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其時日的計算確是依公歷的,一般在12月 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個節令,由來已久。殷周時以冬至前一日為歲終,二十四節氣也以冬至為首?!妒酚?#183;律書》說:“氣始于冬至,周而復始。”《玉燭寶典》說:“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我們中國地處北半球,從冬至起白晝日長一日,此即民諺所說: 夏至至長,冬至至短; 冬至一陽生; 過了冬至長根線。 中國人歷來重視過冬至節。是日,家人團聚,備辦佳肴,享祀祖先,慶賀往來,一如年節。秦時以冬至為歲首,稱為“過小年”;漢朝以冬至“冬節”,稱為“日至”,官場舉行賀節之儀,稱為“賀歲”;魏晉六朝稱冬至為“亞歲”;唐宋時仍循舊俗,過冬至“一如年節”;明清時,皇帝在冬至這天要在天壇祈年殿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典,也是沿襲歷朝帝王冬至祭天的舊例。在民間,則有“冬至大如年”之諺及腌制“冬至肉”之舉,因而川西壩至今流傳“冬至不割肉,枉自世上活”的民諺。而北方“冬至餛飩夏至面”的民諺,也頗能說明冬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至今臺灣還流傳“冬至唔返冇(mǎo)祖宗” 之說,大意為:冬至不回鄉祭祖就是沒有祖宗。這一天,家家跪在祖先神主牌位前,由家長述說“根”在何處,是從大陸某省某地過來的,到現在已經是幾代了。此俗在臺灣代代相傳,意在不忘祖先。 另,冬至的民俗活動最普通也是最常見的,那就是“數九”了,成語“數九寒天”即由此來。因為冬至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冬至后,太陽輻射至地面的熱量仍少于地面向空中發散的熱量,故雖說“冬至一陽生”,但氣溫仍繼續下降,到了一定的時日,氣溫這才逐漸回升。 民間的“數九歌”各地均有,茲附在川西壩流傳的一首于后: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數完九九,春花也就燦然了。 通常還有這樣的數九歌,這首比較常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 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