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虞世南尺牘《左腳帖》

虞世南尺牘《左腳帖》
《左腳帖》為虞世南尺牘,又名《朝會帖》、《去月帖》。行書,六行。刻入《淳化閣帖》,書法平正婉和,氣韻亦高。又刻入《大觀帖》、《絳帖》、《汝帖》、《東書堂帖》、《寶賢堂帖》、《聚奎堂帖)等等。
唐代自文宗以下,歷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書體為楷模。虞世南的書法,繼承多于創造,加上虞世南博學卓識,坦誠忠直,故而深得寵幸。太宗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其影響力。虞體筆圓體方,外柔內剛,幾無一點雕飾或火氣,也自成書風,而他的行草書,則幾乎是王羲之行草諸帖的嫡傳。為初唐四大書家之一。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他出身望族生于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從小就過繼給叔父為子,因而取字伯施,生性沉靜,篤志勤學。 虞世南少年時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甚得王書神髓。為了學習書法,他曾把自己關在樓上,業成方才下樓。寫過的廢筆足足裝滿了一大甕。他白天練完字,在入睡前還用手指劃著肚皮或床單,琢磨字的氣勢結體。日子長久,被單也劃穿了。通過刻苦學習,虞世南成了王氏筆法的嫡傳宗師。 虞世南入唐時已是花甲之年,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傳》書寫在屏風上。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寫出來,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為太子,虞世南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請求告老還鄉,太宗不許,遷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辭不受,仍被任命為秘書少監。貞觀六年(633年)升秘書監,掌管圖書著作等事,世稱“虞監”。貞觀八年進封永興縣公。因而史稱“虞永興”。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致仕(退休),官銜為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這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唐文宗下詔陪葬昭陵,追贈禮部尚書,賜謚“文懿”。 他的書法圓融遒逸,外柔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冠劍不可犯之勢。用筆沉粹、典麗,以風骨逆勁著稱書史。他創立的“虞體”流派,剛柔并濟,方圓互用。人們稱頌“虞體”“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劉熙載《書概》說:“永興書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鋒芒而內涵筋骨。”所謂得“右軍之美韻”,是說得于王氏嫡傳;所謂“失其俊邁”,是說他并非純屬“王書”一體,而是自立門戶,獨創新格。與歐陽詢“險勁”一路并稱“歐虞”。 傳世的書跡有石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及行書《積時帖》、《左腳帖》、《汝南公主墓志藁》等。著有《書旨述》、《筆髓論》。編有《北堂書抄》160卷。 《汝南公主墓志》,貞觀十年(636年)書。紙本,行書18行,共222字。縱26.3厘米,橫39.5厘米。此帖書法溫潤圓秀。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云:“見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態種種,有筆外意”,是虞世南晚年的代表作。現藏上海博物館。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原碑立于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6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之事。為虞世南69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宋黃庭堅有詩贊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哪夠。”因此碑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因書法佳妙,致使碑文捶拓過多,未幾即毀。原碑毀后,唐武周長安三年(703年),武后命相王旦重刻,今重刻一石亦不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