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教授“溫通針法”臨證運用規律總結□ 方曉麗 鄭俊江 鄭俊武
鄭魁山教授“溫通針法”臨證運用規律總結
[摘要]“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獨創的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特色針刺手法,該手法補瀉兼施,具有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的作用,臨床用于治療冠心病、頭面五官疾病、腦病、風寒濕痹等難治性病癥,常獲良效。
[主題詞]名醫經驗;針灸師;針刺療法/方法 鄭魁山,全國著名針灸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500位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之一。鄭老繼承歷經四代傳播下來的寶貴針灸醫療經驗,再根據他本人60余年來從事針灸臨床、科研和教學的經驗,在實踐中,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汲取精髓、推陳出新,不斷整理和完善家傳手法,使家傳手法逐漸系統化和理論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針刺手法特點,并使其學術特點自成一家。鄭老臨證以手法治療疑難雜癥而著稱,“溫通針法”即是他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獨創的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特色針刺手法。精湛之手法配以精當之選穴,臨證治療各種疑難病癥力專而效宏。該手法補瀉兼施,能激發經氣并通過推弩守氣,推動氣血運行,使氣至病所,具有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的作用。筆者跟隨鄭魁山教授從事醫、教、研工作20余年,深得鄭老身傳心授,現將其獨創針刺手法“溫通針法”的臨證運用規律總結介紹如下。 1 “溫通針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將針刺人穴內,候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小幅度重插輕提9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9次,針尖頂著有感應的部位推弩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同時押手施以關閉法(即左手拇指按壓于穴位下方經絡,防止針感下傳),以促使針感傳至病所,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留針后,緩慢出針,按壓針孔。 2 臨證運用 2.1治療冠心病 多年來鄭老在臨床上取內關穴為主施以溫通針法,使針感向心性傳導,治療急、慢性冠心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辨證取穴:以內關穴為主穴,心陽虧虛、寒邪內侵者,配通里、心俞、厥陰俞;痰濁阻絡者,配豐隆、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氣滯血瘀者配膻中、膈俞、肝俞、太沖、脾俞。本病的發生多為中老年人,腎氣虛衰,不能鼓舞心陽所致。故鄭老治療本病除施以溫通針刺手法外,常配以腎俞、京門,俞募相配,以顧護先天之本,鼓舞心陽,補氣益腎陰。 操作方法:針刺時左手拇指按壓在內關穴近腕橫紋處,右手持25mm毫針刺入穴位12~22mm施以溫通針法,使針感傳向心胸部,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心臟功能的作用,可寬胸降氣、活血通絡、寧心安神。臨床對各種原因所致的心臟供血不足、心率不齊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根據不同證型選取上述配穴,施以溫通針法。實證手法刺激量重,守氣時間長;虛證手法刺激量輕,守氣時間短。 2.2治療頭面五官疾患 鄭老精研針刺手法,對風池穴的運用獨具一格,臨床以風池為主穴施以溫通針法治療眼病、鼻病、耳病、偏正頭痛、眩暈、早期面癱等,常獲良效。風池穴是足少陽、手少陽和陽維脈之會穴,具有祛風解表、清頭明目、健腦安神、通達腦目脈絡之功效,加之溫通針法使氣至病所,所以可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 操作方法:針刺風池穴,患者正坐,自然體位,用25mm毫針,進針12~22mm,進針后,刺手仔細體會針下氣至感覺,得氣后再行溫通針法,同時左手大指緊按在穴位下方配合刺手將針感根據病情推向眼、耳、鼻、口等五官諸竅處,治療相應部位的病變,守氣后出針,不留針。鄭老認為風池穴處針感較明顯,但臨床不掌握針刺要領,無針感傳導,則影響療效。古人云“氣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針感沿經絡傳至病所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手段。通過針尖方向的調整及左手大指的推弩,將針感引向病所,以通關開竅、祛邪扶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治療眼病 鄭老臨床治療各種眼疾,以風池穴為主施溫通針法,針尖朝向對側目內眥,使熱感傳導到眼區,守氣1分鐘,不留針。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稱為“過眼熱”針法。 ①近視:治療取風池為主,施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到眼區,守氣1分鐘,不留針;配攢竹、魚腰、太陽、承泣透睛明用補法,以益氣明目。體弱血虛,配肝俞、腎俞、光明,用補法,以補益肝腎、養陰明目。 ②視網膜出血:治療取風池、曲鬢、角孫施以溫攢竹、陽白、四白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活血化瘀、清頭明目。玻璃體混濁有陳舊性積血,配瞳子髎透太陽、陽白透絲竹空,以通絡活血,祛瘀生新;眼底靜脈曲張,有出血先兆時,配上迎香點刺,腦空、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以清熱散瘀、防止出血;肝腎不足(或見血小板降低),配大椎、身柱、膏肓、肝俞、腎俞,用熱補法或加灸,以補益肝腎、養血明目。 ③視神經萎縮:治療取風池穴施以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到眼底,不留針;內睛明用壓針緩進法,瞳子髎、攢竹、球后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通絡明目。頭暈煩躁,配絲竹空、魚腰、曲鬢、肝俞、合谷、光明,用平補平瀉法,以鎮靜安神;遺精陽萎,疲乏無力,配腦空、大椎、肝俞、腎俞,用熱補法,以培補肝腎、益精明目。 (2)內耳眩暈癥 治療取風池為主穴,施以溫通針法,針尖朝向鼻根,并利用左手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耳中或頭頂部位,起到通竅聰耳的作用;配百會、神庭、聽宮、內關、合谷、豐隆,用平補平瀉法,以溫陽化濕、升清降濁。心慌不能入睡,配印堂、神門以安神定志;神志昏迷,配水溝以開竅醒神;耳聾、耳鳴,配耳門、聽會以清瀉肝膽、利竅聰耳;頭脹痛、眼球震顫,配太陽、攢竹以祛風止痛;惡心嘔吐、厭食,配中脘、三陰交以平肝和胃。 (3)藥毒性耳聾 治療取風池穴為主用溫通針法,進針12~22mm,得氣后押手大指向同側耳部推弩,使熱感傳至耳中,達到通竅聰耳的作用,守氣1分鐘后出針。風寒上擾、寒濕內停型,配合谷用燒山火法,聽會、上迎香用平補平瀉法,以驅風散寒、利濕開竅;肝膽火盛、蒙閉清竅型,配支溝、百會、聽宮、翳風,用涼瀉法,以疏瀉肝膽、開竅聰耳;經絡失養、耳竅不聰型,配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百會、啞門、支溝、液門、合谷,用平補平瀉法,以疏經活絡、開竅聰耳。 (4)慢性鼻炎及嗅覺障礙 治療取風池穴為主用溫通針法,針尖朝向鼻尖,針刺得氣后用押手將針下氣至感覺推向鼻部,守氣1分鐘后出針。風寒型,配攢竹、迎香、合谷用燒山火法,以驅風散寒;濕熱型,配上星、上迎香、迎香、合谷用瀉法,以清熱化濁;頭痛、眩暈,配百會、頭維,用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鎮痛安神;咳嗽、噴嚏,配風門、肺俞、上迎香,用平補平瀉法,以祛風潤肺。 (5)眼瞼下垂 治療取風池、陽白、攢竹、魚腰、太陽、足三里、脾俞、肝俞、申脈。風池穴用溫通針法,左手關閉其下方,右手持25mm毫針,斜向同側眼球方向進針12~22mm,使針感向前額方向傳導,待針感傳至眼瞼及眼眶時守氣1分鐘后出針。脾俞、肝俞均行補法守氣1分鐘,不留針。陽白透魚腰和攢竹透魚腰交替選用,余穴均用補法,留針30分鐘。 (6)偏頭痛 取風池、太陽(均為患側),雙側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風池行溫通法,針尖稍向患側,進針12~22mm,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促使針感沿患側至前額,使經脈通利,氣血健運,稽留之風邪隨血行而自滅,守氣1分鐘,出針。余穴行平補平瀉法,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留針20分鐘。 (7)治療早期面癱 鄭老認為對面癱的早期合理治療至關重要,運用溫通針法針刺遠端穴位,配合局部穴位輕淺刺法。隔日針治1次,減少了治療頻次,避免了對患側強刺激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可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 選穴:主穴取健側合谷、患側風池、雙側太沖。配穴:患側翳風、頭維、太陽、陽白、攢竹、魚腰、下關、地倉、頰車、四白、禾髎、夾承漿。每次取主穴及3~4個配穴,輪換選用。 操作方法:選用直徑0.30~0.35mm、長25mm毫針,首先在健側合谷進針12~22mm行溫通針法,使患側面部產生熱感或走竄感,守氣1分鐘;其次針患側風池,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22mm,行溫通針法使針感到達前額部,守氣30秒,不留針。最后取3~4個配穴(發病3日內取健側穴)及太沖(雙側),用0.30mm×25mm毫針,輕、淺刺人7~20mm,不施手法,不行針;除風池穴外,所有穴位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 2.3 腦病 (1)血管性癡呆 鄭老認為該病以腎虛為本,痰凝血瘀為標,本虛標實是老年性癡呆的基本病機。在治療上強調標本同治,立活血化瘀、祛痰開竅、補腎填髓為治療大法。溫通針法通過激發經氣推弩傳導,使經氣源源不斷地通向病所,其推動作用具有行氣血、消壅滯、溫通經脈的功能,達到活血化瘀、祛痰開竅、補腎填髓、益智復聰的效果。 辨證取穴:主穴取水溝、風池、百會、內關。配穴:心肝火盛取太沖、行間、少府;氣滯血瘀取合谷、血海;痰濁阻竅加足三里、豐隆;髓海不足加太溪、懸鐘、大椎;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命門;脾腎兩虛加脾俞、腎俞、足三里。口眼歪斜取患側地倉透頰車、下關、迎香、健側合谷;半身不遂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操作:以風池為主施以溫通針法,用25mm毫針,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22mm,并利用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頭頂部位,守氣1分鐘,不留針,以達行氣活血、通利腦竅的目的,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使局部瘀血消散。余穴均施以溫通針法,留針30分鐘。 (2)小兒腦癱 辨證治療:主穴取風池、百會、四神聰、懸鐘、腎俞、三陰交。配穴:說話不清加啞門、上廉泉;上肢運動無力加曲池、外關、合谷;下肢運動無力加髀關、伏兔、陰市、梁丘、陽陵泉;足內外翻加照海、申脈。 操作方法:以風池穴為主施以溫通針法,用25mm毫針,針尖朝向鼻尖方向進針12mm左右,并利用左手緊按關閉風池穴下方,配合刺手的推弩手法,使熱感傳到頭頂部位,守氣1分鐘,不留針;余穴均施以溫通針法,留針30分鐘。 風池、百會、四神聰、懸鐘、腎俞、三陰交是鄭老臨床上治療小兒腦癱的經驗穴。以上經驗配穴更兼以溫通針法,可以很好地達到調補肝腎、益精生髓、醒腦開竅、養心益智、疏經通絡、強筋壯骨的目的。溫通針法與經驗穴的配合,是鄭老幾十年來在臨床上用來治療腦癱行之有效的方法。 2.4風寒濕痹癥 對風寒濕侵襲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癥等,取天宗穴為主施用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稱為“穿胛熱”針法。鄭老幾十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溫通針法治療風濕病具有獨特的療效。 (1)治療肩周炎 治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用指壓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40mm毫針直上斜刺25mm左右,得氣后即行溫通針法,使針感沿肩胛傳至肩關節部,針尖頂住感應部位守氣1分鐘,然后退針至皮下,將針向下呈30°角刺入30mm左右,同樣得氣后施溫通針法,使患者感覺肩關節有抽動感,守氣1分鐘;再退針至皮下,如此反復操作3次。使患者肩關節部感到溫暖舒適,囑活動肩關節數次,再取側臥位,針肩前、肩髃、肩貞、條口穴,行溫通針法,留針20分鐘。 (2)治療上肢麻木 治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40mm毫針向腋窩方向斜刺,得氣后行溫通針法,使針感經肩關節沿上肢直達手掌,循經產生熱感,守氣1分鐘,留針20分鐘。同時配合針刺患側曲池、外關行溫通針法,點刺十宣。此法也可用于治療上肢疼痛、震顫、拘攣等,療效均好。 對中風后肢體偏癱、痿軟和風濕痹癥等,病在上肢部,取風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腎俞、關元俞、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足臨泣等。治療時按順序由上而下依次針刺,用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肢體遠端,起到活血通脈、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的作用,稱之為“通經接氣法”。 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積數十年科研、教學及臨床經驗,在傳統針法基礎上化裁而成,具有操作簡便、感傳明顯、起效快、療效高等特點,適用于一切虛勞、瘀滯及寒濕、痰濁等虛實夾雜之證。 (收稿日期:2006-09-01,齊淑蘭發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