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技術及應用
LED元件在2005年的全球市場規模約為57.4億美元,其中50%在日本,20%在臺灣。除了各種應用照明、戶外建筑及手機背光源等應用外,業界正在積極找尋各種新應用。本文介紹了LED的基本原理、技術趨勢,以及市場動態。 LED產業趨勢 發光二極管(LED是利用光輻射原理來發光的,其發光顏色與制作材料有很密切的關系。LED技術的開發,從早期的紅光、綠光,一直到開發成功藍光LED,才通過整合紅、藍、綠,或把藍光熒光粉與黃色熒光粉混合,成為白光LED。成功開發出白光LED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應用於多波長,讓運用領域變得廣泛而深遠。 早在1907年開始,人們就發現某些半導體材料制成的二極管在正向導通時有發光的物理現象,但生產出有一定發光效率的紅光LED已是1969年了。1994-1995年人們開發成功了藍光LED,并在1998年實現了真正商品化。2000-2002年間,研發人員不斷追求成本效益,使LED成功打入手機背光源市場。到今天,LED已生產了30多年,各種類型的LED、利用LED作二次 開發的產品及與LED配套的產品(如白光LED驅動器)發展迅速,新產品不斷上市,并已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產業。
LED技術研發之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開發藍光LED時,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兩大門派之爭。這也是許多研發團隊辛勤投入開發藍光LED元件時,必須痛苦抉擇的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之前,全球許多大公司皆投入SiC研發,結果日本一家專門做熒光粉業務的公司——日本日亞化工公司(Nich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的研發人員中村修二先生(Shuj Nakamura)於1994年和1995年,在氮化鎵(GaN)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并取得震驚全球的專利。這位研發人員的重大突破,引發了包括Sony及Toshiba等大廠的最高主管都出面為自己所做的錯誤決策導致技術落後而道歉。這位Nakamura的技術突破,讓氮化鎵(GaN)陣營正式快速超越SiC。
![]() 歐斯朗公司LED封裝趨勢
繼藍光LED技術突破後,白光LED正式啟動了廣泛的LED應用風潮,從顯示、指示及手機光源,到正在醞釀中的LCD-TV背光源,各種新機會的大門不斷被創意敲開。 2、LED技術 LED是繼1950年代矽(Si)半導體技術後,由三五族(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發展的半導體器件。LED的發光原理是利用半導體中的電子和空穴結合而發出光子,不同於燈泡需要在3000度以上的高溫下操作,也不必像日光燈需使用高電壓激發電子束,LED和一般的電子元件相同,只需要2-4V的電壓,在常溫下就可以正常動作,因此其壽命也比傳統光源來得更長。 LED所發出的顏色,主要是取決於電子與空穴結合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高低,也就是由所用的半導體材料的能隙所決定。同一種材料的波長都很接近,因此每一顆LED的光色都很純正,與傳統光源都混有多種顏色相比,LED可說是一種數字化的光源。 LED晶片大小可以因用途而隨意切割,常用的大小為0.3-1.0mm左右,跟傳統的燈泡或日光燈相比,體積相對小得多。為了使用方便,LED通常都使用樹脂包裝,做成5mm左右的各種形狀,十分堅固耐震。
LED的基本結構 LED的制作過程與制作矽晶圓IC很相似,首先使用化學周期表中超高純度的III族元素——鋁(Al)、鎵(Ga)、銦(In),以及V族元素——氮(N)、磷(P)、砷(As)為材料,在高溫下反應成為化合物,經過單晶生長技術,制成單晶棒,經過切割、研磨、拋光成為晶片,再將其作為基板(substrate),使用磊晶技術將發光材料生長在基板上,制成的磊晶片經過半導體鍍金和蝕刻工藝後,通過細切加工成LED晶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家常見的可見光外,LED還有不可見光,如“紫外光”與“紅外光”等,例如電視遙控器就是一種紅外光應用,其波長約為900nm,而紫外光則因為具有殺菌功能,所以被廣泛應用在醫療用途上。
(1)提高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 InGaAlP和nGaN LED晶片發光效率的演變。其中,a為InGaN藍光LED,b為InGaN綠光LED 隨著半導體材料及半導體工藝技術、設備的發展,LED的亮度不斷提高,開發出高亮度及超高亮度LED,并且不斷創造新記錄。以Φ5標準封裝、發紅光、視角差別不大的LED為例,不同生產年份LED的發光強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生產年份LED的發光強度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近30年LED的發光強度提高了8000倍左右。1969-1987年LED的發光強度是很低的,發展很慢,但1994-2005年LED的亮度有很大的發展。表1列出的并非發光強度最高的。例如,在GaAs的襯底上采用AlInGaP工藝技術制成的Φ5、紅光LED,在小視角4°、50mA工作電流時,其典型發光強度為20000mcd。
以GaAs為襯底的LED結構 LED另一個重要性能指標是發光效率η,用lm/W來表達。各年份生產的LED發光效率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這30多年來,LED的發光效率提高了250倍以上。1970-1990年LED發光效率提高較慢,1990-2005年則提高較快。例如,Cree公司生產的1W白光LED XL7090WHT,其發光效率可達60lm/W。
表2不同生產年份LED的發光效率比較 XL7090WHT是超高亮度、小尺寸封裝的白光LED。XL7090WHT的發光強度大,電流350mA時的典型光通量為60lm,在瞬態脈沖電流700mA時典型光通量可達98lm,而目前一般1W白光LED的光通量為30-45lm);XL7090WHT的發光效率高達60lm/W,視角寬達100°;封裝尺寸僅為9×74.3mm;工作溫度范圍是-20-+80℃。 從表1和表2也可以看出,LED的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的提高主要取決於采用的半導體材料及其工藝技術的發展。早期的LED主要用GaAs、GaP(二元素半導體材料)和GaAsP(三元素半導體材料),1994年左右采用AlInGaP(四元素半導體材料)後,其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在工藝技術上采用在GaAs襯底上用AlInGaP材料生產的紅光、黃光LED及在SiC襯底上用InGaN材料生產的綠光、藍光LED,在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上有較大的改進。
(2)提高LED功率
以American Opto Plus LED公司生產的5W的PU-5WXX系列為例,在700mA電流下,其結溫Tj為25℃,其典型發光強度如表3所示(大功率LED的發光強度用光通量表示)。 表3 PU-5WXX系列LED的典型發光強度
從表3可以看出,除藍光LED的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較低外,其他發光顏色的發光強度及發光效率都相當高。 3、白光LED時代的來臨 白光LED是LED家族中最後一個問世的,它的誕生是LED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突破,它將成為新的照明光源。 白光是復合光,可以用紅、綠、藍(R、G、B)三基色LED混合成白光。1995年前後生產的一種集成LED白光燈(或稱全色LED燈)由2個高亮度藍光LED、15個綠光LED及5個紅光LED組成。這種白光LED燈尺寸大、白光純度不高、發光效率也不高。但這種三基色燈用單片機來控制可發出七色光及白光的變色燈,可用於娛樂場所,增加節日氣氛。另外,采用RGB三種管芯組成的RGB LED常用於手機的變色背光。 在上世紀末,可能受熒光燈的啟發,人們在高亮度藍光LED管芯上加一層熒光粉,用藍光激發熒光粉發出白光的白光LED。采用不同的熒光粉,可發出冷白光(色溫為4500-10000K)及暖白光(色溫為2850-3800K)的白光LED。目前,白光LED的發光效率大都已超過30lm/W,某些產品已超過50lm/W的水準,它給用於照明的LED燈泡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2005年,業界開發成功了無熒光粉、Φ5透明樹脂封裝的白光LED。該白光LED采用藍寶石(Al2O3)為襯底,采用InGaN工藝技術制成。在IF為20mA時,發光強度為700-1200mcd,為LED的普及應用奠定了基礎。
白光LED照明燈泡
(1)TFT-LCD背光照明 (A)使用壽命長
B、豐富的色彩表現力 LED與CCFL背光之效能比較
C、體積縮小
對於背光模塊廠來說,LED背光模塊在結構上,主要的差異點在於LGP的改變。使用CCFL時,由於受限於CCFL管徑1.8mm,LGP入光側必須維持2.0mm左右,而成為一個楔形的板(斜式導光板,即導光板兩邊厚度不一),這使得NB面板沒有辦法做得很薄。使用LED作背光源時,原來LGP之厚度限制已不存在,可以讓整個LGP厚度均勻且變薄,再加上玻璃的厚度約可從0.5mm降為0.3mm,因此可以滿足NB對於輕薄短小的追求。 開發NB用LED背光源,面臨的最大瓶頸,仍在於如何讓導光板的厚度變薄。一般導光板厚度多在2mm以上,而Sony以0.6mm厚度的導光板使用為主,因此背光廠商正積極開發更薄的導光板。 D、亮度和白平衡控制 E、均勻性
A、發光效率 率可達到50-100lm/W,而白光LED器件在剛起步時發光效率僅為20lm/W甚至更低。不過,現在全球有大量的企業從事相關研究,該領域的技術進展非常迅速,白光LED的發光效率以每年提高60%的幅度提升,到目前為止,白光LED器件的發光效率突破50lm/W,開始達到實用化水準。而業界希望在2007年之前,將白光LED的發光效率提高到75lm/W的高水準。
B、一致性 照明市場用高亮度發光LED市場規模 C、成本高 盡管LED優點多多,但短時間內還難以普及,比如LED背光源系統的成本要高於冷陰極熒光管。目前LED背光模組零組件的價格為CCFL的5倍左右,螢幕尺寸越大,采用LED背光技術的成本就越高。東芝U100之所以采用這種顯示技術,完全在於它只是東芝筆記本20周年紀念品才被應用。 值得欣慰的是,LED產業也存在類似微處理器產業中的“摩爾定律”——Haitz定律,以安捷倫(LED領域領導廠商)的前任技術科學家Roland Haitz命名。其內容是LED的價格每10年將為原來的1/10,性能則提高20倍。如果這個定律能夠不斷應驗,而隨著產能的增加,LED背光源的成本將快速下滑。預計到未來一兩年LED背光的售價可降到CCFL背光的2倍左右,距離大規模普及僅有一步之遙。 (2)家用LED照明
目前家用照明燈主要是白熾燈、熒光燈(日光燈)及節能熒光燈。發光二極管與其他光源特性比較見表5。白光LED燈泡與熒光燈、節能熒光燈、白熾燈泡在發光效率及平均壽命上的比較如表6所示。 表5 發光二極管與其他光源特性比較
從表6可知,白光LED燈泡的發光效率高於白熾燈泡,但低於熒光燈及節能熒光燈。白光LED的平均壽命最長的,比節能熒光燈高8倍,比白熾燈高33倍多。 家用照明燈發光效率和平均壽命的比較 三種照明燈在節電和經濟上的比較
目前國內已能生產1-3W由Φ5白光LED組成的白光LED燈泡(外形與白熾燈泡相同,球形外殼用透明塑膠做成,直徑約60mm,燈頭用E27螺紋燈頭),其發光效率η超過35lm/W。2-3W的白光LED燈泡亮度與25W白熾燈泡差不多。另外,目前也能夠生產出12W白光LED的日光燈管,其光通量超過500lm,發光效率超過40lm/W。這兩種白光LED做成的燈壽命都超過50000h。這兩種燈都是用超高亮度Φ5小功率白光LED做成,目前售價較高,且尚未上市。 ![]() LED作為城市交通信號燈及標燈
白光LED做成的照明燈節能、長壽命。在使用中的節電及經濟性方面,3W的白光LED燈泡、5W的節能熒光燈和25W白熾燈泡的結果比較見表7。可見,從節電方面比較,同樣使用了50000h,白熾燈要用1250度電,而3W的白光LED燈只要250度電,相差1000度電。如果全國有1億蘋3W白光LED燈替代了25W白熾燈泡,則在50000h的使用時間中可節省1000億度電。另外,從經濟方面來比較,用1個3W白光LED燈點了50000h,總的花費是209元,若用25W白熾燈泡需花費688.4元,相差479.4元。 當然,由於白熾燈自發明以來已有150年歷史,白光LED燈泡生產才幾年。目前在市場上只有白光LED手電筒、白光LED礦燈等少數產品,家用白光LED燈泡目前還沒有上市,而且目前只能生產小功率的燈泡,在亮度方面還不如節能熒光燈亮,且價位還較高,普通家庭還難以接受。不過,若考慮使用壽命、省電效率及環保節能等要素,LED照明設備還是有其應用價值的。 LED汽車尾燈 隨著半導體材料及工藝技術的進步,生產量的增加,LED照明燈的性能會進一步地提高,價格也會不斷地下降,并可能在3-5年後逐步地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大家節電、明亮的新選擇。
(3)閃光燈
數碼相機正逐漸替代用膠卷的相機,在數碼相機中采用超高亮度的白光LED替代了傳統的氙燈。采用超高亮度的白光LED作閃光燈不僅電路簡單、尺寸小、耗電省,而且無須充電時間。例如,前面提到的1W白光LED XL7090WHT,它在用作閃光燈時,700mA的脈沖電流時其典型光通量為98lm。 ![]()
LED手電筒
5、結束語 LED元件在2005年的全球市場規模約為55億美元,其中50%在日本,20%在臺灣。目前LED大量應用在指示功能,而該領域也是LED最先進入的市場,如戶外顯示板、交通號燈及平面照明等。隨著高階手機采用LED當背光源後,LED又打開了新的應用領域。未來,LED最被看好的應用是在7-40寸的平面顯示器市場,一旦LED能夠成功成為平面顯示器的背光源,其市場產值將會大幅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