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證·心悸》
宋xx,男,35歲。宋君的職是教師,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氣傷神。忽一日突發心悸,嚴重時心神難定,坐立不安。舌質淡苔白.脈緩而弦,按之無力。此因過用心神,心氣虛而神氣不斂所致。
桂枝9克 炙廿草9克 龍骨12克 牡蠣l2克 三劑
囑其夜晚減少工作以養心神,果然藥盡而安。
【解說】宋君的病證起于過勞多慮,過勞則傷氣,多慮則傷神,所以,養生之法務在起居有常,勞逸相得。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因誤用燒針,損傷心陽所引起的煩躁證,川桂枝甘草溫補心陽,龍骨牡蠣安神定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藥物,辛甘合化為陽,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各種原因所引起心陽虛損,不能固護于上出現心悸、胸悶等證的基本藥物,臨證之時,不可不知。
陽虛口渴》
陶政拴醫案:陳某,男,43歲。患消渴,前醫診為中陽失運.下焦陽虛,以溫補脾腎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匱腎氣九不效,反覺中滿納呆,今來我處就診。到見口渴,飲水頻頻,口干難忍,鼻干無涕。呼吸覺冷,舌淡少津,脈略浮而遲細。證屬肺冷氣沮,津液寒凝。 擬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飲量煮取貯瓶,渴以代茶。 旬日后二診:渴勢頓控,飲量遞減,鼻潤有涕,呼吸照然矣。效不更方,囑其繼服月盡而瘥。 按語;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見,同施溫法,臨床運用宜結合臟腑辨證為妥。同時證明甘草干姜湯對肺寒氣冷之證.確有良效。
《陽虛口渴》
俞長榮醫案:黃某,女三十五歲。患水腫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干。我擬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12克,白術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陰里虛寒,而非陽明里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其痛綿綿不休,腹無鞭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有癥狀即可解除。 次日復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隨之而減,遂與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按語:(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于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陽虛口渴》 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