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生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
社會適應能力差已成為當前許多大學生的一個通病。他們通常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環 境的關系,不敢面對挑戰,不敢正視社會現實,或者逃避現實,沉溺于個人的幻想之中;或者怨天尤人,把責任統統推給社會和他人,甚至采取反社會的態度,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社會適應不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一) 孤獨與抑郁 由于對新環境不接受,或是原來對新環境期望值過高,現實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際支持關系;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都會使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孤獨和抑郁。 (二)失落與沮喪 由于對學習、生活、工作所定的目標與自己的實際能力和現實情況相距甚遠,或是前進路中遭受了意外的打擊與失敗,因此情緒一落千丈、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怨天尤人。這種情緒只能挫傷自己繼續努力的信心。 (三)自卑與退縮 由于對自己估計過低,夸大了自身的弱點,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或是過于自尊,在某一次行為中遭到一點挫折,就自愧無能,自嘆不如,在現實環境中膽怯畏懼、舉足不前。由于自卑,這種人極少參加集體活動以避免傷害自己的自尊。 (四)緊張與焦慮 或是由于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到了新的生活環境,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或是由于擔心成績不如別人而畢不了業;或是社會變化太快,競爭太激烈……因而心理不能放松,時時處于緊張、焦慮之中。高度的緊張焦慮,使得一些人精力不能集中,甚至于常常失眠和頭痛 (五)空虛與倦怠 或是因“雄心大志”一次次受到打擊,感到前途無望,目標渺茫,或是對自己太沒有信心,或是對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太不滿意,但又無奈,或者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對什么都失去興趣,都覺得沒勁。這些人,學習對付著學,工作應付著干,每天懶懶散散,湊活著打發時間。 二、 適應不良的心理原因分析 對于以上種種大學生中常見的的心理困擾,就其心理原因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大學生富于理想和幻想,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他們對學習、工作、生活的條件和環境及人際關系常常提出過高的要求,忽略客觀條件的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現成的和順利的。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完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與期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他們感到困惑、迷惘,產生失望,致使情緒消極低落。 (二) 自我意識不健全 一個人在自尊、自信基礎上建立健康協調的自我統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自我 概念,是應對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礎。我國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我的統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己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等。 (三) 認知偏差 有些學生不能客觀地看待和分析問題,他們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問題,過分片面化、 極端化。有的人以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處理問題,如果遇到挫折就認為自己“沒用”,是“失敗者”,從而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如果別人稍有過失,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從而導致責備他人甚至產生敵意情緒等等。有的是以“糟糕透頂”的思路看待事物,他們認為一旦某事物發生,就是非??膳拢浅T愀狻o法彌補的,因而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 (四) 應對策略與能力欠缺 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策略與生活對他們的要求很不相稱。當他們遇到某 些事情難以處理時,雖然能夠對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內外原因進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說“我知道……,可是我該怎么辦?”這種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們不能有效地處理各種生活事件,不能積極地面對各種壓力,不能很快恢復自己的心身平衡,而是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的應激狀態,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三、 社會適應能力的自我培養 (一) 正確評價自我 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是大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充滿自信,經常保持積極的心態,更應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遠離驕傲,不忘追求和進取。其二是要認識“理想的我”,即對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要做成什么樣的事。只有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識,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理想,心理就會比較健康,就能比較好地適應環境 (二)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當代大學生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在社會實踐中的鍛煉。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覺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以豐富感性認識,磨練意志,在實踐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如通過私人交往、學生交流、藝術活動、宗教活動等接觸社會,既可以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還能使自己從團體活動中獲得學習與表現的機會。 (三) 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在學習上應重視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判斷能力,學會科學用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能獨立思考問題;在交往上應注意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不要良莠不分,什么樣的朋友都交,也不要孤芳自賞,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自覺參與集體活動,有意識地讓自己吃些“苦頭”、經歷些“磨難”,只有這樣才能學會應對挫折、困難,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對社會的適應,主要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盡量多的社會支持,才會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當遵循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尊重原則,既要尊重自己,做到自重、自愛,更有尊重他人,重視他人的人格和價值;二是平等原則,把每個人都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像求助于別人一樣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形成真正平等互助的正常交往;三是互利原則,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不能只讓別人對你貢獻,而你對別人只講索取;四是兼容原則,當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矛盾,遇到沖突時要有耐心,能夠寬容別人,包括寬容對方的個性和缺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