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載]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

     登泰山 2010-07-05

    [轉載]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4de90100jq36.html) - [轉載]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_renqin2008happy_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阿姜查的禪修世界-定作者:慧媛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節選 

    第四章 心的訓練

    讓煩惱各自回家 心始終是空的

    不斷地放下,若愛生起,讓它回家去;若貪生起,讓它回家去;若瞋生起,也讓它回家。它們住在哪里?找出來,然后護送它們回去,不要保留任何東西。

     

     若你如此修行,就會象一座空屋,或換個方式說,這是一顆「空」的心,是顆「空」的且無一切邪惡的心。我們稱它為「空心」,不過它并非空無一物的「空」,而是沒有邪惡,充滿智慧的「空」。此時,無論做什么,你都是以智慧去做、去想、去吃,那里將只會有智慧。

     

    這是今天我供養你們的教導,它被錄在錄音帶里。若聞法讓你們的心平靜,那就夠了,你們無須記住什么,有些人可能不相信這點。

     

    若我們讓心平靜下來,然后只管聆聽,讓它通過心,且持續地思惟,我們就會象是一臺錄音機。當以后我們打開它時,一切都還在那里。不用害怕會沒有東西,只要打開你的錄音機,一切都在那里。

     

    我希望將這些教導供養給每位比丘和每個人,你們有些人可能只懂一點泰文,不過那并沒有關系,但愿你們能學到「法的語言」,那就夠了!

    第六章 解脫之輪

    停止愛與恨就能超越痛苦

    因此,「修習」法非常重要,當我修行時,就是如此研究的。我不懂什么剎那或心所,只是觀察覺知的特質。若仇恨的想法生起,我問自己為什么;若喜愛的想法生起,我也問自己為什么,就是如此做。無論是稱為想法或心所,那又如何?

     

    只要洞察這一點,直到你能消除愛與恨的感覺,以及它們完全從心里消失為止。當我們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停止愛與恨時,就能超越痛苦。接下來發生什么事都無妨,心都能放松與自在。什么都沒留下,一切都停止了。

    要如此修行。若人們想談很多理論,那是他們的事。但無論如何爭辯,修行總會回到我所說的這點來。當某事生起時,它就在這里生起;無論是多或少,它就從這里出生;當它停止時,就在這里停止,還會有其它地方嗎?佛陀稱這點為「覺知者」。當它如實覺知事物的狀態時,我們就能了解心的意義。

     

    它們不斷地欺騙,當你研究它們時,它們同時也在欺騙你。我們還能如何處置它們?即使你知道它們,仍會被它們所騙,就在你知道它們的地方。情況就是如此,癥結就在這里。我的意見是,佛陀并不希望我們只知道這些事物的名稱,佛陀教學的目標,是讓我們透過尋找潛在的原因,找到從這些事情解脫的方法。

    戒、定、慧融合為一體

    我修習法,但所知不多,只知道解脫道是由戒開始。戒是解脫道完美的開端,定的深沉平靜是完美的中段,慧則是完美的結尾。雖然它們可區分為三個獨特的訓練層面,但愈深入看它們時,這三個特質就愈會融合為一,若想持戒,必須有智慧。

     

    我們通常建議人們,從持守五戒開始,開發道德標準,如此戒才會穩固。不過,戒的圓滿需要很多智慧,必須考慮自己的言語與行為,并分析它們的后果,這都是智慧的工作。為了培養戒,必須依賴智慧。

     

    根據理論,首先出現的是戒,接著是定,然后是慧。但當我檢視它時,我發現智慧是每個修行層面的基礎。為了充分了解言行的后果――尤其是有害的后果――你需要智慧的指導和監督,以詳細檢查因果的運作,這將會凈化我們的言行。

     

    一旦我們熟悉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為,就會了解修行的位置,接著才能斷惡修善。斷除惡法,增長善法,這就是戒。當如此做時,心會變得愈來愈穩固與安定,安定與不動的心對于我們的言行,是沒有恐懼、后悔與疑惑的,這就是定。

     

    這個穩定、統一的心,形成我們后續修行更強有力的能量來源,讓我們得以對經驗到的色、聲、香等,進行一種深刻的思惟。一旦心安住在穩固的正念與平靜上,我們就能進一步地探究五蘊――色、受、想、行、識,以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實相。它們不斷地生起,我們則持續保持正念,加以觀察。

     

    然后,便會知道它們的真相,它們是根據自然法則而存在。當這了解穩定地增長時,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清除了解事物的實相,我們舊的認知就會被根除,概念性的知識會轉化成智慧。戒、定、慧就是如此融合為一體。

    當智慧的力量與勇氣增加時,定就會逐漸變得更穩固。定愈穩固,戒也會更加堅固與完備。當戒圓滿時,它會滋養定,而定的增強也會導致慧的成熟,這三個訓練層面,環環相扣并輾轉相生,它們結合在一起遂形成八正道――成佛之道。

     

    一旦戒、定、慧臻于頂點,「道」就有力量根除那些會染污清凈心的煩惱。當貪欲生起時,或當瞋恚與愚癡出現時,「道」是唯一有能力能斬斷它們軌跡的東西。

     

    修行要有耐心不要依賴高壓的手段

    佛陀說此過程有自己成熟的步調,達到這修行階段后,允許它根據我們的潛能、習性,以及過去所積累的功德自然發展,但精進地修行,絕不停止,進步得快或慢,并非我們所能控制。這就有如種樹,樹知道它應該長多快,若我們希望它長得更快,這只是妄想;若希望它長得更慢,那也是妄想。只要我們下了功夫,結果自然會顯現,就如種樹。

     

    例如想種一棵辣椒樹,我們的任務就是挖個洞埋下種子,澆水、施肥,并保護它免于病蟲害。這是我們的工作,事情到此為止,接著需要靠信心。辣椒樹是否能長大,取決于它自己,那不是我們的事。揠苗助長并非自然運行的方式,我們的職責只是澆水與施肥,修行也應以同樣的方式讓心放輕松。

     

    若我們在此覺悟,那很好;若必須等到來世,那也無妨。我們對于「法」具有信心與正確的信念,進步得快或慢,取決于我們的潛能、習性,以及至今所累積的功德,如此修行,讓心放輕松。就如坐馬車,我們不會將車放在馬前面,或如耕田,我們不會走在水牛前面而是后面。我的意思是,心領先它自己。沒有耐心才會想速成,那并非正確的方式,不要走在你的水牛前面,必須走在水牛「后面」。

     

    這就是我們所種的那棵辣椒樹,為它澆水和施肥,它就會吸收養分。當螞蟻或白蟻來襲時,就驅逐它們。只要如此做就夠了,辣椒樹自己便能長得漂亮。一旦它漂亮地長大后,別因為認為它應該開花,就試圖勉強它開花,那不干我們的事,如此只會徒增困擾。讓它自己長大,一旦真的開花了,別要求它立即結出辣椒。不要依賴高壓的手段,那真的會造成痛苦!

    想清楚之后,就會了解自己的職責是什么,大家各司其職。心知道自己的角色,有什么工作需要完成,若心不了解,就會在種下辣椒的那一天,試圖勉強它結籽,心會堅持它必須在一天內就長大、開花與結籽。

    以一顆自在的心不疾不徐地修行

    這就是第二圣諦――渴愛造成痛苦生起。若我們覺知這圣諦并深思它,就會了解,在修行中試圖揠苗助長,只會徒增煩惱,那是錯誤的。了解它如何工作,我們便能放下,讓事情根據我們的潛能、習性與過去累積的功德,去自行成熟。我們持續做自己的部分,無須擔心它可能要花多久時間。即使可能要花一百世或一千世才能覺悟,那又如何?

     

    無論多少世,我們都只要持續以一顆自在的心,不疾不徐地修行。一旦心達到入流的階段后,就沒什么好怕的了,它甚至連最細微的惡行都能超越。佛陀說,達到須陀洹的心,已進入覺悟的法流。

     

    這些人永遠不會再經歷惡道,再墮入地獄。他們的心已斷除邪惡,怎么可能再墮入地獄呢?他們已看清造惡業的危險,即使你試圖勉強他們說壞話做壞事,他們也不可能去做,因此沒有落入惡道或地獄的危險,他們的心隨順法流而行。

     

    一旦在法流之中,你就會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你了解眼前的工作,并了解如何修行,知道何時該緊或該松。你了解自己的身與心――色與名的過程,并舍棄應被舍棄的事物,持續斷惡,無絲毫疑惑。

     

    中道就是放下快樂與痛苦

    若我們好好檢視自己的出家戒,就會了解整件事都和訓練心有關。每當我們訓練心時,都會煩躁不安,當心煩躁不安時,我們便開始思惟:「天啊!這個修行太難了!它是不可能的?!?/strong>

     

    但佛陀并不這么想。他認為當訓練引起煩惱時,那就表示我們走對路了,但我們不作是想,以為那是代表錯誤的信號,就是這誤解讓修行顯得如此艱巨。開始時,我們感到煩躁不安,因此認為走錯路了。每個人都只想要好的感覺,而不太關系它是否正確。

     

    每當逆煩惱并挑戰渴愛時,當然會感到痛苦,我們激動、沮喪、困惑,然后放棄,自認為走錯路了。不過,佛陀卻說我們是對的,我們正在對抗煩惱,是它們在煩躁不安,但我們卻以為是自己在煩躁不安。

     

    佛陀說,是煩惱在激昂或沮喪,每個人都相同,這正是為何修行如此重要的原因。人們因看不清事情而失去中道,落入縱欲與苦行的兩端之中。一方面,喜歡放縱貪欲,為所欲為,想舒適地坐著,又喜歡舒適地躺著伸懶腰,無論做什么都只求舒適,這就是我所說的縱欲――貪著好的感覺。在這放縱的情況下,修行怎么可能進步呢?

     

    另一方面,若欲樂與舒適的感覺不再,我們就會不安,而為此沮喪、憤怒與痛苦,這是失去中道而落入苦行的一端。這并非平靜與安定之道,佛陀警告我們,不可落入縱欲與苦行的任何一端。

     

    經驗快樂時,只要清楚覺知它即可;經驗憤怒、瞋恚與不安時,則要了解自己并未遵從佛陀的腳步。那不是追求平靜者的道路,而是一般人的道路。內心平靜的比丘不會走上那些路,他筆直地走在中道上,左右兩邊深谷分別是縱欲與苦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若你想接受出家的訓練,就必須走在這條中道上,不落入苦、樂兩端,放下它們。但感覺上,它們好像在一旁伺機侵襲我們。開始時它們從一邊踢,「哎??!」然后,從另一邊,「哎唷!」我們就好像木鐘里的鐘錘,在兩端之間來回擺蕩。中道,就是放下痛苦與快樂,這才是正確地修行。當渴望快樂襲擊我們,而我們不去滿足它時,就會感到痛苦。

    實地去修行會有一條路能引導你

    我告訴你們,仔細觀察心如何運作是很有趣的,我可以快樂地談論這主題一整天。當你知道心的方式時,就會了解這過程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被心的雜染給洗腦。我將心看成一個點,心所是來拜訪這個點的客人,有時這人來叫門,有時那人來訪問,他們都來到訪客中心。

     

    訓練心提高警覺,注意覺知他們。你應該如此照顧心,每次有訪客接近時,就趕走他們。若你禁止他們進入,他們還會有地方坐嗎?那里只有一個座位,而你就坐在那里,整天都耗在那個點上。

     

    這是佛陀堅定不移的覺知,它照顧并保護心。你就坐在這里,從你出娘胎以來,每個曾來訪的訪客都會到這里。無論他們來訪的頻率有多高,總是會來到這點,就在這里。完全覺知他們,佛陀的覺性堅定不移地在此坐鎮。

    那些來此旅行的訪客試圖發揮影響力,以各種方式動搖你的心,當他們成功地讓心卷入其議題時,心所就會生起。無論什么議題,不論其目標為何,都只要忘了它――它無關緊要。只要在他們抵達時,知道來訪的人是誰即可。一旦他們來訪,將發現只有一張椅子,只要你占住它,他們就找不到可坐的地方。他們原本想在你的耳旁竊竊私語,但這次沒有座位,下次再來,仍沒有座位。

     

    無論這些喋喋不休的訪客來幾次,他們總是遇到同一個家伙坐在同一個地點。對于那張椅子你毫不讓步,你認為他們還能忍受這情況多久?只是和他們說話,你就完全認識他們。從你開始涉世以來,每個曾遭遇過的人、事、物,都會前來造訪。只要觀察,并與當下保持覺知,就足以完全見法。無論討論、觀察或思惟,你都是親自去做。

     

    這就是討論「法」的方式,我不知還能如何說。我可以繼續以這種方式說下去,但到頭來,除了說與聽之外,什么都沒有。我建議你們實地去修行,并親自去看,就會遇到某些經驗,會有一條道路能引導你并提供方向。

    當你繼續時,情況會改變,必須調整方式以對治新出現的問題。在看見清楚的路標之前,可能要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若你打算走我曾走過的路,這段旅程一定得在你自己的心里進行,否則將會遭遇許多障礙。

    第七章修定

    修行佛法的原則――棄惡生善

    修行的下一個要素是「戒」。它如父母照顧小孩一樣照顧與滋養修行,持戒的意思并非只消極地避免傷害別人,同時還要積極地幫助與鼓勵他們。至少應持守五戒:

    一、除不應殺害或刻意傷害他人之外,同時還要對一切眾生散發善意。

    二、要誠實,不可侵犯他人的權益,換句話說,即是不偷盜。

    三、知道適度的性行為,換句話說,即是不邪淫。

     

    家庭的基礎建立在夫妻關系上,夫妻應知道彼此的性情、需求與希望,遵守節制的原則,并知道正確性行為的界限。有些人不知道這限制,擁有一個丈夫或妻子還不夠,必須有第二或第三個伴侶。我的看法是,即使第一個伴侶也無法完全消受,因此擁有二或三個就是縱欲。

     

    你們必須試著凈化內心,并訓練它之所節制。知道節制是真正的清凈,否則你們的行為將毫無節制。吃到美食時不要太耽溺于它的味道,想想你的胃,考慮多少的量才是它所需的。若吃太多,就會有麻煩。節制是最好的方式,只要一個伴侶就夠了,二或三個就是縱欲,那只會造成問題。

     

    四、不妄語――這也是斷除煩惱的工具。你們必須誠實、正直、坦率與公平。

    五、戒絕使用麻醉品――你們必須知道自制,最好完全舍棄它。人們已被家庭、親友、家產、財物與其它東西麻醉,那已夠遭了,無須再使用麻醉品,它們只會在心中制造黑暗。那些大量使用的人應嘗試逐漸減輕用量,直到完全斷除為止。你們必須完全知道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壓迫你?哪些行為造成這種壓迫?善行帶來善果,惡行則帶來惡果。這些都是因。

     

    一旦戒行清凈時,對別人就會有種誠實與親切的感覺,這會從擔心與悔恨中帶來自在與滿足。免于悔恨是一種快樂的形式,那很像是種天界的狀態。他們在從戒中生起的快樂中,舒適地吃飯與睡覺。

     

    棄惡生善,這是個修行佛法的原則,若能如此持戒,惡就會消失,善將取而代之。

    第八章 「法」的戰爭

    戰勝自己而非別人

    因此,在訓練我們這些出離世間――出家的比丘時,我們必須學習舍棄一切不善法,放棄所有一切會造成敵意的事物。我們戰勝自己,而非別人。我們只與煩惱戰斗:若有貪,就和貪戰斗;若有嗔,就和嗔戰斗;若有癡,就努力打敗它。

     

    這就稱為「法的戰爭」。這場「心」的戰爭真的很難,事實上,它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出家就是為了思惟這點,學習戰勝貪、嗔、癡的技巧,這是我們主要的任務。很少人如此戰斗,大多數的人都是和別的事物戰斗,他們甚至很少看見它們。

     

    佛陀教導我們斷惡與養善,這才是正道。接觸正道之后,我們必須學習,這意味著必須為一些困難預做準備,就如世間的學生一樣。學生們會發現,要獲得謀生的知識與學問頗為困難,一定要有耐心。當他們感到厭倦或疲憊時,必須強迫自己工作,唯有這樣才能畢業與得到工作。

     

    比丘的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下定決心修行與思惟,就一定能見道。

    保持謙卑放下自己的見解

    「見慢」(dittimana)是個有害的東西。ditti意指「見解」或「觀念」,各式各樣的見解都稱為ditt,無論視善為惡,或視惡為善,這些都是「見」。有見解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執著那些見解,那就稱為「慢」(mana)――抓住那些見解,認為他們就是真理。這種執著將導致生死輪回,永遠無法抵達「道」的終點,因此佛陀要我們放下各種見解。

     

    在許多人共住的地方,如比丘住在寺院里,若見解一致,他們便可能安心地修行;但見解若不一致,即使只有兩、三個比丘同住,也是會有困難。當我們保持謙卑,并放下自己的見解時,即使有許多人,我們還是能和合共住與佛、法、僧中。

     

    我們許多人共住也是可以和諧的,只要看看馬陸吧!馬陸有許多只腳,不是嗎?你們認為它走路會有困難嗎?一點也不,它有自己的次序與節奏。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能像佛陀時代的圣僧伽一樣修行,事情就簡單了。

    換句話說,就是成為「善行道者」(supatipanna)――善于修行的人、「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a)――直接而正確修行的人、「真理行道者」(nayapatipanna)――為超越苦而修行的人、以及「正當行道者」(samicipatipanna)――適當地修行的人。這四種建立在心中的特質,將讓我們成為僧伽的真實成員。

     

    即使有成千上萬的人,我們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雖然來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是相同的。我們的見解可能有差別,但若正確地修行,就不會有摩擦。就如同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一旦進入大海,都是同一色、味。當我們進入佛法之流時,就是一法,雖然來處不同,但都能和樂融融。

     

    但若有「見慢」,就會引生爭吵與沖突。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己見,別讓「慢」執著不相干的見解。

     

    每天都一定要修行

    因此,每天都一定要修行。無論是感到懶散或勤奮,只管修行。不要只在心情好時修行。若你是跟著心情修行,那就不是「法」。不論晝夜,或心是否平靜,都沒關系,只管修行。

     

    這就猶如小孩子學寫字,起初寫得不好――又大、又歪七扭八,過了一陣后,書寫就進步了。修行佛法就像這樣,起初很笨拙,有時平靜,有時不平靜――你并不真的知道什么是什么。有些人感到很灰心,此時,千萬別松懈!你必須堅持修下去,持續不斷地精進,就如小學生一樣,隨著逐漸成長,字也會寫得越來越好。他們開始時寫得很差,但是不久后就愈寫愈漂亮了,那都是因為童年時練習的結果。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嘗試于行、住、坐、臥等一切時中保持正念,當順利執行各項工作時,就會擁有心靈的平靜,.........

     

    第十章 正確的修行――穩定的修行

    當死亡靠近時都不修行,何時才會修行呢?

    不斷地做,這就是修行。例如當充滿熱情時,修行;當倦怠時,試著繼續修行。若無法以全速繼續,至少也要以半數前進。不要浪費時間在懶惰上,不修行只能帶來災難,那不是修行者的方式。

     

    現在我聽過有人說:「哦!今年我真是倒霉透了。我病了一整年,完全無法修行?!?/strong>

     

    咦?若當死亡靠近時都不修行,何時才會修行呢?若他們感覺很好,你認為他們會修行嗎?不,他們會迷失在快樂中。若感到痛苦,他們也不會修行,一樣會迷失于其中。

     

    我不知道人們何時才會想要修行!他們只看到自己病了在受苦,發燒到幾乎快死了……。沒錯,的確很沉重,但這也正是修行之所在。當感到快樂時,人們會樂不思蜀,而忘了自己的處境。

    好壞、善惡只能往心里去看

    .........

    除了自己心里,其它地方你都找不到好人。若你是好的,則無論到哪里都是好的。無論別人批評或稱贊你,你都是好的。若你不好,則當別人批評時就會生氣,稱贊時就會高興。

     

    我反省到這一點,并始終認為它是對的?!负谩挂欢ㄖ荒芡睦镎摇.斄私膺@點時,那個想逃的感覺就消失了。之后,每次那感覺生起,我就覺知它,并放下它。無論住在哪里,每次人們責罵或稱贊我,我都會反省,關鍵不在他們說的是好或壞,善或惡一定只能往心里去看。其它人覺得如何,那是他們的事。

    第十一章 正定――在活動中離染

    愈渴望安定心所受的干擾就愈大

    當心在修定的階段時,一定是如此進行,不過這只是讓我們了解修行的基本原則。我們想要讓心靜止,但它就是靜不下來,這是渴望安定的修行,其出發點是欲望。

     

    心原來早已受到干擾,接著我們又藉由想要讓它安定來干擾它,這渴望正是造成干擾的原因。我們不了解這安定內心的渴望就是渴愛,我們愈渴望安定,心所受到的干擾就愈大,除非不再渴望,才能結束和自己的斗爭。

    若我們了解,心只是根據它的本質在表現,它很自然地會如此來去,對它若不過分感興趣,就能了解它的方式很像小孩子。小孩可能會亂講話,若我們了解,就會讓他們說,小孩自然會像這樣說話,因為他們不懂事。當我們放下時,就不會受他們打擾,而能在小孩喋喋不休與玩耍時,不受干擾地和客人說話。心就像這樣,它并無害,除非我們執著它,并被它所迷惑。那才是麻煩真正的起因。

     

    當「喜」生起時,人們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快樂,只有那些曾體驗過它的人才可能領會,「樂」與「一境性」都會生起。有「尋」、「伺」、「喜」、「樂」與「一境性」,這五種特質都匯集于一處,雖然特質不同,但都集中在一處。我們能看見它們都在那里,就如看見各種不同的水果在一個碗里,可以在一心種看見全部的「尋」、「伺」、「喜」、「樂」與「一境性」。

     

    若有人問:「怎么會有尋?怎么會有伺?怎么會有喜與樂?」那將會很難回答,但當它們在心里匯聚時,就可以自己去看它怎么會那樣。

     

    修行必須誠實不要三心二意

    我們需要長養的基礎是是:第一、要正直與誠實;第二、慎防作惡;第三、心中保持謙卑的態度,少欲知足。若我們在言語與其它事情上能少欲知足,就會了解自己,而不會陷入混亂,心將具備戒、定、慧的基礎。

    因此,解脫道的行者一定不可大意,即使你是對的,不可大意;若是錯的,那就更要小心。若事情進展得很順利,你也感到很快樂,一樣不可大意。為何我要說「不可大意」呢?因為所有事都是不確定的。應如此覺知它們,若得到平靜,只要如實覺知即可。你可能會想耽溺其中,但你應覺知它的實相,就和你對待令人厭惡的性質一樣。

     

    這個修行完全取決于你,沒有人能像你一樣覺知你的心。修行需要誠實,如法而行,千萬不可三心二意。這并非說應讓自己筋疲力盡,你只要具有正念與正知,就能明辨是非,若了解這點,就知道如何修行。你無須具有太多東西,只要在這上面精進即可。

    第十二章 死寂之夜

    不管他人修行的好壞只堅持自己的修行

    但我們大都只是口頭談論修行而已,就如房屋坍塌一半的人,只是睡到房子的另一邊去。當太陽曬到那一邊時,它就滾到另一邊去,心想:「我何時才會像其它人一樣,有間像樣的房子?」若整個屋頂都跨了,他就拍拍屁股離開。這不是做事的方式,但多數人就是如此做。

     

    若我們跟著心、煩惱走,就會有麻煩。你愈是跟著它走,修行就愈退墮。在真正的修行中,你有時會驚訝自己的熱忱,無論其它人修行得好或壞,你都沒有興趣,只是堅持自己的修行。無論是誰來或去都無妨,你只管修行。

    你必須在自己笨拙與不足之處下工夫,若還未找到答案,別放棄!結束一件事后,加緊進行另一件,堅持不懈直到完成為止,只有到那時你才可以放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點上,無論行、住、坐、臥,你都要念茲念茲。

     

    你應該像個還未種完田的農夫,他每年都種稻,但今年還未將稻子種完,因此一直掛心,無法安心休息。即使和朋友在一起,他也無法放松,一直很擔心味完成的農事?;蛳竽赣H將幼兒放在樓上,而下樓去喂牲口,她的心里不時地惦記著小孩,擔心他是否會摔下來,即使在做其它的事,心思一直都未離開孩子。

     

    對于修行也應該如此――永遠不會忘記,即使在做其它事,我們的心思仍未離開過修行,它日以繼夜與我們同在。若真的想進步,就必須如此。

     

    拖著痛苦到處跑我們還能逃到哪里?

    起初,你必須信賴老師的指與建議,當老師指導你時,便依教奉行。若了解修行,就無須老師的指導,你可以自己來。每當放逸或不善的念頭生起,你自己要覺知,并自我教育。心是「覺知者」,是證人,它知道你依然被嚴重蒙蔽,或只是被輕微蒙蔽而已。

     

    修行就是如此,它幾乎象發瘋一樣,或甚至可說你是瘋的。當你真正在修行時,必然是瘋的,你「發狂」了。你過去的觀念是扭曲的,現在只是將它再扭轉回來而已,若不改變它,麻煩與煩惱還是和以前一樣。

     

    因此,在修行中有許多苦,但若無法覺知自身的苦,就無法了解苦諦。要想了解苦、斷除苦,首先你得遇見它。若你想射一只鳥,卻不出去找它,如何射得到它呢?

     

    苦,是佛陀的教導:出生的苦與衰老的苦等等。若你拒絕經歷苦,就見不到它;見不到苦,就無法了解它;若不了解苦,就無法解脫它。

     

    現在,人們不希望見到苦,不想經歷苦等等。若他們在這里受苦,就跑到那邊去,拖著痛苦到處跑,而不曾滅除它,也不思惟或觀察它。只要依然無知,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有苦。若坐飛機逃避它,它也會和你一起上飛機;假使潛入水底,它也會和你一起潛下去。苦就在我們里面,但我們卻不了解,若苦就在我們里面,我們還能逃到哪里去呢?

     

    你們必須深入探究這點,直到疑惑完全消失為止。你們應勇于修行,無論是在團體中或獨自一人,都不要逃避它。若別人懈怠,那沒有關系,只要有人勤于修行……,我保證一定會有結果。若你們真的堅持修行,無論別人來、去或如何,一次雨安居就夠了,照著我說得去做!

    只取喜歡的而摒棄討厭的那不是修行

    修行也稱為「行道」,什么是「行道」?持續而均衡地修行,別像沛(Peh)長老一樣地修行。有次雨安居他決定要禁語,他確實禁語了,不過卻開始寫紙條:「明天請為我炒些飯。」他想吃炒飯!他雖然禁語,卻寫了許多紙條,結果反倒比以前更散亂。這一分鐘他寫下一件事,下一分鐘又寫另一件,真可笑!

     

    我不直到他為何決定不說話,他根本不知道修行是什么。

    事實上,我們的修行就是少欲知足,保持自然。不要擔心自己是懈怠或精進,甚至連「我很精進」或「我很懈怠」的話,都不要說。多數人只有在他們感到精進時才修行,若感到懈怠就會放棄了。

     

    但出家人不改這么想,當你精進時,修行;當懈怠時,也是修行。別費心在其它事情上,拋開它們,訓練自己。日以繼夜、年復一年,無論何時都持續地修行。別在意精進或懈怠的想法,不要擔心是熱或冷,只管做它,這就稱為「正道」。

     

    有些人真的努力地修行六、七天后,當未獲得預期的結果時,就放棄并反其道而行,耽溺于聊天、應酬與其它的事情上。然后,他們記起修行,又去修個六、七天,再次放棄。

     

    有些農夫就是像這樣工作,一開始他們積極地投入工作,當停工時,連工具都不收拾,將東西扔著,就一走了之。然后,當土壤全都結成硬塊時,又記起自己的工作,便會再做一點,之后再掉頭走開。像這樣工作,永遠不可能得到像這樣的花園或稻田。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若你們認為「行道」不重要,修行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刚小沟闹匾允遣蝗葜靡傻模欢ㄒ种院?。不要隨性而為,心情好壞并不重要,佛陀根本不在乎那些事,他已經歷過一切好與壞、對與錯等事,這是他的修行。若只取喜歡的而摒棄討厭的,那不是修行,而是災難。無論你去到哪里,永遠都不會滿足;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痛苦。

    修行是為了放下而非得到某些東西

    我們有些人是因想得到某些東西而修行,若未得到想要的東西,就不想修行。但佛陀教導我們,開發修行是為了舍與放下,是為了止息,為了息滅。

    曾有位長老,他最初是加入「大宗派」,但他發現它不夠嚴格,因此又求受「法宗派」的戒,然后開始修行。有時會斷食十五天,當再度進食時,只吃葉子和青草。他認為食肉是惡業,最好是吃葉子和青草。

     

    過了一陣子,「嗯,當比丘真不方便,這身份很難維持素食的修行,也許我應該還俗,成為白衣就好?!挂虼怂€俗成白衣,這樣就可以親自采集樹葉與青草,并挖掘樹根與番薯,那是比丘禁止做的事。他持續做了一段時間,到了最后他不知應做什么,因而完全放棄。

     

    他放棄成為比丘,放棄成為白衣,放棄一切。我不知道他現在在做什么,也許死了,我不知道。不過他是因找不到適合心意的東西,所以才放棄。他不了解自己只是追逐煩惱,煩惱一直牽引著他,而他卻不知道。

     

    「佛陀有還俗成白衣嗎?他是如何修行的?他做了什么?」他并未想到這些。佛陀有像牛一樣去吃樹葉與青草嗎?當然,若這是你所能做的,那就請便吧!但別到處批評別人。照顧好你自己的修行標準就好了。「別切挖得太多,否則你將得不到一只好把手。」

     

    你將一無所有,最后只得放棄。想想你修行的目的,修行是教人舍與出離,這顆心想著要愛這個人或恨那個人,修行就是為了放下這些。

     

    即使達到平靜也要拋開平靜;若智慧生起,則拋開智慧。你若知道,那就知道;但若講這知道當作自己的,你就會自以為知道什么而覺得高人一等。過不了多久,便哪兒也住不下去,因為所到之處都會出現問題。若你錯誤地修行,那就與未修行沒有兩樣。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轉自 《生死書》

     

    本文來自http://1023299973.blog.163.com/blog/static/13838606320104278532451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扒开双腿猛进入喷水高潮叫声|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在线|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精品久久人人做爽综合|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 人人爽人人片人人片AV|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免费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好紧好湿好黄的视频|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一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