.劉易斯指導下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研究工作的最初成果作為他的第一本書《性格諸向度》于1949年出版。在莫茲利醫院艾森克建立起了全英最主要的臨床心理學部門。艾森克研究工作的基礎是行為療法的發展,他是該鄰域主要的先驅者之一。艾森克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許多關于心理學的普及著作擁有廣大的讀者。1955年始擔任倫敦大學心理學教授,至退休。
      主要著作:
      《人格維度》(1947年)
      《人類的人格結構》
     一、 人格的定義和層次模型
      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體格穩定的持久的組織,它決定一個人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方式。
      人格的維度有外傾-內傾、神經質和精神質。典型的外傾者好交際,喜歡聚會,他們有許多朋友,需要與人交談,不喜歡獨自看書和學習。內傾者則是安靜的、不與人交往的、內省的,他們喜歡書籍勝于喜歡他人,他們是保守的,除了少數知音外,幾乎讓人敬而遠之。神經質的高分特征是情感的易變性,是外顯的、反應過敏的,傾向于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且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比一般人更容易激動、動怒和沮喪。而處在維度另一端的人則似乎能很快從困境中擺脫出來,在情感方面很少動搖不定。精神質代表一種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在該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擊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沖動的,對他人不關心的,且通常不關心別人的權利和福利;低分者則表現為溫柔、善感等特點。

     二、 與其他特質論者的不同之處  
      1.他的工作集中于型,而不是特質,強調人格結構的層次性質。
      2.人格的研究不是必須在特質水平。許多美國心理學家偏重特質水平,如社會性、沖動性。以型來研究優點更多:
      (1)特質不是各自獨立的,各特質間有較高的相關,因此不易作系統的描述和準確的探討,型則無此問題。
      (2)前人在特質水平的研究,雖然方法相同,也常常遇到不能重復的問題,而從型的概念所做的實驗和測驗大都可以重復。
    三、 人格的發展
      艾森克認為人是生物社會性的動物。人具有有特殊的方式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傾向,但這些傾向(或特質)能在社會要求下有某中程度的改變。因此遺傳環境的交互作用才產生行為,其中遺傳的生物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艾森克采用三種方式來證明基本的人格類型具有很強的遺傳基因基礎。
      (1)盡管不同國家的各種社會文化因素迫使個體行為與其民族性一致,但人格的三個維度仍然被廣泛地發現;
      (2)盡管個體在一段時間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經驗,但其基本的反應類型卻沒有明顯的改變;
      (3)對雙生子的研究表明基本人格類型具有很強的遺傳性。
     四、 消除心理障礙的行為療法
      艾森克提出消除心理障礙的三種行為療法:示范法、恐怖情景法和系統脫敏法。這三種方法能成功地治療多種心理障礙,包括恐懼癥、強迫癥以及學生的考試焦慮和當眾說話焦慮等。
      示范法是讓患者觀看電影獲實際情景中他人有效控制恐怖的情況,達到減輕和消除恐怖的方法。
      恐怖情景法是讓患者長時間地暴露在恐怖情景下以消除其恐懼癥。
      系統脫敏法是一步一步地逐漸消除神經癥反應的方法。
     第五章 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人格理論
       學習論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強調個體的外部力量而忽視個體的內部力量,認為個體行為的差異來自或主要來自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學習經驗的差異,其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行為是如何習得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嚴格的實驗法,強調提出可驗證型的假設,操縱實驗變量,控制無關變量,以測量行為反應的變化。
      
      本章主要問題:
      1.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人格理論
      2. 多得拉和米勒的刺激反應理論
      3. 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
    第一節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
      一、斯金納其人
      斯金納1904年出生于賓夕法尼亞洲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個律師。童年時父母很少對他體罰,自幼起創造性很強,自制多種玩具和用具,對機械發明和應用有濃厚的興趣。他先學習文學,大學畢業后,他想成為一名作家。他到了歐洲,但很快發現自己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要說。他于是放棄了成為作家的愿望,但他并沒有失去對人類行為的興趣。加上他在歐洲徘徊之際,接觸了巴甫洛夫和華生的許多著作,因而他回到美國之后就進了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斯金納終于在心理學領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適位置。他為自編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發奮攻讀心理學,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1931年)。斯金納是操作條件反射的創始人,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斯金納一生殊榮不斷,于1900年8月去世。
      主要著作:
      《有機體的行為》(1938年)
      《沃爾登第二》(1948年)
      《科學和人類行為》(1953年)
      《強化的程序》(1957年)
      《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年)
      《關于行為主義》(1974年)
    二、操作條件反射與人類行為的學習
      運用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操作條件反射的學習定義。斯金納認為學習即行為反應概率的變化。斯金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反射構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應比行為學習理論所面臨的任務,就是指出引起行為反應概率變化的條件,并提出一種分析各種環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決定和預測有機體的行為如何習得、如何改變、如何消退。
      斯金納把有機體的反應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反應。后者可以利用安排結果性的、后繼的刺激(強化物、強化刺激)而得到鞏固或消退,這正是他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所關注的問題。這種反應大多是隨意的或有目的的行為,有機體能以自己的某種操作行為主動地作用于環境以達到對環境的有效適應。他認為人類的絕大多數有意義的行為都是操作性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研究強化物的作用機制、呈現方式,觀察有機體反應概率的變化,來探討人類行為學習的條件和規律。
      斯金納很少提到人格、行為風格,在他看來,人格僅僅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慣常性的行為方式。如果我們能認識、操縱、預測人的行為,那么也就沒有什么人格問題是不能解釋和解決的。
    三、強化與操作行為的學習
      強化在斯金納的行為學習理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其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斯金納的實驗中,刺激往往是在動物做出某一種操作行為之后出現。如果某一結果性的刺激使這一操作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那么這一刺激就是這一操作行為的強化物(或稱強化刺激),利用強化物誘使某一操作行為的概率增加的過程叫強化。
      首先強化是針對行為反應而言的。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是獎給你的!"、"打的就是你!"好像我們給予獎勵和懲罰不是因為對人的行為值得嘉獎或懲戒,而是僅僅因為他是他自己,所以他就應該得到嘉獎或懲戒一樣。這種"對人不對事"而不是"對事不對人"的強化方針不僅不利于被強化者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后果之間的直接聯系,而且容易導致偏見的產生,以及自傲或自卑心理的形成。其次,強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強化物的作用只在于提高有機體某項行為反應的概率,與它是不是令人愉快并沒有必然聯系。
      斯金納學說的形成受華生的影響很深,但其觀點和華生的是有區別的。華生曾一舉擯棄了全部心靈主義概念,如靈魂、精神和意識等,并且想結束用本能等術語對行為的解釋;斯金納認為人為地把人與其他動物分開是沒有道理的,人和動物的行為受同樣的原則支配。他宣稱心理學只能是對觀察行為的科學研究。他雖然也主張心理學家應該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和可驗證的行為上,但是他認為只要研究對象的內心體驗能夠被客觀地和可靠地測量,心理學家就要注意這種體驗。另一位對斯金納有重要影響的是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后者的經典“條件作用”以及他用來控制行為的程序,給斯金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注意到一些積極的或者消極的體驗在我們活動之后油然而生。另外,學習理論家桑代克在動物實驗中得出的“嘗試—錯誤”學習觀點對斯金納也很有啟發,他采納了這種“效果律”,并對此做了修正,來解釋行為的習得。他的修正主要在于強化物程序的改變,反應概率的變化上。
     四、行為主義的人格理論
      
      斯金納認為人格可以看作是個體的獨特行為方式或這些方式的組合。他不接受那些決定和指導行為的人格或自我概念。
      例如,他批評說,假定某種類似精神的東西存在于人體內使人運動是泛靈論的遺跡。對人格的研究,他認為應該是對個體的特殊學習經歷和獨特遺傳背景的系統考察,或者說人格研究就是去發現有機體的行為和行為的強化之間的獨特聯系。當然,做這種分析時,不要違背有機體對環境作出反應的遺傳能力;并且,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判斷標準才是合理的。
    五、人格研究途徑

      斯金納選擇從個人所處環境的強化程序來考察人格的發展與改變。斯金納雖然認為成熟階段理論有一定的預測人格變化的價值,但從總體上,他反對這些理論,因為他們沒有考慮事件的控制或操縱,而后者正是行為科學的關鍵所在。
      在斯金納看來,科學的最基本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預測,而階段理論卻是描述性的。因此,斯金納更樂于從學習角度研究人格。學習使人獲得各種行為,從而人能在復雜環境中生存。在一定環境中,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有的給人帶來滿足,有的給人造成痛苦。人就是在學會辨別在哪些刺激或情境下行為會得到強化,在哪些刺激或情境下,同樣的行為不會得到強化。因而,習得行為被認為處于刺激控制之下。人的一生,首先習得簡單技能,然后,掌握和運用越來越復雜的行為。可是,人并不只是被動地、只會自動地反應強化線索的有機體。相反,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積極地選擇和改變環境變量,對環境進行自我控制。
     六、 正常與異常人格的發展

      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有的人獲得了所謂“正常的”習得行為;有的人卻由于他們的經歷而發展出一些被認為是“異常的”獨特反應模式。按斯金納的觀點,“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個體,他們在本質上無差別,沒有必要用不同的強化原則解釋他們的行為,同樣的強化原則適用與所有個體的行為。
      他更強調環境因素決定行為而不是內部因素決定行為。應該象弗洛伊德那樣,使用一些不準確的、模棱兩可的所謂“心理裝置”等概念,因為它們只能給行為以虛假的解釋。
     七、 人格理論的應用
      斯金納的人格理論主要運用在行為矯正中。行為矯正法試圖應用從實驗室中得出的學習原理改變人的不良行為。這些原理以經典條件反應、觀察學習以及操作條件作用為基礎,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效。例如,提高愚魯者的社會生活技能;減少青少年犯罪者的過失行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減肥、減少吸煙量或戒煙;矯正口吃;控制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為等。
      如常用的代幣管制法是這樣進行的:心理學家在醫院里設計特殊的環境,讓病人完成一些社會贊揚的工作,并從質和量兩方面評定獲得代幣;然后,病人可以用這些代幣換取物品或某種活動,例如某種程度的行動自由。另一常用的行為矯正技術是使用厭惡刺激。但它的應用卻引起了一些倫理學上的爭執。例如,用懲罰來改變行為是否違反道德觀念?到目前為止,這樣做的結果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仍然是一個問題,雖然社會本身有依賴于用厭惡控制的傾向。
      另外,斯金納的人格理論在兒童教育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斯金納認為,舊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大多數學生的痛苦,并且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副作用。最可取的方法是程序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是應用小步子漸近和及時強化原理,把復雜的問題通過一系列小的、易懂的問題一步步地呈現給學生。這種方法能使許多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雖然一臺教學機器同時給許多學生提問題,發指令,回答學生問題等,但它更象學生的私人教師,并保證學生和教材之間連續的相互作用。程序教學也需要教師,但這時,教師的任務是安排給學生不確定強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知識水平,并教會學生如何把學到的知識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程序教學卻可以充分地、及時地強化學生的每一次反應,并承認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傳統教學法往往抹煞了這一點,從而成為教育無效的原因之一。
     第二節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應理論
      多拉德和米勒——兩位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多拉德于1931年獲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米勒1935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兩人在耶魯工作期間有許多的合作。他們的理論把赫爾的學習理論、精神分析論、人類社會學觀點、實驗心理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
      主要思想見著作:
      《挫折和攻擊》(1939)
      《社會學習和模仿》(1941)
      《人格和心理治療——關于學習、思維、文化的分析》(1950)
    一、 學習
      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是內驅力、線索、反應和強化。
      內驅力是指迫使有機體許多的任何一種強烈的刺激。它們可以是與生俱來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們叫做原生內驅力,又稱一級內驅力,關系到個體的生存與否;也可以是后天習得的,叫做二級內驅力,如焦慮、成就、榮譽、金錢等。它們可以是內部的,如饑餓、恐懼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熱、吵鬧等。正如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一切行為的基礎,是所有行為的原動力一樣,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一級內驅力是建構人格的基石,是所有習得的內驅力的基礎和條件。二級內驅力則一般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但它們也和一級內驅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動力作用。很顯然,內驅力是一個動機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作為內驅力的刺激強度越大,內驅力越強烈,動機也越強烈。
      線索是一種指導有機體選擇行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納所說的誘因、辨別性刺激。線索決定有機體在內驅力的驅動下于何時、何地,做出何種行為反應。線索可以是內在的,如對上一次去某餐館的路線的記憶;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燈的顏色。任何一個刺激,只要有機體能把它與其他刺激辨別開來,它就有可能成為線索。
      反應是有內驅力和線索誘發出來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內驅力的行為或心理活動。比如,一個饑餓(內驅力)的人,看見一個餐館(線索),就會發動前去就餐(反應)的行為,這個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吃飽)或降低饑餓的程度(充饑)。在斯金納的理論中,反應都是外顯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論中,反應既可能是外顯的動作或行為,也可能是內部的心理活動,如思維、計劃和推理等。他們將這些內部的心理活動稱為線索性反應,因為這些心理活動通常決定隨后的反應是什么。
      強化就是內驅力降低,任何能夠導致內驅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強化物。強化物可以是原生的,與滿足生理和生存需要有關的刺激,也可能是二級的,由那些經常和原生的強化刺激一同配對出現的中性刺激轉化而成。
    二、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的本質是通過驅力降低機制,習得的刺激-反應聯結不斷增多。人格發展的基礎是生來具有的特殊反射、由遺傳模式規定的天賦反應等級、原始內驅力。
      行為的改變是以新的獎賞代替舊的獎賞的結果。他們十分強調四種早期的社會情景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即童年時代的四個關鍵的訓練期:喂食訓練、大小便訓練、早期性教育、憤怒-焦慮沖突。
     三、人格適應和挫折-攻擊理論
      多拉德和米勒嘗試綜合弗洛依德和赫爾的理論來解釋人格的適應問題。認為沖突是適應不良的重要特征。他們用動物實驗研究過四種沖突,即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和雙重趨避沖突。
      并認為,神經質的行為是個體尋求沖突或降低沖突的方法,然而這些沖突大多數是潛意識的。被壓抑的思想之所以不能進入意識領域,是由于它不能與語言相關聯之故。
      挫折-攻擊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攻擊以挫折為前提,挫折必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這種攻擊行為因挫折的強度、范圍、以前受挫折的頻度、可能受到的懲罰的程度而不同。
      但進一步的研究證明挫折不一定都引起攻擊行為。對挫折的反映有兩種,一是情緒性反應,包括攻擊、冷漠、退化、幻想、自殺等;另一類是理智性反應,包括繼續努力、改換目標。是否引起攻擊行為的關鍵在于認知。
    第三節 羅特的社會學習論
      朱利安·羅特1916年生于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從上中學時就開始涉獵弗洛依德、阿德勒等人的心理學著作。他在布魯克林大學主修化學,但這并不妨礙他了解并參與一些社區的社會活動,在那些活動中他理解了歧視,燃起助人的熱望,并決定從事臨床心理學事業。1941年他從印第安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先去軍隊做了幾年與心理學有關的工作,于1946年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凱利一起成立了一個臨床心理學訓練計劃,并在此完成了他的主要理論工作。羅特于1963年前往康涅狄克大學,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羅特的學術事業碩果累累,他提出了第一個社會學習理論,寫了許多文章、著作和心理測驗及手冊。
      其中最負盛名的著作有:
      《社會學習與臨床心理學》(1954)
      《人格社會學習理論的運用》(1972)
    一、 行為預測理論
      相比于斯金納、多拉德與米勒把理論研究的中心放在對行為是如何學習的問題上,羅特更加關注一個有著自己的行為經驗的人在面臨一種特殊的社會情景時,將會如何進行行為選擇。之所以會有選擇,不僅僅是因此通過學習和經驗已經積累了大量可供選擇的行為方式,而是因為人們建立了一套如何面臨特定社會情境確定哪是最合適的行為選擇機制。
      羅特認為,盡管某種行為可能帶來豐厚的報酬,這種高強度的強化卻并不必然導致個體實際做出這樣的行為。一種行為被選擇的可能性,取決于行為者認為它所能夠帶來的回報(強化)的多少,以及他認為他實施該行為能帶來該回報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上述思想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概念較為詳細的說明:
      行為潛能(BP,behavior potential)表示對于某一個體而言,某種行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下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任何特定情景下,個體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可以采取的行為都可能不止一個。即對于一個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目標而言,多種可行的行為中的一個都有發生的可能性,都具有行為潛能,只不過有些行為的潛能相對較高,而另一些則相對較低。很明顯,在某一特定情形下潛能高的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則更小。
      預期(E,expectancy)表示一個人認為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如果選擇了某種行為,它就能夠帶來某種相應的強化的可能性,也就是它對自己在該情境下做出該行為會得到該結果有多大信心,多少把握。可見預期是指一個人在主觀上認為自己會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的真實的成功可能性。
      羅特還區分了特殊的預期和類化的預期。特殊的預期是指個體對于自己在某一特殊的情境中做出某種行為的成功率的預期。類化的預期是指個體對于自己在一般性的、相關或相似的多種情境下做出某行為的成功率的預期,它是個體在若干相關情境中的經驗累積而成。個體對自己在某種情境下做出某種行為的預期是由特殊的預期和類化的預期共同決定的。
      強化的效價(RV, reinforcement value)指行為者認為某種行為所帶來的強化結果或強相對價值的大小。強化的效價表示的是某一物品或結果對于某個特定的個體具有的心理價值,而不是它的實際的價值。
      心理情境:羅特特別強調對某一行為的發生率的預測一定要與特定的心理情景密切聯系。事實上沒有那一種行為在任何情景都可能帶來同等的強化效價。也沒有那一種行為的成功預期會不隨者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二、兩種人格特質:人際信任和控制觀
      人際信任是指人們對別人的行為是否可以信賴的類化預期(由一種情境產生的期待類推到另一種情境)。其形成取決于父母、教師、同伴和新聞媒體對諾言是應該信守還是違背的看法和做法。由于人際信任不同,人們的期待不同,故采取的行為不同。
      控制觀也稱強化的內外控,是指個人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看法。內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外控者相信將行為結果視為運氣、命運或其他力量的產物。因此內控者面臨問題時更傾向于主動解決,而外控者則更可能聽天由命。
     三、 人格適應
      羅特相信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滿足與否對人格的健康發展和適應性行為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他也認為人的心理需求是起源于生理需要的滿足的,因此兒童很小就形成了對愛、關注、保護和認可的心理需求。此外,羅特還認為人類有六種廣泛的心理需求:認可—地位、支配、獨立、保護、愛與情感、身體舒適。
      羅特認為行為適應不良可能有些典型的原因或類型,它們是:
      (1)低預期—高效價。患者對某種行為的心理需求十分強烈,可是對于成功的期望卻又很低。比如單戀,明明知道沒有得到對方的可能,可是又偏偏不能割舍。
      (2)沖突。對兩個不能相容的需求同時賦予高效價。如又想勤奮學習擁有好的學業,又離不開電子游戲機前的激動和興奮。
      (3)缺乏能力。在某方面缺乏能力,于是不斷地放棄參加相應的活動的機會,以至于越來越喪失自信。
      (4)不適當的最低目標水平。把自己的最低目標水平訂得過高或過低。
      (5)無法區辨。某種需求的效價高到支配一切,以致對適宜的和不適宜的環境刺激都做出相應行為。比如一個人急切地要求被認可,對認識不到一小時的人也重金相贈。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羅特的理論為行為治療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概念框架,同時也促進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羅特強調消除行為適應不良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個體強化效價和下預期。
    第四節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阿爾伯特·班杜拉1925年生于加拿大阿爾貝它的小鎮上。1949年獲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士學位,1952年獲艾荷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一個心理輔導中心工作一段時間后轉入斯坦福大學任教。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學的工作涉及心理治療、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行為的觀察學習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多個方面。班杜拉是觀察學習理論的創立者,也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觀察學習被認為是行為學習的三大原理之一,是對學習理論的重大的突破性的貢獻。
      班杜拉的著作頗為豐富,其中最有影響有:
      《青少年的攻擊》(1959)
      《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1963)
      《行為改變之原則》(1969與華特斯合著)
      《攻擊:一種社會學習的分析》(1973)
      《社會學習理論》(1977)
      《思考與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認知理論》(1986)
     一、 觀察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是指人們僅僅通過觀察別人(榜樣)的行為就能學會某種行為,又稱替代學習、模仿學習。這顯然和傳統的條件反射方式的學習很不一樣。首先,觀察學習效率高、錯誤率低。其次,觀察學習是一種間接的學習。我們不必親自去做出某種行為,然后根據其后出現的強化是積極和還是消極的來確定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只需看著別人是怎樣做的,做過之后帶來何種后果,便可以知道自己該如何做。這種間接的學習擴大了個體的直接經驗,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觀察學習的類型有:
      直接的觀察學習(對示范行為的簡單模仿)
      抽象性觀察學習(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行為規則或原理)
      創造性觀察學習(將各個不同培養的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于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范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觀察學習的心理過程包括:
      (1)注意過程即對榜樣的知覺;
      (2)保持過程即示范信息的貯存;
      (3)動作復現過程即記憶向行為的轉變;
      (4)動機過程即從觀察到行為。
      前三個過程,表示觀察者基本習得了示范行為,但他可以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也可以不表現。所以示范行為的習得和示范行為的操作是有距離的。班度拉認為操作只有在足夠的動機和激勵作用下才會出現。
    二、 自我效能感理論   
      該理論是指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預期分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結果預期是指對某種行為導致某種結果的個人預期。而效能預期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順利進行某種行為以產生一定結果的預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結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到價值系統就成為自我效能信念。
      自我效能從本質上是自我生成能力。這是人的最根本的能力,通過它對技能進行權衡和判斷,也可以對自己的思想加以評價與改變。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強化、言語勸說、情緒喚醒、情境條件。
    三、自我調節論
      班度拉認為自我調節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
      人之所以能堅持不懈、追求不息,就是因為人具有預期未來、樹立目標、自我滿足和自我批評的能力。人能依靠自己的內部標準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來獎勵和懲罰自己。在班度拉看來,自我系統是提供參照機制的認知框架和知覺評價及調節行為的一組功能。他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人們也可通過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調節自己的行為。
      班度拉認為自我源于外部,有時也為外部影響所支持,但是自我的影響部分地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過程。同時,他還指出自我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因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轉變。
      班度拉認為自我調節由三個過程組成:
      第一個過程是自我觀察。由于不同活動的衡量標準不盡相同,人們往往根據各種標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這種評價對自己的行為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作用。
      第二個過程是自我判斷。人們在行動之前總為自己確定一個標準,并以之判斷和評定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所立標準的差距,如果結果超過了標準,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
      第三個過程是自我反應。個人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做出評價,要么會產生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信自豪的體驗,要么會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評啟怨自艾的體驗。自我贊賞起正強化作用,產生積極影響,自我批評會產生消極影響,屬負強化作用。自我調節功能的建立由以下幾個途徑:模仿、標準內化、榜樣作用。
      班度拉的自我調節論強調了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認知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合調節自己的行為。這是值得肯定的。
     四、 人格的發展

      班度拉既不贊同皮亞杰的發展階段理論,也不贊同弗洛依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個人不一定是以固定的、有次序的方式來學習各種行為的,個人的認知也不一定在某一時期便怎樣表現出來。他強調社會影響的作用,強調相同年齡個體間的差異,并試圖從社會、文化、經濟、種族等方面加以論證。在班度拉看來,發展就是圍繞著個體目標、計劃、自我效能和愛好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觀察學習、替代性強化、自我調節等原則來解釋。
     五、人格的適應

      班度拉認為不適應行為也和正常行為的學習一樣,是通過直接經驗和觀察不當習得的。他認為,不必從個人的早期經驗中去尋求創傷性事件,也不必去發掘潛在的沖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態行為最初獲得的強化史。行為一旦經由觀察習得而獲得,就日益因直接的或替代性的強化而表現出來。他強調認知的作用,認為個體對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為個人煩惱的一個持久的根源是設置過高的目標。
      治療的方法是讓受輔者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新的行為。只有讓受輔者接受新的環境和新的示范者,他們的舊的、不合適的期望和信念才會改變。
      班度拉最出名的工作是有效地治療恐蛇癥和社交技能訓練。
     第六章 現象學范型
      現象學論范型(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關注人的主觀經驗,關注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通常不關心人的動機、特質、強化史或對行為的預測。現象學范型包括人本主義的人格理論、存在主義的人格理論和認知論的人格理論。這些人格心理學家既反對以精神病為基礎的精神分析論,又反對以幼兒的簡單行為研究為基礎的行為主義。他們主張以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的經驗、自我、自我實現、生命的意義等重要問題。在研究方法上主張觀察當前的經驗,并不加解釋地予以描述,反對還原分析法,采用訪談法和自我報告法等評鑒技術。
    第一節 羅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論
      卡爾·羅杰斯, 1902年9月4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在6個孩子中排行第四,父母很愛孩子但管教很嚴,從不讓看電影、跳舞,更不用說喝酒和打牌。整個青少年時代幾乎沒有參加社交活動,沒有朋友,以書為伴,十分孤獨。1919年入威斯康星大學,選修農業,翌年轉修歷史。1922年,被選為學生代表參加在中國北京舉行的世界學生基督教同盟代表大會,這次6個月的旅行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他認識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可以真誠地和睦相處,從而擺脫了父母保守的宗教思想,使之“能夠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結論,并采取我自己的立場”,成為一個獨立的人。1924年大學畢業后,考入紐約聯合神學院讀研究生,準備從事宗教工作,但對“拯救人的最好途徑要從宗教教義中尋找”的看法產生懷疑。兩年后,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并在1928年獲碩士學位。曾在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俄亥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工作和研究。
      主要著作:
      《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1939)
      《咨詢和心理治療:新近的概念和實踐》(1942)
      《患者中心治療:它的實踐、含義和理論》(1957)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發展出來的治療、人格和人際關系》(1959)
      《論人的形成》
      《一種存在的方式》
      一、現象場
      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這個主觀世界僅他們自己知曉,并決定著人的行為。即人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感知世界,個體能對感知過、經驗過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這些知覺和意義的整體便構成了個人的現象場,其中包括意識和無意識感知。行為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有意識的或能夠變成有意識的感知。現象范疇對于個體的私人世界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對人格的研究,應該從努力了解人們心目中的現象世界開始,按照這一途徑去探討人格結構。雖然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地清楚自己的現象世界,但如果方法得當,心理學家就能大體了解個體的現象世界。
    二、人格動力:自我實現

      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是獨一無二的,它引導著所有人的行為。
      羅杰斯的人格動力理論建立在兩個重要理論假設基礎上:
      第一,人的行為是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引導著。
      第二,所有人都需要積極的看待,或需要正向關懷(positive regard)。
      自我實現傾向是指“機體以保持和增強自身的方式發展其所有的潛能”。 人類同其他生命有機體一樣,都具有為了生存、成長和促進自身發展的一種需要,它與生俱來,制約人的所有行為。它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經驗總量增多,提高個人成長的動機,并引導一個人朝向積極和健康的行為。這是一種選擇性的、非反應性的、建設性傾向。一方面自我實現傾向是由人與其他生物共有的傾向構成,它引導機體產生維持生存與發展的的行為(包括非人類的其他生物的行為);另一方面,自我實現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個人成長的獨特傾向。這一點與人的人格發展關系最密切,起到維持和增強自我的作用。
      自我實現的人也就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比其他任何時候更聰明、敏銳、機智、強健,他正處于最佳狀態,是富有創造性的人,表現得胸有成竹、明察秋毫,毫無懷疑、躊躇。 羅杰斯認為在走向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具有以下特征:對經驗日益開放、越來越重視存在的經驗、對自己機體的信賴不斷增加。
      積極看待的需要包含了要求獲得他人或自己關注、贊賞、接受、尊敬、同情、溫暖與愛。與積極看待相反,那些漠不關心、蔑視、譏諷、冷淡、憎恨、打罵等等稱為消極看待。起初,這些積極看待來自于其他人,特別是身邊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師與朋友等等,隨著自我的發展,積極看待的提供者更多從他人轉向自己,也就是說個體能夠自我珍重,接受自己,獎賞自己。積極的自我看待需要既是天生的,也有習得的,羅杰斯喜歡后一種解釋。積極自我看待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質。當一個人使他人積極自我看待需要獲得滿足時,自己的這種需要也會滿足。
      羅杰斯還提出了價值的條件的概念。他認為,積極看待的需要有極為強大的力量,它能逐漸取代機體評價過程。即此時個體不管自己的經驗是否能維持或加強,只要它能帶來積極看待,都會把它評價為好的。價值條件發生在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他人有條件地給予自己積極看待的時候,此時個體一方面感到被人稱贊,另一方面又覺得與自己的“內心的呼聲”——機體評估過程不協調。價值條件能廣泛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它們會替代、干預機體評價過程,從而阻止一個人自我實現傾向的自由發揮,阻礙他的健康成長。當價值條件比機體評價過程對人的行為所起的作用更大時,個體的人格會受到損害。后來羅杰斯又提出了“政治上的新人”概念,這種人更接近具體的社會生活,具有以下特點:誠懇而具有開放性、對物質享受和物質報酬很冷漠、關心他人渴望幫助他人、信任自己的體驗而不信任權威、充分認識到生活的本質就是變化。
     三、人格的結構:自我

      自我的概念在羅杰斯人格學說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初羅杰斯認為它是一個模糊、沒有科學意義的術語,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病人表達他們的問題和態度時,傾向于圍繞著自我觀念來談話。此后,羅杰斯改變了看法,把自我概念當作自己的人格學說的理論基礎。
      在羅杰斯看來,自我的概念代表對自我感知的組織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現象的全部經驗。自我是一套有組織的、為自己所意識的、與自己有關的知覺整體。自我作為一種感知的組織化模式,影響著我們如何表現。自我既能反映經驗,又能影響經驗。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發展和改變的基礎,是人格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標志。
      理想自我象征著個體最喜歡擁有的自我概念,包括與自我有潛在關聯的、被個體賦予很高的價值的感知和含義。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和諧統一就是自我實現。只要人與人之間能無條件地、真誠地關懷,個體就能調節自己的經驗,朝向自我實現,使自我趨向于理想自我。
      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概念與自我系統運行有關,它是指個體傾向于使自己的活動與自我系統協調一致,即有維持自我系統的需要。但是,應該看到,對羅杰斯來說,個體承認自己的經驗并允許其成為自我系統的一部分,這種誠實對待自我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即使某個人喜歡把自己看做是永不憤怒的人,但是在一些時刻承認憤怒的感覺,允許自己在某些時憤怒,這也是很重要的。
      自我包含有意識的內容,因而它是可操作的。羅杰斯為研究個體的自我結構創造了一種Q技術或稱Q分類法(Q-Sort),Q技術可以將他人對被試者的評定和被試者的自我評定進行比較。該技術的操作如下:準備許多寫有形容詞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懶”、“我不喜歡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等,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的特點或他人的特點把這些卡片進行分類,也就是按照它與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類。一般按照從最不適合自己的特質到最適合自己的特質分為九組。每組卡片的數目都是事先規定好的,如卡片的數目可以是100張,分類后的卡片數目序列為:1,4,21,26,21,11,4,1。就是使全部的卡片從“絕對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維度分配成一正態形態。運用 Q分類法也可將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進行比較。
    四、人格的發展

      羅杰斯認為自我是發展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自我的形成和發展有賴于個體和環境互動的許多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正向關懷的需求,即個人在生活中得到有關人的溫暖、同情、關心、尊敬和認可等的情感。
      (2)價值的條件,即個人體驗到關懷的條件。
      (3)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即無論兒童做什么都給予全部的、真正的愛。
      (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脅,即對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或有價值條件的經驗,對自我概念會產生威脅。
      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嬰兒早期的現象場是一個混合的、沒有分化的簡單的整體,早期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從通過感知父母對自己如何評價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兒童的自我評價,或者是對個人價值的判斷,從對這些評價的感知中發展出來后,如果伴隨著父母的贊同和支持,兒童就能把它們結合到自己的自我意識中去。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和經驗之間狀態是和諧的。但是,如果父母將條件強加到兒童的已形成的基礎自我價值上,那么兒童會體驗到威脅自我的感覺,這種威脅性感受使得兒童可能會拒絕這些體驗。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大多數家長都會對孩子的所謂“好行為”給予積極看待,孩子逐漸意識到,如果他做某些事情,符合了父母的愿望,他就有可能享受到積極看待的體驗,通過這種有條件的積極看待,孩子漸漸懂得了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兒童先是需要他人的積極看待,繼而需要自己對自己的積極看待。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持肯定態度。兒童追求積極看待,但是這種追求又可能由于價值條件帶來自我不協調的副作用。避免這種現象發生的關鍵在于父母對兒童錯誤行為采取正確的態度。
     五、人格適應

      1.適應的性質
      羅杰斯認為,人性的基本沖動是自我實現,健康人格就是機能完善的個人,他具有以下特點:對任何經驗都開放、自我與經驗協調、利用自身的機體評價過程、無條件的自我關懷、與他人和睦相處。羅杰斯認為機能完善者的形成的關鍵在于自我結構與經驗的協調一致。這要求有一個無條件積極看待的成長環境。這種環境不僅在心理治療中可以實現,而且在日常婚姻、家庭或者親密的朋友間也能實現。如果自我和經驗之間出現失調,這個人就會出現不完全的適應狀況。所知覺到的威脅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認和歪曲事實。羅杰斯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體驗到失調,只有嚴重的失調才會出現適應問題。中等程度的失調可能產生通常稱之為神經官能癥行為,嚴重的失調就會導致精神病。
      2.治療方法
      1942年,羅杰斯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非指導式治療法(nondirective therapy,1951年改稱受輔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74年,又改稱個人中心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其基本假設是,受輔者是關于自己的最好的專家,他們有潛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辦法。治療者的任務是促進受輔者對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探討,以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辦法。
      羅杰斯認為有效治療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受輔者和治療者在心理上的溝通、受輔者處于失調狀態、治療者對受輔者的內部參照系作同理心的了解并傳達給受輔者、受輔者領悟到治療者給予的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和同理心的了解。
      如果符合上述條件,在受輔者身上將觀察到以下變化:
      (1) 受輔者逐漸能自由地以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2) 能準確的描述自己及周圍的各種事件;
      (3) 逐漸覺察到自己的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的失調;
      (4) 體驗到沒有必要歪曲和否定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的失調;
      (5) 對過去被歪曲的情感在意識中充分地意識到;
      (6) 自我概念重組并納入以前拒絕認識的經驗;
      (7) 自我概念逐漸與經驗一致,自我防衛減少了;
      (8) 越來越體會出治療者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并開始能無條件的正向自我關懷。
     第二節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人格理論
     馬斯洛于1908年生于美國紐約州,1970年去世。他年輕時曾學過法學、文學,后轉向實驗心理學,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馬斯洛的學術思想的發展曾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最先吸引馬斯洛走上心理學道路的是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他最早從事的是關于動物攻擊行為的研究。此后他曾進行過類人猿行為的研究,這為他理解人性的生物進化過程打下了基礎。隨著馬斯洛的研究不斷深入,他開始對正常人的“支配性”特點有興趣,進而轉向人類動機和人格心理問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他感到他的行為主義訓練成了他理解人的積極品質的障礙。隨后他探討過實驗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跟考夫卡學習過完形論。阿德勒和新精神分析關于人格的社會文化說對他理解弗洛依德學說的缺陷有很大幫助。戈爾德施泰因的機體論對他的動機論形成有深刻影響。馬斯洛在大學時代就認為過去的心理學過于看重人性的陰暗面和動物性方面,忽略了對人性積極力量的思考,因此他立志要對健康人的心理進行研究。在珍珠港事件后,一次目睹市民游行的經歷使他深感震動,他意識到提高人類認識,戰勝仇恨和毀滅才是心理學家最崇高的責任,而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研究心理上最健康的人。他認為早年學過的整體論和動力論及對文化因素的強調這三者之間有本質的聯系,可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比較全面的人格理論,而機體論是連給整體論和動力論的橋梁。
      馬斯洛的主要理論是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
       主要著作:
      《人類動機論》
      《動機和人格》
      《科學心理學》
      《存在心理學探索》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一、人格動力: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是動機理論,也就是需要層次論。這一理論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形成的。他把人類的動機稱為需求,認為人類動機包括先天的需求。需求滿足的發展方向是走向自我實現。
      人類價值體系中共有兩類需要:
      一是沿生物進化過程逐漸變弱的本能需求,稱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
      二是隨生物進化過程逐漸顯示出來的潛能,稱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
      這兩類需要分五個層次,以金字塔的結構形式排列。金字塔的最底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社會交往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最頂端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一個完善的動機理論的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想是:
      (1)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整體;
      (2)充分理解人類的動機,必須注重研究結果,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在此基礎上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自我實現與生命價值
      什么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過程意味著發展真實的自我,發展現有的或潛在的能力。自我實現并不是一種終結狀態;它是實現潛能的過程。沒有時間和質量限制。它意味著充分地、生動地、全神貫注地、沒有自我意識地體驗形成一體化的、和諧的人格;使自己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你自己(即內在核心,真實自我,最深刻和最隱秘的自我)--使多個自我統一。從事充分實現自己潛能的實踐活動是自我實現;高峰體驗是超越性的自我實現。
      馬斯洛曾選擇出48位杰出人士做進一步研究,概括出以下15條自我實現者的特征:
      (1)比普通人更能準確充分地知覺現實;
      (2)對自己、他人及大自然表現出較大的寬容;承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3)自發性、單純性和自然性;
      (4)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傾向;
      (5)對工作、事業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較高的超然于世的品質和獨處的需要;
      (6)有較強的自主性和獨立于環境和文化的傾向性;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
      (8)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體驗;
      (9)喜歡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但僅和為數不多的人產生深厚的個人友誼;
      (10)具有民主性;
      (11)具有強烈的審美感;
      (12)有十分完善的毫無惡意的幽默感;
      (13)具有創造性;
      (14)抵制適應社會現存文化,因為他們受內心世界指導;在一些社會習慣上他們反對常規。
    三、心理健康與治療
      馬斯洛認為健康的人是能自我實現的人。從病態到健康,從精神病患者到自我實現的人,是一個心理健康程度逐漸增強的連續統一體。他認為,人的五種基本需要是人的內在本質,其終極目的是自我實現。一般的病理心理學現象就是人類的這種基本性質遭到否定、挫折或歪曲的結果。因此,成功的治療無論使用什么方法,都應“幫助他們使他們更完善,使他們處在潛勢的東西成為事實上更充分、更現實的東西”。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際關系之中得到實現,無論是安全感、歸屬關系、愛、價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來自于人際關系。因此,治療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另外馬斯洛認為社會越健康,個體的心理治療越是沒有必要,社會越健康,患者就越可能通過良好的生活經驗得以治愈。良好的社會促進人類的潛能和人性的充分發展。
     第三節 凱利的個人構念理論
      凱利(G.A.Kelly,1905-1967),美國心理學家。 1905年4月28日生于美國堪薩斯州玻斯附近的一個農場。13歲時被送到威基塔,在那里先后進入4所中學學習。高中畢業后入威基塔的教友大學。3年后轉入派克學院,于1926年在該院獲物理學和數學學士學位。當時他對社會問題深感興趣,便考入堪薩斯大學主修教育社會學,1928年獲碩士學位。1929年以訪問學者的資格赴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工作一年,與G.湯姆遜合作研究教育并萌發了對心理學的興趣。1930年返美,入衣阿華州立大學心理系學習,并于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1-1943年在堪薩斯福特赫斯州立學院任教,興趣又轉向臨床心理學,組建了為全州公立學校系統服務的巡回醫療隊,二戰服役期間在軍隊中對臨床心理學的效用和質量作了很大改進。1946-1965年間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工作,任該校心理學教授和臨床心理學系主任,與羅特爾一起創設臨床心理學課程,并對自己的人格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檢驗。1965年接受白蘭迪斯大學授予的教授而離開俄亥俄州。
      主要著作:
      《個人構念心理學》(1959)
     一、 人是科學家
      凱利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科學家”,象科學家一樣通過創立能使自己準確地預期未來的理論。力求減少不確定性,使生活明朗化。他提出“個人構念”法,即個人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解釋和賦予意義的過程。由此推導出十一條推論:
      (1) 構建定理——個人構念是在重復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2) 固定定理——個別差異是由于人們按照自己的構念來看待周圍世界之故。
      (3) 組織定理——個人構念是一個有組織、分層次的系統。
      (4) 二分法定理——個人所有構念都具有兩極性。
      (5) 選擇性定理——人是通過構念選擇的限定或擴展來運用構念的。
      (6) 范圍定理——說明一種構念僅實用于一定范圍的事件;
      (7) 經驗定理——說明對實際經驗的建構是個人的構念系統得以驗證和修正;
      (8) 調整定理——說明某些構念比另一系些構念更具有滲透性;
      (9) 片段定理——說明在嘗試建立新構念時可能會出現反常行為,但從整體上看人的行為是一致的;
      (10) 共同性定理——說明人們的相似性不是因為他們的經驗相同,而是由于他們建構經驗的方式相同;
      (11) 社會性定理——說明為了扮演角色,個人必須了解他人的構念系統,然后照此行動才付諸行動。 
    二、 人格動力
      剴利不同意大多數傳統的動機理論。他認為,傳統的動機理論把人看成生來無活力,因此需要某種東西來驅動。他稱為推理論(草耙理論)和拉理論(胡蘿卜理論)。推理論的代表弗洛依德、斯金納、多拉德和米勒;拉理論的代表如榮格、阿德勒。因為我們的理論較注重動物自身的本性,所以我們的理論最好叫公驢理論。
      凱利認為,當個體遇到新的情景時,其產生的行為具有CPC循環的特征。CPC是循環過程的三個周期,即詳察(Consider)——預斷(Preemption)——控制(Control)。
      詳察階段:個人努力嘗試許多命題建構,盡可能對情境做各種解釋。涉及到“假如-然而”的思考,或認知上的試誤。
      預斷階段:在前一階段思考的全部建構中選擇那些似乎同這種情況特別相關的建構,即,一個人不能無止境地對這一情境仔細思考,他必須選擇策略來對付他遇到的情況。
      控制階段:個人實際上已作出了抉擇,制定了行動過程。我們選擇自認為能最好地限定或擴展我們建構系統的那些建構。我們選擇了我們覺得能最有效地預期所遇到新情景的結果的那些建構。如果我們選擇了正確的建構,我們的“理論”就能得到進一步證實和加強;如果我們選擇了不正確的建構,或不正確的建構級,我們的理論就得不到證實而需要修正。
      另外,他還闡述了焦慮、敵意、攻擊、內疚、威脅等概念。
     三、 人格適應
      適應良好者的特征是:愿意評價個人構念,并驗證對他人知覺的確實性;構念無效時放棄并改變;愿意擴展自己的個人構念;有很好發展的角色構念庫。
      凱利認為精神病患者是蹩腳的科學家,治療的方法是幫助他們
      (1)考察、檢查個人構念系統;
      (2)重新調整構念系統。他不主張傳統的對患者進行分析和診斷的治療方法,認為這種方法是靜止的,焦點集中于過去和現在。
      治療者不僅應發現受輔者心理的實際情況,還應指出他可能達到的目標,幫助他重新成為一名好的科學家。治療方法可采用固定角色治療。
      固定角色治療 凱利認為引起患者探究講解事物的不同方法之一是使他們假裝成不同的人。在固定角色治療中,治療家給予病人一種性格素描,要求他們把它表演出來,正象是一個演員在劇中扮演角色一樣。為了促使新建構的形成,要求這位患者去扮演同他本人人格有顯著差異的另一個人的人格。凱利要求這位患者象試穿一件新衣服一樣試用一種新人格。在這些情境中,治療者充當配角演員。凱利說,治療者必“扮演一個演員的得力配角,幫助演員(患者)繼續笨拙地尋思臺詞,拼湊他的角色”,這個患者在他扮演角色的大約兩個星期中,他“就象”是他所扮演的角色那樣生活。在這期間,治療者把患者當作“就象”是角色中的那個人來加以反應,盡量鼓勵,為正在驗證新建構的患者提供實證經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美腿一区二区| 天天在线看无码AV片| 男人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亚洲天堂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A| 午夜免费无码福利视频麻豆|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激情五月开心婷婷深爱|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免费无码一区无码东京热|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入口|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肥臀浪妇太爽了快点再快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国产AV福利第一精品|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激情 自拍 另类 亚洲|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妖精|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