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游歷,是錢穆先生人生之兩大主題。錢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正處于國家民族多難、世局變遷之時。觀錢先生之一生,正是讀書、著書、教書……終其一生與書為偶。先生少年時代即清苦求學,聰敏異于常人。
錢先生一生走南闖北,游歷甚廣。先生生于無錫,少年曾求學于常州,及長則從事教育事業,走過廈門、蘇州、北京、昆明、成都、重慶等地,后來又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曾經游歷美、英、法、意、日、韓等國,晚年定居臺灣…… 關于讀書與游歷,錢先生有過精彩的論說:“……游歷也如讀史,尤其是一部活歷史。太史公幼年,即遍游中國名山大川……”“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讀書之亦如游山,則讀書自有大樂趣,亦自有大進步。否則認讀書是吃苦,游山是享樂,則兩失之矣。” 錢先生交游很廣,同時代的胡適、熊十力、馬一浮、梁淑溟、顧頡剛、馮友蘭等著名學人,均與之有交誼。書中所載軼聞趣事,讀來讓人倍感親切。 猶想我輩,殊無此種境遇。如今太平之世,生活安定,確是幸福。但也美中不足,如本人自“學校門”而入“機關門”,一、二十年來,日子還算過得去,但也十分機械,上班下班,日日如是,平靜得如一塘死水。如此固定之職業、穩定之生活,如繭自縛,諸多羈絆,不得外出遠游。偶有單位組織外出,僅也走馬觀花,至一處游山水,眼中僅此山此水。平時為生事奔波,未能靜心讀古人書,胸中無物,自然無法做到“人文相接”,更無可以“發思古之幽情”。如此游歷,于學養方面未有任何助益。平時雖愛讀書而又無恒,未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更無路向可言,只是自由徜徉,隨興所至。身邊同學同事,皆為生事所困、塵俗所牽,于名利場上追逐、掙扎。如此浮華之世,有誰甘于寂寞,皓首窮經,坐而論道呢?又有所誰能與談古論今、砥礪勵志呢?“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人生也如此之無可奈何! 每個人都在社會歷史因果鏈條中打轉。正如先生所說的:“人生豈能如孫悟空,搖身作七十二變。變來變去,還是一孫悟空。人總是一人,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掌心,人生亦有逃離不得處。生何遽倦怠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