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氣之最———沉香 別名:蜜香,沉水香。原植物白木香又名:土沉香,女兒香,牙香樹、莞香、六麻樹 功效:降氣溫中,暖腎納氣。 主治: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① 《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②陶弘景:“療惡核毒腫。”③《海藥本草》:“主心腹痛、霍亂、中惡,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④《日華子本草》:“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癥癖,(治)冷風麻痹,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⑤《珍珠囊》:“補腎,又能去惡氣,調中。”⑥《綱目》:“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⑦《醫林纂要》:“堅腎,補命門,溫中、燥脾濕,瀉心、降逆氣,凡一切不調之氣皆能調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惡冷風寒痹。” 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氣,和脾胃,消濕氣,利水開竅。” 性味歸經:辛苦,溫。①《別錄》: “微溫。”②《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③《日華子本草》:“味辛,熱,無毒。”④《綱目》:“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入腎、脾、胃經。①《雷公炮制藥性解》:“腎、命門二經。”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③《藥品化義》:“入肺、腎二經。”④《本草經解》:“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磨汁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陰虧火旺,氣虛下陷者慎服。①《本草經疏》:“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②《本草匯言》:“陰虛氣逆上者切忌。”③ 《本經逢原》:“氣虛下陷人,不可多服。”④《本草從新》:“陰虧火旺者,切勿沾唇。” 藥物配伍:配木香:補氣行氣。配肉蓯蓉:溫腎滋陰。 ![]() 止痛之最———元胡 別名:延胡索、延胡、玄胡 藥材形狀與質量:塊莖呈不規則的扁球形,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不規則網狀細皺紋,上端多數凹陷,有莖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臍狀。質堅脆,斷面金黃色至黃棕色,角質樣,有光澤。以個大、飽滿、皮細、質堅、斷面金黃色、角質樣、有光澤者為佳。 藥理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紫堇堿、四氫巴馬亭有鎮痛作用,四氫巴馬亭鎮痛指數較高。四氫巴馬亭對大腦皮層及皮層下的電活動都能抑制,尤以皮層運動區較為敏感。去氫紫堇堿能保護大鼠因饑餓或注射可的松和利血平等所產生的實驗性胃潰瘍,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 性味功能:元胡味辛、苦,性溫。有活血散瘀,利氣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于全身各部氣滯血瘀之痛,痛經,經閉,癥瘕,產后瘀阻,跌撲損傷,疝氣作痛。水煎服。 用量:煎劑:3~15克。丸散:0.35~13.5克。外用:適量。 ![]() 止血之最———三七 別名:開化三七、人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盤龍七。 特征:根的橫切面 木栓層為數層細胞。韌皮部散布樹脂道。形成層環常略彎曲。木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近形成層處稍多,作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數草酸鈣簇晶,射線細胞中淀粉粒尤多。 主要功效: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以根、根狀莖入藥。是名貴中藥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是云南白藥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葉也能入藥,當茶飲。 三七花茶的功效:三七花茶具有食用方便、潤口、止渴等特點,主要功效跟三七相似,主要功效特點是: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三七花可以像喝茶一樣每天喝幾杯,而且它還像普洱茶一樣耐泡! 醫學功能: (1)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顯著的造血功能; (2)能加強和改善冠脈微循環,擴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金不換”之說法。 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 ![]() 補陽之最———鹿茸 性味:甘咸、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癥。 禁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御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 補陰之最———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歸經:苦甘、平。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入肝、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少陰經。”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陰藥 功效主治: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本草經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藥用依據: 1、《本草經疏》: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補中者,以其味甘,甘為主化,故能補中也。此藥有變白明目之功,累試輒驗,而《經》文不載,為闕略也。 2、《本草述》:女貞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至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不獨髭須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女貞同固本健陽丸服之,尚有腹疼,則信茲味性果寒也,時珍云溫,亦不察之甚矣。 3、《本草新編》:女貞實,近人多用之,然其力甚微,可入丸以補虛,不便入湯以滋益。與熟地、枸杞、南燭、麥冬、首烏、旱蓮草、烏芝麻、山藥、桑椹、茄花、杜仲、白術同用,真變白之神丹也,然亦為丸則驗,不可責其近功。女貞子緩則有功,而速則寡效,故用之速,實不能取勝于一時,而用之緩,實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4、《癸辛雜識》:女貞之為白蠟,勝國(指元代)以前,略無紀載。 5、《本經逢原》:女貞,性稟純陰,味偏寒滑,脾胃虛人服之,往往減食作瀉。 6、《本經》:以枸骨主治,誤列此味之下,后世謬認女貞有補中安五臟之功,多致誤用,滋患特甚,因表而出之。 7、《重慶草藥》:散氣血,止氣痛。治齁病,咳嗽,白帶。 8、《本經》: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9、《本草蒙筌》:黑發黑須,強筋強力,多服補血去風。 10、《綱目》:強陰,健腰膝,明目。 11、《本草經疏》:涼血、益血。 12、《本草正》:養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陰瘡,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淚。 13、《綱目》: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瘍瘡潰爛,久者以水煮,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谏嗌?,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 14、《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止因傷出血,消炎消腫,治湯火傷。內服可止咳嗽,止吐血。 15、《本草再新》:養陰益腎,補氣舒肝。治腰腿疼,通經和血。 ![]() 生津之最———石斛 別名:林蘭、禁生、杜蘭、金釵花、千年潤、黃草、吊蘭花 藥用部位:莖 藥材性狀:鮮石斛: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0.4~1.2cm。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紋,節明顯,色較深,節上有膜質葉鞘。肉質,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環草石斛: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或盤繞成團,長15~35cm,直徑0.1~0.3cm,節間長1~2cm。表面金黃色,有光澤,具細縱紋。質柔韌而實,斷面較乎坦。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微寒;甘;歸胃、腎經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于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加倍),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指胃酸分泌過少者),均禁服。 ![]() ![]() 平肝之最———羚羊角 性味:咸、寒。 功用: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癥。 禁忌:肝經無熱者不宜。 鑒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 辛涼之最———薄荷 別名: 野薄荷(各地),夜息香、南薄荷(山東),水薄荷(云南),水益母、接骨草(云南昆明),土薄荷、魚香草(四川),人丹草,野仁丹草、見腫消(江蘇),蘇薄荷,蕃荷菜等。 性味功效: 薄荷在醫藥上廣泛用于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全草入藥,辛,涼。歸肺、肝經,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癢等功效,適用于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癥,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經痛等。 日常功效: 1、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 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于肝郁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5、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癥,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 攻下之最———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 涼血之最———犀角 別名: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 性味:酸咸,寒。①《本經》:味苦,寒。②《別錄》:酸咸,微寒,無毒。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入心、肝經。①《本草蒙筌》:入陽明。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①《本經》:治百毒,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 ②《本草經集注》:解莨菪毒。 ③《別錄》: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④《藥性論》:辟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 ⑤《食療本草》:治赤痢,研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惡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⑥《日華子本草》:治心煩,止驚,退熱淚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⑦《綱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痘瘡稠密,內熱里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 理氣之最———枳實 別名:枸頭橙、臭橙、香橙。 性味歸經:苦、辛、酸,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1、慢性胃病,胃下垂:枳殼15克,野山楂9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久服有效。 2、肝胃氣痛(包括神經性胃痛):枳實、橘皮各6克,甘草3克,開水沖泡,一日3次分服。 3、奔豚氣痛(包括腸蠕動不安):蘇枳殼焙燥研細末,以米湯送服,每服3克,一日3次。 4、產后子宮下垂或脫肛:蘇枳殼12~18克,黃芪、甘草各6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5、小兒脫肛:幼小青嫩的枳實,焙燥研細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克,一日3次。 6、脫肛:枳殼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黃耆12克,水煎,1日2次分服。 ![]() 瀉火之最———黃連 別名:王連,支連,川連,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雅連,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野黃連,鳳尾連 藥用部位: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地連或云南黃連的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燥濕藥 功效主治: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用藥忌宜: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泄瀉慎服。④朱震亨:“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⑤《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后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陰德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用藥配伍:①《本草經集注》:“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自鮮皮。畏款冬。勝烏頭。”②《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③《蜀本草》:“畏牛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