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華五千年-中國佛教-五臺山

     昵稱103872 2010-05-31
    五臺山
     
     
     

      五臺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漢地,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便逐 漸弘傳至這一地區。從此,五臺山佛教歷經淪桑,弘傳不絕。寺廟林立,香火興盛,名僧濟 濟,宗派繁多。五臺山成為海內外信眾虔心巡禮朝拜的佛國圣地,與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 山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一、地理形勝
      五臺山在山西省的東北部,位于北緯39°02′、東經113°32′附近,地 跨山西省的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和河北省的阜平縣二省四縣,但其大部分在五臺縣境內。 五臺山屬太行山一個支脈,為東北至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縱長約二百里,方圓五百 里。有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五大高峰。東臺望海峰,海拔2795米;西臺掛月峰, 海拔2773米;南臺錦繡峰,海拔2485米;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北臺葉斗峰,海拔高達 3058米,為我國華北地區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座臺頂雖峻極云表,峰頂卻平 坦寬廣,“有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又因此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 廣清涼傳》卷上),亦稱為“清涼山”,并被人們譽為“清涼圣境”。五臺山景色宜人,風 光秀麗,氣候涼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勝地。

      五臺山五峰聳立,左鄰恒岳,右接天池,北陵紫塞,南俯中原,環基所至五百余里。自古 便有五臺、四土垂、四關、四門等形勝說法。
      其實,古今五臺的分布羅列是有差異的。宋代僧延一的《廣清涼傳》卷上說:“至巨唐儼 禪師,神異僧也,嘗登西、南臺之上,望見五頂,皆有五色云覆之。隨云覆者配之為臺,唯 古之中臺,即今之北臺;古之南臺,即今之中臺(孝文封為南岳也)。余皆定矣。”唐代行儼 禪師(?—849)以前的五座臺頂是:北臺為大黃尖,中臺為葉斗峰,南臺為翠巖峰,西臺為掛 月峰,東臺為望海峰。此后的五座臺頂變為: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南臺錦繡峰,西臺 掛月峰,東臺望海峰。古今五臺,中、北、南臺有變,東、西二臺相同。人們習慣上把五臺 之外稱為臺外,五臺之內則稱為臺內。

      所謂四土垂,在《廣清涼傳》 中說:“按《靈記》,五臺 山有四土垂,去臺各一百二十里”。東土垂無恤臺,即恒山頂,在山西省渾源縣境內;西土垂 瞢薨豆山,即管涔山,在山西省 寧武縣境內;南土垂系 舟山,在五臺縣靈境鄉境內;北土垂覆宿堆,即夏屋山。明 代沙門鎮澄所撰《清涼山志》卷二也說:“五峰之外,復有四土 垂,東曰青峰土垂,即常山,亦名無 恤臺,趙襄子曾登是 山,因以為名。南曰朱明土垂,即方山,李長者著論處。西 曰鶴林土垂,即馬頭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殺處 也。北曰玄冥土垂,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 處”。這里所說的四土垂與《廣清涼傳》 略有不同,東土垂仍為恒山,南土 垂方山,在山 西省壽陽縣東北40里,西土垂馬頭山,在山西代縣城東南25 里。北土垂仍為夏屋山。

      所謂四關,在《清涼山志》卷1中載,五臺山“雄據雁代,盤礴數州,在四關之中,周五 百余里。”四關,即指雁門關、龍泉關、平型關和牧護關。雁門關,亦名西陘關,在山西省 代縣西北30里處;龍泉關,在河北省阜平縣西70里處;平型關,在山西省繁峙縣東130里處 ;牧護關,在五臺縣城東南10里處。此外,五臺山還有四門的說法。近人李相之在其《五臺 山游記》中說:“五臺山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有三層:第一層叫大關,亦名虎狼(牢)關, 離濟勝橋四、五里。第二層是閣子嶺,嶺上有‘五臺奇勝’石碑一座。第三層是虎陽嶺。北 門是鴻門巖,東門為龍泉關,西門即峨峪嶺。”四關四門,分列于五臺山東西南北四周邊界 上,成為五臺山佛國圣地的出入門戶。

      《敦煌石室遺書》中的佛教史籍說:“昔人頌宇內靈奇 之境,恒言五岳之外,復有三山。蓋謂五臺、峨眉、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跡顯,而五臺尤以 山辟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五臺山地區這一特殊的地理形勢,在文化 地理學意義上,自然地為五臺山佛教道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即構成以五峰環抱的臺內臺懷 鎮為主體基地,四方弘布,東叩阜平的龍泉關、西臨寧武的管涔山、南接壽陽的方山、北 倚北岳恒山的地域廣闊、佛法獨特的北方系五臺山佛教文化圈。

      二、佛教沿革
      五臺山相傳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早在東晉十六國宋武帝 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門佛陀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中《 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 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此經把清涼山定為文殊師利所居之地。唐景龍四 年(710),菩提流支譯出的《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 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 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臺山亦在中國的東北方,尤其 是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 征。由此武則天在位時法藏所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就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也。 于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正式確認 清涼山就是五臺山,而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 中 更直截了當圓滿了這一說法:“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 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表我大圣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 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將清涼山等同于五臺山,把五臺山確定為文殊菩薩道 場這一衍化過程,從北魏開始,一直到澄觀撰《華嚴經疏》止,可以說基本結束。從此,五 臺山文殊信仰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標一幟,影響越來越大。文殊為釋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師,亦 稱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極尊,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 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 知名的佛教圣地。

    1、五臺山佛教的肇始及興衰

      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五臺山佛教的興衰和寺廟創建最早。關于五臺山佛教的興始和寺 廟創建的時間,自古以來,說法很多。
      明代高僧鎮澄所撰《清涼山志》載:攝摩騰、竺法蘭“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陽,” “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藍。騰以山形若印度靈鷲山,寺依山名也。帝復以始信佛 化,乃加大孚,孚者信也。始度僧數十居之。”若依此說,大孚靈鷲寺當始建于漢明帝永平 十一年,是五臺山最早的寺廟。此說源于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其山屬代州五 臺 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上……從臺東南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 鷲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云漢明帝所造。”五臺山東漢興佛建寺之說,亦 同 樣見于宋延一重編的《廣清涼傳》,“大孚靈鷲寺者,世傳后漢永平中所立。”這一說法因 了道宣的聲望及《清涼山志》的廣泛流通,目前較為流行,但查諸僧傳,均未載摩騰、法蘭 于永平十一年春至五臺山一事。且摩騰其人,劉宋之前不見史載,是否確有其人,學術界尚 無定論。至于法蘭傳中說的“ 忄音又于 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洛陽,明帝即令畫工寫,置清涼臺 中及顯節陵上”(梁《 高僧傳》卷1)。其中的“清涼臺”在洛陽白馬寺中,并不是清涼山(即五臺山)。明末清初 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五臺山記》中說:“余考之,五臺山在漢為慮廠虎 縣,而山之史始見于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后魏之 時,而彼教之人以為攝摩 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臺在洛陽而不在此也。”其實,根據史料 記載及考證,在東晉初年、后趙時期,由天竺高僧佛圖澄及其弟子東晉名僧釋道安方將佛教 傳入山西境內。所以,東漢時五臺山即建有佛寺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況且,五臺山回環五 百余里,大孚靈鷲寺即今菩薩頂、顯通寺一帶,處于五臺山腹地,交通十分不便。在佛教初 傳漢地之時,即在這里建造寺廟,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在記述五臺山佛教史跡最古老的著作唐代沙門慧祥所撰《古清涼傳》中又有另一種說法:
      “大孚圖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圣儀,爰發圣心,創茲寺宇。孚者,信 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且今見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其余廊廡基域,仿佛猶 存。《括地志》以孚為鋪,《高僧傳》以孚為布,斯皆傳錄之謬也。”依此說,大孚靈鷲寺 是建于北魏孝文帝時,釋慧祥所說的《高僧傳》是指唐道宣所著《續高僧傳》,其中《曇韻 傳》載:“昔元魏孝文,嘗于中臺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圣儀”。根據文獻記載和歷史 文物考證,北魏時期五臺山興建佛寺之說是可以成立的。

      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 也”(《 魏書·釋老志》),到拓跋王圭時,始知佛法,只是當時“ 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眾也”(同上)。398年,遷都平 城(今 山西大同),天下粗定,遂頻詔建寺,禮敬僧人。拓跋王圭 開 北魏崇佛之風氣,從此代皆如此。文成帝時(452—465),為其祖先鑄釋迦立像五尊, 高丈 六,用赤金25萬斤。又任沙門曇曜為沙門統,于城西武州塞鑿山開窟五所,雕飾奇偉,冠絕 一 世。這就是著名的云岡石窟。孝文帝立,篤好佛理,大興佛寺,至太和六年(477),平城即 有僧尼二千余人,新舊寺約一百余所,魏境四方各地僧尼77258人,有寺6478所。北魏的崇 佛政策,影響波及整個北國。處于平城東南600余里的五臺山,此時興寺度僧,可以說是順 理成章的。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據《古清涼傳》、《廣清涼傳》載 ,“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年禮謁,”并至臺山避暑,于中臺置千許“ 小石浮圖”,在 清涼谷嶺建造了清涼寺。日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認為“此五臺山,都 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孝文帝登五臺山時,見“有一小峰,頂平 無林木,巋然 高顯,類西域之鷲峰”(《廣清涼傳》)。遂“爰發圣心,”造建了大孚靈鷲寺,又于寺前種 植花園二、三頃。并且環繞鷲峰置建了12座寺院。五臺山佛教由此而興 。孝文帝以 后,諸 帝也都崇佛,“魏高祖太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余,奏乞入山修道,敕許之。乃赍《華嚴》 晝夜讀誦,禮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須生,得丈夫相。以狀聞,帝大驚,重之。 于是國敬《華嚴》,復尊恒日”(《大唐內典錄》)。皇帝奉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 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魏文帝第四女信誠公主于五臺山興 建佛殿講堂,置公主寺。棣州剌史崔震于中臺造精舍一所、小石塔數枚。宕昌王亦曾游五 臺山,于佛光山造宕昌寺和佛光寺。在元魏時期,五臺山已建有佛光寺、宕昌寺、清涼 寺 、大孚靈鷲寺、公主寺、觀海寺、銅鐘寺等數十座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可見 ,其時五臺山佛教已很興盛。

      北齊諸帝大多好佛,至使齊境佛剎林立,僧尼眾多。至今山西境內北齊 佛教遺跡,還有多處。五臺山佛教在北齊崇佛風氣下,得到大規模 的發展,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一個繁盛期。《古清涼傳》載:“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 宇內寺塔,將四十千。此中(指五臺山)伽蘭,數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稅,以供山眾衣藥之資 焉。”按正史,周武帝滅齊后,執行廢佛政策,在原北齊境內沒收佛寺四萬余所,使三百萬 僧人還俗。可見慧祥的記載大致符合史實。一座五臺山,居然建寺二百,并割八州之稅供 養 ,可見當時五臺山佛教之盛。北齊初年,第三王子入山求見文殊菩薩,燒身供養,詔修王子 燒身寺(即今壽寧寺)。

      周武滅佛,齊境盛極一時的佛教,于此衰落,五臺山佛教也遭到毀滅性打擊,寺廟悉毀, 僧尼還俗。以至慧祥感嘆道:“遭周武滅法,釋典凌遲。芳徽盛軌,湮淪殆盡”(《古清涼 傳》)。

      隋興,一改廢佛為崇佛。隋文帝于開皇元年(581)“下詔,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 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清涼山志》)。開皇十三年(593),文帝又派人至五臺山, 設齋度僧,并自稱“佛弟子。”五臺山佛教又走上了恢復和發展的道路。

      唐代是五臺山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李淵父子由太原起兵而有天下,建立唐王朝。因此 , 他們把太原府轄境內的五臺山看作是“龍興之地”。貞觀九年(635),唐太宗下詔云:“五 臺山者,文殊門必 宅,萬圣幽棲,境 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 所。尤當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涼山志》)。于是,在五臺山建寺十所,度僧百數。這 就 奠定了有唐一代對五臺山佛教的基本政策。武則天為了給自己君臨天下制造輿論,對佛教特 別熱心。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她“神游五頂”,敕命重建五臺山清涼寺,竣工后, 命名僧感法師為寺住持,并封感法師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廣清涼傳》)。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臺山佛教在 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武則天遣使到大孚靈鷲寺前,采花萬朵,移到禁苑, 命內道場栽植供養。并派尼妙勝在中臺造塔,一年完工;遣內侍黃門金守珍就山供養,設齋 供一萬菩薩,設齋之日,巡禮僧達萬人。唐代宗時著名高僧不空曾派弟子含光來五臺山建金 閣寺,不空首先施舍自己的財產,并動員代宗及諸大臣贊助。于是,宰相王縉從中書省開出 募捐許可證,命五臺山的僧侶數十人,分赴全國各地募捐。代宗也給全國十節度使下詔,讓 他們支持這項募捐活動。金閣寺建成后,又造了玉華寺。大歷五年(770)不空還曾親自到五 臺山修功德,并運用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奏請天子在天下著名寺院都建文殊閣,作為五臺山 根本道場的支院。又奏請在天下各寺院食堂中改所供賓頭盧尊者為文殊。這樣就把文殊信仰 推 廣至全國,形成了以五臺山為中心,以各著名寺院為樞紐,遍布天下各大小寺院的文珠信仰 之網。五臺山佛教經唐代諸帝的傾心供奉推動,寺院建筑規模宏大,全山僧尼數以萬計,進 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二個繁盛期。當時全山有佛寺360余所,其中規模宏麗者70余所,全山僧 尼”達萬人之眾”(《全唐文》卷621)。五臺山成為中外佛教徒共同向往的佛教圣地,瞻禮 五臺山的僧侶,川流不息。

      入唐以來,佛教有了很大發展,但國家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濟上遭到了巨大破壞,從而和 寺院經濟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于是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廢佛事件。武宗會昌四年(844)禁供 佛牙,并敕五臺山、終南山、泗州普光寺、鳳翔法門寺等處,有佛指骨也不許供養。接著, 會昌五年,大規模拆毀寺院,沒收寺產,遣散僧尼。凡毀大、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的寺 廟四萬多處,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人,沒收寺院良田數千萬頃,佛教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會 昌六年(846),武帝去世,繼位的宣宗以至懿宗都力圖恢復佛教,但王朝已臨末運,藩鎮 傾軋,農民起義,數十年間,戰亂頻仍,中國佛教從此衰落。經過這次廢佛,五臺山佛寺 中 ,只有僻處臺外、規模不大的南禪寺遺漏保留下來。此寺建于建中三年(782),距今一千二 百多年,成為我國最古的一座現存唐代木構建筑。其余寺院,有的就此湮沒,有的重新修 復。大中二年(848),宣宗詔令五臺山新建五座寺廟,各度僧50人。昭宗時曾敕令重修壽 寧寺,并撥給州田百頃。佛光寺,會昌廢佛中被毀,宣宗即位后,愿誠和尚重返佛光,整理 廢 墟,女弟子寧公遇施建了東大殿。此殿建于大中十一年(857),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是我國 保存下來的古建筑中又一顆明珠。

      《廣清涼傳》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臺諸寺,度五千僧,再請君 頁為十寺僧首,并都修造供養主。”可知在宣宗在位期間,又修復了許多 寺廟,詔度了五千余名僧人,五臺山佛教有了一些恢復。但隨即不久的五代,又發生了后周 世宗的滅佛事件,遂使五臺山佛教又趨式微。《廣清涼傳》載:“自后周已來,亟遭廢毀 。 甄臺寂寞,空余麋鹿之場;寶塔摧頹,但聚鴟梟之跡。俄鐘隨季,海內分崩,寓縣沸騰,生 靈涂炭。兵火延及,蕩焉靡遺;大率伽蘭,多從煨燼。名額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 67所,余皆湮沒焉”。由此可知,尚未恢復元氣的五臺山佛教再遭打擊,以至周世宗滅 佛后,至宋初,寺院僅存67所。

      宋太祖趙匡胤創宋之后,一反后周滅佛政策,轉而對佛教進行扶持和保護。于是,五臺山 佛教又從蕭條轉向了新的興盛時期。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詔曰:“五臺深林大谷,禪 侶 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并敕中使將金泥書經一藏送至五臺山菩薩院供養,“每 歲度僧50人,令事清修”(同上)。太平興國五年(980)正月,又下詔:“重修五臺十寺。 十寺者,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佛祖統紀 》)。并令內侍張廷訓往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菩薩像,供奉于真容院。同年四月,又遣使蔡廷 玉等到臺山建寺,“敕河東路有司運給”(《清涼山志》)。太平興國七年(982)八月,寺建 成 ,賜額“太平興國寺”。淳化二年(991),太宗又令:“五臺諸寺院,今后每至承天節依例 更不試經,特許剃度行者50人,內20人與真容院,余以等第輪次均分諸院“(《宋會要 輯稿》)。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修葺”(《廣清涼傳》)。由 于宋代諸帝對五臺山的崇建,佛寺興建增多,僧尼人數猛增。《廣清涼傳》載:“自是,層 樓廣殿,飛閣長廊,云日相輝,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越前代矣。”據《廣清涼傳》載, 宋時全山有寺70余所,僧尼五千多人,香火已十分旺盛。

      北宋未年,金兵大舉伐宋,五臺山 因與金朝接壤,“比因邊亻卒,議括曠 土,故我圣境山林,為土兵所有,門開余田斬伐,發露龍神之窟宅,我等寺宇,十殘八九,僧眾乞丐,散之 四方“(《清涼山志)。五臺山佛教因戰事又一次受到沖擊。宣和七年(1125),忻、代二郡失 守,金兵占領了五臺山,五臺山一帶僧俗受到金兵燒殺搶掠。五臺山僧正真寶曾團練僧兵, 聯合宋軍抵抗金兵。作為金朝統治者的女真族,一方面受當時崇佛社會風尚的影響,另一 方 面金代諸帝為柔服漢人,加強中原地區統治,亦對五臺山佛教加以尊奉。天會十五年(1137) ,于五臺山佛光寺重建七間木構建筑的文殊殿和五間天王殿。正隆三年(1158)建造了靈巖寺 (即巖山寺)金帝完顏亮且命“御前承應畫匠王逡同畫人王道”(《靈巖寺水陸圖碑記》)于正 殿中繪畫水陸圖。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敕建五臺山萬歲寺。還在五臺山新建了平章寺, 重修了凈名寺。從中可看出,金朝統治者對五臺山還是尊崇的。

      元朝建立后,對佛教非常尊崇,喇嘛尤受優禮。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就曾詔曰:“朕眷 仰靈峰,大圣所宅。清修之士,冥贊化機,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清涼山志》)。第二 年造經一藏,敕送五臺山善住院,令僧披閱,并修十二佛剎。元貞元年(1295),元成帝為皇 太后建佛寺于五臺山。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山佛寺”。同年十一 月,再“摘軍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又一次增派工匠軍卒,“營五臺寺。 役工匠千四百人,軍三千五百人”(《元史·武宗本紀》),參加營建施工的人數達一萬三千 九百人。可見當時工程規模之大。元代五臺山新建、重建寺院有萬圣國寺、大圓照寺、普 恩寺、鐵瓦寺、壽寧寺、西壽寧寺、護國寺、金燈寺、望海寺、溫泉寺、石塔寺、清源寺等 。元代興建的寺院,規定住僧三百,住持由朝廷選派任命,朝廷并將大量土地賜與寺院。元 代五臺山的寺院不僅擁有田產,還開采鐵礦,經商貿易,這就為元代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奠定 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元代諸帝的崇建,蒙漢人民的信奉,五臺山在元代成為兼弘漢地佛教和 喇嘛教的圣地。

      明清時代又是五臺山佛教興盛時期。出身于僧侶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佛教,以下諸 帝也都崇信佛法,不斷地對五臺山遣使供養,建寺修剎。為了籠絡蒙藏少數民族,特別重視 喇嘛教,因此使五臺山自元代興始的喇嘛教,到了明清時期,發展到與漢地佛教等同的 地位。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派人到西藏迎請名僧哈里麻到京,賜鑾輿旌幢傘蓋之儀,遣 使衛送于五臺山大顯通寺。永樂五年(1407),命太監楊 日升重修寺宇及舍利塔(即大白塔),并首建 塔院寺。第二年,敕五臺山十寺為國祝厘,命五臺縣按月供給寺僧米糧,又將貝葉經及梵文 經藏賜于大文殊寺(菩薩頂)。正統十年(1445),明英宗敕造大藏經送普恩寺。萬歷二十八年 (1600),明神宗在五臺山設龍會,賜與五臺山僧人錫杖、衣缽一千二百付。明神宗李太后, 亦舍錢于五臺山修建寺院。據明萬歷年間五臺山獅子窩寺鎮澄法師撰《清涼山志》記載,當 時“臺內佛剎,凡六十八所”,“臺外佛剎,凡三十六所”。萬歷十年(1582),明代四大高 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顯通寺講經時,百日之內,常住上牌一千眾,僧俗每日不下萬人,也可 說明當時五臺山佛教之盛。

      入關統治中原的清王朝,更是對佛教優加崇奉。從康熙開始,“國家綏柔蒙古,特興黃教 。宏啟宗門,藉資控馭,由是中外刈安,邊民享日升 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涼五頂以近鄰郊圻,歲或再至。懷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 樂利者,典尤巨焉”(《山西通志》)。國家非常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中央政府和蒙古地區的 聯系,史稱“以黃教綏柔蒙古”。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朝廷將統轄內蒙古、青海佛教事務的 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遷住五臺山鎮海寺,以鼓勵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臺山的辦法來融洽民族 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康熙皇帝曾赴臺山五次,敕建寺院五所。康熙二十二年(1683)將臺內 十座漢廟(羅目候寺、壽寧寺、三泉寺、 玉花寺、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涌泉寺)改為黃廟(喇嘛寺),和尚也 一并改為喇嘛。乾隆皇帝也赴臺山六次。由于朝廷對五臺山佛教的尊崇,因此五臺山佛教特 別是喇嘛教極為興盛。雍正時,五臺山已有規模宏大的黃廟26所,“黃衣僧恒千余人”(《 五臺新志》)。嘉慶時,僅菩薩頂就有喇嘛561人,最多時達3,000余人。蒙藏佛教徒對五臺 山崇仰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內外蒙古進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絡繹不絕,檀施不絕”( 同上)。“內外蒙古王公臺吉,驅駝馬牛羊數千里,傾誠貢獻者,不絕于道”(袁希濤《游 五臺山記》)。在清代,五臺山佛教促進了漢、蒙、藏、滿各民族的團結,維護了國家的統 一和 安定。在五臺山黃教鼎盛的清代,漢地佛教也十分盛行。據光緒《山西通志》記載,清末, 全山有青廟(漢地佛教寺廟)78所,僧侶人數亦在千人以上。

      中華民國中期以后, 由于社會動亂,許多人流離失所,人們把寺院當作避難之所。據有 關資料統計,民國二十八年(1939)五臺山境內有寺院11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 。日軍侵占五臺山后,許多僧人不甘奴役,紛紛逃離,境內佛教急遽衰落,寺廟亦遭破壞。 1946年,五臺縣解放,外逃僧人陸續返回。土地改革時,部分寺廟又遭破壞。建國初期,五 臺山佛教仍堅持正常活動。“文革”十年,五臺山佛教亦受沖擊,寺廟多遭破壞。1978年以 來 ,逐步落實宗教政策,國家撥款1000余萬元,修復寺廟30余座。五臺山現有自唐以來各個朝 代寺廟50余座,常住僧200余人。夏季,游方僧 人很多,常有500至800人,目前,這些僧人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2、五臺山佛教宗派及高僧

      五臺山佛教,歷史悠久,幾經滄桑,本身就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五臺山這個小 舞臺上同樣演繹著中國佛教史的風雨興衰。自東晉十六國到現在的一千五百余年里,五臺山 佛教名僧輩出,僧才濟濟。各宗高僧來臺活動,都把五臺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使五臺山 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并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采。

      華嚴宗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臺山為文殊道場的主要依 據。從北魏時候起 ,五臺山一直是傳播、研習《華嚴經》的主體基地,華嚴學在五臺山興起最早。北魏太和初 年 ,代京閹官劉謙之自慚形穢,入山修道,晝夜讀誦《華嚴經》,將此經傳入五臺山。后有懸 甕山沙門靈辨于延昌四年(515)入五臺山清涼寺研習《華嚴》,至神龜三年(520),撰成《華 嚴經論》100卷。隋時釋曇義及弟子曇訓,常居五臺山,每日諷誦《華嚴》一帙,以此為恒 ,經年不息。佛光寺解脫大師及其弟子明曜,轉讀《華嚴》,曉夜無輟,還依《華嚴》作佛 光觀。唐開元年間,著名華嚴學者李通玄曾至五臺山華嚴寺,研習華嚴經,后于五臺山南土垂方山著《華嚴經合論》120卷、《華嚴經 大意》1卷、《華嚴決疑論》4卷。唐代著名高僧華嚴四祖澄觀也于大歷十一年(776)到五臺 山華嚴寺修習華嚴學,后經四年寫出《華嚴經疏》60卷,有“華嚴疏主”之譽。在此書中, 澄觀明確把清涼山定為代州五臺山,使五臺山正式成為文殊道場。澄觀開講新疏,影響日大 ,后為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思想,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抄》90卷。澄觀駐錫五臺山 20年,講演《華嚴經》達50遍,使五臺山真正成為當時華嚴學中心地之一,他自己因此功 德被授以“清涼國師”的尊號,成為五臺山佛教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一代高僧。繼澄觀之后 ,華嚴五祖宗密亦于長慶元年(821)至五臺山弘傳華嚴教旨。此后五臺山僧人中弘傳華嚴宗 的,還有后唐誠惠,后漢繼,北宋承遷及其弟子凈源。承遷著《華嚴經金師子章注》1卷 ,凈源著《華嚴經原人論發微錄》3卷、《華嚴經普賢行愿修證儀》1卷、《華嚴經還源觀疏 鈔補解》1卷,時稱“華嚴中興之祖。”元代真覺國師文才以及號為“華嚴菩薩”的正順, 都是五臺山研習《華嚴》的賢首大德。明代又有月川鎮澄法師、無盡慧定法師和契真道相法 師弘傳華嚴。清代“闡教神師”達天通理亦是一代華嚴宗匠。

      凈土宗 北魏時,五臺山佛興寺高僧曇鸞是弘傳彌陀信仰的凈土祖師。他 廣學內外經典, 修持凈土法門,著有《往生論注》等,是五臺山凈土宗的先驅。唐大歷五年(770),凈土宗 四祖法照至五臺山華嚴寺,入念佛道場,弘傳凈土教義,創“五會念佛”,使學凈土者益眾 。貞元十五年(779),創立竹林寺,成為唐代著名凈土道場。明代又有衤朱宏真可、憨山德清以及月潭倡導禪凈一致,歸心凈土。據 民國年間統計,當時五臺的凈土教徒占全山僧尼人數的百分之九十。

      律宗 早在北魏太和末年(497),法聰律師就在五臺山北臺(今碧山寺)為 眾開講《四分律》,這是中國佛教史上解律之始,弟子道覆曾錄為《四分律疏》。隋代僧人 惠龍精通律學 , 繼法聰律師以后,又在五臺山開講《四分律》。唐時,律宗創始人道宣律師曾至中臺宣講律 學 ,使臺山律學轉變為律宗,五臺山亦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戒壇。唐代大和二年(828),禁止 諸州傳戒之時,天下數百戒壇,僅許五臺山、洛陽二處戒壇保留,足見五臺山戒壇在當時地 位之高。以后,五臺山律宗延綿不絕,代不乏人,出了不少著名律師。如元代圓光法聞律師 曾隱居臺山6年,研讀《大藏經》。至明代,雖然“談經者多,弘律者少”(《清涼山志》) ,但五臺山律宗還相當盛行。宗林律師為弘治年間登壇大戒主,曾任五臺山提督,對五臺 山 律宗有著很大的影響,他整頓綱紀,為五臺山僧風的純正做了杰出的貢獻。被人稱為“中興 律祖”的古心如馨律師為懇求戒法,三逾寒暑,徒步跋涉來到五臺山,于此悟通大小乘律后 ,返回南京興建古林寺律宗道場。弟子寂光曾于萬歷年中在五臺山起皇壇傳戒,中興南山律 宗。弟子遠清自幼出家五臺山,從如馨律師學律后,又返回五臺山,精研律部,傳戒授法 , 遂使五臺山法戒大盛。

      禪宗 早在隋時五臺山解脫和尚就習禪,作佛光觀。唐時五臺山有北宗神 秀系的巨方禪師,荷澤神會系的神英禪師,南岳懷讓、馬祖道一系的智通禪師、趙州從諗、 木叉和尚、隱峰禪 師,雪峰系的孚上座,溈仰宗的無著禪師等于此修習弘傳禪宗。五代時有五臺山真容院匡嗣 禪師弘揚禪法。金代有鐵勤寺慧洪禪師精進不懈,勤修禪業。元時有臨濟一代宗師海云印簡 在五臺山弘法,清涼高僧真覺大師就曾從印簡咨決心要,印簡為五臺山禪學的延續作了巨大 貢獻,時人稱為中興臨濟名匠。元明清時期,禪宗在五臺山居于主要地位,明時有碧峰禪師 ,明太祖曾為他在五臺山敕建了普光寺;孤月禪師在成化年間在五臺山華嚴谷建普濟寺,后 終于本寺,且有《清涼語錄》行世,另外還有大巍、寶印、無邊諸禪師在五臺山參究禪機, 弘揚佛法。禪宗自創宗以來,一直是五臺山佛教中的一大派系,據1956年統計,全山445名 僧人中,有禪僧163人。1983年統計,全山116名僧尼中,有禪宗僧人74人。

      密宗 五臺山密宗始興于唐。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印度僧人佛陀波利 把他譯的《佛頂 尊圣陀羅尼經》置于臺山諸寺,標志著密宗開始傳入。大歷五年(770),密宗大師不空派弟 子含光、行滿至五臺山修金閣、玉華二寺,七月,不空也至五臺山修功德,且令金閣、玉華 、清涼、法華四寺轉《仁王護國經》等,為國行道。密宗開始在五臺山建有自己的傳教基地 ,并開展佛事活動。元代諸帝特別信奉密教。至元初年,曾詔國師膽巴居于壽寧寺。國師阿 麻剌室利在臺山建立了大善法藏寺。明永樂元年(1403),曾迎哈立麻至京,明成祖令其統領 天下釋教,后又遣使送至五臺山大顯通寺居住。明成祖還于永樂十二年(1414)迎請黃教祖師 釋迦也失至京,尊為國師,次年敕住五臺山。從此五臺山就成了內陸黃教盛行之區。清代更 加尊奉喇嘛教,順治年間就派喇嘛住于五臺山,并特命阿王老藏住持五臺山真容院,督理番 漢僧眾。還有老藏丹貝住于羅目侯寺,執 掌五臺山政教大權。章嘉呼圖克圖亦住于五臺山,影響及聲望很大,使藏傳佛教在五臺山達 到極盛的地步。1956年,據統計有密宗僧人217人。1983年有密宗僧人19人。可見密宗在五 臺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宗派。

      唯識宗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和永隆元年(680),唯識宗創始人之一,玄 奘大師的高足窺 基就兩次入五臺山,弘揚唯識宗旨,并于中臺頂建了唯識宗道場。宋金時有清涼寺成覺及其 弟子善慧、佛光寺日木公等唯識諸大賢。元 代尚有弘教慧印大師繼續在萬圣佑國寺弘傳唯識宗旨。

      天臺宗 在唐代,五臺山天臺學也十分興盛,有天臺名僧志遠法師弘傳此 宗教旨。志遠曾 居五臺山大華嚴寺40年之久,講述天臺圓頓之旨,修行法華三昧,并著有《法華疏》10卷、 《玄門》10卷、《止觀釋義》10卷等。他志行高潔,聲名遠播。日僧圓仁曾來五臺山從志遠 法師學習天臺教義。五代時的光嶼法師,宋代的慧悟法師都繼志遠法師之后,繼續弘傳天臺 教旨,使五臺山天臺宗得以延續。

      摩法宗 為五臺山獨有的宗派。相傳東漢時摩騰、竺法蘭禮五臺山后,隋 唐僧人仰慕其法 ,故創摩法宗,后融于華嚴宗。清時再度出現。民國年間,同禪宗、凈土宗并列弘傳。據19 56年統計,五臺山有摩法宗僧人39人。1983年時,仍有14人。

      在五臺山這塊佛國凈土上,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臺 山形成漢藏佛教兩大體系匯合、青廟黃廟并存、顯教密教競傳的獨特格局。五臺山佛山圣水 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除以上所列外,在現代尚有一代名僧能海上人。他精研佛法,顯 密兼通,曾在五臺山清涼橋,復修吉祥寺律院,開辟弘密道場。能海法師學修并重,著譯甚 豐,被佛界僧眾尊為四川文殊、第三法王,建國后曾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 代表,并出訪印度,參加亞洲和平會議。能海法師于1967年圓寂于五臺山碧山寺。中國當代 名尼通愿法師,駐錫臺山30年,弘法利生,苦心清修,精研戒律,志行高潔,海內外善信同 仁,共仰尼師風范,共同推舉其為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通愿 尼師于1991年3月圓寂后,在五臺山如法荼毗,并設供養道場。

    3、五臺山佛教文物及藝術
      五臺山文物薈萃,珍品匯集,是我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
      五臺山現有各種寺廟50余座,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座,定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的有20余座。南禪寺大佛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均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南禪 寺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殿身面寬進深各3間,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屋頂平緩,出檐 深遠,殿脊高聳。殿周圍由12根大柱支撐,柱體粗壯結實,柱頭使用斗拱,拱頭券剎都為5 瓣,每瓣都向內幽頁約3厘米,為我國木構建筑中的孤例。 佛光寺東大殿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面寬7間,進深4間,單檐四阿頂,斗拱肥碩雄 健,屋檐深遠翼出,鉚榫嚴實牢固,舉折甚為平緩,梁枋嵌削規整,結構精巧,氣勢壯觀, 為我國唐代木構建筑中的杰作。顯通寺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寺廟,有 殿堂樓房400余間,布局整肅嚴謹,闊暢宏大。建筑多帶宮廷建筑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筑 的 典型。寺內有明建無量殿,全部磚砌,沒有梁柱,又稱無梁殿,為我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 杰作。寺中又有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 為一室,四角四柱,內供文殊銅像,四壁鑄佛像萬尊。與顯通寺并稱為五大禪林的還有塔院 寺、菩薩頂、殊象寺、羅目侯寺。塔院寺 內大白塔,通體高達75.3米,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據說是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的 。塔身形如藻瓶,塔剎、露盤、寶珠均為銅鑄,露盤及塔腰懸風鐸252枚,為我國塔式建筑 中的珍品,如今已成為五臺山佛地的標志。菩薩頂在鷲峰之上,門前有石階108級,大殿用 三彩琉璃蓋成,金碧輝煌。殊象寺所供文殊駕狻猊塑像,高達9.3米,如出神工;又有明代 懸塑五百羅漢像,如同倒嵌的縷空大浮雕,手法新穎。羅目侯寺門前有一對唐代石雕臥獅,后殿內有木蓮花一朵,高達丈余,轉動機 械時,蓮瓣漸開,荷蒂中的四方佛徐徐現出,這就是著名的“開花現佛”。南山寺、佑國寺 和龍泉寺的建筑特點是將木結構和石雕、磚雕、浮雕及彩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美 的建筑整體。

      五臺山的木結構古建筑,歷史沿革性強,建筑宏偉,細部精巧,樣式繁多,手法典型。在 五臺山,從唐以后,宋、遼、金、元、明、清,直到民國年間,均留下了典型的建筑物。唐 代建筑莊嚴樸實,宋代建筑柔和絢麗,遼金建筑大膽減柱,元代建筑粗獷自然,明代建筑規 矩謹嚴,清代建筑豪華精巧,民國時期的建筑細膩繁雜。五臺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 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國古代建筑史。

      五臺山除佛寺建筑外,還有型制多樣的中國佛塔。從北魏到新中國,歷代所建佛塔,在 五 臺山均可以找到實物。從使用材料看,有磚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銅塔、銀塔、鐵塔、 玉塔、水晶塔;從建筑形制看,有穴率堵 波 式塔、密檐式塔、樓閣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組合式塔;從規模上看,大者高75 .3米,直插蒼穹;小者0.05米高,精巧玲瓏;從性 質上看,可分為佛塔和墓塔,佛塔又可分為舍利塔、靈跡塔及一般供奉塔;墓塔也可分為高 僧墓塔與一般性紀念塔。

      在五臺山佛教文物中,還有華嚴經字塔,由白綾和黃綾裱糊而成,寬2米,長6米,上寫華 嚴 經80卷,計字600043個,由字跡拼成一座7級浮屠圖案。遠看,飛檐懸鈴,儼然工筆畫就; 近看,一筆一劃全是由蠅頭小楷組成,多一字無放處,少一字不成塔,經畢塔成,渾然一體 。字塔系清代康熙年間,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心花費12年時間“沐浴焚香書成”。這是一件極 為珍貴的文物珍品和藝術珍品。此外還有乾隆皇帝的御筆真跡;鄭板橋的蘭竹刻畫;明代丁 云鵬畫于菩提葉上的十八羅漢圖;清代國畫《五臺山圖》;清代竹禪和尚以舌寫就的“心地 未容一念雜,話頭常復六時精”條幅等。五臺山目前寺內寺外保存下來的鐘、鼓、缽、碑、 碣、幢、匾、牌、聯,無一不是珍貴的文物。

      在中國音樂文化里,五臺山佛教音樂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五臺山佛教音樂是隨著佛教 的傳入興盛起來的。原有的印度梵樂佛曲、唄贊轉讀,汲取中國唐宋曲牌、元代雜劇散曲以 及民歌、民間器樂等音樂養分,便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寺廟音樂。寺廟音樂在國內 分南北兩個系統,北方又分東西兩路流派。五臺山佛教音樂屬北方系統,但獨立于東西兩路 之外,自成體系,曲調古雅,內分青廟與黃廟兩個派別。青廟講究“入法”,即規矩,風格 幽雅、靜謐;黃廟要求不甚嚴格,曲調明朗,更富有民間色彩。1958年,五臺山青黃兩廟的 18位僧人,組成樂隊,赴省城太原演奏廟堂音樂,榮獲嘉獎。1989年3月五臺山佛樂團首次 抵達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樂,引起轟動,反響很大。

     

      三、歷代帝王與五臺山佛教
      東晉名僧道安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從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史來看,帝王的 崇建是五臺山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認為佛 教有助于王政,在境內大興佛教,于五臺山始建了大孚靈鷲寺、佛興寺、清涼寺等寺廟,且 歲時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臺山佛教興起。北齊諸帝亦傾心信佛,大起佛寺,五臺山建寺 2百余所,并割8州之稅,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滅佛,五臺山方寺塔悉毀,僧人散之。

      隋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臺。開皇元年(581),文 帝即詔令五頂各置寺一所。大業二年(606)隋煬帝改驢夷縣為五臺縣,縣以山名,可見五臺 山在當時的影響。唐代,從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 光五 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于百辟歸崇,殊邦赍供,不可悉記矣,”(《清涼山》)。唐太 宗就認為五臺山是文殊所居,“實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顯慶元年(656) 十月,詔有司,五臺等圣道場地僧寺,不得稅斂,奠定五臺山佛教興盛的經濟基礎。龍朔年 間(661—663),曾“敕西京會昌寺沙門會賾共內侍掌扇張行弘等往清涼山檢尋圣跡”(《古 清涼卷》),繪制了五臺山文殊化現圖,使“清涼圣跡,益聽京畿;文殊寶化,昭揚道路”( 同上)。睿宗朝,亦按照常例,給五臺山每年敕送衣缽、香花等。玄宗朝重修清涼寺。肅宗 曾詔五岳并五臺各建寺一區。代宗時,吐蕃兵陷京師,郭子儀兵至解圍,敗吐蕃,代宗以 為 是五臺山文殊菩薩助之力,便不惜耗費巨資,令修五臺文殊殿,造丈六鍍金文殊像,供于 五臺山。并支持不空三藏于五臺山修建金閣寺、玉華寺等。德宗時,曾詔五臺山竹林寺凈土 四祖法照入宮,教授宮人五會念佛;詔大華嚴寺澄觀法師至長安,并賜“清涼國師”之號。 唐武宗會昌滅佛,五臺山佛教又遭到嚴重打擊,寺廟毀壞,僧眾解散。宣宗即位后,于大中 二年(848)正月敕曰:“五臺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見存者,使令修飾。每寺度 僧五十人”(《唐會要》卷48)。《廣清涼傳》也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臺諸寺, 度五千僧。”可見,會昌后趨于式微的五臺山佛教經唐宣宗的扶持,很快便得到恢復和發展 。

      入宋以來,從“太宗至仁宗,三代圣主,眷想靈峰,流光五頂,天書玉札,凡三百八十軸 。恢隆佛化,照耀林藪。清涼之興,于時為盛”(《清涼山志》)。北宋諸帝崇奉佛教,在唐 宣宗興佛的基礎上,又使五臺山佛教得以發展和興盛。太宗敕建太平興國寺,詔令“五臺深 林大谷,禪侶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并重 修五臺 10寺。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曾敕五臺真容院,建重閣,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

      元興,崇尚佛教。元世祖敬僧禮佛,修葺五臺山12佛剎。成宗為皇太后建寺于五臺山, 并于元貞二年(1296)至五臺山,瞻禮文殊,禮重五臺山華嚴菩薩正順法師,并敕建萬圣佑國 寺。武宗時亦大規模建寺于五臺山,禮重五臺山真覺大師,授以僧統之職。仁宗時置五臺寺 濟民局,并“敕五臺靈鷲寺置鐵冶提舉司”,開采鐵礦。英宗也曾于至治二年(1322),至五 臺山朝山拜佛。泰定帝敕建五臺山殊樣寺,賜田三百頃。文宗也多次遣使至五臺山作佛事, 祈福安民。

      明代諸帝為了祈福延祚,鞏固邊防,吸取前朝經驗,尊奉佛教,尤其崇奉五臺山佛教。太 祖幼出佛門,自然崇佛敬僧,曾對五臺山璧峰禪師優加禮遇。明成祖于永樂元年(1403),就 迎請哈里麻,后賜鑾輿、旌幢、傘蓋之儀,遣使送往五臺山,并為其重修顯通寺和大白塔。 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于永樂十三年(1415)至五臺山朝圣,成祖曾幾次致書慰問 ,并敕賜袈裟禪衣、鍍金蓮座等。明英宗敕造《大藏經》5藏,安于5座臺頂。憲宗于成化十 七年(1481),造丈六鍍金文殊像及畫像百軸、香金5百兩、布帛千尺,念珠萬串,敕賜五臺 山文殊寺。正德二年(1507),武帝“敕建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兼圣諭護持”(《清涼山志 》)。又于中臺頂建寺,賜額演教寺。神宗受到慈圣皇太后的影響,十分崇佛。萬歷年間, 敕建大塔院寺并舍利寶塔;于獅子窩修建洪福萬壽藏經樓閣;于龍泉寺復建萬圣閣;敕建圣 光永明寺(即顯通寺)。神宗還多次于五臺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法會,使五臺山佛教盛極一時。

      清朝10代帝王,大多信佛,且特別崇奉喇嘛教。從始至終,推行一套“以黃教綏柔蒙古” 的策略,所以對五臺山藏傳佛教也給予特殊的禮遇。順治十年(1659),就令阿王老藏卓錫五 臺山,總理番漢經典。次年,又令老藏丹貝為清涼山住持,修葺菩薩頂等寺。康熙皇帝曾5 次朝臺。康熙二十二年(1683),第一次朝臺,敕賜阿王老藏為“清涼老人”,且賜龍袍、貂 座、靴衣、香銀等物,還命老藏丹貝重修五頂寺宇。次年,菩薩頂大殿改覆琉璃黃瓦,并“ 于 菩薩頂設立永鎮把總一員,馬兵10員,步兵30名,護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臺 山佛教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以后,菩薩頂成為欽命管理五臺山喇嘛事務掌印札薩克大喇嘛 的居處,前后共駐錫過19任札薩克大喇嘛。同時,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朝廷還讓統轄內蒙古 、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五臺山鎮海寺。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臺山,敕賜 梵文藏經兩部、匾額55塊、作詩15首、碑文20余道,修葺寺院20余座,做各種道場8次。乾 隆皇帝也曾巡幸五臺山6次,修葺演教、望海、法雷、普濟、靈應、顯通、殊像、碧山、鎮 海 等20余寺,御制碑文8篇,題匾45塊。雍正、嘉慶也來過五臺山。以后,國勢日衰,清室 再 未朝臺。但在光緒九年(1883),還重建了大萬圣佑國寺,稱為極樂寺。慈禧太后還御書了“ 真如自在“四字,賜予普濟和尚,如今還存于南山寺。

      四、五臺山的三教融合
      五臺山文化是三晉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晉文化又是華夏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帶一直居于正統地位。所以在五臺山 文化中,儒家產生于自然經濟基礎上、宗法社會里的尊君孝親的等級觀念、安貧樂道的生命 意識,不偏不倚、取法于中的處世哲學等思想,是占據相當大的比重的。加之五臺山這 種“封閉式的大陸環境“(五峰、四土垂、四關、四門的限定)的自然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小農經濟,都為儒家思想的擴張 準 備了適宜的土壤。中原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的仁愛二字為起點的,五臺山傳播的佛教,也是以 慈悲為懷,也是植于仁愛的。在探求人性、止于至善、美化人生、安和社會方面,儒佛是一 致的。所以五臺山佛教在發展過程中,與本土儒家思想觀念的交融影響,是母庸置疑的,也 是無須贅述的。這從五臺山寺院尚存的三百余幅壁畫上,所宣傳的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等內容,即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在五臺山的活動時間,要早于佛教。《古清涼傳》載, 晉永嘉三年(309),“雁門郡竹俊 人縣百余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步驅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 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這說明東晉時代,道教在五臺 山地區已經廣泛流傳,神仙觀念也已普遍存在。《仙經》云:“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 ,仙人居之。”紫府在道教中即為神仙所居之處。唐代地理學著作《括地志》也載,五臺山 “其山層盤秀峙,曲徑縈紆,靈岳神山奚,非薄俗可棲。止 者悉是棲禪之士,思玄之流。”這些記載,都說明五臺山曾有過道教人士在此活動。北齊時 ,五臺山佛寺林立,慧祥在《古清涼傳》中說:“據此而詳,則仙居靈貺,故觸地而繁也。 ”從中透射出五臺山佛道的微妙關系。

      其實,翻開《清涼山志》,道教蹤跡隨處可見,可知五臺山并非單一的佛教圣地。現在 五臺山許多山名地名,都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仙花山,南臺之山名。“南臺之麓,仙人之 居。”昔人李環洲詩曰:“尋真到此聊經宿,莫謂丹成便浪猜。”。薩土垂崖,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飲露。”父母 逼之,女投崖,“未墜而飛”。梵仙山,昔有五百仙人于此“餌菊成道”。其中食菊飲露, 得道飛升,正是道教典型的修煉方式和成仙模式。昔人覺玄有詩描述此“山頭紫氣日長浮, 上有仙人汗漫游。餌菊換教風骨異,白云影里去悠悠。”此外還有九女泉,相傳有九仙女于 此浣衣。紫霞谷,明讓詠此曰:“云棲道者談經后,散落天花遍九垓。”仙人庵,覺玄詠此 曰:“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氣清。袖拂天風騎鶴去,至今傳說有庵名”。這些記載 都反映出在五臺山早期歷史中,道教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至于道教有哪些教派及著名道士 在五臺山地區活動過,目前由于史料闕如,已不可考。但從一些地名及寺碑資料還可推知一 些。五臺山現有一處地名叫樓觀谷。樓觀為道教派別之一。樓觀,地名,故址在今陜西省 周 至縣,曹魏時即有道士活動于此,北魏時,形成很有影響的派別。北朝道士多止于樓觀,為 道法重鎮。元代并入全真道。樓觀谷,《清涼山志》未釋其名,可見并非來自佛教,很可能 是來源于道教樓觀派。

      在五臺山高僧中倡導佛道融合。三教會宗的首先應推曇鸞。北魏高僧曇鸞,早年出家于 五 臺山佛興寺,后因欲注解《大集經》未成染疾,遂發愿求取長生不死之法,便往茅山從南朝 道士陶弘景學習神仙方術,并得《仙經》10卷而歸。曇鸞著述甚豐,除《往生論注解》、《 安樂凈土義》、《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之外,還有《調氣方》、《服氣要訣》、《療百病 雜丸方》、《論氣治療方》等,后列之書明顯屬于道教氣功方術一類,具有濃郁的道家氣息 。對于佛道交融,也許曇鸞本人并無意于此,但歷史卻使他既是凈土宗祖師,又對道教頗 有 研究。與曇鸞不同,曾居臺山8年的明代高僧德清,則明確主張三教融合。創建不僅精研三 藏,力倡禪凈合一,而且還深諳儒道經典,其代表著作有:《華嚴經綱要》、《金剛經決疑 》、《觀楞伽經記》、《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觀老莊影響說》、《莊子內篇注》 、《大學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等。他說:“嘗言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 ”(《憨山老人夢游全集》卷39)。這一思想對五臺山佛教影響甚大。

      五臺山道教建筑目前有玄真寺。寺內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載:“玄真神洞歲積久,漢唐開 基古傳流。惟恐年遠有坍塌,元明及清幾重修。”據傳,玄真寺原為道家之地,后方為佛家 所 占。大殿東面有石洞兩個,名玄真洞和大仙洞。此外還有明陽觀、廣陽觀。元好問游歷五臺 山時,曾作《明陽觀記》一篇。

      明崇禎年間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八卦教傳入五臺山,清代繼傳于金閣寺普濟和尚,改名為九 宮道,以后南山寺和尚李林洞任九宮道總領,以南山寺為基地,在東北、山西、河北一帶傳 教。這樣,在五臺山后期佛教史上,呈現出的是,在佛教內部,諸宗融合,禪凈合一;外部 則 是佛教與儒、道、民間宗教的合流,道家供奉的神仙、民間信仰的神靈,統統被納入佛教寺 廟信仰系統。道教把神仙住處稱為36洞天,72福地,南山寺巨大影壁上,至今保存 有“洞天福地”的石刻。在佛寺里,不斷出現道教殿堂。如清代重建的金閣寺殿堂中,專門 建有玉皇殿、三皇殿、圣母殿、閻羅殿等。民國年間,普化寺興建了玉皇閣,故普化寺又稱 為玉皇廟、帝釋宮。北院中專門興建了呂祖廟,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尊勝寺也修建了三 皇三圣殿。南山寺善德堂供奉三皇五帝、八洞神仙。在萬佛閣中,專門建筑了龍王廟,把龍 王當作佛教護法神供奉起來。供奉護法神的關帝廟則隨處可見。如靈境寺關帝廟的一付對聯 “義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就典型反映了儒家忠孝節義的人格精神。另外,在 黛螺頂龍棚北半間的墻上,直到民國二十二年時,尚有一幅古色古香的“張果老騎驢過橋 圖”。佑國寺1483幅石雕中有青龍播雨、天女散花、蘇武牧羊、負荊讀書、吹簫引鳳、三 星高照等反映各派各教思想的畫面。五臺山寺廟壁畫反映這方面的內容更為典型。如公主寺 的 壁畫中有佛、菩薩、道教神仙、天地日月、四海龍王、山神土地,閻羅判官、帝王后妃、農 工士兵等,整個畫面陣容整齊,是天宮地獄、佛道各路神仙的大聚會,是五臺山三教合一的 歷史見證。

      五、五臺山與古印度朝鮮日本佛教
      唐代詩人劉禹錫《唐故衡岳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中 謂“北方之人銳以武,振武莫若示現,故言神道者宗清涼山。”《大唐潤川句容縣大泉寺新 三門記》中亦謂:“今天下學佛道者,多宗旨于五臺,靈圣蹤跡,往往而在,如吾黨之于 丘門也。”這些記載反映了五臺山的深廣影響,其聲譽之所被,遠及海內海外。五臺山與外 國佛教發生直接交流關系始自于唐初,主要國家有古印度(包括師子國)、朝鮮和日本。

      首先到五臺山巡禮圣跡的是新羅僧人。唐貞觀十二年(638),新羅僧慈藏率弟子僧實等10 余人入華求法,首先參拜了五臺山圣跡,于文殊大圣像前禱祈冥感,夢像摩頂授梵偈, 并得 異僧所給之袈裟、舍利等。繼此之后,至五臺山巡禮的朝鮮僧人有:朗智(與元曉同時)“嘗 乘云往中國之清涼山,隨眾聽講,俄傾而還”(《三國遺事》);崇濟,于唐貞觀間(627—64 9)入唐受業于善導三藏,然后入五臺山,感文殊菩薩現身授五戒(《三國遺事》);慧超,于 唐建中元年(780)四月十五日帶著參譯的經本赴五臺山,住乾元菩提寺,至五月五日開始動 筆記述譯經中的秘聞佚事,同時寫了《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 竟讓,于光化二年(899)入唐求法,先至谷山謁道緣和尚,問石霜宗旨,歷游江南 河北,然后巡禮五臺。此外,登州赤山新羅法華院僧圣林亦曾至五臺山巡禮;高麗僧慧月于 元代間本擬巡禮五臺,途經大都云居山,輒止,并化緣修補石經。智泉、慧勤等也都游參過 五臺山。

      印度和師子國僧人前來五臺山巡禮的亦有不少。唐乾封二年(667),師子國僧釋迦密多羅 至五 臺山,由高宗敕使翻譯陪同;儀鳳元年(676)和四年,北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兩次朝臺, 事已見前;開元年間(713、741),梵僧菩提仙那朝臺,瞻禮圣跡;貞元十年(794),為佛典 翻譯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北印度僧人般若三藏巡禮五臺;貞元十二年(796),西域烏荼國王 與 僧人純陀等朝禮五臺,其中,純陀受不空三藏的委托,監造金閣寺;宋代,佛經翻譯家天息 災、法天、施護朝禮五臺;金代,北印度僧人呼哈羅悉利帶弟子三摩邪悉利等7人禮臺,北 印度高僧蘇陀及其弟子佛陀室利亦朝臺,住此達17年之久,后寂于靈鷲寺,譜寫了中印佛教 文化交流史上的新一頁。明代,先后有印僧釋迦也失、具生吉祥和尼泊爾僧室利沙朝禮五臺 ,其中前者住于顯通寺。清咸豐年間(1851—1861),五臺山僧人源修去印度禮圣取經,學習 佛法大意,后返五臺,于五頂各造石室,潛心靜修,在五臺山佛教史上留下了新的篇章。

      與五臺山關系密切的還有日本。最早入山的日僧是靈仙三藏。他是參加唐代譯經事業的 唯一日僧。820年至五臺山,七年后圓寂于五臺山靈境寺。日本佛教史上“入唐八家”之一 的圓仁,于開成五年(840)至五臺山巡禮五十天,曾向志遠法師求法,并帶回經籍三十四部 。返日后,著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一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唐代社會史的珍貴史料 ,此書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記》,同被稱為東方三大游記 。惠萼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三次來到五臺山求法巡禮。會昌四年(844),他第二次禮臺 ,將日本桔皇后親手制作的寶幡、鏡奩和銹文袈裟等送來五臺山供奉文殊菩薩。咸通三年 (8 62),他第三次來禮臺,并請得一尊木雕觀音像,返國途中,至普陀山,船為風浪所阻,遂 將觀音像安置普陀山供養,時人稱為“不肯去觀音。”普陀山由此發展成為佛教名山。宋 代 入臺的日本僧人有大周然 、成尋以及成算、祚一、 嘉因、寂昭、賴緣等。大周然歸國后曾奏請天皇把 愛巖山改名為五臺山大清涼寺,后來成算在京都嵯峨山仿照五臺山清涼寺建成了一座清涼寺 。成尋著有《參天臺五臺山記》一書,是研究我國佛教史和宋代社會史的珍貴文獻。

      五臺山,作為東方佛教圣地,是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基地。它自尊自得,熱情好客,贏得 了國際友人的尊重景慕。近年來,五臺山接待了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區 的佛教代表團、進香團、朝圣團、拜山團等佛教團體一千五百余人。五臺山佛教的對外友好 往來,促進了國際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 我國的對外開放,五臺山佛教圣地必將為新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為中外文化交 流史譜寫更為輝煌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丝|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不卡| 爱情岛亚洲AV永久入口首页 |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老王亚洲AV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高清|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同桌上课脱裙子让我帮他自慰|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0| 男女动态无遮挡动态图|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高潮喷水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自拍|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 亚洲av日韩av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