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的思想反映的是平衡,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中醫正是運用了這樣一種精神來構建它的理論體系的。
陰陽平衡之道 氣分陰陽。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陰陽失調的話,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陰陽理論,是中醫最根本的理論。那么它在中醫里面又是怎樣來運用的呢? 我們來看《黃帝內經》的解釋。《黃帝內經》是漢代的一部醫學著作,是中醫理論全面確立的標志。它的主要內容是黃帝跟他的國師岐伯的對話,因此現在中醫有時候也被稱為岐黃之學。《黃帝內經》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叫做《素問》,一部分叫做《靈樞》。《素問》主要是從陰陽五行的理論來說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療疾病的方法;《靈樞》則提出經絡學說,成為以后針灸治療的依據。 《素問》認為,人身的陰陽跟天地的陰陽,是完全相一致的。因此它用陰陽來分析人生理上各種各樣的問題。 它首先拿陰陽的理論來歸納人體臟腑組織的屬性,把人的內臟分成臟和腑兩大類。 臟就是指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腑是指六腑,包括膽、清代寫刻本《黃帝內經?靈樞經》的品格的 品 格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六個部位。 臟和腑是如何區分的呢?臟是指胸腔、腹腔中那些內部組織比較充實并且具有儲存和分泌功能的一些器官。我們看心、肝、脾、肺、腎,它們都具有這樣一種結構特點。而腑主要是指腹腔中那些中空的、有管道的器官,如胃,大腸,小腸,膀胱等,它們都有一個傳導和化解吸收進來的各種東西的功能。 五臟六腑有陰陽不同的屬性。五臟是陰,六腑是陽,五臟跟六腑是陰陽配合的,因此就可以用陰陽來分析人的病理變化。比如說,如果陰太盛的話,陽就要病了;陽太盛的話,陰就要病了。陽盛表現為一種熱,陰盛表現為一種寒。 之后又用陰陽理論來診斷病癥的屬性,看是屬于寒癥還是熱癥。診斷了病癥以后,就要進行治療,治療也首先要分清陰陽,以確定治療的方向。如果是寒癥,那當然就要用熱來加以補充。寒就是陰寒,陰寒就用陽補。如果是熱癥,就要用陰來補。總之,陽病要治陰,陰病要治陽。 這種陰陽理論,實際上就是利用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規律來判斷和分析人的生理狀況、病理狀況,然后進行相應的治療。也就是說,它的特點是看到事物之間實際上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地方過了,另一個地方就會衰弱。 所以中醫的治病原則,就是要維持陰陽的平衡。要維持陰陽的平衡,首先就要辨明陰陽的消長,看什么原因造成了陽的過盛,或者反過來,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陰的過盛。 中醫的陰陽理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一個最基本的運用。而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我們講過,也可以倒過來講,叫庸中,即用中。 為什么要用中呢?因為中就是維持事物的平衡。如果事物失去了平衡,那么就會產生偏差,所以平衡就是一個適度,既不過,也沒有不及。我們吃東西吃得過飽了,就會有問題;吃得不夠,也會有問題。不管是過飽也好,饑餓也好,都會使身體不適。所以中醫認為一切疾病都來自于陰陽的失衡,也就是說失了中道。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并不能簡單地說是指中國的醫學,實際上它更是一種中道的醫學,“中醫者,中道之醫也”。 中醫就是吸納了中道的理論,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之上的。有人說中醫不科學,但它的理論基礎卻是最科學的——它是符合現在辯證法的原則的。 陰陽理論,就好像辯證法講的對立統一,既要講平衡、統一,又要講矛盾、斗爭。之所以要平衡,就是因為有沖突。陰陽如果沒有沖突,那為什么還要講平衡呢?根本沒有必要。 一個人的身體中,由于內傷和外感,陰陽也就不斷地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有些外感是無法避免的,比如氣候的變化,所以我們要注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從而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這樣才能保持自己身體的健康。 《素問》里就講到了這一點。《素問》開篇第一章,黃帝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古代的人活到100歲,身體和動作都還是非常敏捷,可現在的人年齡剛剛半百的時候,動作就不靈活了,這是怎么回事?岐伯就告訴他說那是因為上古之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這三句話是非常重要的。“食飲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這個節制不是說不吃,而是要適當,不暴飲暴食,也不忍饑挨餓,這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就是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不妄作勞”,就是不沒事找事做。其實這都是很普通的話,但養生就是靠這個。 岐伯說上古之人正因為這樣,才保持了他們形神的完備,所以能夠“終其天年”。而現在的人呢?他認為現在的人已經沒有辦法保持這樣一種有節制的平靜的生活了。他們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其結果當然就是“竭其精,散其真”,才50歲,身體就非常衰弱了。 《素問》用古人和今人的比較告訴我們,人要想身體健康,就必須要懂得保持一種平衡,要有節有常。而中醫陰陽理論的核心也就在于維持人各個方面的平衡,以達到一種安定和諧的狀態。 五行生克之學
中醫里面還有一個最基礎的理論,就是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理論,就是把天地萬物,歸納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而且認為這五大類物質之間有一種相生相克的關系。 譬如說,如果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排列的話,它們之間就是“比相生、間相克”的關系。即相鄰的相生,相隔的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相生。而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這是相克。 中醫也運用了這個理論去分析人體臟器之間的關系,而且治療的時候還運用這種相生相克的關系,來確定從哪個方向入手。 在五臟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肝能夠制約脾,因為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而脾和肺之間又有一個滋生的關系,因為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但肺又能夠制約肝,因為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里面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循環的關系。肝制約脾,脾滋生肺,肺又制約肝。 在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環關系治療肝脾胃病的時候,就要根據這樣的制約關系。比如一個人肺有病,醫生不一定直接治肺,他如果能把脾胃調好的話,肺病自然也會好。 中醫非常注意脾胃,脾胃虛弱也可以說是萬病之根,萬病都可以來源于脾胃。之所以提出飲食有節,就是因為飲食直接影響到脾胃的健康與否。 這是五行里相生相克的關系,五行還有相乘相侮的關系。所謂相乘相侮,“乘”有乘虛而入的意思,“侮”有恃強凌弱的意思。 比如說在五行關系里,肝是木,心是火,木生火,所以又稱肝是母,心是子。那么如果一個人的心火非常之盛,就有可能是因為他的肝不好,所以才造成心火的旺盛。這種關系,就叫做母病及子。 所以這個時候,看心火旺盛該治什么,不是治心,是治肝。這就是五行的具體應用。 這是母病及子,反過來的情況就是子病及母。比如說,脾和肺的關系,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是母,肺是子。當肺氣非常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影響脾的功能。那么按照關系來講,這就是子病累及母。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體現了五行學說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人作為一個生命體來講,是一個整體,其五臟六腑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一個一個孤立存在的。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整體的辯證思維。 所以中國古代講“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中醫的中也就體現在治人上,而不是單純地治病。也就是說中醫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理的,而不是僅僅治局部的病。 整體的醫學 中醫這種局部反映整體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說現在非常風行的足療,它實際上就是腳底按摩。中醫認為腳底雖然只是人的一個部分,但它卻能夠反映出全身的狀況來,所以用足療可以醫治各方面的病。清代精寫刻本《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第八篇中醫與中國文化同樣的,還有手,手掌的每一個部分,也都反映了全身各個部位的狀況。 中醫強調的就是整體和局部的這樣一種關系。整體之中的每個部分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 陰陽理論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學說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中醫正是運用了這樣一種求實的精神來構建它的理論體系的。 如果有人認為,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根本就是不科學的,是模糊的,不可實證的,那只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一種非常清晰的,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這樣一種觀念,所以他們就無法認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一種觀念。但不能認同并不代表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如果因此就把這個理論徹底否定了,那也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理論給否定掉了。 所以中醫理論的存亡,實際上也涉及到了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如果能夠把中醫的理論重新確立起來,讓大家認識到中醫理論的合理性——雖然它不一定符合現在所謂的科學概念,但它本身是科學的——那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念,也可以恢復、確立起來。因此,復興中醫,也是復興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