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歷史
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嘗詳考之,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
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著明顯的區別。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因此“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這些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個姓姜,一個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于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后才逐漸消亡。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畫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有102行組成,38個是復姓,編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后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復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圖像;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2. 16種“百家姓”的源出
穆:出于于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后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領季歷死后。其于姬呂繼泣,后被其為西伯。西伯思病死后,其于周武王繼位,并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說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于中有以其謚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后進號文于,其后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衛,其死后說號為“廢”,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于以其謚號為姓氏。
《百家姓》為何以“趙錢孫李”開頭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
四百多個姓,為什么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