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關于敷臍 敷臍療法

     昵稱791080 2010-07-14
    關于敷臍

    敷臍療法

    中醫(yī)養(yǎng)生  
    敷臍療法是將配好的藥物敷于患者的肚臍上,并蓋上塑料薄膜和紗布,然后用膠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蓋上樹葉或菜葉,然后用布條捆扎),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肚臍為神闕所在,任脈由此通過,且與督脈命門對應;由于任督二脈統(tǒng)領全身經(jīng)絡之氣血運行,聯(lián)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過調整任督二脈功能而治療全身疾病。本法簡便易行,無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一、敷臍療法作用機理

        敷臍療法是中醫(yī)學外治法的一種,它是利用各種治療手段作用于臍部,通過經(jīng)絡以調整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整陰陽、治愈疾病的目的。幾千年的歷史與臨床實踐證明,臍療可治療全身數(shù)百種疾病,廣泛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一些疑難病癥,并有預防和保健作用,它具有簡、便、廉、 驗、捷等特點。

        臍為生氣所系,內通五臟而關于腎有極為重要的生理意義,關于藥物自臍吸收,前人多有驗證。徐大椿日:“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jīng)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清代吳師機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臍聯(lián)系于全身經(jīng)脈,藥物經(jīng)臍部皮膚吸收后,可循經(jīng)絡貫穿全身,直達病所而起治療作用。所以敷臍療法和內治法,雖然給藥途徑和方法不同,但其治療疾病的原理是一致的。

        現(xiàn)代醫(yī)學對臍部用藥經(jīng)皮膚吸收的認識更為明確,認為藥物經(jīng)皮膚吸收,皮膚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組織,表皮又可分為五層,最外層為角質層。近代對皮膚的生理變化研究表明,水溶性與脂溶性藥物可經(jīng)被動彌散,穿透角質層漸漸被吸收。此外,皮膚附屬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藥物吸收的通道,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質,不同體表部位的皮膚結構有一定的差異,而使藥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樣。

        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藥物最易透彌散,并且臍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聯(lián),故滲透力強,由于藥物經(jīng)皮膚吸收和皮膚厚度成反比,和皮膚擴散性成正比,故臍部皮膚和其它部位比較最有利于藥物吸收。臍皮膚除了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豐富的靜脈網(wǎng),淺部和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所具有的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豐富的靜脈網(wǎng),淺部和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脈相吻合,深部與腹壁上下靜脈相連,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見藥物在臍皮膚穿透后,直接擴散到靜脈網(wǎng)或腹下動脈分支而人體循環(huán)。

        經(jīng)絡與周圍神經(jīng)節(jié)段,中樞神經(jīng)有密切的關系,近年尸解中發(fā)現(xiàn),在穴位的各層組織中具有豐富的神經(jīng)末梢,神經(jīng)結。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不斷地刺激(包括藥物)臍部皮膚,會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jīng)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籍以促進人體的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動,使機體康復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歷代中醫(yī)針灸文獻認為,“肚臍為穴中之穴”,是強壯保健常用穴位,且有健脾益胃、益氣固脫、溫補下元的作用。現(xiàn)代科學實驗證明,以溫藥貼臍療法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其機理在于借助藥物刺激臍穴的皮膚,通過神經(jīng)反射作用,激發(fā)機體的調節(jié)功能,使機體的某些抗體形成,免疫力提高,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和防御機能,故能戰(zhàn)勝疾病。

        二、敷臍療法的特點

        1 操作簡便

        中藥敷臍療法可根據(jù)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鮮藥搗爛,或取干藥研成細末加水或藥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調勻,臍部清潔后將調好的藥物直接敷于臍部,外加膠布或膏藥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將干藥(搗碎)炒熱,裝入薄布袋內直接敷于臍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簡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內服或注射藥物,有時會因藥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對藥物的過敏難以及時消除而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可導致出現(xiàn)不良后果。但敷臍療法卻易于隨時觀察患者的適應度和感受情況,從而決定是否繼續(xù)治療或撤除。只要辨證準確,一般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害,且患者和家屬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適應癥廣

        臨床實踐及醫(yī)學文獻記載表明,敷臍療法對于婦科疾病如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產后尿潴留等,小兒疾病如疳積、遺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均有獨特的治療和輔助治療作用。尤其對衰老、幼稚、急癥等“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 的患者,其治療作用發(fā)揮尤為突出,可以補內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項

        ①使用敷臍療法必須遵循先辨證次論治再用藥的原則。在使用敷臍療法時,必須以中醫(y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依據(jù)在四診的基礎上,結合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進行辯證論治。②用藥盡可能選取氣味俱厚的藥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對所敷藥外蓋膠布或膏藥要盡可能使其處在“密閉式”狀態(tài)下,以免藥性“外泄”影響療效。④ 為提高療效,可采取局部適當加溫或將藥物加熱的辦法。⑤有些對皮膚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在使用中藥注意觀察,防止皮膚起泡后潰爛,造成感染。       

    1.溫補壯陽,固精止遺。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龍骨各5g,共研細末混勻,以少許人乳調敷于臍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療陽痿,一般用藥一次見效,3-5次可痊愈。

         2. 溫腎壯陽,固攝止遺。蔥白4-8根,雄黃1-3g(視年齡大小增減),于晚上臨睡前敷于臍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療小兒遺尿。

         3.固攝斂汗,提升固脫。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細末,開水調潤;或用五倍子5g,食醋調潤,敷于臍上,固定,每日換藥一次。治療小兒盜汗,小兒遺尿,成人夜間多尿,小兒腹瀉,脫肛,男子遺精及婦女子宮脫垂。

         4.溫中散寒,收斂止瀉。酒餅一個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吳萸6g,炒焦為末以食醋調成餅: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臍上固定,治小兒脾胃脘痛。

         5.清熱利尿。田螺6個(去殼取肉),生蔥白5根,冰片6g,共搗爛如泥,敷于臍上,固定。治熱結小便不利之癥。

         6.清熱除煩,鎮(zhèn)靜安神。陳細茶葉(越陳越好),嚼溶;或黑牽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許水調敷于臍上固定。或用雞屎填于臍中(男用雄雞,女用雌雞)治小兒夜啼之癥。

         7.止痛。生鹽5g,嚼溶敷于臍上。治小兒腹痛。

         8. 發(fā)表散寒。蔥白,蘇葉,薄荷各適量,共搗爛如泥,敷于臍上,固定。治小兒感冒。

         9. 潤腸通便。大黃3g,食鹽4g,共搗為細末,填于臍上,固定。治小兒便秘。

         10.清熱化濕。黃連2g,吳茱萸1g,共研細末,填于臍上,固定。治小兒口瘡(鵝口瘡)。


    中藥敷肚臍治胃腸病

    青島新聞網(wǎng) 日期: 2007-05-23 來源: 青島晚報  



      
      敷臍療法,是將中藥制成軟膏或藥餅,貼在肚臍上,這樣做既有對穴位的刺激作用(類似于針灸),又有藥物的滲透作用,是內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時期,臍部是胎兒連通母體,獲得血液、氧氣及營養(yǎng)供給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雖已斷絕,但臍部與全身經(jīng)絡、五臟六腑仍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醫(yī)稱之為“神闕穴”。肚臍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沒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豐富,所以藥物易于滲透、吸收,加上藥物不受胃酶的干擾破壞,因此用藥量少、見效快。特別適合于有胃腸、肝臟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經(jīng)肝臟代謝,可減少毒副反應, 因此是一條理想的給藥途徑。

      主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中藥敷肚臍適用范圍很廣,內科、婦科、兒科、男科等多種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來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神經(jīng)性嘔吐、呃逆、腸易激綜合征等。

      五更瀉: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藥材混合,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于臍孔,連用7日為一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

      呃逆:選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細末后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敷于臍孔,連用2―7天。

      脾胃虛寒型胃痛:可選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兒童敷臍效果更好

      小兒大多不愿服藥,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藥尤為困難。而小兒肌膚柔嫩,臟氣輕靈,敷臍療法作用迅速,無損傷,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尤其在治療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應用最多。

      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將藥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貼于臍部,1―2天即可見效,有的甚至數(shù)小時內即可好轉。遺尿的患兒,也可將藥物同時敷于肚臍和關元穴,可以減少遺尿次數(shù)。經(jīng)常感冒的兒童,用中藥裝袋后敷臍,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fā)生。

      不過,中醫(yī)用藥講究辨證施治,疾病又分為寒、熱、虛、實,同樣是小兒腹瀉,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故敷臍的藥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現(xiàn)癥狀后要到醫(yī)院就診,由專科醫(yī)生來診治選藥,不能一概而論。另外,小兒皮膚嬌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傷皮膚。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臍

      中藥敷臍治療,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后平臥,取配制好的藥末適量,用生姜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一般可連用2―7天。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癥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藥敷臍。

      用中藥敷臍的方法治療胃腸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日常飲食和情緒的調節(jié)。當然,中藥敷臍治療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棄針對病因的治療,以及其他已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法。
    藥敷貼肚臍后,所出現(xiàn)的全身溫熱、出汗、氣流竄動、身體輕松有力等反應則是營衛(wèi)之氣調和,五臟六腑功能增強,免疫活性細胞激活的佳兆

     

    臍療原理
    中醫(yī)認為,臍,神闕穴,“神”為一身之主宰,“闕”指重要之處,神闕穴為先天之蒂,后天之氣舍,屬人身至要之處。神闕穴又是任脈之要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連心臟,中經(jīng)脾胃,下通肝腎,與督脈、沖脈一源三歧,故有臍通百脈之說。神闕與十二經(jīng)脈相通,和五臟六腑相連,其作用廣泛。現(xiàn)代研究表明,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藥物最易穿透彌散,并且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與筋膜直接相連,故滲透力強,有利于藥物吸收;加之小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對藥物反應靈敏,因此內病外治多選用臍部。

    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原理

     

      敷臍療法屬中醫(yī)外治法的范疇。中醫(yī)外治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歷代醫(yī)家對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藥層出不窮,治病屢見奇效。歷代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肚臍是外治法層佳部位之一,隨著經(jīng)驗積累,敷臍治療疾病的范圍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yī)特色的敷臍療法,堪稱中醫(yī)一絕。
      肚臍又叫"神闕"穴,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會,介于中、下焦之間,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調周身經(jīng)氣,通過各經(jīng)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聯(lián),正如彭祖《小續(xù)命蒸臍法》曰"臍者,腎間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使百脈和暢,氣竅通達,上至泥系列藥物,下至涌泉"。歷代醫(yī)家及中醫(yī)氣功理論都認為,胎兒出生后,一點真元之氣聚集臍下,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體太極之所在地,以臍為中心,有直徑10厘米大小的兩個對持相抱的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使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因此,肚臍是調治疾病的主要氣穴。從現(xiàn)代解剖學認為,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膜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布著豐富的靜脈網(wǎng),腹部靜脈吻合點,深部與腹部上下靜脈相聯(lián),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臍下用藥,易穿透彌散,吸收于血管進入血循環(huán),發(fā)揮治療作用。
      《素問·痹論》中說"帝曰:營衛(wèi)之氣亦令人痹乎,歧伯曰:營者,水谷之精氣,和調五臟,灑陳于六腑也。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氣合,故不為痹。"這里所說的營衛(wèi)之氣:相當于機體內的能量;熏者:熱量溫煦之源地;散者:布散發(fā)散之意;肓膜:據(jù)多數(shù)醫(yī)家考證,在肚臍最深層,第二、三腰椎椎體前側,背側即命門穴,前側為神闕穴(肚臍)。胸腹:即肚臍里層周圍的腹腔太陽神經(jīng)叢,它主管腹部各臟器的功能活動,若大腦長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熱之邪傷害胃腸,致使肚臍深層營衛(wèi)之氣合成散布失常,痰濁瘀血留滯在肚臍周圍,形成網(wǎng)狀、條索狀、包塊狀反應物,加上風寒濕熱之邪相合,則關節(jié)、筋骨、肌肉、疼痛腫脹僵硬由此而產生。
      中醫(yī)認為"藥物入臍,先作用于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布于五臟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和胃、溫腎散寒、回陽救逆、和中理腸、行氣消腫、散結通滯、強腎健骨、活血通經(jīng)、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學家吳師機深有體會的說 "則知藥物由臍而入,無異于入口也,切藥可逐日變換。"現(xiàn)代研究表明,將芳香藥物置于臍下,藥物不斷的刺激臍下皮膚,可激活神經(jīng)內分泌的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fā)揮。經(jīng)臨床觀察,敷臍療法中不同劑型的敷臍中藥敷臍能達腠理,通經(jīng)脈

      敷臍療法是從病人臍部給藥,保留一定時間,通過皮膚吸收使藥力作用于人體,產生治療效果。它具有療效可靠,方法簡便,廉價安全等特點。外治大師吳師機說“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中藥敷臍和內治療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神闕穴(臍)位于任脈,而任脈屬于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共同司管人體諸經(jīng)之百脈,所以臍和諸經(jīng)百脈相通;臍又為沖、任脈循環(huán)之所,且任脈、督脈、沖脈為“一源三歧”,故三脈經(jīng)氣相通。因此中藥敷臍將藥物敷于皮膚,能達到腠里之中,藥物透過皮膚,直達經(jīng)脈滲入體內,融于津液之中,與之合二為一,具有內外一貫之妙。

      外治專家吳師機說“必得氣味俱厚,藥性走竄,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經(jīng)走絡,開竅透骨”,“率諸藥開結行氣,直達病所”。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這一類中藥的促透作用。吳震西報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類芳香、氣味俱厚的中藥不僅能通經(jīng)活絡,而且還有促透作用。離體動物實驗表明,這一類藥物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養(yǎng)生保健肚臍文章
    肚臍常被養(yǎng)生家譽為保健養(yǎng)生“要塞”。《厘正按摩要術》中說:“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樞,又曰神闕,是神氣之穴,為保生之根”,“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又名氣舍、維會,為任脈所生,系連胞宮,而任脈與督脈、沖脈同出胞中,為一源三歧,具有總領諸氣血的作用。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共同管理人體諸經(jīng)百脈,因此神闕與諸經(jīng)百脈相通。根據(jù)陰陽互根原理,有從陰以補陽之功,且該穴聯(lián)系命門,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會元針灸學》對神闕穴進行了深刻的描述:“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兩旁有天樞、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陰交、氣海,臍居其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變成胎時,先天臍帶如一蓮莖,系于母之命門。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開的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氣以相傳,十月胎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名曰神闕”。神闕是任脈的要穴,任脈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聯(lián)心肺,中經(jīng)脾胃,下通腎臟,所以神闕為人體上下左右交會之中心。古人向來很看重肚臍,素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之說。肚臍內通五臟六腑,為抵御外邪之門戶,它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有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消滯、活血調經(jīng)的作用。由此可見,肚臍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部位。

        一、揉按肚臍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覺時,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時可蓋上被子,全身放松,仰臥床上,兩手掌重疊放在肚臍上,先逆時針方向旋轉108圈,然后再順時針方向旋轉108圈。經(jīng)常堅持揉按肚臍,可以健腦補腎、健脾助運、安神寧志、利大小便,使人體氣血旺盛,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襲。

        二、艾灸肚臍

        將艾條一端點燃,在距離肚臍上3~4厘米的高度進行薰烤,施灸部位呈現(xiàn)溫熱舒適感時,固定不動,連續(xù)灸20~30分鐘,以局部出現(xiàn)皮膚潮紅為度。無論何種慢性病,多宜灸此穴,以助元氣矣。對腦溢血及腦血栓之昏迷者的復蘇,須灸此穴半小時以上,療效顯著。《醫(yī)學入門》中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臨床研究結果亦證實,灸法可以改善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標,提高老年人骨密度。

        三、藥物敷臍

        1 慢性病防治。防風、黃芪、肉桂各等份組成,研成細末敷臍。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臍部,趁濕填入藥粉5克于臍內,外貼膠布蓋住藥物即可。3天換藥1次,5~7次為1個療程,可連續(xù)敷臍2~4個療程。

        2 治療高血壓。吳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成細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臍部,將藥粉5~10克放入臍內,外以麝香壯骨膏固封。3天換藥1次,1月為1個療程。

        3 治療風寒感冒。白芥子3克,研成細末,將藥粉放入臍內,暖水袋外熨臍部,取汗出(也可用電吹風加熱)。

        四、肚臍拔罐

        選大號火罐一個,應用閃火法,將火罐拔在肚臍上,15~20分鐘取罐。肚臍拔罐可治療哮喘、痢疾、久瀉、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肚臍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鐘,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勞。

        五、氣聚肚臍

        站、坐、臥均可,全身放松,雙手掌重疊覆蓋于肚臍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氣時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質,進入肚臍,聚集在此處;呼氣時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質向全身擴散。一呼一吸為1次,習練24次。長期堅持習練,可溫陽補虛,消食導滯,對陰陽兩虛,體弱無力,氣短神衰者有效。

        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經(jīng)常保護肚臍,不讓它受風寒之邪的入侵,這樣對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敷臍療法:
        敷臍療法是從病人臍部給藥,保留一定時間,通過皮膚吸收使藥力作用于人體,產生治療效果。敷臍療法屬于中醫(yī)外治范圍,它具有療效可靠,方法簡便,廉價安全等特點,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敷臍療法簡便易行,既可減輕藥物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免除內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臍療法:
        臍部給藥,古稱“臍療”。臍療法顧名思義,是通過將藥物制成適宜的劑型敷于臍部,使藥物發(fā)揮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的一種藥物療法,為我國中醫(yī)內病外治領域的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屬于現(xiàn)代藥學中透皮給藥系統(tǒng)的范疇。
         臍療法優(yōu)點是發(fā)揮作用快、效果好,避免了肝臟、胃腸對藥物的破壞和藥物對肝臟、胃腸的毒副作用;方便、無痛苦;其次具有整體治療觀念,藥物有效成分可充分、全面地發(fā)揮作用。同時藥物對肝臟、胃腸的刺激等副作用也大大的降低,所以效果發(fā)揮得非常充分,療效好,副作用小。
        早在一千多年前,《金匱要略》中就有“凡中暍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的記載,實為最早的臍部給藥法。而在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著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臍填藥、敷藥、涂藥等臍療法的記載,此可謂開臍療法實際應用之先河。傳統(tǒng)臍療法所用的藥物劑型有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餅劑等劑型,臨床用法有貼臍,填臍、納臍、涂臍、敷臍、摻藥、蒸臍,灸臍等等。這些劑型和用法歷代醫(yī)家廣泛用于內、婦、兒,外等各科疾病的防治,為人類的健康、種族的繁衍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臍部用藥不僅在治療,而且在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臍療的治療原理一、臍的特點和功能
    臍,位于腹部正中凹陷處,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后遺留下來的一個生命根蒂組織,名為神闕,又稱“臍中”、“氣舍”、“氣合”、“維合”、“環(huán)谷”、“命蒂”,屬中醫(yī)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
    中醫(yī)稱臍中為“神闕”,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經(jīng)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靈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門,可見,神闕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當胎兒在母體中生長、發(fā)育時,均依靠臍帶的供血和營養(yǎng)輸送,以維持胎兒的生命活動,所以古代中醫(yī)學家把臍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會元針灸學》曾記載:“神闕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兩旁為氣穴、肓俞,上有水分,下有橫戶(陰交穴)、胞門、子戶,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時,先天臍帶如荷莖,系母之命門,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敷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氣以相轉。十月胎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針灸穴名解》則指出了臍與胃腸的密切關系:“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后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緊接近大小兩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于化,即大而化之謂神也。”《道藏》更強調了臍與心腎的重要聯(lián)系:“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以示顯貴,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此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之神闕。”由此可看出臍(神闕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道教的煉丹家眼中,“臍中”為其在練功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玄關一竅”,即氣穴。人在出生以后,剪去臍帶則一點真元之氣聚于臍下,為生命的根本。因此,臍雖是臍帶脫落之后形成的一個根蒂組織,但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蒂結。古代醫(yī)家曾日:“真陽在,人命在;真陽散,人即死,故稱臍為命之蒂。”這里說的真陽,是指嬰兒出生落地,剪斷臍帶從母體帶來的一點先天之氣(又叫元氣),此氣在人體出生后,就歸人臍內。《難經(jīng)·六十六難》日:“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神闕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臍部,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介于中下焦之間,所以為經(jīng)氣的匯海,五臟六腑之本,并且,神闕穴和人體重要的經(jīng)脈、五臟六腑相互聯(lián)系、相通,從而使它能通過其特殊性而起到獨特的治療作用。
    古代氣功家也認為,人體有一個以臍為中心的太極圖,直徑為3寸大小,中間有兩個對持抱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以臍為中心的九宮分布是生命的中樞,即生命之根。神闕穴和諸經(jīng)百脈相通,對人體的全身都有調節(jié)作用,所以,古代氣功家非常講究意守丹田(丹田在臍下3寸,方圓4寸),為腎間動氣出行之所。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 (1)臍部給藥不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較少通過肝臟,避免了對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臟代謝對藥物成分的破壞,從而使藥物更好地發(fā)揮療效。 (2)藥物刺激臍部的神經(jīng)末梢,影響機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起到調整作用。從解剖部位看,臍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內有自主神經(jīng)的主要神經(jīng)叢存在,如腹腔叢、腸系膜間叢、腹下叢及盆腔叢等;還有最主要的神經(jīng)節(jié),如腹腔節(jié)、腸系膜節(jié)、主動脈腎節(jié)、腸系膜下節(jié),它們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臟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腸、腎、腎上腺、輸尿管、膀胱、卵巢、子宮(或輸精管)及其所屬的全部血管,因此,臍部有較強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傳導功能。當用各種適宜病情的藥物施治于臍部時均能刺激局部神經(jīng)末梢,再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射與傳導,調整機體自主神經(jīng)的機能,改善了內臟及組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之目的。 (3)臍部的皮膚較薄嫩,神闕穴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以母血從此處供胎兒營養(yǎng)、發(fā)育,亦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直接相連,這些都有利于藥物的直接吸收。


    臍療  臍療的概念
      臍,中醫(yī)穴位又稱“神闕”。它與人體十二經(jīng)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中醫(yī)認為,肚臍是心腎交通的“門戶”。
      所謂臍療,就是把藥物直接敷貼或用艾灸、熱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臍部,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臍療法的方法
      臍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敷臍、貼臍、填臍、熨臍、熏臍、灸臍等。
      臍療的發(fā)展歷史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jīng)》中記載了許多關于臍療的論述。早在殷商時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晉代葛洪《肘后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chuàng)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后,臍療歷經(jīng)各朝代的發(fā)展,直至晚清進入了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中醫(yī)外治宗師、清代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駢文》,更是對臍療作了系統(tǒng)地闡述。
      臍療的禁忌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癥、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比如艾灸,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給小兒施灸時尤其要當心,小兒皮膚嬌嫩,在治療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所以更容易燙傷,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過敏現(xiàn)象,立刻停藥。輕者可自行消退,如發(fā)生皮膚水泡者,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即可。
      炙臍方法
      (1)隔姜灸 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臍上,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鹽灸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3)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guī)定壯數(shù)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4)溫灸器灸 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臍上,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用。


    兩千年醫(yī)學瑰寶——臍療
    這幾天老是看到有人宣傳失眠抑郁貼第二代,于是搜集了一些資料,主要是關于臍療的,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1、臍療的緣起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五十二病方》,這本書中即有肚臍填藥之記載,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也記載了臍療法。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壽的《外臺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龔廷賢的《萬病回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均有記載,至吳尚先的《理論駢文》描述當時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臍,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臍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氣味皆可藉由皮膚吸收,而循經(jīng)口中。
      臍(即神闕穴)在腹部中央,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經(jīng)穴,與經(jīng)絡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中醫(yī)稱之為十二經(jīng)絡之根、呼吸之門;神闕穴居臍中央,是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任脈為經(jīng)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對五臟六腑具有調節(jié)作用),又因臍部的皮膚比較薄,神經(jīng)及血管比較豐富,它所支持的臟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腎上腺、輸尿管、膀胱,因此臍部透過與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奇經(jīng)八脈的聯(lián)系,有比較強的吸收和傳導能力。 臨床上灸臍可治暈厥、昏迷、休克,故有興奮大腦、強心、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藥物敷臍可治虛汗,神經(jīng)性嘔吐,故有調整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的作用;灸神闕可治陽萎、不孕,故有調節(jié)內分泌紊亂的功能;在神闕穴上拔火罐,可治蕁麻疹和過敏性哮喘,可作用于免疫系統(tǒng)、抑制過敏反應。
    目前的醫(yī)學也證實,藥物可穿透皮膚表面結構,而被人體吸收。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臍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wǎng),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知藥物可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循環(huán);臍動脈結構特殊(有研究指出,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臍動脈壁沒有膽固醇堆積),而認為此種特殊結構,是藥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
    2、臍療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內臟及組織的生理及病理活動,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特別對體質較弱、失眠多夢、寒性胃痛、腹瀉者有極好的改善作用。
    養(yǎng)生方面:微熱的氣流從臍部擴散到整個腹部,促進胃腸蠕動,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體都有無比的輕松、舒適、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能改善面部蒼白、暗啞的現(xiàn)象,預防和淡化因循環(huán)不暢引起的色斑、暗黃等皮膚問題。
    治療方面:特殊的給藥方式,使患者氣血充盈,顏容光彩,諸疾不生,體健身輕,延年益壽。
    3、臍療優(yōu)點
    (1)適應癥廣
    臍療的功用及適應癥非常廣泛,對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經(jīng)、心血管系統(tǒng)均有作用。 并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可廣泛用于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科疾病,并可養(yǎng)生保健。概括有:
    a、強壯祛病,養(yǎng)生延年: 臍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是強壯保健的要穴。臍療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具有補脾腎,益精氣之功。用于虛勞諸疾、神經(jīng)衰弱和不寐少眠、多夢煩躁等癥。
    b、 通調三焦,利水消腫: 臍療能激發(fā)三焦的氣化功能,使氣機暢通,經(jīng)絡隧道疏通。可治療小便不利、腹水、水腫、黃疸等病。
    c、 調理沖任,溫補下元: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督帶四脈與生殖及婦人的經(jīng)帶、胎、產息息相關,故藥物溫臍可調理沖任,固經(jīng)安胎。臨床用于陽痿、遺精、早泄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帶下、滑胎、不孕等癥。
    d、通經(jīng)活絡,行氣止痛: 臍通百脈,溫熱藥貼臍后,能夠通經(jīng)活絡,理氣活血,達到“通則不痛”。適應于痹癥,手足麻木及諸酸痛癥。
    e、 斂汗固表,澀精止帶: 臍療能收斂人體的精、氣、神、津,調整臟腑陰陽平衡,使氣血調暢,營衛(wèi)通利。臨床常用于治療自汗、盜汗、夢遺、滑精、久泄、帶下、驚悸、失眠等。
    f、 健脾活胃,生清降濁:臍療可增強脾胃機能,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以健脾止瀉,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滿、反胃、嘔吐、泄瀉、痢疾、呃逆等。
    (2)使用簡便、安全、無毒副作用
    臍療的操作方法非常簡便,一般3—7天換貼一次,不需煎藥、服藥、注射,也避免了藥物被破壞分解和對人體內有關臟器的損害。對那些吃藥怕苦、打針怕痛、針灸怕針、服藥易吐及不能服藥的患者,尤其適宜。
    (3) 價格低廉 節(jié)約時間
    臍療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貼即可見效,常見病、多發(fā)病的患者,可免去醫(yī)院掛號就診,到藥房購買即可,省錢省時。
    (4)儲存方便 隨用隨取
    臍貼有效期限長,適宜長期儲存,家庭常備無患,一旦需要,隨用隨取,“貼”到病除。

    自觀肚臍知健康
    ? 向上型:肚臍眼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這種肚臍的人,應多留意胃、膽囊、胰臟的健康狀況。
    ? 向下形:應注意預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 圓形:女性肚臍若為正圓形,表示身體健康,卵巢功能良好,五臟六腑都很健康。
    ? 海蛇形:為肝硬化等肝病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 滿月形:看起來結實豐盈,下腹有彈性,對于女性來說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 肚臍偏左:應預防腸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腸粘膜病變。
    ? 肚臍偏右:應注意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現(xiàn)代研究揭開經(jīng)臍給藥途徑
    經(jīng)臍給藥,目前認為有以下兩條吸收途徑:
    (l)透過完整表皮
    這是主要的透入途徑,通過角質層細胞和細胞間隙透入皮膚。
    (2)毛囊、皮脂腺
    是藥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徑,藥物如進入毛囊后,就可通過毛囊壁間空隙或皮脂腺穿過皮膚。
    經(jīng)臍給藥四大優(yōu)點
    (1)經(jīng)臍給藥系統(tǒng)不經(jīng)胃腸道吸收,可避免藥物對肝臟的損害,減少用藥的副作用
    (2)維持恒定有效血藥濃度或生理效應,避免口服給藥引起的血藥濃度峰谷現(xiàn)象,降低毒副反應。
    (3)減少給藥次數(shù),提高治療效能,延長作用時間,避免多劑量給藥,使大多數(shù)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藥,也可以隨時撤銷用藥。
    一種新的給藥方式——經(jīng)臍給藥
    患者不吃藥,不打針,同樣可以戰(zhàn)勝疾病,康復效果可能會更好。這是記者在日前召開的首屆全國新型給藥技術與中藥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什么藥這么神奇?其實,這主要是得益于一種新的給藥方式:經(jīng)臍給藥。就是通過肚臍表面給藥,使藥物透過皮膚各層,進入體循環(huán)而產生治療作用。這與普通民眾所熟悉的貼膏藥有點類似。
    經(jīng)臍給藥好處多多。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徐洋認為,其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方便、簡單。一是可以改善病人的適應性,不必頻繁給藥,特別是對用藥方案不熟悉或記不準的老年病人顯得特別重要。二是提高安全性,如有不適癥狀,容易將貼劑移去,隨時終止給藥。三是可以按貼敷面積增大或減少藥物劑量,避免藥物的浪費。
    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龍和汪洋強調,經(jīng)臍給藥不僅給藥方便,還具有不受胃腸道因素影響,避免肝臟對藥物的破壞作用,釋藥平穩(wěn),不良反應少,適合兒童和老人用藥的特點。
    經(jīng)臍給藥應用范圍廣泛,臨床適用的主要病種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五官科等多個門類。

    冬病夏治說“臍療”
    來源:家庭用藥
      朱明方    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中醫(yī)門診部主任醫(yī)師

      朱明方主任醫(yī)師在中醫(yī)內科、婦科疾病及內分泌疾病診治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倡導內病外治,以及中醫(yī)辨證調治亞健康狀態(tài)。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病、不孕不育、慢性肝病、月經(jīng)不調等疾病的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尤擅中藥貼臍、中藥熏蒸、冬病夏治、冬令進補等特色療法。

      所謂臍療,就是把藥物直接敷貼或用艾灸、熱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臍部,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臍療的歷史十分悠久,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jīng)》中就記載了許多關于臍療的論述。晉代葛洪《肘后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chuàng)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后,臍療歷經(jīng)各朝代的發(fā)展,直至晚清進入了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中醫(yī)外治宗師、清代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駢文》,更是對臍療作了系統(tǒng)地闡述。夏秋季是臍療治病的好時機。
      臍,中醫(yī)穴位又稱“神闕”。它處于人體正中,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它與人體十二經(jīng)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有著“臍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的重要地位。現(xiàn)代研究表明,臍部的皮膚非常薄弱,且血管神經(jīng)網(wǎng)絡豐富,此處用藥,既有四通八達之利,又有容易吸收之效。
      夏季是臍療的好時機,由于夏季三伏為人體經(jīng)絡氣血旺盛之時,所以藥物更加容易通過張開的皮膚毛孔,更快地隨氣血到達病所。而且,此時進行藥物敷貼也較冬季更為簡便。冬病夏治臍療敷貼法操作簡便易行、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小,能夠起到“秤砣雖小撥千斤”的作用,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除臍療外,根據(jù)需要還可選用其他穴位如大椎、肺腧等,有助于提高療效。
      夏天陽氣生發(fā),自然界豐盈旺盛,充滿生機,人體也處于陽氣充沛、氣血通順的良好狀態(tài)。“三伏”之時,人體皮膚溫濕度最大,毛孔開泄,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對于在冬天易發(fā)或容易加重的一些病癥,包括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風濕病、關節(jié)炎、凍瘡、體虛感冒、腎虛腹瀉,以及由于機體免疫能力低下所引起的疲勞綜合征等,臍療能從根本上改善癥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臍療具有無痛苦、低風險、少毒害、易操作等優(yōu)點,在臨床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且功效顯著。它可以廣泛適用于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各科疾病。對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經(jīng)、心腦血管、內分泌等系統(tǒng)的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并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內 科 臍療在內科疾病,尤其是內科慢性病的治療中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哮喘以麻黃、地龍、白芥子貼臍;寒濕腹瀉用吳茱萸、胡椒敷臍;濕熱腹瀉用車前子、六一散敷臍;自汗盜汗以五倍子末、辰砂末敷臍;尿潴留用蔥白、白胡椒搗爛如泥敷臍;肝硬化腹水用皮硝、肉桂粉和勻敷臍;前列腺炎以胡椒、人工麝香敷臍等各種治療,皆有眾多良好效驗的報道。
      外 科 如女性乳腺小葉增生,用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薄荷、梔子、地丁、瓜蔞、黃芪、郁金、人工麝香配制“乳臍散”填臍 ;乳房纖維腺瘤用當歸、乳香、沒藥、香附、瓜蔞敷臍;促進闌尾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用肉桂、吳茱萸各等份研末,凡士林調制“桂萸膏”,涂紗布稍烘熱后敷臍等各種治療,皆有明顯佳效。
      婦 科 婦科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沖、任、督、帶這四條奇經(jīng)的損傷密切相關。臍部與沖、任、督、帶四奇經(jīng)相通,故通過敷臍療法,通補沖任,填精益髓,能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沖、任、督脈而達治病之目的。臨床如婦女痛經(jīng)用肉桂、丁香敷臍;帶下病以黨參、干姜、甘草、五倍子、炮附片、白術、補骨脂敷臍;滑胎用黃芪、熟地敷臍。
      兒 科 臍療在兒科治療中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能夠彌補小兒吃藥難,尤其吃中藥難的缺陷,改善小兒使用藥物內治時“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方”等藥量難測之不足,為中醫(yī)中藥治療各種兒科疾病打開新的局面。臨床如遺尿用蔥白、硫黃搗泥敷臍;小兒臍疝用手法復位后將食醋浸泡艾絨填滿臍孔;小兒積滯、腹脹用玄明粉、胡椒研末敷臍;慢性泄瀉用大蒜頭搗爛敷臍;小兒夜啼用朱砂、琥珀敷臍等。
      急 癥 臍療法大多選用辛香走竄、藥力峻猛的藥物,旨在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具有祛除邪氣、疏利三焦、通竅啟閉、逐瘀解毒之效,且多效專力宏,適宜于急癥救治。有資料顯示,臍療法用于腸梗阻、尿潴留、急性膽囊炎、尿失禁、小兒腹瀉等急癥的治療,充分體現(xiàn)了它簡便易行、療效確切、應用方便等急救特色,可以為中醫(yī)急癥救治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
      保 健 臍療在養(yǎng)生保健、強身健體方面有很強的優(yōu)勢。此外,它還被廣泛用于虛勞、神經(jīng)衰弱、慢性疲勞綜合征和亞健康等功能性體虛人群的預防性治療,同時也可起到很好的預防感冒、美容美體等保健功效。

      通常臍療起效較快,在治療輕癥時,病愈則藥去。慢性病或預防保健宜間斷用藥,不能連續(xù)長期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提倡間斷用藥,每個療程之間可休息3~5天。

      (作者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在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中醫(yī)門診部設有臍療專科門診)


      臍療的禁忌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癥、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比如艾灸,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給小兒施灸時尤其要當心,小兒皮膚嬌嫩,在治療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所以更容易燙傷,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過敏現(xiàn)象,立刻停藥。輕者可自行消退,如發(fā)生皮膚水泡者,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即可。



    溫暖您的小肚肚-正確的臍療(一)


        最近因為服飾流行,露出可愛的肚臍,所以大家相對的重視起肚臍的美觀及養(yǎng)生,其實我們中醫(yī)早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在利用肚臍來治病、養(yǎng)生也就是臍療!

        在這秋高氣爽的秋天中秋過后,各地方的氣溫開始下降,尤其是早晚更為明顯,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多加一件薄衫之外,也要顧好肚臍眼,以免容易感染到風寒,得不償失!

        什么是臍療?

        臍療法,是中醫(yī)外治療法中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大量的醫(yī)療經(jīng)驗,最早出現(xiàn)于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為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醫(yī)學著作,該書共有二八三方,其中外治法竟達一半以上,其中就有肚臍填藥、敷藥、涂藥及角灸臍療法。

        方法:乃是以藥物作為適當劑型(如:糊、膏、散、丸等);并用某些物理(如:艾灸、熱熨、磁場、按摩等)刺激,對神闕穴局部產生藥物和刺激作用。

        包括:臍部敷藥法、臍部按摩法、臍部灸法、臍部拔罐法、臍部袋法及臍部針刺法。

        肚臍的功能

        中醫(yī)認為,臍是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為后天之根蒂,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重要穴位:

        1.臍,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處,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后,所遺留下來的一個生命根蒂組織,屬于中醫(yī)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

        2.闕穴位于臍中,名為神闕,神”指神氣、元神、生命力,“闕”指門樓、牌樓、宮門等;又稱為臍中、氣舍、氣合、維合、環(huán)谷、命蒂。

        3.“對神闕穴名含義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處;另一種是指神氣通行出入的門戶,為胎兒從母體獲取營養(yǎng)的通道,并維持胎兒的生命活動。

        4.《醫(yī)學源始》中所說:“人之始生,生于臍與命門,故為十二經(jīng)脈始生,五臟六腑之形成故也。”故臍與人體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著密切的生理、病理聯(lián)系。

        5.神闕穴位于任脈,而任脈屬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共同司管人體諸經(jīng)之百脈,所以臍和諸經(jīng)百脈相通,臍又為沖任循行之所,而且任脈、督脈、沖脈為“一源三岐”,故三脈經(jīng)氣相通。故神闕穴為經(jīng)絡之總樞,經(jīng)氣之海,通過任、督、沖、帶四脈而統(tǒng)屬全身經(jīng)絡,內連五臟六腑、腦及胞宮。

        6.《難經(jīng)》中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神闕穴,功能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開竅復蘇、強腎調經(jīng)、行氣利水、散結通滯。

    注意事項

        應用臍療法防治疾病時,一定要方法正確,否則容易有副作用發(fā)生。

        一、如果在臍療法過程中發(fā)生藥物過敏反應,應立即去藥,并按過敏性皮膚炎治療。

        二、小兒肌膚嬌嫩,不宜應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避免引起皮膚損害。

        三、新生兒時期,臍部剛閉合,不宜應用臍部灸法及臍部拔罐法,以免引起臍部閉合不良,或產生不良反應。

        四、應用臍部灸法,務必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五、不宜應用臍部針刺法。

        六、佩戴臍部療袋防治疾病時,應日夜佩戴,連續(xù)佩戴二周以上才能有明顯療效。

        七、臍療法為輔助性養(yǎng)生療法,對于急性疾病,應以其他急救措施為主。

        八、應用臍部灸療法或薰臍法時,可選季節(jié)較為涼爽或寒冷氣候來做為開始,并確定無咽喉不適或咽痛、發(fā)燒的病情發(fā)生,才可使用,以免薰后發(fā)炎現(xiàn)象更為惡化。

        九、平日就容易有皮膚過敏者,宜先將臍療藥物涂抹少量于手肘內側皮膚較敏感處30分鐘后,觀察其反應,如有癢、腫、紅、熱、痛等發(fā)炎現(xiàn)象時,應禁用此藥。

        十、應用薰臍療法時,會有藥草煙味產生,要注易室內的適當通風,以免產生頭暈、頭痛等缺氧現(xiàn)象。

        十一、不宜飯后馬上做或空腹施行臍療法。

        失敗的臍療,會有哪些狀況?該如何解決?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做臍療失敗的病人來求診如:

        一、口干舌燥者:大熱天中午做薰臍法,之后又沒休息,又熬夜多日之后產生此種現(xiàn)象。

        緩解法:做完薰臍法后,請多休息并多喝養(yǎng)生保肝茶。

        二、頭暈者:做臍療法前,不宜飯后馬上或空腹做,否則血糖過低或消化不良很容易引發(fā)頭暈。

        緩解法:應在吃完飯后一至一小時半才進行臍療,中間并應多喝養(yǎng)生茶。

        三、頭痛者:有些薰臍法,應用一些較為有煙或重味道的藥材很容易產生滿間的嗆鼻煙味,而引起頭痛。

        緩解法:注意到室內空氣的流通,如有鼻子過敏者應先告知醫(yī)生或準備一些低煙或無煙的藥材來做治療,較為合適。

        四、便秘者:有些患者平日就有便秘的習慣,又加上應用一些溫補而燥的藥材來做薰臍,當然更容易秘上加秘,更解不出來!

        緩解法:選用一些較為滋陰涼補的藥材來做臍療,另外配合臍部周圍按摩法及喝養(yǎng)生三黃茶來緩解。

        五、皮膚過敏、發(fā)癢者:因藥物選用不當而引起急性局部或全身過敏者。

        緩解法:馬上停用,并煮綠豆甘草湯來喝,不要搔癢,局部可先涂抹止癢藥膏或中藥紫云膏。

        綠豆甘草湯:綠豆一斤,甘草3錢,加水五碗,煮滾后用小火慢煮約40分鐘,豆熟后,喝湯吃豆,不要加調味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视频软件| 国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免费影院| 99久久无码私人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潘金链| 久久精品久久电影免费理论片|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亚洲最大日韩精品一区|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97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漂亮人妻中文字幕丝袜| 亚洲国产一线二线三线| 亚洲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