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七粉加醋治療疤痕疙瘩的偏方后,抱著試度看的心情,先用家中的香醋加三七粉上了幾天,沒有什么感覺,又買了一并陳醋,將三七粉調成糊狀,上藥二周后,就見疤痕疙瘩上出現許多向針眼似的小孔,從里邊流黃水,但上藥時感到疼痛難忍,這時我想到上網查查,看到這個貼子說要用米醋加三七粉,于是又買了一并九度的白色米醋,續繼上藥,由于洗澡使疤痕疙瘩創面受到感染,化膿了,我又用鹽水將膿洗去,將三七粉直接涂在創面上,數日結茄。末感染的疤痕休明顯扁平,顏色也明顯變淺了。我要告訴大家,要有信心,堅持上藥一定會好的。
1.生肌化瘀方:黃芪45 g,太子參30 g,白術15 g,生地黃15 g,丹參30 g,水蛭9 g,桃仁12 g,川芎12 g。(生肌方:黃芪45 g,太子參30 g,白術15 g,生地黃15 g。化瘀方:丹參30 g,水蛭9 g,桃仁1 2 g,川芎12 g),這個實驗里面的化淤方效果最好,里面的藥物也比較常見,所以值得推薦.川芎,我自己買了一些,準備做實驗用.丹參是個不錯的藥物,這兩味中藥的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是要用西醫化的理論解釋,就是抗凝血和抗氧化.水蛭也是很強的抗凝血藥物,桃仁在抗凝和抗纖維化有不錯的效果,共同作用,軟化疤痕,防止纖維交連變硬.西醫方面,外用的藥膏以肝素鈉為代表,就是個典型的抗凝血藥物.還有硅類防止纖維增生.所以治療疤痕,中西醫大部分還是共通的,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纖維過度生長.個人認為,喝這個藥的最好時機就是疤痕已經長穩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與周圍組織相似的過程中.而不再有變化的舊疤痕,效果不會很明顯,細胞的改建活動已經不太活躍了.
2.五靈脂丸:組成:五靈脂1500克。功效:活血破淤,軟堅化滯。主治:瘢痕疙瘩。用法: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溫開水送下。
3.瘢痕疙瘩: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當歸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樹根45克。功效:調和營衛,舒暢氣血。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連,食道憩室。用法:將穿山甲、梨樹根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入余藥,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連者可日服3-5次
4.中醫強調通過內服中藥調理機體陰陽以治其本,中醫的內治法主要有三:其一、內服防風、荊芥、丹參、白鮮皮等的“清熱解毒、疏風散表、止癢法”;其二、內服黨參、淮山藥、生地、熟地等的“養陰易氣、養血潤燥法”;其三、內服桃仁、藏紅花、浙貝母、昆布等的“活血化淤、軟堅散結法”。中醫治病不僅強調治本,也重視治標.
5.近年來經臨床觀察發現,采用丹參注射液外治瘢痕疙瘩,同樣可取得較好效果。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此方法:將脫脂棉球或紗布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損處,直到藥液自然干透為止,每日外敷2叫次,1個月為1個療程,可連續治療2~3個療程。此法簡單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6.乳香,沒藥各35克,血余45克--人發,消瘀,止血,利小便。功效:提膿拔毒,消腫軟堅。主治:癤腫、毛囊炎,瘢痕疙瘩、神經性皮炎。用法:用麻油 6000毫升入大鍋內,加入(1)部分各藥,熬枯去渣,再用強火熬至滴水成珠,離火,投入章丹(冬天約25000克,夏天約3000克用鐵棒急調,油漸變成黑色,最后將冷凝時加入(2)藥末,調和成膏。用厚紙攤成大、中、小三號,厚薄不同的膏藥,用時烘烊貼患處。
7.六物滅瘢膏
【來源】《外臺秘要》
【組成】衣中白魚、雞屎白、鷹糞白、芍藥、白蘞、白蜂各等份。
【功效】滅瘢。
【制備】上藥研如粉,以乳汁調和,貯瓶備用。
【用法】涂于面上患處,每日3次。
【說明】本方專用于治療瘢痕疙瘩。方中衣中白魚為衣魚科昆蟲衣魚的全蟲,《陸川本草》謂之可“破積,解毒,治瘡癤”;《本經別錄》記載其能“涂瘡滅瘢”;《千金方》中則以衣中白魚及鷹屎白二味和蜜治療瘢痕凸出,可見這些藥物在古時是治療瘢痕疙瘩的基本用藥。除此之外,本方還選取了長于滅瘢痕、消癥瘕的雞屎白,利水泄熱,祛風解毒以增藥效;并配以芍藥養血活血,潤膚紅顏;白蘞清熱解毒,消腫生肌。諸藥以乳汁調和則有滋潤營養之效。
8.小品滅瘢方
【來源】《劉涓子鬼造方》
【組成】雞屎白30克,辛夷1.2克,白附子0.6克,細辛0.4克。
【功效】滅瘢。
【制備】上藥酒浸一夜,以羊脂50毫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
【用法】傷瘢以甘草洗后涂之。
【說明】本方以雞屎白為主藥,其味苦咸涼,可利水泄熱,祛風解毒,軟堅去積,是古方中常用的滅瘢除痕藥;配以辛夷辛溫芳香,解肌散表,上竄頭目,善治頭面目鼻之病,《藥性論》中謂其“能治面生黑皰。面脂用,主光華”。現代藥理研究提示辛夷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附子、細辛辛散溫通,可引藥上行頭面,暢達經絡。四藥共舉可祛散風熱,消腫散結而滅除瘢痕。甘草甘緩平和,有解毒調和之性,能“長肌肉”、治“金瘡腫”(《神農本草經》),所含的甘草酸銨、甘草次酸鈉能有效地影響皮下肉芽囊腫炎癥的滲出期及增生期,起到抗炎作用,因此此方用法中特別強調了敷藥前需以甘草洗傷瘢,以增強藥物療效。羊脂是此煎膏劑的賦型成分,且亦可起到滋養保護皮膚的作用。
9.獨角蓮膏:組成:(1)獨角蓮,皂角刺,白芷,防風,連翹,銀花,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當歸,海桐皮,蘇木,海帶,火麻仁,希薟草各45克,干蟾3個。
本品為堇菜科植物光瓣堇菜的干燥全草。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癰。
【應用】
1、治療外感熱病:以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雙花各15g,天葵子6g,隨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劑。
2、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解,為解毒消癰要藥,對疔毒腫痛功效尤良,內服外用均可。用于癰腫療瘡,乳癰腸癰,丹毒腫痛。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熱,入心肝經血分,故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治熱血雍滯,紅腫熱痛,癰腫瘡毒的常用藥物,尤以治療毒為其特長。用治癰腫、療瘡、丹毒等,可單用鮮品搗汁內服,以渣外敷。也可配合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飲;用治乳癰,常與蒲公英同用,煎湯內服,或以渣外敷,均有良效;用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3、用于蛇毒咬傷。本品兼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內服,亦可配雄黃少許,搗爛外敷。
此外,還可用于肝熱目赤腫瘤,常與菊花、蟬蛻等藥用。
相關閱讀:哥倆好:紫花地丁的傳說
【用量用法】 煎服,15~30g。外用適量。
【注意】 體質虛寒者忌服。
).嫵鈳取代°(756290727) 17:06:29
紫花地丁
開放分類: 植物、中藥、花卉、草本、堇菜科
紫花地丁
【學名】Viola philippica Car.
【英文名】Purpleflower Violet
【科名】堇菜科 Violaceae
【釋名】 箭頭草、獨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別名】鏵頭草、光瓣堇菜
【花(果)期】3-4月開花
原產地:非洲、美國、歐洲、亞洲
花色:白·黃·紫
花期:春~初夏
產地分布
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等地的田埂、路旁和圃地中。
生長習性
性強健,喜半陰的環境和濕潤的土壤,但在陽光下和較干燥的地方也能生長,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華北地區能自播繁衍,在半陰條件下表現出較強的競爭性,除羊胡子草外,其他草本植物很難侵入。在陽光下可與許多低矮的草本植物共生。
園林用途
可單種成片植于林緣下或向陽的草地上,也可與其他草本植物,如野牛草、蒲公英等混種,形成美麗的綴花草坪。
繁殖培育
播種或分株法繁殖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14厘米,無地上莖,地下莖很短,主根較粗。葉基生,狹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葉柄具狹翅,托葉鉆狀三角形,有睫毛。花有卡柄,萼片卵狀披針形,花瓣紫堇色,具細管狀,直或稍上彎;花期4~5月,紫色小花,秋后莖葉仍青綠如初,花旁伴有針狀小果,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極好的地被植物,也可栽于庭園,裝飾花境或鑲嵌草坪。
【性味歸經】苦、辛、寒,無毒 ; 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可入藥,其性寒味微苦,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
【來源及制法】本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主治】
1、黃疸內熱。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癰疽惡瘡。用紫花地丁(連根)、蒼耳葉等分,搗爛,加酒一杯,攪汁服下。
3、癰疽發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搗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貼瘡上,極有效。
4、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一起搗爛貼患處。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為末。加油調勻涂患處。
5、喉痹腫痛。用紫花地丁葉,加醬少許,研成膏,點入喉部。取吐為效。
6、紫花地丁多用于熱毒壅盛之時,不但可以配合備注中所說的銀花、連翹、野菊花等藥材同用,更可與敗醬草和黃芪同用,不但加強紫花地丁的消腫、治癰等效力時還起到一個托毒的功效。可謂之一舉兩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