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白術
關鍵詞: 白術 中草藥圖譜 ![]() 白術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白術為多年生草本,喜氣候溫和涼爽,原野生于海拔1000~1800米的山區丘陵、林地及灌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安徽一帶,但資源已瀕臨絕跡。藥用來源于家種,種植白術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為宜。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后生長兩年收獲。主產浙江新昌、嵊縣、天臺、東陽、于潛,湖南平江、衡陽,安徽歙縣、寧國,江西修水、銅鼓等縣;江蘇、四川、福建、河北、湖北、山東、河南、貴州、陜西、廣東等省也有引種栽培。浙江白術種植歷史悠久,產量最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左右。湖南種植白術的歷史雖然不長但生產發展較快產量約占全國的25%左右僅次于浙江。白術生產在近30多年來,發生過多次大的起落,生產高峰期年收購量是正常年銷售量的2~3倍。白術的年需要量相對穩定,增長幅度不大,生產的起伏變化主要取決于市場價格的高低。同時自然災害和病蟲害也影響白術生產的豐歉。如果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即可做到供求基本平衡。 白術商品呈拳狀團塊形,有不規則的瘤狀突起長3~13厘米,直徑1.5~7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淺而細的縱皺紋。下部兩側膨大,似如意頭,俗稱“云頭”。向上漸細中端肥大光滑者習稱“白術腿”。質量以個大、表面灰黃色、斷面黃白色、質堅實、有油室 (習稱“朱砂點”)、無空心者為佳。規格按個頭大小分為四個等級。 白術為常用中藥,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能。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炒白術健肺、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 11 射干 關鍵詞: 射干 中草藥圖譜 ![]() 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的干燥根莖。春初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 射干為多年生草本,喜陽光、溫暖、耐干旱、耐寒,野生于山坡、曠地、河谷和荊棘叢中。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等20多個省、區。湖北、河南、陜西等省收購量較多調劑各地,并供出口。80年代初期,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野生變家種試驗成功,但由于產量低,未能大面積栽培。由于銷售量逐年增長,供求略有偏緊。今后宜在保護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做到采育并重。 射干商品呈不規則的結節狀,長3~1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排列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質量以粗壯、無須根、質堅硬、斷面黃色者為佳。 射干為常用中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之功能。用于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 ▇▇▇▇▇▇▇▇▇▇▇▇▇▇▇▇▇▇▇▇▇▇▇▇▇▇▇▇▇▇▇▇▇▇▇▇▇▇▇ 12 艾葉 關鍵詞: 艾葉 中草藥圖譜 ![]() ![]()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莖具明顯棱條,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綿毛。單葉,互生,莖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有柄,羽狀深裂,兩側2對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中間又常3裂,裂片邊緣均具鋸齒,上面暗綠色,密布小腺點,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絨毛;莖頂部葉葉全緣或3裂。頭狀花序排列成復總狀,總苞卵形,密被灰白色絲狀茸毛;筒狀小花帶紅色,外層雌性花,內層兩性花。瘦果長圓形、無冠毛。花期7-10月。 性味歸經: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 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用半斤成熟的艾草(沒有成熟的艾草不能使用,因為它的藥力不夠)放置在盆子里,在房子里點燃,把窗戶關起來,這樣才能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時候,一定要煙熏,不能是明火,因為實驗證明,煙熏殺菌的效果比明火要好得多。煙熏的時候人要離開房子,因為艾草有大量的揮發油,揮發油是艾草殺菌的重要成分,但它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膚粘膜潮紅,使人的中樞神經興奮,嚴重的會導致抽搐,一般應該離開房子半個小時就不會中毒。艾葉浴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眠,溫經的功效。取新鮮艾葉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艾葉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的療效... 使用方法: 內服3-10g. 可內服,可煙熏,可外洗。 止血宜炒炭用;理氣血宜生用。 中成藥: 艾附暖宮丸、當歸調經丸、烏金丸、暖宮孕子方、膠艾湯 藥膳: 艾葉粥 ▇▇▇▇▇▇▇▇▇▇▇▇▇▇▇▇▇▇▇▇▇▇▇▇▇▇▇▇▇▇▇▇▇▇▇▇▇▇▇ 13 川貝母 關鍵詞: 川貝母 中草藥圖譜 ![]() ![]() 植物形態: 來源有幾種,分別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及梭砂貝母。 川貝母:為多年生草本,鱗莖圓錐形,莖直立,高15-40cm.葉2-3對,常對生,少數在中部間有散生或輪生,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無柄。花單生莖頂,鐘狀,下垂,每 花具狹長形葉狀苞片3枚,先端多少彎曲成鉤狀。花被片6,通常紫色,較少綠黃色,具紫色斑點或小方格,蜜腺窩在北面明顯凸出;蒴果具6縱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貝母的葉僅下面的1-2對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先端不卷曲,葉狀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黃色小方格,蜜腺窩不明顯。果棱上的翅很狹。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使用方法:內服:3-10g;研細粉沖服,每次1-1.5g反烏頭。寒濕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藥: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 14 蒼術 關鍵詞: 蒼術 中草藥圖譜 ![]() ![]() 植物形態: 茅蒼術為多年生草本,高達80cm;具結節狀圓柱形根莖。莖直立下部木質化。葉互生,革質,上部葉一般不分裂,無柄,卵狀披針表至橢圓形,邊緣有刺狀鋸齒,上面淡綠色,有光澤,正面淡綠色,下部葉多為3-5深裂或半裂,頂端裂片較大,圓形、倒卵形、側裂片1-2對,橢圓形。頭狀花序頂生,葉狀苞片1列,羽狀深裂,裂片刺狀;總苞圓柱形,卵形或披針形;花多數,兩性,或單性多異株,全為管狀花,白色或淡紫色;兩性有多數羽毛狀長冠毛,單性花一般為雌花。瘦果有柔毛,冠毛長約8mm,羽狀。花期8-10月,果期9-10月。(菊科) 產地: 多生于山坡較干燥處。主產于江蘇、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 春、秋兩季挖取根莖,除去莖葉、細根、泥土,曬干,撞去須根。 性味歸經: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本品芳香燥烈,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風濕之邪,故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凡濕邪為病,不論表里上下,皆可應用,如濕阻脾胃,寒濕吐瀉,可用平胃散。風寒濕痹,風濕表證,可用九味羌活湯。配伍后也可用于治療熱痹或濕熱下注,如二妙散。本品又有明目之功,可治夜盲癥,可單用,或與豬肝、羊肝蒸煮同食。 使用方法: 內服:5-10g.本品辛溫燥烈,故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用。 中成藥:越鞠保和丸 木香順氣丸 保和丸 二妙丸、二妙散 藥膳(湯):蒼術羊肝湯 ▇▇▇▇▇▇▇▇▇▇▇▇▇▇▇▇▇▇▇▇▇▇▇▇▇▇▇▇▇▇▇▇▇▇▇▇▇▇▇ 15 板藍根 關鍵詞: 板藍根 ![]() ![]() 植物形態: 為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長,直徑1-2.5cm.莖直立,高40-100cm,上部分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基生葉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全緣或波狀,有時不規則齒裂;莖生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尖,基部垂耳圓形,半抱莖,全緣。復總狀花序,花黃色;花萼4,花瓣4.長角果長圓形,扁平,邊緣翅狀,紫色。花期4-5月,果期6月。(十字花科) 產地: 生于山地林緣較潮濕的地方。河北、江蘇、河南、安徽、陜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霜降后采挖,除去莖、葉、泥土,曬干。 性味歸經: 板藍根味苦,性寒。歸心、胃經。 功能主治: 本品苦寒,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要用于溫熱病發熱,頭痛,喉痛,如板藍根沖劑,亦可用治發斑疹,還可用治痄腮,如普濟消毒飲,若為癰腫瘡毒等熱熾毒盛之證,亦可使用。 有與痄腮患者接觸史的兒童,可取板藍根15g煎水服,每日1次,連服3~5天,以防傳染。 在臨床上常用板藍根單味或與貫眾、金銀花、野菊花等合用,用于治療某些傳染病及熱性病。近年來研究證實,板藍根內含有多種抗病毒物質,對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流腦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 使用方法: 內服:10-15g.煎湯或入丸散 中成藥: 喉癥丸、羚羊清肺丸、小兒感冒清熱沖劑、板藍根沖劑、普濟消毒飲 ▇▇▇▇▇▇▇▇▇▇▇▇▇▇▇▇▇▇▇▇▇▇▇▇▇▇▇▇▇▇▇▇▇▇▇▇▇▇▇ 16 訶子 關鍵詞:訶子 中草藥圖譜 ![]() 訶子 Fructus Chebulae (英) Medicine Terminalia Fruit 別名 訶黎勒。 來源 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果實。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樹皮暗褐色,小枝常被棕色柔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橢圓形或卵形,長7~16cm,寬3~8cm,全緣,葉基及葉柄有綠色腺體。穗狀花序集成圓錐狀,頂生或腋生,密被柔毛;花小,芳香,花萼杯狀,淺黃色,5裂,內面密被毛;花冠缺;雄蕊10,2輪;子房下位,1室。核果橢圓形,形如橄欖,有5棱。花期5~6月,果期次年1月。 生于疏林中或陽坡林緣。分布于廣東、云南、廣西。 采制 秋、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性狀 果實長圓形或卵圓形,長2~4cm,直徑2~2.5cm。表面黃棕色或暗棕色,微具光澤,有5~6條縱棱線及不規則的皺紋。質堅實。果肉厚0.2~0.4cm,黃棕色或黃褐色。果核長1.5~2.5cm,直徑1~1.5cm,淺黃色,粗糙。種子狹長紡錘形,種皮黃棕色。味酸澀后甜。 化學成分 含訶子酸(chebulinic acid)、訶子素 (chebulin)、訶黎勒酸(chebulagic acid)、原訶子酸(terchebin)、莽草酸(shikimic acid)、鞣花酸(ellagic acid)、五倍子酸(gallic acid)、奎寧酸(quinic acid)、番瀉甙A(sennoside A)、鞣酸酶(tannase)等。性味性平,味苦、酸、澀。 功能主治 澀腸斂肺,降火利咽。用于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肺虛喘咳、久咳不止、咽痛音啞。 ▇▇▇▇▇▇▇▇▇▇▇▇▇▇▇▇▇▇▇▇▇▇▇▇▇▇▇▇▇▇▇▇▇▇▇▇▇▇▇ 17 廣藿香 關鍵詞:廣藿香 中草藥圖譜 ![]() 廣藿香 Herba Pogostemosis (英)Cablin Potchouli Herb 別名 刺蕊草、藿香。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30~100cm,揉之有香氣。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老枝粗壯,近圓形;幼枝方形,密被灰黃色柔毛。葉對生,圓形至寬卵形,長2~10cm,寬2.5~7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粗鈍齒或有時分裂,兩面均被毛,脈上尤多;葉柄長1~6cm,有毛。輪傘花序密集成假穗狀花序,密被短柔毛;花萼筒狀,5齒;花冠紫色,4裂,前裂片向前伸;雄蕊4,花絲中部有長須毛,花藥1室。小堅果近球形,稍壓扁。我國栽培的稀見開花。 原產亞洲菲律賓等亞熱帶地區。我國主產廣東、海南;栽培。 采制 枝葉茂盛時采割,日曬夜悶,反復至干。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廣藿香醇(patchoulo alcohol),并有α-,β-和γ-藿香萜烯(α-,β-,γ-patchoulene)、α-愈創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廣藿香酮(pogostone)、丁香烯、丁香酚及廣藿香吡啶堿(patchoulipyridine)等。 性味 性微溫,味辛。 功能主治 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 18 北沙參 關鍵詞:北沙參 中草藥圖譜 ![]() 北沙參 Radix Glehniae (英) CoasiaI GIehnia Root 別名 萊陽參、海沙參、銀沙參、遼沙參。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 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大部埋在沙中,部分露于地面,密被灰褐色絨毛。基生葉卵形或寬三角狀卵形,三出式羽狀分裂或2~3回羽狀深裂,具長柄;莖上部葉卵形,邊緣具有三角形圓鋸齒。復傘形花序頂生,密被灰褐色絨毛;傘幅10~14,不等長;小總苞片8~12,線狀披針形;花梗約30;花小,白色。雙懸果近球形,密被軟毛,棱翅狀。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海邊沙灘。主產山東、河北、遼寧;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外皮,干燥。 性狀 根長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黃白色,偶有外皮殘存,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并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化學成分 含歐前胡素(imperatorin)、補骨脂內酯(psoralen)。佛手內酯、圓當歸內酯-7-0-β-龍膽二糖甙(oosthenol-7-0-β-gentio-bioside)等多種香豆素,并含生物堿、淀粉、微量揮發油等。 性味 性微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 ▇▇▇▇▇▇▇▇▇▇▇▇▇▇▇▇▇▇▇▇▇▇▇▇▇▇▇▇▇▇▇▇▇▇▇▇▇▇▇ 19 川楝子 關鍵詞:川楝子 中草藥圖譜 ![]() 川楝子 Fructus Toosendan (英)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別名 金鈴子 來源 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d. Et Zucc.的果實。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回羽狀復葉互生,總葉柄長5~12cm;羽葉4~5對,小葉5~11,狹卵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6裂;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12,花絲合生成筒;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圓形或長圓形,直徑約3cm,黃色或栗棕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于丘陵、田邊;有栽培。主產四川、云南。 采制 冬季果實成熟、果皮黃色時采收,曬干。 性狀 果實類球形,直徑2~3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化學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堿、山柰醇、樹脂、鞣質。 性味 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 20 虎耳草 關鍵詞:虎耳草 中草藥圖譜 ![]() 虎耳草 H erba Saxifragae (英)Saxifrage,Creepinp Rockfoil 別名 金絲荷葉、耳朵紅、老虎草。 來源 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ga stolonifera Meerb. 的全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14~45cm,全株有毛。匍匐莖細長,赤紫色,先端著地長出新株。葉數片基生,肉質,密生長柔毛,葉柄長,紫紅色;葉片廣卵形或腎形,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有不規則鈍鋸齒,兩面有長伏毛,上面有白色斑紋,下面紫紅色或有斑點。圓錐花序,稀疏;花小,兩側對稱,萼片5,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下面2瓣較大,披針形,上面3片小,卵形,都有紅色斑點;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圓形,有2喙。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于陰濕處、溪旁樹陰下,巖石縫內。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 采制 春、夏秋采收,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化學成分 含槲皮素-5-葡萄糖甙(quercetin-5-glucoside, saxifragin)、槲皮甙(quercitrin)、氯原酸、熊果甙(arbutin)。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用于急性中耳炎、風熱咳嗽、大泡性彭膜炎、風疹瘙癢。 ▇▇▇▇▇▇▇▇▇▇▇▇▇▇▇▇▇▇▇▇▇▇▇▇▇▇▇▇▇▇▇▇▇▇▇▇▇▇▇ 21 菊三七 關鍵詞:菊三七 中草藥圖譜 ![]() 菊三七 Radix Gynurae Segeti (英) GynuraRoot 別名 紅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來源 為菊科植物三七草Gynura segetum (Lour.)Merr. 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帶肉質,有細縱棱。基生葉簇生,匙形,全緣或有鋸齒或羽狀分裂,下面帶紫綠色;莖生葉互生,長橢圓形,長10~25cm,寬5~10cm,羽狀分裂,裂片卵形至披針形,邊緣淺裂或有疏鋸齒,葉柄基部有假托葉l 對。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總苞圓柱形,苞片2層,外層絲狀;筒狀花金黃色,兩性。瘦果狹圓柱形,褐色,有棱,冠毛多數。花期9~10月。 生于陰濕肥沃處;或有栽培。產四川、云南、廣東、廣西、江西、江蘇、湖南。 采制 秋季挖塊根,栽培的于第2年采挖,鮮用或曬干。 性狀 根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痕或芽痕,下部有須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新鮮時白色,干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后微苦。 化學成分 含菊三七堿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堿乙(seneciphylline)。 性味 性溫,味甘、苦。 功能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用于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后血氣痛。 ▇▇▇▇▇▇▇▇▇▇▇▇▇▇▇▇▇▇▇▇▇▇▇▇▇▇▇▇▇▇▇▇▇▇▇▇▇▇▇ 22 雞矢藤 關鍵詞:雞矢藤 中草藥圖譜 ![]() 雞矢藤 Herba Paederiae (英)Chinese Fevervine Herb 別名 雞屎藤、牛皮凍、臭藤。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雞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的全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質藤本,全株均被灰色柔毛,揉碎后有惡臭。葉對生,有長柄,卵形或狹卵形,長5~11cm,寬3~7cm,先端稍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全緣,嫩時上面散生粗糙毛;托葉三角形,早落。花多數集成聚傘狀圓錐花序;萼5齒裂;花冠筒鐘形,外面灰白色,具細茸毛,內面紫色,5裂;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內;子房2室,每室1胚珠。果球形,淡黃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路旁或巖石縫隙、田埂溝邊草叢中。產于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 采制 夏季采收全草,曬干。 化學成分 含豬殃殃甙(asperuloside)、雞矢藤甙(paederoside)雞矢藤次甙(scanderoside)及雞矢藤甙酸(paederosidic acid)、去乙酰豬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后兩者系提取過程中的產物。還含有γ-谷甾醇、熊果甙(arbutin)及揮發油。 性味 性平,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止痛解毒,消食化積,活血消腫。用于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外傷性疼痛、肝膽及胃腸絞痛、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支氣管火、放射反應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癥;外用皮炎、濕疹及瘡瘍腫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