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路臨近淮海中路,是一條步行街,雁蕩路商業經營內容以咖吧、酒吧、餐飲、娛樂、美容為主。雁蕩路兩旁建筑風情是不同的。西側是三十年代的公寓造型,粉磚白沿,黑色欄桿;小小的陽臺,長長的天窗,很柔和的感覺。西側的亮點在欄桿上∶尖細的,粗大的,挺拔如箭的,甚至還有彎曲似蛇的。東側有西班牙式的造型(如旅行者沙龍),也有羅馬式的(如金雁坊娛樂總匯)。金雁坊的燈具非常有特色,上面與羅馬式的莊重相協調,是成套的圓圈式吊燈;底層的燈光則隱藏在黑色面具后面,如萬圣節的詭異氣氛。吊蘭也不經意地垂下一份翠綠,和街旁棕櫚一樣,也是耐看風景之一。
![]() 2006年04月15日雁蕩路——金門大酒店散步
![]() 從復興公園北門出來便是雁蕩路了。
![]() 雁蕩路走少許便與南昌路交叉
![]() 雁蕩路與南昌路交叉口上海市教育學會(雁蕩路80號)。
上海市教育學會成立于1957年3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78年2月恢復。是研究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具有社會法人資格。
![]() 雁蕩路步行街。
雁蕩路步行休閑街北起淮海中路,向南經興安路、南昌路,與復興公園大道連通。以復興公園北門為界,雁蕩路北段路面鋪設彩色路面磚,兩側現植棕櫚樹;南段現位于復興公園內,單側植梧桐樹。雁蕩路1902年筑成,初稱軍營路,后改稱華龍路。
![]() 移動式冰淇林店,賣不逢季。
![]() 一樓店鋪,2、3樓住宅。
![]() 向東伸出的小巷
![]() 雁蕩路16弄1-5號永業大樓。永業大樓位于淮海中路雁蕩路西北隅,建于1932年.大樓為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3266m2,建筑面積10391m2。62平方米 租金:6800 元/月
![]() 雁蕩路16號(近淮海中路)心約紅茶坊。飲料很難喝,菊花枸杞淡淡的,珍珠奶茶的珍珠都是軟的。環境倒還過得去。
![]() 淮海中路453~457號(重慶南路和雁蕩路間)培文公寓
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位于今淮海中路453~457號,高7層,局部10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為5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6665平方米,法國賚安洋行設計,1930年建成。
公寓沿街作周邊式布置,后院設兩個出入口,院內中央設汽車庫、鍋爐房等附屬用房,后院沿馬路建底層汽車庫,樓層為5層公寓樓房,總平面布置十分緊湊。
公寓底層為設柱網的大開間商場,二層以二室戶為主,三層以上標準層分為八個單元,有三室、四室、五室等戶型,每戶均有壁櫥、箱子間,廚房間、衛生間,且設在兩邊,直接通風采光。每個單元各層均設垃圾管道。建筑立面雖然凹凸較多,頂層檐口很寬,由于與立面凹進墻體相呼應,因此還是協調的。公寓立面中央塔樓也是用橫寬線條處理,頂層豎旗桿,也許是建筑師為了改變建筑周邊太長容易產生單調感而精心設計的處理手法。后排五層樓房俗稱“小培恩公寓”,每層三個單元,戶型均為三室戶,標準比前排公寓稍低些。
公寓原是法國人的產業,抗戰后外國業主見中國時局不穩定,紛紛出售房產,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趁機低價收購諾曼底公寓、迦陵大廈和培恩公寓等。解放后在公寓底層開設云裳、霞飛、麗都等十多家時裝公司。1956年在這里開設了1000多平方米的經營婦女用品的專業特色商店--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
![]() 三十年代的培恩公寓
![]() 淮海中路47號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
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是國內創辦最早的婦女用品專業特色商店,店內特別為中年職業婦女設置太太服飾廊,根據中年婦女的特點專門設計,加以生產的各種時裝,頗受各界婦女歡迎。它匯集全國各地名、優、新、特婦女用品的高級進口商品,每月組織多種形式的專題展銷,創造了獨特的商業文化。在其千余平方米的商場內,吸引著眾多的女性消費者,并在上海28家年銷售額超億元的商業企業中,居單位面積零售額榜首。
![]() 淮海中路、重慶路交叉口步道橋前的南北高速
![]() 步道橋上看培文公寓
![]() 重慶南路
![]() 淮海中路西側
![]() 培文公寓
![]() 淮海中路東側
![]() 淮海中路、淡水路交叉口。麗嬰房
![]() 淮海中路(原霞飛路)358弄尚賢坊
石庫門里弄住宅,1924年建成。尚賢坊的名稱與尚賢堂有關。尚賢堂是美國基督教傳教士李佳白于1897年在北京創立傳播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機構,按英文譯意為“中國國際學會”,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1903年李佳白來上海重建尚賢堂,選址在霞飛路北側,經募捐后建造一座講學堂和一座舉辦外語、政治、歷史學習的大樓,1927年李佳白逝世后,尚賢堂宣告解散。1921年房地產商利用尚賢堂的名氣建造里弄住宅。
![]() 尚賢坊占地面積為61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0180平方米。弄內有3排單開間、雙開間聯排式住宅,總弄與支弄呈“豐”字形,總弄沿街設過街樓,弄口屋檐水泥壓頂,立面飾以巴洛克線條和花飾,支弄弄口設發券,磚混結構。沿街底層為店鋪,第二、第三層為住宅。弄內各幢住宅均為2層,機紅磚清水墻,墻基有1米高的水泥護壁,漆黑大門內有個天井,通過落地木長窗便是客堂,后面是灶披間(廚房),樓上是前客堂,若是盡端單元則側邊還有前后廂房。灶披間上面是亭子間,再上面是露天曬臺。
![]() 尚賢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師、作家居多。著名作家郁達夫的朋友曾居住在尚賢坊,他經常去訪友并與居住在同一幢石庫門住宅內的其他文化人聚會聊天。石庫門文化還連著石庫門的情,1927年1月,郁達夫到尚賢坊去探望朋友孫百剛。孫就住在這里,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會,如作家章克標、方光燾等。然而經過這次拜訪以后每隔幾天郁達夫就要到孫家來,但卻不是找朋友聊天,而是來找從杭州來的一位20歲的大家閨秀王映霞。當時王映霞就住在孫家的亭子間里。郁達夫對她可謂是一見鐘情、一往情深,由此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生生死死的愛情。
![]() 近年來,上海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大部分石庫門房屋被拆除,而尚賢坊因是有代表性的里弄石庫門建筑,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雖處在繁華的淮海路,又在地鐵與南北高架路之間,仍能保護下來,實屬不易。
![]() ![]() 尚賢坊對面中環廣場(公董局建筑)
公董局相當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早在1860年太平軍東進上海期間,上海的幾個租界為共同防衛租界,對付太平軍而決定聯合,市政統歸工部局指揮,而當上海的戰事稍呈平穩時,一八六三年法國人就提出放棄聯合,并自己設立與工部局一樣的市政機構,早期也被譯作“法租界工部局”,后來為避免機構名稱同名,被譯為“公董局”,“董”就是“董事”,因為公董局與中國的官制不一樣,是由多人組成董事會,設總董一名為最高執行董事,所以被譯作“公董局”。
![]() 淮海中路、馬當路交叉口的太平洋百貨
化妝品和衣服的品牌“很多”、“很齊全”,“想買什么基本都有”。而且“促銷”活動經常是各商場中搞得“最早的”,折后價格也“蠻實在的”。買好衣服還能在里頭的餐廳吃吃東西,很方便。難怪每次去人都“超多”,尤其是“店慶”的時候,那個“人山人海”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經濟危機”呢。
![]() 西鄰馬當路,東靠黃陂路,北依金陵路的香港新世界大廈。
大廈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摩天塔樓部分是具國際水準之甲級智能化辦公樓,巍峨裙樓直至地下三層是各類型品牌商場。由加拿大著名建筑設計公司B+H設計師事務所設計的下沉式廣場造型獨特,可舉辦各類型推廣活動,在上海極為少見。
![]() 淮海中路與黃陂南路交叉口。香港廣場
香港廣場由香港著名的謝宏畢建筑師事務所負責設計,分為南北兩幢高三十八層大樓,以空中走廊連接,包括停車場、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及配套公寓。
![]() 沿黃陂南路向北而行
![]() 過了金陵中路的黃陂南路。右有一公園。
![]() ![]() ![]() ![]() ![]() 過了延安中路、黃陂南路變為黃陂北路。前方為上海明天廣場
大樓線條硬朗明快,外型十分前衛,就象太空時代的巨型火箭。雄偉的大樓主要分為兩部份,下部是用作辦公樓,外型較復雜多變。上部四方立面的位置是旅館部份,外觀簡約平實,使大樓形造強列的對比效果,卻又協調和諧。尖頂樓塔是整個建筑物的焦點,由四枝三角支柱組成,中空的部份下有一個巨型的圓球。
![]() ![]() ![]() 人民大道
![]() 黃陂北路繼而向北
![]() 上海美術館后面(昔跑馬總會大樓)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僑民霍格(W.HOGG)、吉勃(T.D.GIBB)、蘭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韋勃(E.WEBB)5人組織跑馬總會,自任董事,并以每畝不足10兩銀子的價格“永租”得土地81畝,在今河南路南京東路口,建成第一個賽馬場(老公園),俗稱“拋球場”,于第二年進行了第一次賽馬。咸豐四年(1854年),他們把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公園分10塊以每畝超過200兩銀子的價格賣出;又從浙江中路南京路兩側以9700兩銀子的代價圈定了第二個跑馬場(新公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又以10萬兩銀子的價格賣掉第二個跑馬場,向西移至西藏路以西,南京路以南(今人民公園處)強圈了500畝大小的第三個跑馬場,共有草地跑道和硬地跑道兩個跑圈。每次遷移都賺了大筆利潤,又擴大了數倍土地面積。
賽馬日期于同治二年(1863年)至民國8年(1919年)之間每年舉行兩次。春季賽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賽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次都進行4天。民國9年后,增加了幾天預賽,有時也在周末或節日舉行賽馬。跑馬總會會員有正式會員和其他會員之分,除華人外,外國人均可申請為正式會員,但申請后需投票委員會表決。跑馬總會組織賽馬只進行組織工作,并不供應馬匹,參賽馬匹均由馬主私人豢養。跑馬總會的收入除門票以外,主要靠賽馬時博彩抽成,宣統元年(1909年)以前,采用掛牌定額分彩的方式,由各賭攤的老板向跑馬廳交納保證金后在場內設攤開賭,盈虧由攤主負責,跑馬廳坐收盈利。以后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在賽馬之前發行各種彩票,其中以香檳票為最多,華人買此彩票者甚多。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跑馬總會的全盛時代,1936年,作為萬國體育會的債務擔保人,收買了萬國體育會5/8的股票,1938年全部接收了萬國體育會的財產,跑馬總會成了整個跑馬廳所有場地的真正主人。
跑馬總會大樓為后期跑馬廳的主要建筑,由英國馬海洋行設計,余洪記營造廠承建。面向跑馬場,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包括會員俱樂部和來賓看臺兩部分,建于民國22年(1933年)。當時曾雇用水木工匠近千人,施工規模浩大,當時被稱為遠東最好的跑馬場。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義構圖的折衷主義特色,大樓外墻以褐色面磚和石塊交織砌筑。西面有貫通二層、三層的塔什干式柱廊,北端是高53.3米的鐘樓,上蓋坡形樓頂,四面置直徑達3.3米的大鐘,氣勢壯觀。室內裝修考究,布置設計采用現代俱樂部式樣。底層為會員及來賓售票處,兩大間各長50米,寬33米。夾層是會員滾球場。底樓是會員俱樂部,有咖啡室一間,長33米、闊14米;外有走廊,長50米、闊8米;并有紙牌室、閱報室、彈子房等。南部有來賓小餐廳,外有走廊,前面即為斜倚式看臺。二樓、三樓有會員包廂30處。頂層是職員住室。
1941年12月,日軍進占租界,跑馬總會被日軍占領。直到民國34年10月,英國董事才返回跑馬廳,重新恢復活動。1946年,上海市政府為收回跑馬廳,曾與跑馬廳總會進行了數次商洽,跑馬總會為了有利于談判,于第二年4月9日,向香港政府按公司登記法登記成三個公司。上海跑馬總會有限公司(會所與看臺);上海跑馬總會馬廄有限公司(馬廄和宿舍);上海跑馬總會場地有限公司(草地跑道)。當時,上海市政府迫于民意,沒有同意跑馬廳再開賽馬,為此,跑馬總會只得同意將跑馬廳部分土地出讓給政府,但要市政府在郊區以10倍的土地建成賽馬場與之交換,后因接近解放,未成事實。1951年8月,人民政府將土地收歸國有,跑馬總會的建筑仍歸總會所有,但需交納土地稅。由于解放后仍然不能經營賽馬,沒有收入,至1954年,已欠下大批地稅及人員工資,跑馬總會只得表示“愿將一切動產、不動產交大華企業公司,以充債款”。當年5月31日,跑馬總會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現跑馬總會大樓作為上海美術館館舍。
![]() ![]() ![]() 南京西路國際飯店
![]()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半個世紀里,國際飯店一直是上海標志性的建筑。
國際飯店是在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興盛階段誕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金融業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許多銀行資本都十分雄厚,而銀行舉辦的儲蓄會更可以巨額獲利。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和金城銀行1923年創辦四行儲蓄會,創辦時資本僅有100萬元,1931年已有存款4000萬元。為了使四行儲蓄建筑有大氣派,決定吸引投資500萬元建造大廈。 最初工程名稱叫“上海四行儲蓄會二十二層大廈”,發起人吳鼎昌是四行儲蓄會主任兼鹽業銀行總經理,四行儲蓄會副主任錢新之負責籌建工作。吳、錢設想四行大廈應建成遠東第一高樓,這樣可以借大廈樹立儲蓄會的“實力雄厚、信譽可靠”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儲蓄戶來存款。 大廈選址在靜安寺路派克路(今南京西路黃河路)。這個地段原是泥城浜與張家浜連通的小浜,1862年英國跑馬總會興建第三跑馬場時,同年開辟了靜安寺路,1899年割地劃入公共租界,境內河浜相繼被填沒筑路。1915年開設新世界游樂場后,這個地段更旺氣,1932年又建造了大光明電影院,這個地段成為黃金寶地。 四行儲蓄會要建遠東第一高樓的消息不脛而走,美商信通汽車公司推銷部遠東上海經理盧壽聯得知后,向吳鼎昌建議“開一家豪華飯店要比辦公樓更賺錢。”吳接受了盧的建議,決定興建國際飯店,特聘盧為副經理,參加籌建工作。 1932年錢新之請了幾家著名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設計方案,經過設計方案比較后,決定委托鄔達克洋行設計。鄔達克在設計國際飯店時,重于高樓的造型、功能、材料和色彩。鄔達克的方案仿造美國摩天大樓造型,外部立面采用直線條手法,底層至三層鑲貼黑色花崗石,四層以上鑲貼棕色泰山面磚,在第二、三層和四層以巨型圓角玻璃鑲貼,顯示強烈的立體感。
國際飯店樁基工程于1931年5月動工,由丹麥康益洋行承包。樁基采用圓木美松,五根美松為一組,俗稱梅花樁。樁頭直徑為35厘米,最深處打入39.8米,相當于大廈地面以上總高度的一半。
國際飯店占地面積1179平方米,建筑面積15650平方米,地上22層,地下2層,地上高度83.8米。底層營業廳層高7米,夾層層高3.8米,二層餐廳層高4.78~5.23米,標準客房層高3.40米。建筑為鋼框架結構,由德國西門子洋行設計,中華造船廠分包安裝。鋼材選用璜銅鋼,具有較高的堅韌性和防銹性。鋼框架完成后現澆各層樓面和小梁。分隔墻用汽泥磚鋪砌,外貼甘蔗板,再用粉麻絲灰和石膏刮平,墻面平整,隔音好。大廳柱子和墻面采用黃色和綠色大力士砌筑,互相輝映。室內裝飾門窗及木地板采用柳安與柚木,門窗五金、衛生潔具均采用進口貨,電梯采用奧汀斯電梯,3部自動快速電梯,3部服務電梯。
國際飯店建成后,四行儲蓄會西區分會遷入底層營業大廳營業。為了管理國際飯店,成立了國際飯店股份有限公司,杜月笙、顏惠慶、顧維鈞、王正廷等擔任董事,董事長吳鼎昌,副董事長錢新之,聘請禮查飯店前任經理瑞士人舒勃拉任經理,盧壽聯任副經理。國際飯店開張后,中外軍政要員、社會名流常常在這里設宴,成為上層社會活動場地之一。
國際飯店曾經是上海的象征,上海的驕傲,她保持“遠東第一高樓”的紀錄近三十年,保持上海最高建筑紀錄五十年。對其長達半個世紀的輝煌,令現在的摩天大樓稱羨不已。即使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國際飯店在中國建筑史和飯店發展史上還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如今,改造后的國際飯店再現了歐美藝術裝飾派的建筑風格,顯得即大氣雅致又華貴親切。濃濃的歷史文化中融入了現代科技與文明,讓人倍感溫馨與舒適。
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國際飯店一直是上海的最高建筑,地居上海市的中心。1950年11月,為統一上海的平面坐標系統,當時的上海市地政局對全市進行了測量,測量以國際飯店樓頂中心旗桿為原點,由此,確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標系。1997年10月國際飯店內部改造時,特別把頂層中央旗桿處的方位垂直向下定位,在大堂設立了“上海城市坐標原點(副點)”標志向社會開放,供游人參觀。
![]() 國際飯店、金門大酒店之間的體育大廈
![]() 國際飯店東側的體育大廈,底層大門旁鑲嵌著門牌“南京西路150號”。這里是上海市體育俱樂部(原西僑青年會),許多青少年曾經在這里參加過體育活動。但是,這幢建筑的歷史鮮為人知。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已經是受西方經濟和文化影響很大的城市,許多西方人到上海來經商、傳教和從事其他活動。1920年前后,美國僑民和歐洲僑民在上海達1.8萬人。為了讓西方僑民有個休閑和社交的場所,民國17年(1928年)美國人菲奇•洛克菲勒等籌款60萬兩銀子,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規劃建造一座現代化娛樂和體育為一體的聯誼大廈--西僑青年會大廈。
建筑占地1933.4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1396.6平方米。美商哈沙德洋行承擔設計,該洋行建筑師安鐸生為該工程項目設計負責人。工程始建于1928年,竣工于1932年。
大樓前幢9層,后幢11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設滾球房和室內游泳池;二層設健身房、彈子房、棋牌室和交誼大廳;三層為餐廳。游泳池長22.75米,寬7.28米,約200平方米,深水區水深2.65米,淺水區水深1.05米。游泳池常年保持池水恒溫,是上海市最早的溫水游泳池。
1928年先建三層后,即投入使用,在西人社會有一定的影響。1932年續建四層以上旅館部分,每層有30間客房。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美觀,立面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風格情調,但是又不繁復。立面豎向和橫向均采用歐洲古典主義建筑橫三段和縱三段的構圖手法。三層以上中間部分后退,留出空間,形成凹字形,增強了建筑的立體效果,又滿足了旅館部分采光通風等功能的要求。立面外墻砌不同深淺的棕色面磚。底層中間三扇大門和左右各三扇門窗的門框均為淺色。二、三層用淺色、上細下粗的巨柱和穹形大長窗框裝飾,使一至三層立面線條流暢又顯得很有氣派。四層以上墻面呈直線凸凹狀,鋼窗下的窗肚墻上飾淺色花飾。二層鋼窗外采用與二至三層相同風格的穹形窗框,使建筑風格上下呼應。
西僑青年會建成后,成為西僑青年們的社會活動中心,各種演講會、討論會和社交活動都在這里舉行,美國婦女俱樂部、美國體育聯誼會、上海工部局美國連隊在這里建立總部,還建立西僑學習華語學校。體育比賽是青年社交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里經常舉辦中西青年運動員比賽。1932年2月舉辦了第八屆公開排球聯賽,中國青年會集中了當時全滬好手組成強隊,站勝了當時實力強盛的西僑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大樓被日軍接管,改為東亞體育館。抗戰勝利后又為美軍活動的場所。1950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大樓,上海市文化局曾在此辦公。1953年10月,在陳毅市長的關心下,大樓劃歸上海市體委改為上海市體育俱樂部。經過4年多籌建,1957年12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在大樓內籌建的上海市體育俱樂部正式對外開放。除八、九層為體委機關辦公用房外,其他均是體育俱樂部用房。俱樂部通過開展游泳、水球、跳水、排球、籃球、體操、技巧、圍棋、象棋和拳擊等項目的業余訓練,為中國體育事業輸送了祝嘉銘、于烈峰、華以剛、喬元、楊文意、謝軍等一批優秀運動員。
![]() 金門大酒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