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一個襠是二個胯的組合,當我們在走架、推手時,兩個胯的左旋右轉,它的運作不完全相同,一個虛胯則另一個是實胯,一個是上提轉則另一個是下落旋。例如金剛的最后一個動作,在搗捶時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轉,也是由襠胯的組合來完成。所以兩個胯并非是同一個方向運作的,整個襠胯的運作,以及配合技擊的打法,千變萬化,我們把它叫作變襠。 “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趙堡太極拳由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繼之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運轉,所謂“腹中有輪,旋轉如規”。使之“聚而鼓蕩,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之橋梁。 心靜如水百會懸,身動似蛇襠胯轉。兩腳著地滾涌泉,丹田儲動達十宣。 一形連接上中下,左右旋轉環扣環。一動百變在虛實,兩儀真功形意神。 這首秘訣是由李宗有老師傳給張順林兄弟,當你練功到一定的階層,你就會感覺到這首詩的珍貴之處。在身法上要求身動似蛇,襠胯轉就是以襠代手,也就是四大節,左右各二節,左右各管半個身軀,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任憑對方用多大的力量,聽、化、拿、發功夫全在胯間。 這里我們不妨作些實例介紹,這樣更便于對襠胯運用的認識。為了清楚地了解推手中襠胯的變化,我們先做一下單手定步平圓的推手法,來作襠胯變換的測試。因為這個方法比較普遍,也是楊、吳二家必修的常用推手訓練法。先來說一下它的基本方法,例舉定步右單搭手推手法。開始時雙方面對站立,然后雙方身體微左轉,左腳外撇45度,同時將右腳向前邁出一步,雙方兩腳內側相對;同時雙方伸出右手,以手背相貼,左手則可自然下垂。 我們在推手時必須走圓,當甲逼向對方左胸時,這是用擠勁或者是按法。對方必須以扌朋捋勁來化解,也就是用身法、用襠胯來化解甲方的扌朋勁。這是推手的前半圈,乙由于甲方的按勁進逼,他必須以右胯為軸,身體右轉,邊扌朋邊轉化,捋旋甲方,將對方之勁引向自身右側,使甲方的勁落空。而甲方隨著乙方的轉化,由按勁旋轉為擠,粘隨對方。 接下來是乙按甲扌朋,乙隨著甲之手的變化,以手背向前朝甲之左胸部擠按,重心隨之前移,變成右弓步。甲方以乙方的擠勁進逼,甲方重心后移,同時甲方以身體右轉,邊扌朋邊捋,將乙之勁引向己身之右側,迫使甲方的勁落空,乙方仍繼續以擠勁粘隨之。(如圖3,4) 這是練太極拳推手的基本方法,雙方來回各轉了一圈。在轉圈時運用了太極拳的八門勁,其中以扌朋、捋、擠、按為主,運用沾粘連隨的方法,相互走化。在技術上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測試,在二人轉圈時,先轉小圈逐漸轉大圈,目的是逼使對方退步。也可以逐漸兩人靠近,那么這個圓圈足以將技術差的一方逼至后退。 襠胯的轉換 筆者曾經與許多太極拳同仁,不管是同門的,還是楊、吳諸家流派,都試著與其單手定步平圓推手。一般來說就是禮尚往來,不帶任何進攻性緊逼對方。如果我們試著由小圈轉成大圈,兩人又逐漸相互貼近著推手。功夫差的一方就往往轉圈不圓,被對方逼得后退,手的圓圈也被推成癟形。或者在無法解脫對方的逼進時,所采用的是把右手硬扯回己身的右側,這不是用的化勁而是硬抽。關鍵是我們的手要能回到中線,而真正回到自身的中心線又不能單獨依賴于轉身,身體轉過來了,而胯軸未轉化,仍不能得以解脫。 還有幾位同仁,我看他們示范手與轉胯的動作,做得非常好,動作也很正確。但是在我與他盤手時,他的手與胯有明顯的脫節現象。當我用手向他左胸逼近時,也就是單手定步平圓推手擠按對方,他無法為之走脫,只能用手硬扯向他的右側,以此保持自己的重心。 我這里要告訴大家的,用這種方法化解對方并非真正的功夫,也決不是高人所為。這是二個層次的技法,化勁也有質的差異。說白了那位同仁的手勢與胯軸不能同步,俗稱“脫節”,也就是不再一個軸承座上。所以我們的手勢必須連接襠胯運作,這樣才能輕輕松松把對方的手引向己身的右側。右手右腳在同一個軸柱上,它的旋轉配合的非常精確,而它的發力點應在胯上,不是脫節的單向蠻勁。 這些技法是可以單獨訓練的,也可以從實際中測試的。其實這些技法都是太極拳推手的關鍵,也是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玄機,確切地講是有一種機械的操練方法。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運用襠胯,那么只能永遠是門外漢了。所以說教拳不教胯,實際上也是誤人子弟的。 趙堡太極拳主要表現在“以襠帶手”,是由拳架之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同時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源頭的運作,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腹中有輪,旋轉如規”,使之“聚而鼓蕩,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內丹之橋梁。這里把運丹的狀況,描繪得非常生動,猶如腹中的車輪,輾旋轉環。其氣聚而鼓蕩,其形狀就像古人測量天地運轉,日月星辰的一個天文儀,它就是所謂的狀若璇璣,它像似圓體的一個軸承球,先輩把它說得很形象化,實際就是丹田一球。 候春秀所傳張氏拳譜《太極拳擇要》,開卷言道:“師者(蔣發),北流魁首。太極者,拳架之根苗。后學者,首知太極陰陽根本之來源也。張三豐云‘ 人一身太極也,太極者陰陽之母也。人得五臟六腑以成形,而是性命之源,生氣之本分,陰陽之源,呼吸之道路也。人不能無陰陽,又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呼則為陽,吸則為陰。氣從丹田經心臟而入肺,順鼻腔而出為之陽氣,氣從口鼻而入肺經心臟下至丹田為之陰氣。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者為陰。靜而生陰則為五臟之氣,動而生陽則為六腑之氣。輕中清者養榮補神,重中濁者,堅強骨髓,骨髓強而生勁,勁有剛柔之分,乍大乍小之別,外行于皮毛,內行于筋骨,中行于臟腑,上行于頭目兩手,下行于兩足,一濟周身,無不太極’”。“太極者,拳架之根苗”,的確拳架離不開陰陽,離不開太極,離不開呼吸,氣遍身軀不少滯,一濟周身無處不太極。 我們在練架時,要求中正平穩。尤其要做到的是上下一條線,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這是一種根本的訓練方法。當我們站立平肩襠時,前面是任脈,后背是督脈,而中間是中脈。這三條是道門丹功的主要經脈。《太極秘術》刑懷喜在“太極拳說”中云:“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知,其妙者”。“一”,其竅者:“中”也。這里突出一個中字,也就是上下一個子午線。“上潛于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于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為其中”。“中”為生化之始,左旋右轉為卯酉周天法。《還元篇》云:“輪回玉兔與金雞,道在人身人自迷。滿目盡知調水火,到頭幾個識東西”。這東西就是左旋右轉的卯酉周天,這上下前后是謂小周天循環,為乾坤顛倒顛的運行方法。所以太極拳的循經運行,它是以整個合成一個前后、上下、左右,循行如環,道門謂之周天璇璣。而我們的太極拳是如何實施“聚而鼓蕩,狀若璇璣”的呢? 《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是指以意導引呼吸之氣而入丹田,使丹田先天之炁運行于周身。同時通過肢體的運作帶動丹田和內氣的運行。太極拳是以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循環有序,先天八卦后天運,動中求靜,靜中猶動。繼之進入功架,氣脈隨之發功,氣運脈通使丹田產生一種丹田的引動力,這種氣機會帶動肢體動作,以及聚而鼓蕩,狀若璇璣的環規旋轉感,也只有進入無為的自然基礎上才能體悟。 功架與丹功運行 我們通過內氣上下前后的運行,沿著子午線的循環。上至于頂之性根,和下潛于黃庭的性命雙修,既循環于任督兩脈的運用,又激發起中脈的直達通道。這是練太極拳周天運行的基礎。諸如我們打的金剛、白鶴亮翅、倒卷肱、閃通背等,這些都是運用于上下前后,接通任脈、督脈和中脈的循環。首先我這里要說明一下,真正太極拳的真架,并不重形于外的形架。趙堡太極拳并不嬌翩,但卻著重于內煉。當我們的拳架從有為的形架,漸漸進入到無為的真架,這是太極拳之根本。俗話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為本乎無為,無為為其本,有為為其標;無為為先天,有為為后天。故有先天之修,得先天之果;后天之法,得后天之根。所以修先天太極,必先自有為轉入無為,方能登上修之門。 周天璇璣是太極拳內煉修真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功理功法和實踐中進行的,也是太極拳進入周天運行的一種方法,由前后、上下的子午周天法,也由自左向右,由右復轉左,息息歸丹的卯酉周天。先由有為之法的運轉,繼之慢慢進入環規,氣脈開始內通,其架輕柔圓通。此時進入無為的自然之修,這是順天道,不轉而自轉,猶如“丹田一球璇璣活”,拳架未動而丹田已經運起,不用任何意識,自能內氣鼓蕩,循經而運,狀若璇璣,可以證到。 這里我們解說一下拳架,也就是周天運行的軌跡,作為太極拳初架的運氣法。我們先說一下倒卷肱的運行方法。動作:上接肘底捶,繼之,重心先移之左腿,右腳向后退一步,變成左弓馬步。同時右掌由下向后,再從右側劃弧而上,再回至鼻頰,漸往下于胸前。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意感內氣則由海底會陰穴,沿著身體后背中線(脊椎骨)上行至百會穴。再從百會正中沿(印堂)下至上唇。當后半圈劃完,右手由上而下,在重心右移時,意感內氣由上唇入下唇之承漿穴(又云搭鵲橋),再沿中線而下行入小腹丹田,再至會陰。這樣周而復始,經氣沿著子午線,即任督二脈,以及中脈的運行。同時也可以沿督脈上行,至頂顛得百會穴,再由百會穴直接從中脈下落丹田,循經如環,周運不息,快慢亦有氣脈通利而定,有時一個動作,循運可以幾圈不定。 懶扎衣的循經方法 這里要介紹一下懶扎衣的循經方法,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動作規劃。 動作一,上接白鶴亮翅,繼上,身體微下蹲,重心落于左腿。同時左手沿中線下插;右手變掌向上抄起。(左掌心向右,右掌心向左)。 動作二,右掌由上向右外向下,同時左掌由下向左外向上,兩掌合抱于胸前。相距尺許,兩掌向對,如抱球狀。 動作三,兩掌繼續走弧形,左掌轉向上,右掌轉向下,上下插掌,仍為半陰半陽掌。 動作四,承上,右腳收回,左腳腳尖著地。同時右掌由下腹部以左側向上,再向右劃一大弧而出,沉肩墜肘,指尖略向上,掌心向左前,為半陰半陽掌。同時右腳隨右掌向右側橫跨一步,腳尖向右上角45度。右掌轉弧的同時,左掌由上以右外向下,弧形劃圈至髖窩處,掌心內貼。開襠松襠目視前方。 兩手在劃圓弧時,以右手為主。重心向左移動時,經氣由會陰處,循左向上行,沿肋間上面頰至巔頂百會,再由百會穴向右側面頰下,循肋間下回復丹田。恰好由左向右轉了一圈。意從心內起手向鼻尖落,要求兩肘內裹護胸。抹轉雙臂要用襠勁。趙堡李氏太極拳講究襠胯的運用,在襠胯運用的同時,也帶動了丹田旋轉,也就向左移了一圈。繼之承上式,右手再向左下展,劃圓弧向右上落,右胯同時向右跨一步。在運轉過程的同時,經氣正好又從左側向右的東西轉了一圈,所以整個懶扎衣是走了二個卯酉周天法。其實太極拳這樣的運轉法很多,最為顯著的就是云手。練云手時注意運襠,右手帶動經氣,由左向右轉一圈。左手帶動經氣時,由右向左轉一圈,左右循環不已,這種子午卯酉的運行可見一斑。 太極拳丹功真架 太極內丹的行功過程,上面說了,是從無到有,從有為之法到無為之修,雖然有些恍恍惚惚、朦朦朧朧,但畢竟體現了無中生有的過程。太極拳內丹修煉需要三個階段,第一是初架,第二是過架,第三是真架。上面介紹的有為之法,周天運行也只是能達到陽氣浮現,即使溝通大小周天,也只能說是表面現象,不能作為深層次的氣脈通暢。也就是體現了太極拳的初級階段。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極是太極之母,所以它是一個母體系,當進入了無極生太極,陰陽兩儀始成,也就具備了陰陽互合的二個方面。陽代表天、代表父,陰則代表地、代表母。在煉太極的逐漸形成中,從無到有,從微到顯,從稀到密,這是一個極化的過程,最后產生一個核心,也就是我們從太極面中看到的一個小圓心,有人說這是太極之根。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由一的母體系(無極),極化后成為陰陽的太極體系。而中間的小圓圈,它屬于子體系,又稱之謂“皇極”,這是能量的核子,陰陽之聚合之結晶。也是母體系成長的“胎”,最后成為子體系的皇極。而我們內功的優越也取決于子體系的成熟與否。 太極拳是講究動靜陰陽之平衡,以靜制動是太極拳之根,也是區別其它拳種的顯著特點。太極拳的動靜是受意氣神指揮的,內動是通過外動來體現,要求由內達外,由外達內,內外合一,全身協調而節節貫串。靜不單是外形的靜止,是相對的靜,而不是絕對的靜。靜在太極拳技擊的運用上,它是以靜制動,是蓄而待發之玄機。如何理解動與靜以及以靜制動的運行,必須細心體會認真揣摩,這樣才能真正到達如拳論所說之“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個中意,輾轉隨意見天真”的那種神明境界。趙堡李宗有老師對動中求靜是如此注說的: 動中求靜,靜中有動,此是真詮,與外不同。 以動制靜,心神意控,以靜制動,視觸覺聽。 不即不離,不丟不頂,練時獨我,仿有人同。 起落陰陽,柔慢勻松,呼吸綿綿,周身渾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