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國》、《紅樓夢》、《倚天屠龍記》一部又一部翻拍的電視劇紛紛與觀眾見面。然而,卻不見如94版《三國》、87版《紅樓夢》播出之后眾口一詞的贊嘆。相反,批評和不滿的呼聲倒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早知道這個結果,影視公司為什么還要碰這個燙手的山芋呢?
其實細數翻拍經典好處還真不少。比如:名著經典的故事好啊!結構、主線、角色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不用說導演,每個演員和觀眾都能耳熟能詳。上映之前不用再廢什么口舌去做廣告告訴大家這個連續劇是講什么的?至少不用自己再多花一分錢上廣告了,各個電視臺也會幫你推,誰讓這個是名著啊!這本子、這名字本身就是個價值不菲的活廣告;因此,導演也不用擔心演員了,就沖個名著的名字,多少演員磕破頭也要往里擠,所以某劇開拍前選演員的活動搞得并不比“快男快女”這樣的選秀節目影響小。而另一面多大的腕兒你想拒絕都要好好想一想、權衡一下。和其他連續劇相比光搞定演員這一項,就得這讓導演省多少心;相應的,這類經典劇的投資、銷售、發行就容易得多,劇組不用特使勁的宣傳,媒體也倒貼著報道。因此,搞得各家電視臺誠惶誠恐,生怕漏了這一部大戲,少了多少觀眾。更別提廣告一類的收入了,這種經典翻拍戲只要拍出來就不愁賣,難道天下還有這么好的事情嗎?
可是,對于越來越多的質疑,我們也該好好反思下如今這股翻拍風潮為何搞得口碑越來越差,尤其對比老劇,大有“相見不如懷念”的感受呢?其實,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一定是不容易超越的。尤其在現代社會中,想真正翻拍一部經典是很困難的。
首先,要克服觀眾先入為主的習慣很難。94版《三國》和87版《紅樓夢》也許如今看來除了畫面感有些陳舊,但從演員、演技、編劇、導演水平上看實打實的、絲毫沒有水分,小說中的人物什么樣一看劇里就是和心里想得那個樣子一模一樣,也因此,多少人懷念陳曉旭演的“林妹妹”、鄧婕演的王熙鳳。有著如此堅固的參照,今天的演員多少要心里打打鼓、犯犯憷。沒有特點又沒演技,那難怪觀眾們在電視前“揭竿而起”、“板磚”紛飛。
其次,對導演與編劇的要求更高。你拍與老版一模一樣的肯定有人說沒創意,況且你還真拍不成那樣。而我們講與時俱進,每一個時代對經典的認識不同,因此就苦了編劇了。他得費勁的去想什么情節該留、什么情節需要刪減。這自然容易引起爭議,比如新《三國》中“桃園結義”這個情節幾乎是一筆帶過,觀眾就不樂意。這不是表現我們“忠孝仁義”的傳統嗎,怎么就這么幾個鏡頭就沒了?再來新《紅樓》中黛玉“裸死”的地方引發的爭議就更大。這些沖突的地方、眾口難調的地方、雷人的地方、出硬傷的地方,其實都是對導演和編劇的考驗。不容易啊,實在是不容易!
現實的情況是,經典連續劇陸續翻拍成風,每播出一部的同時觀眾輿論就上演一次活生生的“水淹七軍”。該拿什么拯救你,我心中的經典連續劇?也許我們都該冷靜冷靜,讓導演多沉淀沉淀、讓編劇更貼近觀眾、讓演員多讀讀書,不要老讓廣大的觀眾連帶著羅貫中、曹雪芹們一驚一嚇。
最重要的是廣開思路、抓緊培養新一代編劇、演員,今天即使經典連續劇拍得再好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干活。而沒有想象力、想去偷懶,也是最近翻拍戲盛行的重要原因。該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