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三種: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其中介入治療誕生最晚但發展最為速迅,在現代冠心病的治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977 年 9 月, Gruentzig 進行了世界上第 1 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 ( PTCA) ,開創了介入心臟病學的新紀元。在此后的 20 年中,以 PTCA 為基礎的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迅速發展,新的介入治療手段不斷出現,應用于臨床。目前,將以PTCA為基礎的可以解除冠狀動脈病變的介入治療技術統稱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它是采用經皮股動脈穿刺法,將球囊導管沿主動脈逆行送入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利用加壓充盈球囊的機械作用,直接擴張粥樣硬化性狹窄部位,從而增大血管內徑,改善心肌血供,達到緩解和減少心肌梗死發生的目的。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將金屬支架永久性地置放于冠狀動脈病變處,支撐住血管壁,以保護冠狀動脈管腔的開放,減少了PTCA術后殘余狹窄、彈性回縮及血管再塑性,從而使再狹窄率明顯降低。
二、冠心病介入治療 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單純球囊擴張術
1992 年以前,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僅局限于單純球囊擴張。單純球囊擴張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冠狀動脈支架術
支架置入術作為PTCA的補充,彌補了PTCA的不足,提高了PT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顯降低了即刻嚴重發癥及后期再狹窄的發生。
第三階段:藥物洗脫支架的臨床應用
藥物洗脫支架是在金屬支架的平臺上通過包被于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涂層攜帶藥物,藥物通過洗脫的方式有控制地緩慢放至心血管壁組織,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抑制新生內膜增生,從而抑制再狹窄的發生而發揮作用。藥物洗脫支架的臨床應用成為冠心病介入治療新的里程碑。
三、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指導:
告知病人出院后必須改變生活方式(習慣) 及服用恰當的藥物進行冠心病的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的內容:服藥、康復運動、控制高血壓、控制糖尿病、調脂飲食、戒煙、減肥等。
1、PCI 術后病人的用藥指導 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方案能顯著降低術后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對患者有早期和長期保護作用,并可降低死亡、心臟病復發或腦卒中的風險。故已成為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抗血栓形成治療的標準方案。植入普通支架術后的患者常規給予阿司匹林0.25g每日一次服1個月,0.1g每日一次服用終生.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服一個月;植入藥物洗脫支架則阿司匹林0.25g每日一次服3個月,0.1g每日一次服用終生,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至少服用1年。氯吡格雷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皮疹、肝功能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尤以后兩種最為嚴重,其中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約為1% ,多在服藥后2 周內出現。所以應用氯吡格雷應警惕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另外服用他汀類及調脂藥物,其意義是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以調整血脂,阻止或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防止血管內再狹窄。服藥期間需要定期檢查肝功能。
2、運動指導 根據術前、術后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術前功能狀態、年齡及住院期間的運動訓練情況制定院外運動計劃。康復運動的主要形式為步行,可結合爬樓梯、騎自行車等其他相當運動強度的訓練形式,均為非監測下的康復訓練。出院后每周應有1 次監測下的康復訓練,出院后半年內每隔2 個月可作1次心功能評定,以調整下一步家庭康復訓練方案,同時根據評定結果、有無心絞痛癥狀等輔助判斷是否出現再狹窄。對術后殘余3 支病變或較嚴重的2 支病變、術后出現并發癥得到控制、存在糖尿病、年齡大、一般情況較差者,均應視為高危人群,采用低強度康復訓練方案。告知病人及家屬康復過程中如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氣短、心率明顯增快、活動后眩暈頭昏、疲勞、血壓上升或下降等均要暫停活動。
3、減輕負性心理對病人的不良影響 現代醫學認為冠心病是心身疾病,行為、心理、社會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有密切聯系,緊張心理和情緒波動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增加心肌耗氧量。PCI 病人出院后有一個適應疾病的過程,應幫助病人獲得心理支持,有助于病人正確面對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態,從而減輕負性情緒,避免引起支架內再狹窄。
4、 生活指導 1992 年WHO 提出: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心血管病,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預防,保持心臟健康的四大基礎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①合理膳食:切忌過飽,宜清淡多樣化,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少量多餐; ②使病人及家屬認識到長期高血壓、高血糖的危害,積極治療,控制血壓及血糖在正常水平; ③吸煙增加冠心病發病率和病死率高達2倍~6 倍,出院前使病人意識到其危害性,決心戒煙或減少吸煙量直至過渡到完全戒煙。
5、復診指導 囑病人心前區不適時及時就診。必要時重復冠狀動脈造影,若無再狹窄則繼續進行維持期的康復訓練,若出現再狹窄時再進行介入治療。特別教育病人及家屬不可隨意停藥,按時按量服藥,定期隨防,及時就醫,從而按治療護理計劃達到最理想的康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