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功能架構(Function Architecture)
功能架構的目的就是搭建產品的骨架,有幾個主要的tab頁,每個頁面有幾個區塊,對應多少種可能的操作。這樣去梳理一下,才知道各個頁面的功能和內容。
手機產品設計在流程上跟互聯網產品設計出入不大,在交付物上也有交叉點。很多新入行的朋友一直困惑于手機產品設計該怎么進行,該交付什么樣的產出物給團隊其他人員。小公司產品經理可能一條龍式的包攬了需求分析、競品分析、功能設計、交互設計等,交給技術人員的直接就是PRD(產品需求文檔)。大公司由于職能細分,可能會有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產品架構師、產品策劃、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等細分職位,那么設計溝通就成為更不可少的步驟了,時間都被浪費在流程和會議中了,大家經常會糾結于功能或者設計的細節,忘了我們的核心用戶,忘了產品的核心價值,無數次的pk,最終力求找到每個人認為的最符合用戶需求的設計方案。 本文旨在討論圍繞UED(用戶體驗設計)該在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提供什么樣的產出物,便于理清自己的思路,也便于團隊之間的溝通。具體交付物的實現方法,后續會有更詳盡的介紹。
一、概念模型(Concept model)概念模型是靈活性很強的文檔,你可以用它來展示某個特定產品中所蘊含的多種概念。它可以幫助你梳理一些模糊的想法并把它們記錄下來,他們形成產品設計的基礎。由于是用于記錄和用戶體驗相關的潛在結構,所以受眾可以是項目組全體成員。概念圖可以任意的發散,供你組織零碎的想法。雖然概念模型僅僅說明了一套概念設想,但是一個產品最重要的環節也就是概念的提出和成型,所以他還是很重要的。 ***這是當初個人YY的一個掌上百度的概念圖,不代表實際產品立場***
二、人物角色(Personas)人物角色,是指針對網站目標群體真實特征的勾勒,是真實用戶的綜合原型。我們對產品使用者的目標、行為、觀點等進行研究,將這些要素抽象綜合成為一組對典型產品使用者的描述,以輔助產品的決策和設計。
三、功能架構(Function Architecture)功能架構的目的就是搭建產品的骨架,有幾個主要的tab頁,每個頁面有幾個區塊,對應多少種可能的操作。這樣去梳理一下,才知道各個頁面的功能和內容。 四、任務分析(Task Analyses)任務分析是角色分析的一個補充。它指的是對你的用戶的目標進行分析——了解他們想在你的產品上完成些什么任務,以及他們怎么做。任務分析也包括找出更多為實現目標而所必須完成的子任務,以及為了完成目標,用戶必須經歷的步驟。在進行角色和任務操作的同時,我們經常需要對用戶環境進行研究(包括物理的,社會的,文化的,以及技術環境。)
五、流程圖(Flowcharts) 流程圖可以分為邏輯流程圖和頁面流程圖。
***個人揣摩的新浪微博提醒機制交互流程圖***
六、原型圖(Wireframe)
七、交互原型(Interactive Prototype)我個人比較喜歡經過排版的交互原型,源于一位朋友的啟發,這樣不論是存成圖片還是文檔,都有利于保存和流傳,也有利于修改。以后有機會再詳述。
八、視覺稿(Visual Design)這個就不多說了,呵呵~ 交互原型和視覺稿都最好配合著規范文檔交付。交互原型的規范文檔要梳理很多的全局交互問題,比如焦點問題、文案問題、觸屏操作、按鍵操作等等。 手機產品設計跟手機平臺設計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平臺設計要求規格嚴格,不能用太多隨性的設計,產品設計區分大小,有些小的產品可以很隨性很寫意,大的產品功能架構比較復雜,但也不必一定等到各種構想和設計都成熟了之后再去做,而是應該允許試錯,快速上線,收集反饋,反復迭代,不斷完善。 今天介紹的這8種交付物,不一定都需要交給團隊成員,有些也是為了自己梳理思路,所以還是要根據項目規模、時間安排來判斷,該產出什么樣的交付物最合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