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體不愿意將自身面臨的問題暴露給外界,建議嘗試如下的做法: a) 將面臨的問題分類 b) 考慮可行的解決方案,具體應對方案愈多,內容愈具體,愈好 c) 要充分考慮實施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可能的失敗,設計好應對辦法 d) 然后全神貫注地去貫徹方案 e) 如果解決過程順利,是一種理想的結果 f) 如果不順利,也已經有心理準備(在設計多種方案時,就已經學習了對不利因素做充分的考慮,也學會了“放棄”)
六、催眠治療失眠 由于在本市醫療系統開展催眠治療的工作時間較長,經常有病家來咨詢有關問題,作為另立專題在此給出一些個人工作體會。 a) 對“催眠”這個術語有一種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為催眠治療就是針對失眠問題的。實際情況是在催眠術發源地的歐洲,也存在對“催眠”現象理解的不斷深入問題。現代研究表明催眠狀態是個體除了睡眠和清醒狀態以外的另一種生理狀態,也稱為“第三種狀態”,它的本質到現在還并不清楚。與睡眠的關系并非想象中那么密切。 b) 催眠術的歷史遠比安眠藥悠久。如一般病家理解:催眠治療對失眠有奇效,為何還要開發那么多的安眠類藥物? c) 催眠治療主要的機制在于它的暗示效應,進而起到改變個體行為模式,這個周期相當長。,應用在失眠患者的治療上,部分患者可能效果還可以。主要原因在于暗示性非常強,起效也較快。但實踐下來對大部分患者而言,還是不如應用安眠藥的效果來得快,而確切。 d) 病家對應用安眠藥會導致對藥物的依賴以及對肝腎功能的損害非常擔心。由于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話題。等將來有適當的機會再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