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關戰役與姚純將軍殉職
出發前他奮筆書下“ 抗戰到底”、“ 還我河山”、“ 精忠報國”等條幅交與家人
1939 年12 月爆發于廣西賓陽縣境內的昆侖關戰役, 是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 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 它其實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 也是老蔣的嫡系“ 中央軍”白崇禧指揮的又一戰例。昆侖關之戰為中國軍隊首次以攻堅戰形式打敗日本“ 鋼軍”的光輝戰例, 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 這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姚純將軍時任三十六軍中將軍長, 擔負昆侖關正面防守任務。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生于公元1894 年, 江西萍鄉北門后埠里桐車嶺人。幼年家境貧寒, 隨父務農, 聰穎超眾。因族中人多不識字, 少有文化, 常受外人欺凌, 痛感讀書識字的緊要, 經族中長輩共同商議, 挑選姚純等3 名子弟,出族中祠堂公款助學, 遂入私塾就讀, 后轉入萍鄉中學堂第二班。
辛亥革命時期, 少年姚純受革命思想影響, 決心投筆從戎, 報效國家, 1912 年毅然離鄉, 考入南京入伍生總隊, 隨后轉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1914 年姚純又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 1916 年秋季以優秀的成績畢業, 分配到江蘇陸軍巡輯隊任見習排長。不久, 接到廣東光復軍總部副官長族兄姚季遜來信, 召他南下, 遂投奔革命, 奔赴廣東孫中山先生麾下, 任滇、粵、桂援贛聯軍重炮隊連長。隨后參加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廣東軍閥陳炯明諸戰役, 以戰功顯赫而升任為贛軍第一混成旅二團二營營長。
北伐戰爭時期, 青年姚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三十七師四團團長, 他集合部隊, 誓師北伐,轉戰江西、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多次與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隊激戰。在中原大戰中, 軍閥部隊集中優勢兵力向革命軍猛烈反撲, 姚純率部堅守陣地, 血戰數日, 終于將敵軍擊潰, 深受上司好評。因屢立戰功, 他先后擢升十四旅旅長,第五師副師長、九十六師師長等職。
在長期的艱苦征戰中, 姚純將軍辛勞過度患染肺病, 于1934年被迫在上海住院治療, 后轉到九江廬山休養。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 國難當頭, 全民奮起, 軍人更是守土有責, 時任三十六軍副軍長的姚純,再也無法安心養病了, 遂中斷休養, 率部從九江出發入川待命。1938 年姚純升任三十六軍中將軍長兼渝南警備司令, 三十六軍除擔任川江三峽防務及拱衛陪都重慶的重任外, 還先后抽調一六七師趙錫光部隊及新二十三師盛逢堯部隊奔赴前線, 參加武漢會戰和湘北會戰, 與日軍浴血奮戰, 殲敵甚眾。在繳獲的日軍文件中有云: “ 如遇新二十三師( 盛逢堯部) 作戰不可輕敵”等字句, 足見將軍治軍有方, 部屬之驍勇善戰。
1939 年冬, 日寇二十一軍安藤利吉部隊, 乘著大風浪的日子,從廣西北海欽州灣偷襲登陸, 隨即分3 路向北推進, 昆侖關危急!南寧危急! 姚純將軍多次請纓馳援廣西, 終獲批準。接到出征命令, 將軍激奮不已, 自思戎馬倥傯20 余年, 抗日報國宿愿今乃得遂,出發前他奮筆書下“ 抗戰到底”、“ 還我河山”、“ 精忠報國” 等條幅交與家人, 然后慷慨率部出征。
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宣布“: 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后一戰” 昆侖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關北中國軍隊為白崇禧的桂林行營指揮, 連同廣西教導隊獨立步兵一一四團, 總兵力約6萬人。接著集結來到的除第五軍之榮譽第一師、新編第二十二師之外, 第五軍裝甲團、騎兵團、炮兵團、工兵團等全部抵達。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的一個軍全員上陣: 蔡廷鍇的第二十六集團軍; 葉肇的第三十七集團軍; 鄧龍光的第三十五集團軍; 以及第五軍所在的第三十八集團軍亦陸續集結到位。該集團軍司令徐庭瑤, 以下第二軍( 軍長李延年) 、第六軍( 軍長甘麗初) 、第九十九軍( 軍長傅仲芳) 、第三十六軍( 軍長姚純) , 連同輔助部隊, 共達30 萬兵力。
固守昆侖關及關南的日本第二十一軍之一部, 轄師團長今村均率領的第五師團, 連同海軍陸戰隊( 軍艦70 余艘) 、空軍( 飛機100 架) 共計約3 萬人。后期補充抵達的近衛師團; 第18 師團之一個旅團; 兵員總數約10 萬人。日軍廣西作戰主力中的第五師團是日本陸軍第一流精銳機械化部隊, 號稱“ 鋼軍”, 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臺兒莊、廣州等戰役, 屢次擔任主攻任務。日軍認為, 切斷這條線路必然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 從而可以立即結束在華戰爭, 完成它對中國的侵略任務。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宣布“: 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后一戰。”
將軍報國之志未酬, 悲憤欲絕, 肺病復發, 在前線一直吐血不止 界首高地位于昆侖關北, 是敵軍最堅固的據點。擔任攻堅任務的是杜聿明調撥給第二○○師指揮之鄭庭笈榮一師第三團。1939 年11 月28 日晚, 該團開始攻擊界首高地, 盡管敵機在頭上掃射、轟炸, 該團士氣旺盛, 不怕犧牲, 頑強進攻。終于在29 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30日, 新編第二十二師鄧軍林團勝利攻克昆侖關。 這是一個漂亮的攻堅戰、殲滅戰, 說全殲第二十一旅團是毫不過分的。中國軍隊抗擊外國侵略軍, 能全殲一個精銳旅團, 基本消滅了它的全部指揮官, 尚無第二例。日軍戰史稱之為“: 通觀中國事變以來全部時期, 這是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規模之大, 戰斗力之強, 行動之迅猛, 在歷次攻勢中少見其匹。”
第五軍本以為可以順利進軍, 一舉收復南寧。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第二十一旅團的剩余部隊、臺灣混成旅團的第一、第二聯隊仍在九塘至八塘間。1940 年1 月1 日中午, 及川支隊數千主力抵達八塘。
第五軍向南寧方向繼續進攻的第一仗, 便在昆侖關至九塘間的441 高地打響。攻打昆侖關時榮一師便攻占了高地北側, 日軍頑強守衛著高地的南側。1 日, 日軍飛機對高地北側狂轟濫炸, 步兵大舉進攻。榮一師守衛高地的一個團加一個營, 僅剩百人, 仍堅守陣地。2 日拂曉, 榮一師舉全部剩余兵力反攻, 激戰一整天, 毫無進展。3 日, 杜聿明調集二○○師主力及新二十二師一部協同榮一師繼續戰斗, 戰況更為慘烈, 雙方死傷很重。入夜, 日軍抵擋不住,敗退九塘。4 日, 榮一師因傷亡慘重, 奉命撤出戰斗, 移師思隴休整。第五師繼續進攻, 而敗退九塘之日軍也奉命于4 日拂曉放棄九塘, 撤至八塘固守, 國軍新編第二十二師進駐九塘。第五軍繼續進攻八塘, 日軍拼死抵抗, 戰至12日紋絲未動。而第五軍經過苦戰之后, 傷亡甚重, 人員疲憊, 已不宜戰斗, 于12 日奉命轉至思隴、黃圩、太守等地休整。攻擊任務移交姚純的第三十六軍接替。
到達廣西后, 三十六軍擔負昆侖關正面防守任務。根據會議決定的新軍事部署, 三十六軍為中路軍, 以甘麗初第六軍為右翼軍, 向三莊嶺方向側擊日軍: 以葉肇第六十六軍為左翼軍, 在甘棠方向阻敵。
姚純將軍指揮部隊與敵軍激戰于昆侖關前。1940 年2 月初, 三十六軍在堅守的昆侖關陣地英勇殺敵, 正欲一舉擊潰敵人, 以遂抗日報國宿愿, 不料此時左路友軍葉肇部隊防線被敵突破, 日軍包抄至我軍陣地后方, 前后夾擊, 向三十六軍陣地發起猛攻。姚純將軍接到報告急憤交加, 當即咯血數口, 仍沉著鎮定, 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竟日。在接到上級撤退命令后, 乃抱病率部突圍, 撤至廣西上林一帶整編待命。將軍報國之志未酬, 悲憤欲絕, 肺病復發, 在前線一直吐血不止。
蔣介石在會上大發雷霆 戰略上和決策上的瞬息萬變讓姚純將軍始所未料。還在日軍剛占領南寧時, 白崇禧即要求立即趁日軍立足未穩, 兵力薄弱, 馬上發動反攻。未獲蔣批準后, 白要求杜聿明向蔣和軍委會提出反攻要求, 杜贊成, 并于1939 年12 月1 日向重慶發出電報。 沒有想到的是, 蔣介石7 日飛抵桂林, 10 日親臨遷江, 與白崇禧、陳誠、張發奎、徐庭瑤等討論下一步作戰計劃。白提議: 乘敵新敗, 援軍未到, 頃到廣西的李延年第二軍、甘麗初第六軍、姚純第三十六軍、傅仲芳第九十九軍會同第五軍等部隊, 發動攻勢, 一舉收復南寧, 蔣剛剛批準了這個計劃。第二天, 正當白崇禧發布命令準備開戰時, 返回柳州的蔣致白一封信, 推翻頭一天會議上的決定。這樣, 白崇禧只好發出改變作戰部署的新命令, 中國軍隊全部進入固守狀態, 日本方面贏得時間從容部署直至發動反攻。那個被蔣介石否定的決策, 是個乘敵空虛迅速進攻的決策, 而現在實施的決策, 則是被動挨打的防守決策。以中國軍隊的實力, 災難已經難免。更為錯誤的是, 2 月1 日,在日軍開始總攻的這天, 蔣介石命令第四戰區長官張發奎接替白崇禧指揮桂南戰役。臨戰易帥, 乃兵家大忌。
昆侖關失守后, 蔣介石于1940 年2 月22 日在柳州召開軍事會議, 檢討戰役失利原因。因國民黨內部派系復雜, 相互傾軋, 有人誣告姚純將軍擅自撤退,對昆侖關失守應負重要責任。蔣介石在會上大發雷霆。姚純抱病參加軍事會議, 身體虛弱, 有口難辯。幸虧隨同參加會議的軍部參謀長郭觫從容鎮靜, 待蔣介石盛怒之后, 將藏于軍帽中的撤退命令取了出來, 雙手呈上, 蔣介石看過, 方才平息。此次會議懲處了一大批將領也是史無前例的。其中“ 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督率不力, 予以降級處分, 由陸軍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 政治部長陳誠指導無方, 給予降級處分, 由陸軍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 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葉肇扣留交軍法處會審?? ”等等。
“ 三十六軍中將軍長姚純抗戰積勞成疾不幸殉職” 柳州會議不久, 姚純將軍回到重慶治病。病情日漸沉重, 仍念念不忘抗日大業, 常常提及待病體痊愈之后, 重率舊部再上抗日前線, 報仇雪恨。然而蒼天不遂人愿, 1940 年5 月, 姚純將軍病情急劇惡化, 并發肺炎, 高燒不退, 昏迷中將軍連呼數聲“ 抗日救國”之后, 咯血而亡, 飲恨長逝, 終年46 歲。當時重慶各報載曰“: 三十六軍中將軍長姚純抗戰積勞成疾不幸殉職。” 姚純將軍逝世以后, 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撥款在重慶舉行公祭, 蔣介石派侍從室主任陳方、竺方明前來吊唁,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送來挽聯“: 英名垂青史, 楚地寄哀思。”國民政府許多軍政要員都送來挽聯、發來唁電。姚純將軍靈柩運回萍鄉后, 由江西省政府在萍鄉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粉碎“ 四人幫”以后, 撥亂反正, 姚純將軍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殉職的歷史事實, 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公正評價, 萍鄉市將他作為重要歷史名人載入文史資料和市志。
姚純將軍率領的部隊為贛軍, 其創建人系二次革命時著名的討袁將領九江武寧人李烈鈞。部隊曾經長期駐扎九江, 軍部設在現在的行署大院所在地, 當時叫校場路友聲里, 甘棠公園山嶺上和九江一中背后嶺上, 當年曾有三十六軍所建牌坊、將士墓地、陣亡將士紀念碑等。七七事變后,姚純將軍率領部隊從九江誓師出發, 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