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至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至于國,其德乃豐;修至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讀: 第一段,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善于建立自己的基業的人,別人拔也拔不走,搶也搶不去。身后子孫可以永葆這份祖產。老子又在這里畫了一個香甜誘人的餅子,誘人極了。問題是怎么得到呢? 第二段.告訴我們怎樣得到?就是修道進德,使你的恩德,由身及家,由家及鄉,由鄉及國,由國及于天下。這個很像是儒家《大學》中講的修齊治平。大體的程序是一樣的,都是由自身往外推。聽起來還是平淡無奇。但卻不知老子這個修道進德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玄奧之處?答案,就在最后一段。 第三段。這一段中,“觀”字是個關鍵。這個字搞明白了,整段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而我所讀過的各家注解,要么“王顧左右而言他”,對這個實質問題,含糊其辭。也有大膽的,講的卻似是而非:有的認為“觀”就是關照、比較、學習、體察,觀摩學習別人的優點,又好像“推己及人”,又好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類。可是,這樣讀解的話,“以天下觀天下”,就荒唐了,以自己的天下觀察比較別人的天下?問題是,天下只有一個,怎么可能互相比較? 也有的說是不斷地超越自我,在個人的位子上,就關心自己的利益,在家長的位子上,就舍自我,顧大家;在鄉國的位子上,就舍家庭,顧國家;在天子的位子上,就舍家國,顧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這后一種說法,儒家的味道很濃,也許老子的意思和這種觀點并不沖突,但卻感覺沒有道出老子思想的神韻。 下面我來試圖給一個解釋:我以為,破題的思路,還是要從本章第一段去得到感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想象一下當時的,乃至于現代的情況,一個人建立自己的基業,是怎么做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東西,損人利己。這樣的話,也就是把自己和社會對立起來。好像物理學上的“負熵”的概念一樣,不斷地攫取外界的能量,來成就系統內部的有序性。這樣一種對立的態度下,你成就了,別人就損失了,所以你搶別人的,來建立自己的基業,你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那么,別人就隨時對你虎視眈眈。所以,這樣的視角下,人的外在的環境,總是充滿敵意。這樣的話,自己的基業,永遠都處在一種外在威脅的陰影下,你的基業越大,威脅也越大。 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跳出這個怪圈。怎么辦?那就是合作。在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我,這樣自我和外界的環境,就不再是敵對的,而是友好的,相互扶助的。你越是扶助別人,自己得到的支持就越多,自己的基業就越是穩固,就像樹大根深一樣。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在看看這個“觀”字。“觀”,就是一種整體主義的視角,就是一個人的行動,他的事業,必須把他事業施展的外在環境通盤考慮在內,求得一個合作的雙贏的友善環境。“以身觀身”,是就個人來說,一個個體的自我生存,要抱持一種整體主義的態度,不要“寅吃卯糧”、顧前不顧后,從全面從長遠規劃自我;“以家觀家”,如果是在一個家庭中生存,那就要把整個家庭納入自己的考慮,一個規劃,一個行動,要讓大家都得到好處,才會得到全家族的支持,這樣的話,你的事業,也就是全家族的事業,力量自然強大。反之,你要是“以身觀家”的話,那就是把自己和外在的家庭環境對立起來,損人利己了。同理,“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你的行動,對鄉里對整個邦國,有影響,那你考慮你的計劃,就要把整個鄉里、邦國的利益考慮在內,得到鄉里邦國的支持,乃至于天下。你看這樣,一個人的事業,好像一棵樹的成長,樹越大,根越深。你要是完蛋了,不僅人家不會搶你的,反而會呼喚你的再生吶。這不就是達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了么? 其實,毛澤東所提出的著名的“群眾路線”,就是這個道理。每到一個地方,首先發動群眾,怎么發動?除了嘴上說自己是人民子弟兵以外,關鍵就是到處搞土改,一搞土改,就把絕大多數群眾抓住了,讓他們當兵,那是保衛土改的勝利果實,兵員多,士兵的積極主動性高。結果共產黨的軍隊與群眾的關系,就像歌詞上面唱的,“軍民魚水一家親,啊,一家親”,又就好像古希臘神話里面,安泰與大地母親的關系一樣。而毛澤東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則是更加徹底的運用這個思想。 在商戰上,高陽的小說《胡雪巖》中刻畫的胡雪巖,有一個口頭禪,杭州話,叫做“花花轎子人抬人”,一定要給別人找出路,結果就左右逢源。 這里另外要說的是,有的人總講舍己為人,公而忘私。這個不是不好,而是違反人的本性,難以持久,而且也消耗不起。要成就大公,就是要成就大私。成就自我,也是成就他人。在老子這里,兩者是一回事情。這才像是老子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