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6大敏感期,寶寶錯過了幾個2010年07月20日 出處:pcbaby 責任編輯:邊燁 我要評論
字號:TT
導讀:在孩子生命的前6年,是由許多的敏感期組成的。在此,我們逐一為您梳理0~6歲的寶寶典型敏感期,教您抓住機會,讓每個寶寶的成長之路都花開四季。
關鍵詞:敏感期 3-6歲 2-3歲 1-2歲 7-12個月 0-6個月 "); new SlideBox('scrollFocus', 2500, 'top'); } })();
案例一:8個月的遲遲喜歡左在玩具堆里玩,孩子抓住什么就放到放到嘴里又吭又咬,還口水流老長的,無論是硬的還是軟的他都用口嘗過遍,感覺什么都是很好吃,什么都可以吃到肚子里。兒童是通過口和物體親密接觸,就是這樣孩子慢慢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 案例二:株株喜歡水,媽媽常常用大木桶給她洗澡。媽媽用舀子把水慢慢的倒進桶里,株株喜歡用手去抓,看看,抓住了!抓住了!可是再看看手,手上什么都沒有?孩子被這個現象所吸引了,每次都去抓,可是就是抓不住,樂呵呵的,反復玩著,好不開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真相:通過口的不斷的探索使腦很好的得到發展,并喚醒了手的靈活性,孩子就開始用手來探索。孩子見到方的就捏,見到圓的就按,見到線就拽,見到扁的就扔。孩子把手放在墻角摸一下,握緊拳頭,再張開,就這樣不停的玩起來,看起來孩子在做一個簡短的動作。其實孩子用手去捕捉到任何事物,來認識世界,增加了手的靈活度,通過手去摸去揉,去扔去拽,來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觸的東西物體,來感知他們之間的差別,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孩子用手的探索需要反復去體驗,去抓水去抓沙。孩子這是與環境有個真實的連接。孩子是通過手的探索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系。孩子通過手的探索發現外在的世界并建夠自己內在的世界。這是孩子很重要的認知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很容易被成年人所忽略掉。 我們家長應了解到,手是兒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動不是一個簡短的動作,而是幼兒是有目標探索世界的行為。這樣世界在兒童的跟前變得鮮活起來。 處理的方法:準備一些可以讓孩子咬的玩具,將玩具洗干凈讓孩子玩;生活環境是孩子發展手的最好環境,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提供能動手活動的材料,如廢報紙、用完的化妝品的瓶子、螺絲和螺母等,讓孩子自主的發展手的智能。 還可以和寶寶一起玩一個親子游戲來幫他度過口和手的敏感期。下面簡單介紹下玩法。媽媽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腿上,把大小顏色軟硬各不一樣的多個球放在寶寶跟前,寶寶會用小嘴小手去觸摸,去感知,去探索。球在地上滾動是讓寶寶爬行的去抓球。整個過程中家長讓寶寶鼓勵引導孩子去探索,這樣增進親子關系。
空間敏感期
案例: “嘩”的一聲,2歲6個月的小南南又將豆子撒了一地。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看來暫時不能指望她歸位了,媽媽過去幫她歸位。她很快發現媽媽在不停地將豆子歸攏,這個發現讓她更起勁地將豆子撒到其他地方。伴隨著豆子“啪啪啪”落地的聲音,她的臉上透著微微的驚喜。 在上早教班時,小南南還喜歡將教具搬來搬去,把立體幾何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將它們藏到工作毯里。如果圓柱體插座的洞穴里有珠子,不用問,那一定是小南南干的。 有一天,小南南發現粉紅塔與棕色階梯可聯合壘高,她歡呼雀躍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與那塔狀造型試比高。在工作時間里,老師不斷發現小南南將彩色圓柱體組從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別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蠶豆一顆顆地扔在教室的地上。 在餐廳里,常常可以看見小南南推著小椅子跑來跑去。 小南南空間的敏感期到來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表現:喜歡移動物體、扔東西、壘高,喜歡把里面的東西倒出來,把外面的東西塞進去。喜歡鉆進不同大小的空間感覺,喜歡爬上爬下、跳、跑,喜歡旋轉、攀爬等。 真相:經過了口和手的敏感期,孩子能自由使用手了,就開始探索空間,反復仍東西。這個過程從0-6歲不間斷,每個年齡階段發展內容不同。兒童首先發現物體是分離的。 比如1-1.5歲的孩子愛玩鉆小洞的游戲,以此體會不同形狀大小。孩子從子宮的小空間進入大空間,在突破自我,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要感知移動物體在不同空間的感覺,感受大空間的喜悅、小空間的安慰。0-6歲兒童的智能不是學來的。兒童的空間不是大人所想的那樣靠想象出來,而是身體感覺出來的。爬、走、上下樓梯,兒童不斷地突破極限,創造自我,建立空間意識。最初兒童的運動是眼、手、腿、腦的協同過程,需要幼兒付出很大的努力。 解決方法:給孩子自由,讓兒童身體充分運動,家長要克服恐懼心理,給孩子更大的空間,父母在旁邊悄悄保護孩子的安全,讓孩子跳下。提供可以仍壘的材料,讓孩子完成空間探索。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堆疊水果罐的游戲。
案例:月月兩歲兩個月了,只要有人和他打招呼,他的反應就會很激烈,不停地尖叫同時使勁地跺著腳,拍打著手,一臉的不耐煩。月月正處在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會抱著毛巾被說:“這是我的。”指著自己的包說:“這是我的。”他也拒絕給別人分享媽媽為他帶來的分享物。他對成人未經允許就觸摸他也極力僨怒,他以尖叫、跺腳、推拒來捍衛自我,他以這樣的方式向成人宣布:我的身體是屬于我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表現:從開始說"我",說"不"到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漸漸的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識,這時的孩子出現的最多的現象是劃分我的以便清楚你的。同時通過說"不"使用自我的意志,感覺我說了算是重要的,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們表現出完全的以自我為中心。孩子變得自私,什么都說是我的,對什么要求都說不,脾氣變得很大,固執、以自我為中心。 真相: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會非常堅持自我,這表明他們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別的。孩子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識。自我覺醒在1-2歲開始,用是我的來區別你和我的不同。這是孩子的第一個自由宣言。第二個自由宣言就是用來表明你我差別,孩子以此表現我可以不按你的意志做,打你、打死你也是這個意思。 過了這個時期,孩子就會嘗試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交換。到了4歲,孩子所有的東西都不會給別人,到了5歲,他就急于把東西分享給別人,來交換得到別人的東西。孩子說打你,不是真的打人的意思,而是要別人立刻消失,當發現沒達到目的,就會用手來推來實現。這可以制止他,但不要說教譴責。孩子說不,父母不必糾正過來,該做什么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這就不會影響他的敏感期,過了一段時間自然就過去了。 家長常常教育孩子分享東西,在他什么都還沒擁有的情況下這是錯誤的想法,要先擁有再分享,這個選擇權在孩子,這不是自私的表現,不要以大人的道德觀來判斷孩子。 這是重要的敏感期,保證了個敏感期就等于保證了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和諧在社會立足的能力。 解決方法:當孩子打人咬人時我們只去制止孩子行為,因為那和粗野的行為是不同的,讓孩子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長要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滿足孩子的需要,盡量讓他快樂和順從。幫孩子建立家庭相冊,辨認人和事,認識自己。在2-2.5歲時玩認知游戲,人五官,并通過兒歌來加深印象。
人際關系的敏感期
案例:越越讀大班了。她最近好像一直有心事,情緒不高。臨睡前才告訴媽媽,原來是因為兩件事,一件是,她想加入班里另外兩個孩子的行列一起玩兒,但被對方不友好地拒絕了。第二,一個孩子把糖紙隨地亂扔,在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她告訴了老師,受到老師批評的孩子告訴她,以后我再也不跟你玩兒了。 最近,從她的種種描述中可以看出,班里的女孩子自發地形成了很多小團體,這些小團體通常有一個占中心地位的孩子為領袖,她們制定了各種奇怪有趣的入隊規則,不遵守規則的孩子會被排斥和拒絕。比如,加入蝴蝶隊的孩子需要把唾沫吐在手心,然后搓幾下,這樣才可以想變成什么就變成什么。 越越說,她所在的蝴蝶隊只有高貴的小朋友才可以加入,粗魯的孩子和有點粗魯的孩子是不能加入的。而且她對蝴蝶隊的那位領袖非常認同,對她評價很高,稱她是最高貴的寶寶。顯然,越越已經從一對一的伙伴交往遞進到了渴望融入小團體的交往的階段,她對這種關系很依賴。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表現:交往的初始是從食物的交換開始的,進而到物的交換,進而出現相同的愛好和興趣,最后出現理解、友誼,達到和諧關系。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侯,開始通過分享好吃的和別的小朋友交往,逐漸的他們開始用交換玩具來交朋友,再長大一點的時侯,他們開始因為喜歡同樣的東西有相同愛好而交往,這樣朋友的關系就開始長久了。到了5歲左右,三四個朋友的關系就基本上很固定了。 真相:人際關系是人與生俱來的智能。小孩間人際關系就是從交換食物和一對一交換玩具開始的。兒童從3歲開始就有交朋友的渴望,用零食來建立人際關系,但零食僅能滿足一時,很快孩子就意識到食物不如玩具更能維系友誼,食物吃掉就沒有了,但玩具不會被吃掉,但隨著玩具的新鮮感消失,友誼不能長久,由此孩子終于會發現透過食物和玩具都不能建立真正的交往關系。 之后孩子會發現通過平等交往來發展最早最成功的來往關系,再往后就發現交朋友的原則是有相同興趣,互相喜歡或者互相理解。剛開始孩子會分成不同類型的,有的是愛控制對方的,有的是愿意依附別人的,但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依附的一方漸漸不愿意受制于人,他也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時就會有短暫的矛盾,很快經過調整,變成平等的交往,經過不斷調整,孩子學會相互欣賞理解,還學會妥協退讓,經過良好溝通才能達到和諧關系。 男女孩交往的興趣點不同,應該樹立男女不同的狀態,孩子會發展出結伴合作的活動,這不是成人教出來的,而是兒童在交往中自己總結出來的。 解決方法:給孩子買些食物來吸引小朋友,允許孩子帶玩具,傾聽孩子。2-3歲時多個孩子玩交換玩具的游戲,以此建立初步交往意識,孩子如果不愿意可以由家長代替,讓孩子來模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