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機整體的中心是五臟 2、有機整體的主宰是心 3、“亢則害,承乃制,治則生化”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4、《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善病洞泄寒中”的季節是長夏;“善病風虐”的季節是秋季 5、《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泛泛乎萬物有余”脈象指的時間是夏日;“蟄蟲周密”脈象指的時間是冬日 6、《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為人氣始生,病氣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為人氣始衰,邪氣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為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一身;疾病病情隨晝夜時間節律而變化,其病“安”的時間是晝 7、精氣概念源自水地說 8、氣的概念源自云氣說 9、精氣首見于《管子》 10、對立制約:正常:“陰平陽秘”、“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反常: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陰虛則陽亢;“陰平陽秘”→陰陽的對立與消長 11、互根互用:“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12、消長平衡:“陰消陽長”、“陽消陰長” 13、相互轉化:“物極必反”“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14、《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15、“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16、陰中求陽適用于陽虛;陽中求陰適用于陰虛 17、“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指的是“陰病治陽” 18、“壯水之主,以治陽光”指的是“陽病治陰” 19、《內經》所謂“陰陽之道路”,是指“陽中之陰” 20、“木火刑金”屬于相侮傳變 21、培土生金法、益火補土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生 22、瀉南補北法、抑木扶土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克 2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相克反應。“木旺乘土”、“土虛木乘”。 24、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木火刑金”、“金虛木侮” 25、“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補肝腎法)、益火補土法(溫腎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補養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補肺滋腎法)等 26、抑強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瀉肝清肺法)、瀉南補北法(瀉火補水法,即瀉心火滋腎水) 27、陰虛不能制陽而制虛熱者,用滋陰壯水之法,以制陽亢火盛,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內經》稱為“陽病治陰”。 28、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而致虛寒者,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稱為“陰病治陽”。 29、五行屬性歸類
30、五行中認為病情較重的色脈關系是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克,較輕則為相生。 31、五臟的共同特點是藏精氣 32、區分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最主要的依據是功能特點的不同 33、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關系密切的是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34、五臟:心、肝、脾、肺、腎………………………………..“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35、六腑:膽、胃、小腸、膀胱、三焦、大腸………………………..“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36、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藏而不瀉” 37、心→“君主之官”、“生之本” ①心主血脈→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關系密切 ②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理論基礎;五臟六腑之大主的理論基礎 ③在志為喜 ④在液為汗 ⑤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具有“壅遏營氣,令無所避”作用的是脈 ⑥在竅為舌 ◆與血液生成關系密切的是心、脾、肺、腎的功能 ◆與血液運行關系密切的是心、脾、肝、肺的功能 38、肺→“相傅之官”、“華蓋”、“嬌臟”、“氣之本”、“清虛之臟”、“主氣之樞”、肺之門戶是喉、氣機升降之樞紐是脾胃、氣機調節關系密切的是肝肺。 ①主氣、司呼吸 ②主宣發和肅降→肺所宣發的氣是衛氣 ③通調水道→依賴肺的宣發和肅降 ④朝百脈、主治節 ⑤在志為憂 ⑥在液為涕 ⑦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⑧在竅為鼻 ◆肺主一身之氣體現在生成宗氣和調節氣機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在生成宗氣 ◆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在調節氣機 ◆五臟關系中主要體現在氣血方面的兩臟是心與肺 ◆心主血脈、肺朝百脈以助心行血 ◆精神互用關系的兩臟是心與腎 39、脾→“倉廩之官”、“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氣之源 ①主運化 ②主升清→以升為健、喜燥惡濕 ③主統血 ④在志為思 ⑤在液為涎 ⑥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⑦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40、肝→“將軍之官”、“剛臟”、“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肝具有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的作用,具有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 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 ③在志為怒 ④在液為淚 ⑤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⑥在竅為目 41、腎→“先天之本”、“腰為腎之府”;“命門之火”即腎陽、元陽;“命門之水”即腎陰、元陰;腎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五臟陽氣的根本是腎陽,陰液的根本是腎陰;腎陽(不是腎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和宣散作用 ①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 ②腎主水 ③主納氣→腎所攝納之氣為清氣 ④在志為恐 ⑤在液為唾 ⑥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⑦在竅為耳及二陰 42、六腑生理功能:腐熟水谷、傳化糟粕 43、六腑生理特點:實而不能滿,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44、七沖門(《難經》):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小腸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七沖門也。 45、膽→“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 貯存和排泄膽汁 46、胃→“太倉”、“水谷之海” ①受納和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以降為和→喜潤惡燥 47、小腸→受盛之官 ①受盛、化物→主液 ②泌別清濁……臨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治法。 48、大腸→“傳導之官” 傳化糟粕→主津 49、膀胱→“州都之官” 貯存和排尿 50、三焦→“孤府”、“決瀆之官” ①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 ②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 上焦:一般為膈以上的胸部,主氣的升發和宣散,即宣發衛氣,而散水谷之精微以營全身→“上焦如霧” 中焦:一般為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消化過程中腐熟水谷的狀態→“中焦如漚” 下焦:一般為臍以下部位,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瀆” 51、腦→“髓海” 52、女子胞→胞宮、即子宮、是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 53、《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54、《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55、怒傷肝、怒則氣上;喜傷心、喜則氣緩;思傷脾、思則氣結;憂傷肺、悲則氣消;恐傷腎、恐則氣消,驚則氣亂。 56、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陽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57、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氣具有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和官竅生理活動功能。 58、宗氣:積于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膻中”。聚集于胸中,貫注于心肺之脈,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具有行氣血、司呼吸作用、與語言、聲音、呼吸強弱有關,是連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脈”的中心環節;溫養心脈,以維持其運行氣血的功能,溫養肺和呼吸道,以維持其呼吸和發聲的功能 59、營氣:是于血共行于脈中的氣;是富于營養,故又稱“榮氣”;營與衛氣相對而言屬于陰,故又稱為“營陰”。分布于血脈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全身。 60、衛氣:是運行脈外之氣,又稱為“衛陽”。其特性是“懔疾滑利”,即活動力特別強,流動很快,運行于皮膚和皮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61、十二經絡體表分布: 在四肢: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在頭面部:陽明經行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后頭部;上陽行于頭后側部。 軀干部:手三陽均行經肩胛部;足三陽則陽明行于胸腹,太陽行于背部,少陽行于肋部;足三陰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經脈,由內向外的排列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62、十二經脈表里關系
63、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起于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最后又回到肺經。 64、十二經脈走向、交接規律 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地循行。 65、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66、十二經別: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 67、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為十五絡脈或十五別絡浮絡。 68、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69、十二經脈大多循行于皮肉之間 70、手足三陰經交于胸部(不是腹部) 71、十二經脈氣血充盛有余時,則盛注于奇經 72、主胞胎的是任脈 73、奇經八脈中,與腦、髓、腎關系密切的經脈是督脈 74、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接于目內眥;既到目內眥又到目外眥的經脈是手太陽小腸經;起于目內眥的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 75、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循行過程中經過氣街 76、環繞口唇的經脈是:胃經、肝經、沖脈、任脈 77、《素問·氣穴論》稱其具有“溢其邪、通營衛”作用的是孫絡 78、別絡的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肢體的聯系 79、經別的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體內的聯系 80、風邪性質及特點: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 81、寒邪性質及特點: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粘滯;寒性收引 82、暑邪性質及特點: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暑多夾濕 83、濕邪性質及特點:濕性重濁;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性粘滯;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84、燥邪性質及特點: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易傷肺 85、火(熱)邪性質及特點: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易擾心神;火易耗氣傷津;火易生風動血;火易致腫瘍 86、決定病證虛實變化的主要病機是正邪的盛衰 87、實證常見于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基本病機為邪氣亢盛 88、虛證的概念是以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低下為主的病理反映 89、實邪結聚于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形成的病理變化是真實假虛 90、正氣虛弱,臟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激發功能減退,運化無力形成的病理變化是真虛假實 91、陰陽不相維系,可出現陰盛格陽、陽盛格陰 92、真熱假寒的病機特點是陽盛格陰 93、《臨證指南醫案》說“內風“產生之機理為體內陽氣之變動 94、“寒從中生”是指陽氣虛衰,溫煦功能減退;主要機理是:脾腎陽氣不足,陰寒內盛。 95、血燥生風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虧 96、陰虛風動的病因是熱病后期,陰津虧損。 97、正治(逆治)逆其證候而治的一種常用治療法則;逆是指采用方藥或施術的性質與疾病的性質相反。 98、反治: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療的一種治療方法。從是指采用方藥或施術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 方法: 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至虛之病、反見盛勢 真實假虛:大實有贏狀、大實之病、反有贏狀 ◆熱因熱用:是以熱治熱,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陰寒內盛,格陽于外,反見熱象的真寒假熱證。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具有假寒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里熱盛極,陽盛格陰,反見寒象的真熱假寒證。 ◆塞因塞用:是以補開塞,用補益的藥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因虛而閉阻的真虛假實證。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痛等證。適用于真實假虛證 99、亡陽:多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蜷臥、神疲、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 100、亡陰:多見喘渴煩躁、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的危重證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