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注意我劃線部分的內容 一 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深受日內瓦語言學派、胡塞爾現象學、象征主義、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等等的影響。形式主義者接受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關于語言符號系統、共時性和語言學中各種因素相互類比的結構觀點,把音位學作為語言成分的因素用來剖析和建造形式結構。 他們對當時文學研究的現狀極為不滿,認為其弊端在于文學研究忽視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研究。僅將文學當作其他社會學科研究的資料,過于關注對作者生平、社會與時代背景的考據。他們反對只根據作家生平、社會環境、哲學、心理學等文學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學作品,認為文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文學作品本身,文學評論者要去探尋文學自身的特性和規律,也就是說,去研究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等形式上的特點和功能。他們多次強調,文學研究首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獨有的體系和內在規律。這是一切文學闡釋、評價標準以及價值取向的基礎,同時也是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的界標。文學的內在規律存在于作品所表現出的現象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其他事物。形式主義者將文學的內在規律稱為“文學性”(Literariness),試圖通過對“文學性”的研究來建立文學批評的學科體系。 俄國形式主義的主要理論主張是: 第一,文學作品是“意識之外的現實”。形式主義者指出,他們研究的是作為客觀現實的藝術作品,而不管作者和接受者的主觀意識和主觀心理如何。因為藝術作品中的每一個句子不可能是作者個人感情的簡單反映,任何時候都只是一種構造和游戲。 第二,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審美過程。形式主義理論家們分析了審美感知的一般規律。他們認為,人們感知已經熟悉的事物時,往往是自動感知的。這種自動感知是舊形式導致的結果。要使自動感知變為審美感知,就需要采取“陌生化”手段,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讓人們從自動感知中解放出來,重新審美的感知原來的事物。作家應該盡可能的延長人們這種審美感知的過程。所謂“陌生化”就是要使現實中的事物變形。這一概念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文學批評的任務是要研究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內部規律,即文學性,也就是要著重研究藝術形式,要深入文學系統內部去研究文學的形式和結構。形式主義者認為,既然文學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題材內容,文學作品的特殊性就不在內容,而在語言的運用和修辭技巧的安排組織,因此文學性僅存在于文學的形式。形式主義也由此得名。 第四,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文學批評可以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這一方法能夠科學的揭示文學作品的形式結構,把握文學創作的規律。形式主義者按照索緒爾的辦法,把文學研究也劃分為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著眼于以形式分析為主的內部研究。在他們看來。共時性的語言學研究方法是文學科學化研究的理想方法。 從理論上來說,俄國形式主義者從形式的角度來規定文藝的本質,把文藝創作視為一種表現形式。認為文藝創作有自己獨特的目的性,即為人提供感受與體驗。欣賞文藝的人直接得到的首先是一種審美感受與審美體驗。 形式主義者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確立“文學性”,從而對文學作品獨立進行研究,從具體的、客觀的語言現象中尋求文學的內在規律、構造過程以及結構原則,并以此對作品進行評價和判斷。 實際上,“文學性”牽涉到文學的本質問題。“文學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是它與其他事物的差異”。這是安•杰弗森對形式主義文學本質觀的概括。文學與其他事物最大的差異在于其賴以產生的材料——語言。語言內部也存在著差異,即文學語言與實用語言的差異與對立。于是,“文學性”研究的焦點就在語言上。文學的內在規律,也即形式主義文學研究的焦點就是文學語言與實用語言的差異。 什克洛夫斯基用“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概念來描述這個差異,認為藝術使那些已經變得習慣的或無意識的東西陌生化,并且舉例:“舞蹈是一種被感覺到了的步行[賀育皋1] 。”這就是說,作為藝術的舞蹈并不是對日常生活步行的模仿。因為,日常生活我們走路時并不著意去感覺它,以期當作一種獨立的活動來看待。因此,一旦將“步行”作為獨立的活動來感覺時,它就與生活分離開來——步行就被陌生化了。被陌生化的步行就不會以日常生活的規律為其根據,而是將步行作為步行來感覺的舞蹈藝術的規律,這就是作為藝術來看的舞蹈之本質所在。就文學來說,文學語言就是陌生化了的語言。陌生給人以新鮮感,這不僅是文學中可以運用那些實用語言所不能使用的語法和詞匯,而且也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手段(如詩的韻律)。“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針對模仿論和形象論所提出的,他將“陌生化”作為藝術本身的內在規律,陌生化的過程是以藝術自身為目的,因而將模仿者和被模仿者排除在外,強調的是藝術的自主性。形式主義者把文學作品看作純藝術現象,只有文學特有的內在規律,即“陌生化”才能說明藝術品的形式和結構,及其與其他任何外部事物的獨立性。 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理論,這是形式主義文論中最富有價值的思想。在他們看來,雖然我們生活在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之中,但由于每天耳聞目睹這一環境,因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習以為常,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藝術創作的目的就在于把那些日常的、司空見慣的、已經不能引起我們美感和新鮮感的東西陌生化為奇異的,從而使人產生強烈的感受。所謂陌生化,就是將對象從其正常的感覺領域移出,通過施展創造性手段,重新構造對對象的感覺,從而擴大誰知的難度和廣度,不斷給讀者以新鮮感。 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強調文學作品的獨立自主性還涉及到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人們習慣于將內容與形式區別開來加以研究,他們認為內容與形式的區分是人為的抽象,事實上內容與形式是分不開的,被表達的東西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存在于表達它的具體形式之中。同時,這種劃分也易于造成誤解,把作品中的內容當作作品之外的經驗來看待,即把藝術中所描寫的世界等同于現實世界;或誤以為形式就是器皿,所盛的液體才是內容,甚至把形式當成服飾一類,只是一種外表的裝飾,因而是可有可無的。這樣,文學研究的主題將主要是文學的內容,也就是它所反映的現實。這將導致的文學的獨立性遭受破壞。他們自己的主張是,藝術內容是不能脫離藝術的形式而獨立存在的,它已經整合到藝術形式之中。“簡言之,如果說形式成分意味著審美成分,那么,藝術中的所有內容事實也都成為形式的現象。”這就是說,進入文學作品的所有因素都成為形式。在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理論中,“形式”這一概念的內涵發生了重大改變,新的形式的概念已將原來的內容和形式整合起來了。俄國形式主義實際上作了一次超越形式和內容人二元論的初步嘗試,他們的努力產生了后來的結構主義運動。 二 什克洛夫斯基的主要理論觀點: 什克洛夫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俄國形式主義的奠基人物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義文藝理論觀點主要有如下四點: 一、文藝的自主性。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自足體。一方面,文學作為客體是獨立于創造者和欣賞者之外的,另一方面,它也是獨立于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各種意識形態及上層建筑,甚至還獨立于社會生活的。什克洛夫斯基的名言是:“藝術永遠是獨立于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 傳統文學研究主要有兩種傾向,摹仿說和表現說。模仿說認為文學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表現說認為文學是作家心理的自然流露。什克洛夫斯基的文藝主體性的觀點對當時文學工具論的批判。 二、文學性。 文學性的俄國形式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謂文學性是指: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或者說文學區別于非文學的性質。什克洛夫斯基從語言角度入手研究文學,認為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在于語言。語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文學語言;二是實用語言。實用語言傾向簡練經濟,采用形象往往是為了達到長話短說的效果;而文學語言的特征是拒絕簡化,以達到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使得感知的過程得以延長和加強。 三、對“內容與形式”二分法的反對。 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認為,內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傳統內容和形式的二分法會導致兩個錯誤的后果,一方面把形式與內容理解為器皿和液體的關系。形式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裝飾物。另一方面把內容當作藝術之外的現實事實去研究。俄國形式主義否定了形式與內容的二分法后,進而代之以材料和手法(程序)的概念。從創作過程看,文學是材料與手法的一種結合。作家把在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得到的體驗和感受等作為創作的材料,然后用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加工和表現,最終形成藝術品。因此,藝術手法在材料變為藝術品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悲喜交加,假與真,周星星與莎士比亞。魯迅的,孔乙己的敘述視角。所有進入內容都已經變成形式,都要受形式的整合。 四、藝術程序。 什克洛夫斯基把對現成一切旨在引起一定審美效果的藝術安排稱之為藝術程序。藝術程序對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效果起著決定的作用。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就是程序的總和。”藝術程序是為著藝術的目的并服從于本身的審美任務的。什克洛夫斯基并不把藝術程序等同于藝術技巧,藝術技巧只能算作藝術程序的一部分。只有反常化程序與增加感覺的難度和延時的復雜形式的程序才是藝術程序。 視角的陌生化,攝像講究這個東西。高度,角度。方向。 形式,悲喜交加。比如《天下無賊》中對于打斗場面的描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三、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 一 內部規律和形式 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永遠是獨立于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就是說,文藝不是對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藝有其自身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所謂“內部規律”就是指自身的獨立性,不是說社會變了,改朝換代了,從明朝變清朝了,詩就也變了。這種觀點與我們從小所接受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出發,什克洛夫斯基強調文藝理論不應只研究文學的外部關系,而應該重點研究文學作品本身,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也就是“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形式結構,是文學形式變化的問題。” 關于文學形式,他認為形式不是相對于內容而言的,而是相對于文學的另一種模式而言的。他認為,“所有的藝術品都是作為一個現有模式的比較物和對照物而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新的形式不是為了表達一個新內容,而是為了取代已經喪失其藝術性的舊形式。”,這樣,形式完全是文學作品獨立的存在物,與內容、材料無關,他說:“文學作品是純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 二 關于陌生化(其基本的邏輯是,藝術是為了讓人感受到世界;為此目的,藝術要用陌生化的手法——“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 陌生化的主要內涵包括在以下(1)(2)點的內容中。 (1)“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他指出文藝的美感特征首先是驚奇陌生的新鮮感。他指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 (2) 認為文藝作品的美感只產生于語言、敘述方式、情節構造等形式上的獨特性,與內容無關。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延長人們審美感知的過程。他認為,文藝創作不能夠照搬所描寫的對象,而是要對這一對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陌生化則是藝術加工和處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這一方法就是要將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起來,使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新穎別致,經過一定的審美過程完成審美感受活動。形式主義者的一個重要理論主張就是,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達到一種審美認識,而是要達到審美感受,這種審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審美過程中加以實現的。什克洛夫斯基研究文學價值的重點放在讀者的審美感受上,文學藝術作品與政論等其他作品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有無審美感受。文學的價值就在于讓人們通過閱讀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在這一感覺的過程中產生審美快感。陌生化手段的實質就是要設法增加對藝術形式感受的難度,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達到延長審美過程的目的[賀育皋2] 。 例:什克洛夫斯基在托爾斯泰的小說中發現了大量運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如他指出,托爾斯泰小說中常常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稱來指稱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樣去加以描述。比如,《戰爭與和平》稱“點綴”為“一小塊繪彩紙版”,稱“圣餐”為“一小片面包”。普希金為貴族小姐起一個農村婦女化的名字。這樣,就使讀者對已熟悉的事物產生陌生感,從而延長對之關注的時間和感受的強度,增加審美快感。 (3) 從“本事”到“情節”,必須經過作家的創造性變形,寫實主義必須讓位于現代主義。他還把陌生化理論運用到小說研究中去,提出了兩個影響廣泛的概念,“本事”和“情節”。作為素材的一系列事件即“本事”變成小說“情節”時,必須經過作家的創造性變形,具有陌生的新面貌,作家越自覺地運用這種手法,作品的藝術性就越高。因此,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必然讓位于現代派小說。 三 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語言是實現陌生化過程的重要保證與條件。也就是說,藝術陌生化的前提是語言陌生化。他對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區分:在日常語言中,說話的意義(內容)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他的一切均作為手段為它服務;在文學語言中,表達本身(形式)就是目的,意義要么完全被排除(無意義語言),要么本身之成為手段,成為語言游戲的無關緊要的材料。詩歌語言的陌生化程度很高,因此,它總是處于文學語言的最高層次上。他說,“我們就可以把詩歌確定為受阻礙的、扭曲的語言。” 他并沒排斥日常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日常語言是文學語言的直接來源,文學語言是在日常語言基礎上的一種升華。日常語言要成為文學語言,必須經過藝術家的扭曲、變形或陌生化。文學語言是陌生化之后的產物。在他看來,經過陌生化處理過的文學語言,不負載一般語言的意義,喪失了語言的社會功能,而只有“詩學功能”。如果說,日常語言具有能指(聲音、排列組合的意義)和所指功能(符號意義),那么文學語言只有能指功能。文學也就是這種自有價值的語言形式。后來,形式主義者把語言學上的這種“能指”和“所指”關系移植到文學作品上來說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時,就確立了形式主宰一切的觀念。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文學性 形式主義者強調,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有自己的具體特性,比如,科學有科學性,藝術有藝術性,文學也同樣有文學性。文學性就是文學的性質和文學的趣味。文學性就在文學語言的聯系與構造之中。雅各布森指出:“文學科學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不過,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可以把文學史家比作一名警察,他要逮捕某個人,可能凡是在房間里遇到的人,甚至從旁邊街上經過的人都抓了起來。文學史家就是這樣無所不用,諸如個人生活、心理學、政治哲學,無一例外,這樣便湊成一堆雕蟲小技,而不是文學科學,仿佛他們已經忘記,每一種對象都分別屬于一門科學,如哲學史、文化史、心理學等等,而這些科學自然也可以使用文學現象作為不完善的二流材料。” 在形式主義理論家們看來,不能從社會生活方面、作品的內容方面去探討文學性,而只能從作品的藝術形式中找。雅各布森進一步說明,不能從單部的文學作品中去尋找他認為,文學性不存在與某一部文學作品中,它是一種同類文學作品普遍運用的構造原則和表現手段。文藝學的任務就是需要集中研究文學的構造原則、手段、元素等等。文學研究者應該從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把它們抽象出來。他們強調藝術形式的分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認為,文藝學只有從形式分析入手,才能達到科學的高度。因為對作品的結構原則、構造方式、韻律、節奏和語言材料進行語言學的歸類和分析,就如同自然科學一樣,較為可靠和穩定,很少受社會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藝術內容是不定的、可變的,隨著闡釋著不同的解釋而賦予不同的意義,藝術形式則是固定的、不變的,可以而且容易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雅各布森聲稱,現代文藝學必須讓形式從內容中解放出來,使詞語從意義中解放出來。文藝是形式的藝術。 文學性:詩性功能 雅各布森指出,文學性存在于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之中。他認為,詩是具有獨立價值的詞的形式顯現。他的意思是,詩的本質不在指稱、敘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達目的的詩歌語言(詞)的形式顯現。換言之,“詩的功能在于指出符號和指稱不能合一”,即詩歌(文學)語言往往打破符號與指稱的穩固的邏輯關系,而為能指與所指的其他新的關系和功能(如審美)的實現提供可能。因此,他認為,“一部詩作應該界定為其美學功能是它的主導的一種文字信息”,應以“自指”的審美功能為主。他在《結束語:語言學和詩學》一文中提出著名的語言六要素、六功能說,認為任何言語交際都包含說話者、受話者、語境、信息、接觸、代碼六個要素,與之相應,言語體現出六種功能,如交際側重于語境,就突出了指稱功能,如側重于說話者,就強調了情感功能,如側重于受話者,意動功能就突現了,如側重于接觸,交際功能就占支配地位,如側重于代碼,無語言功能就上升到顯著位置,只有言語交際側重于信息本身,詩的功能(審美)才占主導地位。“信息”指言語本身,當言語突出指向自身時,其詩性功能才突現出來,其他使用功能才降到最低限度。)以上括號沒有講。 [賀育皋1]有了自覺的意識的步行。以步行為目的的步行。這就把這種步行與以達到某地的步行分開了。 [賀育皋2]拿戀愛作為例子,戀愛是以自身的感受為目的的,而不是說想要生個孩子才戀愛的,所以,我們能看到戀愛中,人們自己制造麻煩,增加戀愛的難度,拉長戀愛的時間。這種情況就可以叫做以自身為目的的行為。 書法,外國沒有這東西。中國有,不是為了記事讓人知道其內容,而是為了自己的有趣。這就又回到了我們原來所說的藝術的起源理論之一:游戲說。都是為了游戲。這時的東西才能是藝術。書法,不光為了記事,而是為了玩兒:要好看,而其中的正統理論是講求筆法(書家以用筆為上),這種用筆為上就是用筆的感覺,中鋒、側鋒、向背等等。不為別的,就為這樣有趣。如果,我們大家現在都有錢,有權,滿足了所有欲望。最好是從小就有這樣,欲望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那么,他她會怎么樣?我猜想,他她多半會養一個愛好,純粹的愛好,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