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入門三字經(三)

       非凡Ling 2010-07-28
      二     外科病證
      (一) 概述
      古外科,瘍科稱①,癰與疽,癤及疔。
      病因廣,瘍科稱,熱毒犯,氣血瘀,
      紅腫熱,痛癢潰,局部癥,虛實推,
      分初期;中成膿;后潰破,三期成。
      重走黃②,危生命,伴神昏,發熱增。
      內外治,結合行,初宜消,中透膿,
      后期補,重扶正,此三法,是綱領。
      ① 中醫外科古稱瘍科。
      ② 走黃是由瘡毒走散入血,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危候,即今日之膿毒敗血癥。
      (二) 常見病證
      1  癰
      感風熱,火毒攻,氣血瘀,易成癰①。
      項背處,常易生②,初結塊,白腫疼,
      欲成膿,色轉紅,痛加劇,感波動。
      初清熱,兼散風,消毒飲③,金黃用④;
      成膿期,邪尚盛,清熱毒,并托膿,
      活命飲⑤,醒消用⑥,必要時,切排膿;
      膿已潰,促新生,氣血虛,八珍應⑦。
      ① 《靈樞》載“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癰是一種發生于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點是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范圍多在一至三寸左右。
      ② 發于項部名腦疽,發于肩背名發背。
      ③ 即五味消毒飲。
      ④ 金黃散(《外科正宗》):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各150克,南星、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共為細末。調敷患處。
      ⑤ 仙方活命飲。
      ⑥ 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雄黃、麝香、乳香、沒藥。
      ⑦ 即八珍湯。
      2  癤
      單個生,小癤言,多發性,稱癤丹①。
      隨處發,病纏綿,生頭面,有危險。
      清熱毒,涼血兼,五味飲,七星劍②;
      外敷藥,玉露散③,紅藥膏④,九一丹⑤。
      ① 多發性癤腫,中醫名癤丹。
      ② 七星劍(《醫宗金鑒》):蒼耳子、蚤休、野菊花、半枝蓮、麻黃、紫花地丁、(豕希)薟草。
      ③ 玉露散(《外傷科學》):秋采芙蓉葉,陰干后研極細末。用時以蜜調涂患處。
      ④ 紅藥膏(《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蓖麻仁30克,松香225克,菜油30毫升,蕓香90克,銀朱30克,輕粉9克,樟腦30克,冰片6克。
      ⑤ 九一丹(《醫宗金鑒》):紅升丹10克,煅石膏90克。共為細末。
      3 疔
      疔之證,名異同,手足面,皆可生①,
      共同點,小而硬,或木癢,或劇痛,
      化膿慢,轉移膿②,易走黃,膿毒癥。
      忌擠壓,強排膿,毒擴散,禍旋(足童);
      清熱毒,消腫痛,玉露散③,外敷用。
      ① 疔因部位不同而有多名,如人中疔、鼻疔、蛇頭疔、鰍肚疔、虎口疔、足疔、紅絲疔等。
      ② 由疔引起轉移性膿瘍,中醫謂疔毒流行。
      ③ 玉露散。
      4 流注
      深膿瘍,流注稱①,肌豐處,初微疼,
      漫腫脹,色不紅,起病因,多癤疔,
      見紅點,膿形成,憎寒作,高熱生,
      正氣虛,邪必勝,此處愈,彼處生。
      清熱毒,必扶正,醒消丸②,消腫痛,
      活命飲③,十全并④,外用藥,參見癰。
      ① 深部膿瘍屬中醫流注范圍,但有寒熱之分。
      ② 醒消丸。
      ③ 即仙方活命飲。
      ④ 十全大補湯。
      5 乳癰
      曰乳癰,婦產病,初產婦,尤易生①,
      因感染,傷七情②。奶頭破,乳腺腫,
      腫彌漫,紅脹痛,兼寒熱,全身癥③。
      治大法,消與通,通乳汁,消腫痛,
      常用藥,蒲公英④,全瓜蔞,不留行⑤;
      金黃散⑥,外敷用,成膿期,托透膿⑦。
      ① 初產婦多于經產婦。
      ② 因情緒所傷,使乳汁分泌障礙,亦可引起乳腺炎。
      ③ 全身癥狀有寒熱外,有口渴、嘔吐、頭疼等。
      ④ 蒲公英為治乳癰要藥,因其既能消腫又可通乳。
      ⑤ 即王不留行。還可選青陳皮、蘇梗、柴胡等藥配伍應用。
      ⑥ 金黃散。
      ⑦ 托透膿,指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味:人參3克,川芎6克,當歸9克,白術9克,忍冬花15克,茯苓9克,白芷6克,皂刺9克,桔梗6克,黃芪15克,甘草9克。
      6 痄腮
      痄腮證,流行性,冬春季,學齡童①,
      腮腺炎,大嘴風②。腮腫大,邊不清,
      礙咀嚼,耳后痛,睪丸炎,卵巢腫③。
      清熱毒,消毒飲④,敷患處,青黛粉⑤。
      ① 本病為病毒引起,四季可見,以農歷十月及次年二月發病最多,學齡兒童發病率高。
      ② 流行性腮腺炎、大嘴風均指痄腮。
      ③ 男性易并發睪丸炎,女性并發卵巢炎,嚴重者可造成不孕癥。
      ④ 指普濟消毒飲,酌加淡竹葉與山豆根。
      ⑤ 青黛以醋調涂患處,效果甚佳。
      三   急腹癥
      (一)   概述
      急腹癥,系總稱,絞腸痧,縮腳癰。
      發病急,劇疼痛,變化快,易危生。
      腑不通,瘀血成,繼感染,為其終。
      治大法,重疏通,瘀則化,熱必清,
      此類病,宜慎重,中西法,結合用①。
      ① 在中藥保守治療的同時,要作好手術處理的充分準備。
      (二) 常見病癥
      1 泌尿系統結石
      尿結石,膀胱腎,輸尿管,尿道侵②。
      運動后,突然痛,腰部起,沿尿徑③,
      尿頻痛,色鮮紅,結石大,手術行④.
      濕熱熏,痰作崇,視體質,行利推⑤。
      導赤散⑥,合五苓⑦,尿石湯⑧,相兼用。
      ① 泌尿系統結石,在中醫淋證門不同階段中之不同見證,而有痛淋、血淋、砂淋及石淋等名。
      ② 本病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結石在內。
      ③ 本病常在體位變換或勞累后突然發病,其疼起于腰部,沿輸尿管至尿道走行,呈放射性疼痛。
      ④ 一般認為,結石直徑超過一厘米者,常須手術取石。
      ⑤ 根據體質與癥象不同,可分別以行氣、利濕、排石為主次擬方。
      ⑥ 導赤散。
      ⑦ 五苓散。
      ⑧ 尿石湯(自擬):車前子20克,冬葵子20克,枸杞子10克,金錢草15克,北沙15克,石韋10克,茜草15克,甘草6克。
      2 急性闌尾炎
      闌尾炎,即腸癰,氣血滯,濕熱凝。
      初嘔吐,臍周疼,繼轉移,麥氏征①,
      腹拒按,反跳痛②。內服方,金匱中③;
      加外敷,姜芋餅④;針刺法,可選用⑤。
      ① 麥氏點壓疼為診斷依據之一。此點相當于右少腹之大巨穴處。
      ② 反跳疼指按壓患處,手突然放松時的疼痛。
      ③ 指《金匱要略》的大黃牡丹皮湯及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熟附片、敗醬草)
      ④ 姜芋餅(《簡明中醫學》):生姜、芋頭各半,搗如泥狀,加面粉適量,制成厚1厘米、直徑10厘米的圓餅,敷右少腹最痛處,一日兩次,每次兩小時。
      ⑤ 針刺闌尾穴、曲池穴、足三里等。
      3 膽道蛔蟲病
      傷寒論,(蟲尤)厥①證。體失調,蟲難寧②,
      四處竄,膽囊行。右上腹,鉆頂痛,
      頻嘔吐,膽汁傾,大汗出,躁不寧,
      脈弦緊,體征輕③,有蟲征④,劍突痛。
      法安蛔。兼溫中,疏肝膽,兼止疼,
      烏梅丸⑤,安蛔功,大承氣,可同用。
      ① 《傷寒論》338條“(蟲尤)厥者,其人當吐(蟲尤)。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蟲尤)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蟲尤)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蟲尤)。(蟲尤)厥者,烏梅丸主之”。
      ② 蛔蟲病患者,常因發熱、饑餓等,致胃腸功能失調,引起蛔蟲不安而竄擾。
      ③ 本病特點是,病人病情危重,但客觀體征不多。
      ④ 本病多發于兒童及青壯年。在兒童,其面部有蟲斑,下唇內有粟狀小粒及鞏膜有藍點等蟲征。
      ⑤ 烏梅丸。
      4 膽結石與膽囊炎
      肝膽脹,及脅痛,膽囊炎,膽石癥。
      名雖異,病機同,諸異物①,刺激成。
      失飲食,犯七情,寒溫變,誘因生②。
      右是腹,突然痛,寒熱作,黃疸增。
      疏肝氣,利膽行,小柴胡③,承氣共④。
      清膽湯⑤,加公英,金錢草,務實用。
      ① 如蟲卵、細菌、寄生蟲、疤痕等。
      ② 已患本病,因飲食失調、精神刺激或氣候劇變,均可引起急性發作。
      ③ 小柴胡湯。
      ④ 大承氣湯。
      ⑤ 清膽行氣湯(《簡明中醫學》):柴胡、法夏、枳殼、香附、延胡索、生大黃各9克,黃芩、木香各12克,郁金、白芍各15克。
      5 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多發病①,結胸證,脾心痛②。
      食失節,煙酒重,脾失運,濕熱生。
      猝發作,上腹疼,勢劇烈,持續性③,
      難安寧,嘔吐頻,痛拒按,上腹緊④。
      清熱毒,理氣行,大柴胡⑤,加減用。
      ① 本病占急腹癥發病率之第三、四位,故為多發病。
      ② 《傷寒論》中有結胸證,其他如胃脘疼、脅痛及脾心痛等均與本病有關。
      ③ 其疼痛呈待續性劇痛。
      ④ 上腹部肌肉緊張,有壓疼及反跳疼。
      ⑤ 大柴胡湯。
      四    婦產科病證
      (一) 婦科病證
      1  概述
      (1) 生理
      女之本,血為用①,沖任督,帶脈通,
      肝脾和,氣血充,先天本,腎之精。
      女二七,腎氣盛,天癸至,月事行②;
      一月來,為常情;二月始,稱并經;
      三月至,名居經;一年者,避年名;
      終身閉,經不行,若無病,稱暗經。
      (2) 病理
      氣血損,傷七情,寒濕熱,經帶病,
      產育多,臟氣弱,勞倦過,正氣奪。
      (3) 治法
      婦人病,重調養,沖任調,氣血暢。
      青益腎,中舒肝,年老者,培中元③.
      熱則清,瘀則通,虛宜補,實宜攻。
      病邪祛,血脈行,正氣復,體康寧。
      ① 指婦女經、帶、胎、產以血為用,以血為本。
      ② 指月經來潮。
      ③ 指老年婦女治病重在調養脾胃。
      2  常見病證
      (1) 月經病
      月經病,證多端,監證時,細分辨。
       月經先期
      經先期,色鮮紅,經量多,血妄行。
      四物湯,芩連并①,熱邪祛,血安寧。
       月經后期
      經推后,質清淡,小腹寒,色紫黯。
      首選方,溫經湯②,寒邪祛,血脈暢。
       月經先后不定期
      肝氣郁,經錯亂,乳房脹,胸脅滿。
      調情志,當為先,解肝郁,逍遙散③。
      月經過多
      經量多,因兩端,氣血虛,熱為患。
      屬虛證,色偏淡,質如水,頭暈眩。
      益氣血,滋化源,四物湯,酌加減④。
      熱邪迫,血妄行,如泉涌,色鮮紅,
      里熱重,大便干。清火熱,玉燭散⑤。
       月經過少
      經量少,期縮短,因血虛,最多見。
      益氣血,培中鄉,首選用,八珍湯⑥。
       痛經
      青春期,多此證,氣血阻,經不通,
      伴血塊,色紫黯,宜桃紅⑦,酌加減。
       絕經
      年未老,經先停,心肝脾,郁不行⑧。
      調三臟,補腎精,益經湯⑨,可通經。
      ①  芩連四物湯即四物湯加黃芩、黃連。
      ②  溫經湯(《金匱要略》):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姜、半夏、麥門冬、甘草。
      ③  逍遙散。
      ④ 加減四物湯(《傅青主女科》):大熟地、白芍、當歸、川芎、白術、黑芥穗、山茱萸、續斷、甘草。
      ⑤ 玉燭散(《醫宗金鑒》):當歸、川芎、生地、白芍、大黃、芒硝、甘草。
      ⑥ 八珍湯(《正體類要》):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黃、大棗。
      ⑦ 桃紅四物湯。
      ⑧ 未到更年期月經停止,其原因多由心、肝、脾三臟之氣機郁結、血行不暢所致,并非血枯經閉。
      ⑨ 益經湯(《傅青主女內科》):大熟地、白術、山藥、當歸、白芍、生棗仁、丹皮、沙參、柴胡、杜仲、人參。
      (2)  崩漏
      經期長,血不斷,似水淋,如涌泉,
      崩勢急,漏勢緩,舒清補①,三法選。
        氣虛崩漏
      氣虛者,經水淋,身乏力,肢體沉。
      法益生,新血生,固氣湯②,漏下停。
        郁結崩漏
      肝郁滯,色紫紅,痛拒按,經水崩。
      平肝氣,開郁閉,止血湯③,功全齊。
        血熱崩漏
      血熱盛,經妄行,脈洪數,面色紅。
      滋陰液,泄熱淫,清海丸④,化裁飲。
      ①崩漏的治則:舒肝解郁、清熱涼血、補益氣血三法。
      ②固氣湯(《傅青女主科》):人參、白術、大熟地、當歸、白茯苓、甘草、杜仲、山萸肉、遠志、五味子。
      ③ 平肝開郁止血湯(《傅青主女科》):白芍、白術、當歸、,丹皮、三七根、生地、甘草、黑芥穗、柴胡。
      ④ 清海丸(《傅青主女科》):大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北五味、麥冬、白術、白芍、龍骨、地骨皮、干桑葉、元參、沙參、石斛。
      (3) 更年期見證
      經將絕,肝腎弱,天癸竭,月事錯①,
      頭暈眩,性急躁,夜失眠,精血耗。
      滋肝腎,療虛損,知柏丸②,二仙飲③。
      ①婦女更年期性機能減退,月經停止前后出現多種癥狀。
      ②知柏地黃丸。
      ③二仙湯(又名仙茅湯,《中醫方劑臨床手冊》):仙茅、仙靈脾、巴戟天、黃柏、知母、當歸。
      (4) 帶下證
      帶下證,五色見,青黃赤,黑白兼,
      嗅氣味,顏色參,分稀薄,辨稠粘。
      帶量多,質稀薄,流不盡,似水濁。
      命門衰,腎中寒,選金匱,腎氣丸①。
      赤白帶,黃綠兼,味臭穢,口苦干。
      利濕濁,并清肝,柴梔芩,合龍膽②。
      帶惡臭,黃稠粘,陰瘙癢,濕熱原。
      完帶湯③,易黃煎④,除濕熱,體康健。
      ①指金匱腎氣丸。
      ②指龍膽瀉肝湯。
      ③完帶湯(《傅青主女科》):炒白術、人參、炒山藥、白芍、車前子、蒼術、陳皮、黑芥穗、柴胡、甘草。
      ④易黃湯(《傅青主女科》):黃柏、白果、芡實、車前子、山藥。
      (5) 子宮脫垂
      多產婦,過勞累,沖任帶①,互不隨,
      中氣陷,脾失維②,宮脫垂,小腹墜。
      舉下陷,益中陽,可選用,益氣湯③。
      ①指沖、任、帶三脈。
      ②脾氣虛損失去維系胞宮的作用,導致子宮脫垂。
      ③補中益氣湯。
      (二) 產科病證
      1 概述
      (1) 妊娠生理
      胎成形,十月整;一月孕,二具形;
      三月末,性別分;四五月,聞胎音;
      六月至,器官成;七月初,發甲充①;
      八九月,形體成;十月末,胎足生。
      (2) 妊娠月份判斷
      妊娠月,需觀察,觸宮底,細檢查。
      妊一月,宮飽滿;妊二月,似鵝卵;
      妊三月,如握拳;妊四月,兒頭圓;
      妊五月,平臍線;妊六月,臍上沿;
      妊七月,三指全②;妊八月,達胃脘;
      妊九月,劍突沿;滿十月,復降脘③。
      ①指頭發、指甲已生成。
      ②指子宮底在臍上三橫指處可觸及。
      ③妊娠十月兒頭入盆,宮底下降,似妊娠八個月大小。
      2 常見病證
      (1) 妊娠嘔吐
      妊嘔吐,痰濕堵,肝郁熱,氣機阻。
      舒肝氣,解郁阻,化濕濁,和脾土。
      姜半夏,茯苓煮①,參術草,香砂屬②。
      ①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半夏、茯苓、生姜。
      ②香砂六君子湯。
      (2) 妊娠中毒癥
      妊中毒,分三度。虛風乘,痰濕助。
      輕度者,頭眩暈,血壓高,體沉困。
      平肝陽,鉤藤飲①,加白術,合黃芩。
      中重者,浮腫顯,蛋白尿,兼目眩,
      甚抽搐,吐痰涎,神昏迷,曰子癇。
      滋腎肝,浮陽潛,鉤藤湯②,羚角散③。
      ①天麻鉤藤飲。
      ②羚羊鉤藤飲。
      ③羚羊角散(《濟生方》):羚羊角、獨活、炒棗仁、五加皮各1.5克,苡仁、防風、當歸、川芎、茯神、杏仁各1.2克,木香、炙甘草各0.6克。為粗末。
      (3) 妊娠跌損
      偶跌損,傷胎元,腹墜脹,痛難言。
      補氣血,固胎元,取救損,安胎餐①。
      ①指救損安胎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生地、白術、炙甘草、人參、蘇木、乳香、沒藥。
      (4) 胎漏
      懷孕時,胎血漏①,氣虛陷,血滲透,
      固其本,胎安詳,宜助氣,補漏湯②。
      ①妊娠時胎不動,腹不疼,而陰道中時常有血流出者名胎漏。
      ②助氣補漏湯(《傅青主女科》):人參、白芍、黃芩、生地、益母草、續斷、甘草。
      (5) 子懸①
      妊娠時,胸中煩,脅肋痛,名子懸。
      因郁滯,先舒肝,解郁湯②,胎自安。
      ①子懸出自《婦人良方》一書,又名胎氣上逼,胎上逼心。
      ②解郁湯(《傅青主女科》):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白芍、枳殼、砂仁、山梔、薄荷。
      (6) 正產
      孕產婦,易氣滿,臨產時,莫驚喊,
      沉住氣,處泰然,蓄精氣,待分娩。
      (7) 難產
      血虛難產
      產期盡,痛難生,血虛滯①,胎不行。
      養陰血,益氣兼,助順產,送子丹②。
      交骨不開
      交骨閉③,難張開,氣血虛,或初胎。
      通陽氣,佛龜板,虛加參④,開骨散⑤。
       手腳先下
      產之際,手腳下⑥,雖危證,莫驚嚇。
      其原因,氣血虧,轉天湯⑦,化險危。
       胞衣不下
      胞衣滯,多初產,強用力,氣血散,
      急補氣,助血生,送胞湯⑧,胞衣行。
      ①因血虛胎兒不能順利娩出,留滯腹內。
      ②送子丹(《傅青主女科》):生黃芪、當歸、麥冬、熟地、川芎。
      ③交骨有兩種解釋,一指恥骨,二指骶尾關節部。
      ④屬于氣血虛的在開骨散中加人參。
      ⑤開骨散(《醫宗金鑒》):川芎、當歸、敗龜板、頭發灰。
      ⑥孕婦生產時,胎兒手或腳先下造成的難產。
      ⑦轉天湯(《傅青主婦科》):人參、當歸、川牛膝、升麻、附子、川芎。
      ⑧送胞湯(《傅青主女科》):當歸、川芎、益母草、乳香、沒藥、芥穗、麝香。
      (8) 產后四證
      產后病,證候多,三大證①,詳細說。
      一曰痙,二曰冒,三便難,原因找。
      惡露多,久不斷,當加之,即四端。
      辨虛實,別熱寒,定補攻,擇溫散。
        痙
      生產后,虛汗多,腠理松,氣血奪。
      感風邪,頸項強,牙關緊,角弓張。
      八珍湯,配桂防②,補氣血,功善長。
        郁冒
      分娩后,氣血脫,痰火乘,話難說,
      眼發黑,頭暈眩,生化湯,加味痊③。
        大便難
      便難行,失傳導,津血枯,胃腸燥。
      滋陰血,增水源,歸芎草,麻仁全④。
        惡露不盡
      惡露淋,多原因,虛或瘀,細辨認。
      虛則補,十全固⑤,瘀則通,佛手助⑥。
      ①《金匱要略》載:產后三病,即痙(頸項強直);郁冒(產后暈厥);大便難解。其原因多為生產時過勞,正氣耗損,氣血虧虛所致。
      ②八珍湯(《正體類要》)加味: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黃芪、肉桂、附子、防風。
      ③加味生化湯(《傅青主女科》):川芎、當歸、黑姜、桃仁、炙甘草、荊芥、大棗。痰盛者加橘紅;虛者加人參。
      ④即加減生化湯(《傅青主女科》):川芎、當歸、桃仁、麻仁、炙甘草。
      ⑤十全大補湯。
      ⑥佛手散(又名芎歸散,《普及本事方》):川芎、當歸。
      (9) 乳汁不足
      生產后,乳不足,氣血虛,肝郁阻。
      生乳湯①,郁滯疏,扶正氣,用通乳②.
      ①通肝生乳湯(《傅青主女科》):白芍、當歸、熟地、甘草、麥冬、通草、柴胡、遠志、白術。
      ②通乳丹(《傅青主女科》):人參、當歸、生黃芪、麥冬、木通、桔梗、豬蹄。
      (10) 產后遍身疼痛
      榮不足①,血脈兼,風寒襲,遍身痛。
      益氣血,散風寒,通關節,趁痛散②。
      ①指營血不足。
      ②趁痛散(《傅青主女科》):當歸、甘草、黃芪、白術、獨活、肉桂、桑寄生、牛膝、薤白、生姜。
      五   小兒科病證
      (一)  概述
      1  生理特點
      嬰幼兒,體嬌嫩,形未充,變化迅,
      氣機旺,臟氣清,易康復,生機萌。
      2  診斷特點
      診小兒,頗為難,稱啞科,重經驗。
      望形體,發育看,筋骨堅,肉豐滿,
      膚柔嫩,毛發潤,性活潑,邪未侵。
      筋骨軟,皮膚干,肌瘦羸,病態現。
      望神色,性活潑,面目澤,氣血和。
      神疲乏,少言笑,頻哭鬧,病魔擾。
      望面色,觀病情,青驚風,主寒痛;
      面色赤,心火生;黃主濕;白寒征。
      察苗竅,診五官,前后陰,也當看。
      白睛赤,風熱見;濕熱熏,睛黃染;
      淚汪汪,目赤腫,防麻疹,辨傷風;
      目直視,多驚癇;腎氣絕,瞳仁散。
      流清涕,感風寒,肺熱盛,鼻翼煽。
      喉與咽,肺相連,觀乳蛾,白喉驗。
      舌診法,同成年,小兒病,有特點,
      霉醬舌,宿食潛;地圖舌,脾胃患。
      察前陰,觀腎經,陰囊緊,腎氣充,
      陰囊癢,多蟲證,若囊縮,病危重。
      查肛門,癢蟯蟲,濕熱注,肛灼痛。
      望指紋,分三關①,辨色澤,別長短。
      紫紅熱;鮮紅寒;色澤青,多驚癇。
      風關輕,重氣關,命關危,射甲險②。
      曰聞診,同成人,多觀察,細辨認。
      小兒哭,聲宏亮,無它證,屬正常。
      哭聲尖,急忽緩,心腹痛,因多端。
      喘氣促,肺郁閉;風痰涌,似拉鋸;
      呼氣長,吸氣短,肺氣絕,病危險。
      咳聲揚,有涎涕,多外感,風寒疾;
      聲干澀,痰量少,聲嘶啞,多肺燥;
      咳聲重,出氣粗,痰黃稠,肺熱屬。
      肺胃熱,口氣臭,食滯停,噯酸餿。
      腸積熱,便臭穢,若傷食,酸腐味。
      小兒科,問診難,由父母,常代言。
      三歲內,切診難,一拇指,定三關,
      息六至,正常觀,分脈象,四診篇③。
      半歲內,按囟門,陷如坑,陽氣損,
      久滯利,或慢驚;高突起,火熱沖。
      ① 望指紋是對三歲以內小兒的一種診斷方法。指紋是浮露于食指掌側前緣的脈絡,其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小兒指紋以青而略紅,隱現于風關之內為正常。
      ② 若指紋一直伸延到指甲端,即所謂“透關射甲”,病情尤為重篤。
      ③ 即詳見四診篇。三歲以上小兒脈診同成人。
      (二)  常見病證
      1  麻疹
      因毒邪,麻疹患,病一次,終身免。
      論病程,期有三:曰初熱;疹形見;
      后收沒,順自然①。細護理,病自痊,
      疹不透,升葛煎②,合檉柳,萍荽蟬③。
      ①麻疹分初熱、見形、收沒三期。
      ②即升麻葛根湯。
      ③指檉柳,浮萍,胡荽,蟬蛻。
      2  水痘
      水痘證,傳染病,濕熱侵,脾肺經,
      輕護理,勿需診,重解毒,清熱淫,
      臘梅花,板藍根,金銀花,木通斟。
      3 百日咳
      天哮嗆,鷺鷥咳,皆屬于,百日咳。
      六歲內,多此病,冬春季,常發生,
      風疫邪,犯肺經,郁熱蒸,釀痰壅。
      咳回聲,如雞鳴,病纏綿,三月程。
      潛伏期,約十天,前驅期,似外感,
      中度熱,咳痰涎,三四天,諸證減,
      唯咳重,夜不寧。宜宣肺,化痰并。
      痙咳期,第十天,陣發性,嗽痙攣,
      面紅赤,青筋顯,入夜甚,痰多粘。
      肺熱型,化痰丸①;肺寒型,金沸散②。
      恢復期,養脾肺,固本元,宜參味③。
      ① 清氣化痰丸(《醫方考》):瓜蔞仁、黃芩、茯苓、枳實、杏仁、陳皮、膽南星、制半夏。依法制丸。
      ② 金沸草散(《類證活人書》):前胡、荊芥、姜半夏、赤芍、細辛、甘草、旋復花。
      ③ 人參五味子湯(《內兒科學》,成都中醫學院):黨參、白術、茯苓、五味子、益智仁、補骨脂、覆盆子、烏藥、山藥。
      4 新生兒嚴重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體嬌嫩,瘟熱邪,最易侵,
      常見病,患肺炎,敗血癥,腦膜炎。
      感染病,癥多種,特征少,不典型,
      測體溫,常不升,易煩躁,弱哭聲,
      面蒼白,唇紫青,脈細數,肢厥冷。
      肺炎病,三凹征①,點頭息,或息停②。
      生十天③,敗血癥,見黃疸,肝脾腫,
      出瘀斑,面蒼容,血培養,細菌生。
      腦膜炎,征不顯,無哭叫,前囟滿,
      目凝視,驚厥見,腦脊液,異常顯。
      感染病,迅變情,瞬入氣,即入營。
      氣分病,白虎湯④;入營分,取安宮⑤;
      至厥逆,煎附參⑥;兼黃疸,予茵陳⑦;
      兼瘀斑,犀角粉;用生地,丹皮斟。
      ①  三凹:肺炎病人呼吸困難時,吸氣時胸骨上窩和鎖骨上窩、肋間隙、上腹角凹陷,稱為三凹征。
      ②  點頭息即點頭呼吸,息停即呼吸停止,均是小兒肺炎的嚴重表現。
      ③  嬰兒出生三至十天內,易患敗血癥。
      ④  即白虎湯。
      ⑤  即安宮牛黃丸。
      ⑥  指附子、人參。
      ⑦  指茵陳蒿湯。
      5 支氣管肺炎
      馬脾風,肺熱喘,名數種,指此言①。
      論病因,風邪患,易化熱,是特點。
      熱而咳,氣急喘,唇紫青,鼻翼煽。
      熱喘方,麻杏甘②;寒閉肺,華蓋散③;
      心陽虛,四逆煎④;正氣虛,桂龍餐⑤;
      或沙參,麥冬湯⑥,養肺陰,體安康。
      ①  中醫醫籍中,有肺熱喘急、馬脾風等證名,多指本病而言。
      ②  即麻杏石甘湯。
      ③  華蓋散(《和劑局方》):麻黃、桑白皮、蘇子、杏仁、茯苓、陳皮、甘草。
      ④  即四逆湯。
      ⑤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龍骨、牡蠣。
      ⑥ 沙參麥冬湯加味: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懷山藥、生扁豆、地骨皮、甘草、生地、玄參、丹皮。
      6 驚風
      急慢驚,屬雜病,風抽搐,曰驚風。
      急驚風,風外因,感時邪,或驚恐,
      熱痰宿,風邪乘,除病因,詳辯證。
      散風寒,葛根用①;解熱毒,羚鉤藤②;
      消食滯,樞保寧③;痰壅盛,取青礞④;
      鎮驚恐,宜抱龍⑤,安神丸⑥,亦可行。
      慢驚風,責脾腎,更甚者,傷氣陰,
      理中湯,或固真⑦,氣陰虛,地黃飲⑧。
      ①  葛根湯(《傷寒論》):葛根、麻黃、生姜、桂枝、芍藥、甘草、大棗。
      ②  羚羊鉤藤湯。
      ③  玉樞丹,保和丸。
      ④  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大黃、黃芩、青礞石、沉香。
      ⑤  抱龍丸(《和劑局方》):膽南星、天竺黃、雄黃、朱砂、麝香。
      ⑥  安神丸(《小兒藥證直訣》:麥門冬、茯苓、山藥、芒硝、朱砂、甘草、寒水石、龍腦。
      ⑦ 固真湯(《證治準繩》):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附子、肉桂、山藥。
      ⑧ 地黃飲子。
      7 疳積
      疳積證,兒易生,失調養,病漸成,
      脾胃弱,吐瀉蟲,正氣損,患他病。
      形體瘦,是特征,腹脹大,青筋盈,
      毛發枯,骨軟松,面無光,耳失聰,
      始傷陽,久傷陰,成龜背,或雞胸。
      脾胃弱,宜四君①,兼食滯,一捻金②,
      屬蟲積,肥兒行③,可捏脊,刺四縫。
      ①  四君子湯。
      ②  一捻金(《古今醫鑒》):大黃、檳榔、牽牛子、朱砂、黨參、金箔。
      ③  肥兒丸(《和劑局方》):神曲、黃連、肉豆蔻,使君子、麥芽、檳榔、木香。
      8 積滯
      夏秋季,多發病,兩歲內,兒易生。
      脾氣虛,飲食傷,感寒邪,暑濕戕。
      吐瀉頻,腹滿痛,糞酸臭,瀉后輕,
      不思食,眠不寧。宜消導,保和靈①。
      濕熱瀉,分兩般,偏熱重,葛芩連②;
      濕偏盛,胃苓餐③;暑熱瀉,益元散④。
      虛寒瀉,脾腎傷,取桂附,理中湯。
      瀉不止,急澀腸,罌粟殼,禹余糧。
      ①  保和丸。
      ②  葛根芩連湯。
      ③  胃苓散,即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
      ④  益元散(《傷寒標本》):滑石、甘草、辰砂。
      9 佝僂病
      五遲病①,五軟病②,或解煩,并雞胸。
      肝脾腎,氣血精,本元損,佝僂成③。
      治為次,重調養,調飲食,曬太陽,
      大造丸④,久服良,動適宜,可復康。
      ①  五遲:證名,即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
      ②  五軟:病名,即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
      ③  佝僂病,包括中醫的五遲、五軟病。
      ④  補天大造丸(《內兒科學》,成都中醫學院):紫河車、鹿茸、虎骨、龜板、補骨脂、熟地、山藥、枸杞、當歸、雞血藤、五味子、茯苓、太子參、菟絲子、牛膝、生龍骨、黑芝麻、女貞子、桑椹、鐘乳石。
      10 夜啼
      兒夜啼,非皆病,除生理,夜啼稱。
      因濕熱,或受驚,脾虛損,細辯證。
      心熱型,舌尖紅,口氣熱,躁不寧。
      導赤散①,梔芩并。脾寒型,面色青,
      肢欠溫,口中冷。勻氣散②,可溫中。
      受驚駭,多猝病,用安神③,或抱龍④。
      ①  導赤散。
      ②  勻氣散(《內兒科學》,成都中醫學院):陳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甘草、大棗。
      ③  安神丸。
      ④  抱龍丸。
      11 滯頤(流涎)
      滯頤證,口流涎,責脾胃,分熱寒。
      熱宜清,瀉脾散①,寒宜溫,溫脾丹②。
      ①  清熱瀉脾散(《內兒科學》,成都中醫學院):山梔、石膏、黃連、生地、黃芩、赤茯苓、燈草。
      ②  溫脾丹(《內兒科學》,成都中醫學院):丁香、木香、半夏、橘皮、白術、干姜。
      12 鵝口瘡
      新生兒,或早產,口腔內,白屑滿。
      心脾熱,瀉脾散①,虛火浮,知柏餐②,
      潔口腔,涂龍膽③,或兼用,點舌丹④。
      ①  瀉脾散。
      ②  即知柏地黃丸。
      ③  1~2%龍膽紫液涂口腔。
      ④  即梅花點舌丹(《外科全生集》):熊膽、乳香、沒藥、硼砂、雄黃、血竭、葶藶子、沉香、蟾酥、朱砂、牛黃、冰片、珍珠、麝香。
      六   皮膚科病證
      (一)  概述
      斑丘斑,水泡起,屑痂落,與脫皮,
      癢與痛,皮色異。風濕熱,外邪襲,
      毒蟲咬,諸刺激,體質別,致變異①。
      中醫學,重整體,外治標,內治里②,
      理氣血,調情志,清熱毒,化瘀滯。
      ①  同一種病,因體質不同,故其表現而異。
      ②  病居體表,治當從整體著眼,以外用藥治標,內服藥治本。
      (二)  常見病證
      1   濕疹
      濕疹病,內外因①,脾腎虛,濕熱淫,
      風濕熱,致急性,脾虛寒,慢性成。
      疹多形②,名不同③,癢難忍,隨處生。
      除病因,詳辯證,霸道藥④,避免用,
      小柴胡⑤,平胃等⑥,舉數味,兼外用⑦。
      ①  濕疹原因很多,有體質、神經狀態、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機能、代謝、營養、內臟功能等改變所致的內在因素與外來刺激。
      ②  指疹狀有潮紅、浸潤、流水、紅斑、丘疹、水泡、膿瘡等多種表現。
      ③  濕疹因部位不同而有許多名稱。如生在陰囊者名腎囊風;四肢內側名四彎風;耳周名耳旋瘡;下頜名羊胡子瘡等。
      ④ 中醫將刺激性大的藥稱霸道藥。因濕疹與過敏有關,用藥不當反使癥狀加重,故忌用此類藥。
      ⑤ 小柴胡湯。
      ⑥ 平胃散。
      ⑦ 烏斂梅葉研細粉,撒于瘡面;蒼耳子葉研末,撒于瘡面;垂盆草搗敷患處;二妙散(蒼術、黃柏)加青黛調敷。
      2  奶癬
      嬰濕疹,稱奶癬,好發處,頭與面。
      濕疹型,有兩端①,胖多濕,瘦多干。
      名胎毒,實有關,懷孕期,飲食偏,
      食過量,失后天②,癢難忍,兒鬧煩。
      調飲食,為治先,母服藥,最方便③,
      或清熱④,或祛痰⑤,外用藥,青蛤散⑥。
      ①  濕疹有兩型:即濕爛皮炎型――體多肥胖;干性皮炎型――體多瘦。
      ②  即后天失養。
      ③  治療時,首要的是調整喂養方法及內容;再通過母親服藥后,隨人乳而達兒體。
      ④  清熱用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生地、黃芩、滑石、竹葉、白術。
      ⑤  祛痰用二陳湯。
      ⑥ 青蛤散(《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熟石膏60克,煅蛤粉30克,黃柏粉15克,輕粉6克,青黛9克。共為極細粉。香油調涂。
      3 癮疹
      曰癮疹①,變如風,致病原,因數種②,
      風與血,濕熱蒸,傷飲食,塵粉蟲。
      發病迅,奇癢征,或氣悶,吐瀉并。
      分時令,詳辯證,常用方,風丹崇③,
      單味藥,熏洗并④,撲爾敏,結合用⑤。
      ① 癮疹即現代醫學的蕁麻疹。
      ② 發病原因有蟲咬,冷、熱、風、光、花粉、異物之刺激及藥物過敏所致,胃腸功能失調、內分泌障礙、代謝障礙等,亦可導致。
      ③ 風丹湯(自擬):漢防己、牛蒡子、桑白皮、赤芍、丹皮、生地、蒼術、生甘草各10克,烏梅、川樸各15克。
      ④ 蒼耳子葉、律草、浮萍等,單用各120克。煎水熏洗。
      ⑤ 可先服撲爾敏8毫克,兩用中藥以固其本。
      4 牛皮癬
      牛皮癬,難愈癥,初奇癢,頻發性,
      繼紅疹,扁平形,疹群集,色褐紅。
      情志郁,氣血凝,風濕熱,血虛成。
      消風散①,加減用,消風湯②,麻鉤藤③,
      調情志,寬心胸,激素膏,可外用。
      ① 消風散(《外科正宗》):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② 即四物消風湯(《醫宗金鑒》):生地、當歸、荊芥、防風、赤芍、川芎、白蘚皮、蟬蛻、薄荷、獨活、柴胡、紅棗。
      ③ 指天麻鉤藤飲。
      5 纏腰火丹
      纏腰丹,單側患①,條帶狀,腰脅間,
      疹群集,水泡兼,疼痛烈,燒灼感,
      春秋季,多感染,患一次,終身免②。
      清濕熱,涼血兼,解熱毒,痛自安。
      蛇丹湯③,首推選,涂蚤休,醋磨研④。
      ① 本病發于一側脅處,止于正中線。多在腰部而名纏腰火丹,又名蛇丹。
      ② 本病患一次后,可終身不發第二次。
      ③ 蛇丹湯(自擬):板藍根、紫花地丁、淡竹葉、虎杖、忍冬花各20克,丹皮、柴胡、黃芩、枳殼、延胡索、生甘草各10克。
      ④ 蚤休用醋研后涂患處。
      七   五官科病證
      (一)  概述
      耳鼻喉,口腔眼,中醫著,各有專①,
      內外治,諸法全,常見病,舉數端。
      ① 如傅仁宇的《審視瑤函》,薛己的《口齒類要》,鄭海澗的《重樓玉鑰》等。
      (二) 常見病證
      1 天行赤眼①
      風火起,本病患,眼睛紅,是特點,
      畏風光,淚如泉,膿眵多,腫痛兼,
      惡寒熱,脈浮弦,勝風湯②,散熱煎③。
      ① 本病為現代醫學之急性結膜炎。由細菌、病毒所致,具有傳染性,可引起流行,故中醫稱天行赤眼及暴風客熱。
      ② 羌活勝風湯(《簡明中醫學》):白術、枳殼、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桔梗、薄荷、荊芥、甘草各6克,前胡、柴胡各9克,黃芩15克。
      ③ 指驅風散熱飲子(《審視瑤函》):連翹12克,牛蒡子、羌活、薄荷、大黃、赤芍、防風、歸尾、甘草、梔子各6克,川芎3克。
      2 眼弦赤爛
      慢性病,眼赤爛①,山區間,較常見。
      澀癢并,揉頻繁,睫毛脫,瞼糜爛。
      感濕熱,風邪犯,爛眼膏②,黃連煎③。
      ① 本病是由于衛生條件差,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睫毛毛囊及腺組織的慢性炎癥。
      ② 爛眼膏(驗方):爐甘石、青黛各6克,黃連10克。共為極細粉。發蜂蜜調膏外用。
      ③ 黃連膏(《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黃連、黃柏、玄參各12克,生地、生龜板各18克,全當歸9克。上藥以麻油8兩煎枯云渣,再以黃蠟60克化勻,以蜜收膏外用。
      3 綠風內障
      綠風障,青光眼①,眼壓高,是特點,
      頭疼重,視力減,甚失明,致身殘。
      肝熱型,充血見,發病急,瞳孔散。
      清肝熱,潛陽兼,瀉肝湯②,可加減。
      陰虛型,黑蒙現,視力疲,出彩環③。
      法滋陰,兼平肝,六味丸④,余藥參;
      夏枯草,及車前,霜桑葉,槐花添⑤。
      ① 青光眼,因見證不同,中醫則有青風內障、綠風內障、五風變、瞳仁放大等名。
      ② 瀉肝湯(《簡明中醫學》):歸尾、大黃、桔梗、知母、茺蔚子、芒硝、車前子、防風、赤芍、梔子各6克,黃芩9克,連翹15克,薄荷3克。可加龍膽草3克,鉤藤15克同時用1%毛果云香堿點眼。
      ③ 陰虛型,為單純性青光眼。除共有癥狀外,兼有一過性黑蒙,外眼正常,視燈光有彩環等。
      ④ 常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或加枸杞、菊花。
      ⑤ 夏枯草、車前草、霜桑葉、生槐花是治療青光眼的常用藥,可各方中酌加。
      4 中耳炎
      言耵聹,中耳炎①,兒童期,最常見②,
      濕熱毒,中耳犯。耳內痛,周圍連,
      初流水,膿液現,重犯腦③,病危險。
      有表邪,銀翹散④,熱毒盛,五味添⑤。
      ① 中耳炎,中醫名耵聹、耵耳或耳底溢膿。
      ② 嬰幼兒的咽鼓管比成人短粗而平,故吸奶過急時,易使乳汁溢于咽鼓管內;再是淚水等液體從外耳浸入等均可引起本病。不少急性傳染病也可導致。
      ③ 耳底隔一層薄壁即是腦膜,故易引起腦膜炎。
      ④ 銀翹散。
      ⑤ 五味消毒飲。
      5 內耳眩暈病
      內耳眩①,發突然,失平衡,天地旋,
      頻嘔吐,并出汗,面蒼白,眼球顫②,
      伴耳鳴,聽力減,久發后,聽覺斷③。
      思慮過,怒傷肝,郁化火,迫及膽,
      脾失運,濕生痰,清不升,均作眩。
      調肝脾,濕熱蠲,疏肝散④,或龍膽⑤。
      ① 眩暈有多種,包括眼源性眩暈、腦源性眩暈及耳源性眩暈。此指耳源性眩暈內的內耳眩暈病。
      ② 發作時有短暫的眼球震顫。
      ③ 平時一側耳鳴,發作時耳鳴加重,伴聽力減退,久則失聽。
      ④ 柴胡疏肝散加陳皮、半夏、茯苓、天麻、白術等。
      ⑤ 龍膽瀉肝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
      6 鼻淵
      言鼻淵,分急慢,失時醫,終身纏。
      膽經熱,邪毒犯,鼻息肉,齒疾患。
      急性作,流涕涎,鼻腔阻,嗅覺減,
      患病側,頭痛連,鼻旁竇,壓痛顯①。
      反復發,慢性變,濁涕出,腥味竄,
      頭昏痛,精神倦,礙呼吸,妨睡眠。
      蒼耳散②,鼻炎片③,辛夷散④,藿膽丸⑤。
      ①  指額竇、上頜竇等處壓疼。
      ② 蒼耳子散(《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白芷30克,蒼耳子7克,辛夷、薄荷、甘菊各15克。
      ③ 即由蒼耳子散加減制成的鼻炎片。
      ④ 辛夷散(《簡明中醫學》):藁本1.5克,防風3克,辛夷1.5克,細辛0.7克,升麻1克,川芎2克,白芷5克,木通3克,茶葉1克。
      ⑤ 藿膽丸(《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藿香葉,雄豬膽。每服6克,飯后鹽水送服。
      7 牙疼
      牙疼證,因多端,最常見,胃火燔。
      大便干,小便短,舌苔黃,齒齦炎。
      清胃散①,玉女煎②,大承氣③,導赤散④。
      ① 清胃散。
      ② 玉女煎。
      ③ 大承氣湯。
      ④ 導赤散。
      8 乳蛾①
      曰乳蛾,風熱盛,陰不足,虛火攻。
      驟發病,咽部疼,吞咽難,咽紅腫,
      寒熱作,血象升。反復發,轉慢性,
      抵抗弱,誘它病。解熱毒,消瘀腫,
      大青葉,蒲公英②,錫類散③,或冰硼④。
      ① 即扁桃體炎
      ② 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山豆根、玄參、桔梗、甘草,可組方煎服。
      ③ 錫類散(《金匱翼》):牛黃、冰片、珍珠、人指甲、象牙屑、青黛、壁錢。
      ④ 冰硼散(《外科正宗》):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
      9 口瘡
      口瘡證,曰口疳,濕熱蒸,虛火炎。
      唇內側,腭舌面,潰瘍點,疼難言,
      忌冷熱,怕辛酸,反復作,病纏綿。
      利濕熱,導赤散①,清虛火,玉女煎②,
      理脾胃,香砂丸③,補脾腎,金匱添④。
      ① 導赤散。
      ② 玉女煎。
      ③ 即香砂六君子丸。
      ④ 即金匱腎氣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好涨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日本成熟少妇激情视频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国产精品亚洲中文字幕|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国产一级av在线播放|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久久精品久久电影免费理论片| 国产亚洲国产精品二区|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女厕精品合集KTV偷窥| av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先锋男人AV资源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国产资源精品中文字幕| 全国最大成人网站|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韩欧美第25集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