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我喜歡武俠,不是電視上拍的那種,而是本子上寫的那種,用方塊漢字印在紙上的那種。 電視上演的,的確非常好看,可惜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一最大亮點卻始終都表達不完善。而用手機或MP4看書,則沒有了專屬于漢字的那股氣質,專屬于書的那股香味(雖然紙是木頭做的,加了許多東西),那股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情感。我很喜歡! 之所以喜歡武俠,原因很多,有一個就是能讓我放開心情,不再對世界悲觀。 很多不看武俠的人都不理解,為什么武俠迷都這么狂?其實武俠就跟明星一樣,喜歡它, 是因為在它那找到了信念的釋放點,平日里得不到表達的東西可以從這里透露出來。 所以我喜歡武俠,喜歡它的‘俠’,而不是‘武’。就如我喜歡科幻的‘文’而不是‘科’。(解釋一下:武俠小說的性質有兩種說法,一說姓‘武’,一說姓‘俠’;科幻小說的性質也有兩種說法,一說以‘科技’為主,‘文學情節’為鋪,一說以‘文學情節’為主,‘科技’為鋪) 二 我喜歡武俠,以‘俠’為主,俠氣,俠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也許有很多人會說:“虛偽,這個世界上,那里還有什么俠義的人,武俠小說,那是虛幻的東西,假的,你看過這個世界上有武俠小說里那么容易死人么?什么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一劍殺死好多人喔,這個世界上哪有這種事啊!?” 的確,說得很對。這樣的話,我無法辯駁,因為這是事實。小說的東西,十有八九是假的。面對這樣的話,我只能沉默。 可是,時間久了,我發現我也許想錯了。看多了武俠之后,自己看中的,或許是已經扎根在心底的那個屬于自己的‘武俠’,縱使看的再多,那個在心底自己對武俠的釋意卻不會改變了。我突然明白,產生不同口味的武俠讀者的原因,是否就是他們已有了屬于自己的成形的武俠理念。而其他書籍的不同口味的讀者是否也如此? 我喜歡武俠,以前我以為‘俠’即是‘勇’,俠氣需要勇氣去行為,沒有勇氣就沒有俠氣。可是什么才叫‘勇’呢? 蘇軾在《留候論》里曾說過:“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挾持者甚大,而其志遠也。”這段話對‘勇氣’已解釋得非常透徹。 可‘勇’畢竟不是‘俠’,俠氣,俠義。講義氣是俠,笑談渴飲是俠,青梅煮酒也是俠。俠有很多,如:渡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李白 《俠客行》 三 武俠,在我們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其源頭在哪,誰也說不清楚。作為一個高中生,也似乎沒必要去深入探究。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是古龍說的;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說的。 我從孟子的話里找到了一些‘俠’的影子,從金庸的書序里也找到了一些‘俠’的影子。 談武俠,就是談俠義`義氣,就是一個大寫的‘義’。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出于惻隱之心; 除暴安良,鋤奸誅惡,是出于公義之心; 氣節凜然,有所不為,是出于羞惡之心; 挺身赴難,以德抱怨,是出于是非之心; 這就是‘俠義之心’的最好闡述,也就是‘俠’的最好釋意。何為‘俠’,何為‘俠者’,何為‘俠氣’,何為‘仗義’,這就是最好的解釋。 俠者,是為了幫助別人,幫助你能夠幫助的人,幫助大家。而俠者的最高境界,是幫助所有人,幫助所有你能夠幫助并且真正需要你幫助的人,幫助國家,幫助人民。為天地立命,為生民立心。所以,俠之大者,是為國為民的!! 四 請不要恥笑,這在有些人眼里是好笑的。如果你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那么請你不要嘲笑。在中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那些偏遠的角落里,一雙雙渴望讀書的眼睛,一個個瘦骨如柴的孩子,還有那破舊的茅檐,漏洞的麻衣,露出小腳趾的鞋子,還有那些在礦井里勞作的深灰古銅色的工人,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每當我孤獨的時候,這一幕幕困苦艱難的畫面總會浮現出來,總會很傷感,會弄疼我。而唯一能夠自我安慰的,就是‘還好這樣的事情不多了’這樣輕柔勉強的話! 有些畫面,看了真心疼,看了會讓你羞愧到恨不得找個地縫鉆下去,沒臉面去見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的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啊! 我是個農民,我應該悲傷嗎?--不!我應該驕傲嗎?--不!我嘆息一聲,我的自制力還是那么差,抵御不了城市紛華的誘惑。我不能迷失自己,不能! 浪逐夢星 寫于2009年6月26號--晚--日記本 |
|
來自: yiyidaodao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