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的文化教育發達,著稱于冀東除樂亭影、樂亭大鼓聞名京津與東北各地外,民間藝術也極為豐富多彩。有地秧歌、高蹺、旱船、龍燈和跑驢等,每逢春節、元宵節,城關和鄉鎮多有舉辦,直至正月二十五(老填倉)為止。樂亭影和樂亭大鼓書,在喜慶日或農閑時,經常受請演出,大大豐富了民間文娛生活。除此之外,民歌、民謠也甚豐富風趣。
第一節 民間文娛活動
樂亭習俗,勤勞、儉樸、慎行。關于娛樂活動,官方既無任何管理機構,民間也無相當組織。而春、秋又多為農忙季節,只有盛夏之際農活稍閑,農村有些說書、唱影活動。而于春節、元宵節則為農閑季節,縣城和農村家家戶戶懸燈結彩,各村鎮頭面人物則操辦游藝活動,如秧歌、旱船、龍燈等,沿村演出,猶如古代盛世-J‘驅惡除邪”之俗,從正月初二日開始至正月二十五日(老填倉)止。之外每逢盛大節令及喜慶大事多演出皮影、說書(大鼓),以資祝賀。也就成為民間之娛樂活動。演春 縣衙于立春先日,以各色器物,在東門外東岳廟選演戲裝戰(斗)劇。謂之演春。屆時各機關官員往迎之,前導為戲裝戰隊,后則以“春牛”相隨,商工百藝持器奔趨,男女民眾及兒童遂往觀之,鼓樂交作,迎入縣堂,謂之走春。次日放鞭炮,將預制之“芒神”(牽牛人)、春牛,各獻給各衙門。又印刷芒神春牛于紙上分送各家,謂之送春。演春雖屬官辦,實系一種娛樂活動。惟自民國以來、此風漸廢。廟會 縣內廟會甚多:城東之·東岳廟二·—城西之八蠟廟、城南之娘娘廟、城北之關帝廟,以及城隍廟和各鄉鎮之廟會。廟會期至,男女老幼皆來趕會,焚香祈福,絡繹不絕。叫買叫賣,熱鬧非凡。自民國以來,大部廟宇改立學校,但廟會仍然盛行一時,至抗日戰爭起,廟會方為決無。
第二節 民間藝術 秧歌
境內秧歌流傳廣泛,歷史較久。據清代光緒以來“秧歌譜”系稱,縣民常老福(南鄉常莊人),幼年習武善扭地秧歌,并把武功中之騎馬蹲襠式揉入扭秧歌丑角動作之中,顯得威武豪放。其傳人又增加“逗媳婦”等扇花動作;在花樣方面增添了“鷂子翻身”、“蛤蟆毋匕”、“魚打挺”等動作;在套路上有“雙五星”、“大蝴蝶”、“大擺隊”等。秧歌又分大場和小場:大場秧歌分“串街”和“打場”兩種。串街隊伍程式為“會頭”(主崎人)率先,后為兩個秧歌頭(公子扮相)領隊,妞、丑各列一隊,老撾穿插其間。隊形有“—條龍”、“龍出水”、“二級登樓”、“編花寨”等。常用套路有“四面斗”、“八面風”、“螞蜂窩”、“編花寨”、“車轱轆”、“蝴蝶”、“五星”、“大擺隊”等。套路之間首尾相接隨意變化,在高潮中結束。小場秧歌,則是扮作人物,有較完整之故事情節,按情節組織舞蹈;以舞蹈動作表現情節,場面固定。有《西游記》、《白蛇傳》、《劉海戲金蟾》、《鋦大缸》、《兒童戲水》、《張生戲鶯鶯》等。樂亭秧歌分南北兩派:南派,在南鄉一帶,以武秧歌聞名,其套路多,變化靈活。丑角扭式剛健豪放,具有武術架勢;北派,在城北一帶,以文秧歌著稱,扇花、絹花繽紛多彩,丑角動作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具有以情取勝之風格。秧歌之音樂伴奏以嗩吶為主,配有鑼、鼓、撓、鈸。有慢板、中板、流水板等。獅子舞 境內相傳姜太公封神時,許多未得封號之兵將而惱怒,即向人間散布瘟疫以害人。上界神獅奉玉帝旨下凡消瘟降妖,取勝后留于人間。之后,人間遂以神獅當為吉祥之象征,逢年過節則以舞獅求吉祥。縣內獅子舞盛行于大相各莊、翟各莊一帶。有文獅舞和武獅舞之分,文獅舞姿態溫順,有搔癢、舔毛、抖毛、打滾等動作。旱船 俗謂跑旱船,多插入秧歌隊之中。表演時,船中人(年輕婦女扮相)雙手拎住布船雙邊,走平穩碎步似流水。另一扮漁夫者,手持漿板做劃船動作,二人配合舞蹈。高蹺 清末民初,流行于汀流河、會里、徐家店、中堡王莊一帶。樂亭高蹺高二尺至三尺許,多于春節、元宵節、廟會或傳統節日出臺。表演技藝性很強,有“釣魚”、“撲蝶”、“大劈叉”、“大翻身”、“單腿轉”等驚險動作。龍燈 三合莊、三劉莊民眾多有舉辦。用竹劈子扎成骨架,十至二十節,每節下安一木柄,舞者握柄晃動外罩畫有龍鱗之布圍,內點蠟燭。二人舞龍頭,八人舞龍身,一人舞龍尾,龍前一人舞彩球斗龍,龍隨球進,左右搖滾、上下翻騰。套路有“二龍戲珠”、“龍盤玉柱”、“搖頭擺尾”、“口噴火球”等。跑驢 境內流行甚廣。用竹劈子扎成驢形有頭有尾,腰部留有空當容一人站立其間,外觀如人坐驢背。妞為騎驢者,丑為趕驢人,表演青年夫婦探親場景。作出驢兒顫跑、蹄陷泥塘、用鞭抽打、驢兒掙扎、人前撲后仰等許多姿態,生動活.潑,系民眾喜聞樂見之一種民間舞蹈。當年知名藝人有:梁瑞文、梁武、翟俊才等。
第三節 戲 曲
樂亭地方戲曲有皮影、評劇和樂亭大鼓書。樂亭皮影流傳東北三省,樂亭大鼓也飲譽京、津、唐。均經久不衰。
樂亭皮影 樂亭皮影戲,俗稱“樂亭影”,又稱“老奮影”。樂亭影源于本縣,歷史悠久,流布區域廣,為中國皮影戲千主要劇種。樂亭影自金代發祥,經元、明兩代,形成完美之戲曲,且向外流傳,至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縣,乾隆年間進入北京,落戶于東城,形成北京東路影戲。隨著樂亭人去東北經商、習商者日增,樂亭影也流傳到東北三省,經久不衰。清乾隆乙卯(六十年)科進士曾任殿前侍衛之楊德潤(樂亭新寨人)成立正式影班。之后,有崔、劉、張、史四大家先后組辦影班,競相以高價爭邀著名藝人之風將皮影藝術推向高潮。民國初、中期,樂亭影發展到鼎盛時期,縣內知名影(社)達八十多家。—年四季,影聲不絕。著名藝人有張繩武、李秀、齊懷等。皮影唱腔源于境內之民歌、民謠、俚曲、叫賣調、哭喪調等鄉土韻調,夾有樂亭地區語調,娓婉、溫柔、尾音細長;語音聲細飛音輕、清晰、響亮、優美。因此,樂亭影乃謂樂亭語調之升華和夸張;賓白,即當地方言、俗語之提煉。其行當分為:生、小、冉、大、凈五種。生,又分小生、老生,其唱法又分文生、武生、窮生和花生等;小,又分青衣、閨門、刀馬、花小等;冉,也分文武;凈,也有紅凈、毛凈之分。清末民初唱生行之著名藝人為韓增(迎好人),其唱聲清脆,腔調甜潤,為窮生唱法之創始人。繼其后者齊懷,(張庵村人),其唱聲柔韻綿綿、吐字準正、慢聲感人,獨樹流派,皮影界奉為“一代宗師”,聽眾譽為“皮影泰斗”。唱老生行之著名藝人為張繩武(灤南人)。長期于樂亭各影班從藝,獨創一種“呵腔”,韻味醇厚,遒勁有力,蒼老唱聲中孕有英挺之氣,尾音一“呵”,魅力無窮,觀眾聞聲為之傾倒。唱小行之名角為苗幼芝(苗莊人),善唱小旦、花旦。其嗓音甜潤、腔調柔媚,影界稱其為“花腔”創始人;唱刀馬旦(小)之李玉田(藝名李四),善于刻劃人物思想感情,被譽為“皮影狀元”;后一代之旦行名角為孫晶卿(龐河村人),嗓音好、唱腔美,人稱其唱腔“珠圓玉潤”、纏綿娓婉感人,柔而不冗、媚而不妖,細膩入微,于發音吐字,控制氣息上有人所不及之處,同行者多效仿,成為獨樹一幟之“孫派”。唱凈行者馬榮久、曹輔權均為凈行名角,馬榮久發音宏亮,吐字清晰、節奏明快;曹輔權音域寬廣,氣壯聲宏、音韻鏗鏘,大慢板繞調感人。丑角名匠較多,以吳秀清、李際平之名氣最高。皮影音樂深受傳統廟堂音樂影響,如樂器配備上有鑼、鼓、鐃、鈸、嗩吶、笙、四胡、三弦、阮、笛子等。皮影之美術造型主要源于廟堂美術和民間紙扎(辦喪事扎的紙人、紙車馬等)、剪紙、磚刻和石雕。影人,初以素紙雕鏃,繼改用羊皮為料并用彩色涂染,最后改用驢皮雕刻,不僅透亮、有韌性,又結實耐用易保管。樂亭影人造型俊秀,雕鏤精細,彩色鮮艷、結構嚴謹,對比協調,求細求工。作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影人雕刻藝人,早期有聶春潮、王遇鴻;后有孟繼起、杜長安等。樂亭影劇目頗多,有《青云劍》、《瓦崗寨》、《大隋唐》、《薛家將》、《羅通掃北》、《楊文廣征西》、《二度梅》、《打登州》、《五峰會》、《西游記》、《岳飛傳》、《全家福》、《包公案》、《施公案》、《白蛇傳》、《秦香蓮》、《甘露寺》、《古城會》等百余卷。
樂亭大鼓 清代初期,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愛唱“清平歌”,鄉間也流行散曲類小調。后來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悅耳動聽,較之舊曲大不相同,于是齊呼之為“樂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說”為“唱而兼說”。約在清嘉慶五年前后,樂亭腔進而形成“樂亭大鼓”。道光三十年,大鼓藝人溫榮將木板改為兩片鐵制簡板,稱“梨花板”(犁鏵板之諧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農具犁鏵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夾于指縫間,敲起來叮叮鈴鈴,或啞、或放、或單、或雙,加花變奏,意境輕快。藝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開來。溫榮遂得“溫鐵板”.之稱。后學弟子紛紛拜其為師,溫榮遂將原來流派繁雜之眾多藝人一統門下。并建宗譜稱.“清門”,其藝人稱“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來、學、文、智、華飛開,從而樂亭只有清門一家。一次,樂亭縣皇糧莊頭崔佑文去京進奉,帶溫榮與皇上獻藝,大被賞識,封予“頂子”,并欽定為“樂亭大鼓”。唱腔和曲調吸取于皮影、京劇、評劇和其他曲種中之優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調——“九腔十八調”。于說唱節奏上創出:慢、慢流水、緊流水、快、散、紅、黑飛內、起飛落、收、留、轉、數等十四種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飛六字句、七字句飛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幾十字之變格句式。清嘉慶年間,樂亭大鼓始流傳于灤縣飛昌黎,進而遷安、水平(盧龍)、榆關一帶。隨著樂亭人去東北經營者日益增多,樂亭大鼓也展向東北。光緒四年,奉天小東門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師碑”上已有樂亭大鼓藝人楊長久之名;溫榮弟子陳豐盛首闖東北,光緒十七年病逝于黑龍江省雙城縣。民國六年,藝人胡少蘭于唐山開辟鼓樂大鼓演出場地,進而擴向漢沽,后來又擠入津、京。民國中期,樂亭大鼓形成兩大派:東路派,以韓香圃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氣唱空腔,嗓音圓潤,旋律婉轉、柔美細膩,注重節奏鮮明、吐字純正;唱調要求嚴謹規格,絕不因詞害曲,因詞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獷,善于控制聲音,重噴口、氣口,巧用鼻音;以字潤腔,力求字正腔圓,流利自然。重表演聲情并茂。樂亭大鼓書目甚為豐富,約176部。其中長書2《楊家將》、《隋唐演義》、《呼家將》、《岳飛傳》、《包公案》、《三俠劍》等31部;中篇書2《回杯記》、《瓦崗寨》、《呼延慶打擂》、朋、上墳》等17部,段子:《蘆花蕩》、《雙鎖山》、《白蛇傳隊《玉堂春》、《西廂記》、《蝴蝶夢》飛《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賢》等107個;書帽有《耗子摔跤》飛《老財迷》、《繞口令》、《現世現報》等12個。
評 劇 評劇前身為蹦蹦戲,后來又稱為“蓮花落”,也叫“落子”。演唱者邊唱邊舞,手打竹板。道光年間,流行于灤縣、樂亭一帶。光緒年間,落子由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后來為多人演唱,各唱角色,形成戲劇形式。光緒十年,樂亭廟上崔家崔佑文組辦由藝人邱喜、張玉琛、張玉樹、杜芝藝(金菊花)、金開芳、任連會、成兆才等20人組成“雙發合”落子班。雙發合組建后,多為崔家之河北梆子戲班唱帽戲(墊場戲)。由于落子唱腔基于民歌,唱詞通俗,頗受群眾歡迎,壓過河北梆子。之后,同臺演出則由落子戲壓軸。崔家見落子有前景,遂又辦起小班,招收孫鳳鳴,孫鳳剛等四兄弟(胥各莊人)和任善慶、劉一根等十幾名十歲左右之少年,學唱蓮花落,由王連、張連、陳君、張一根任文戲教師專教唱功;齊老板等為武功教師專教武功和身段,邊學邊演,二、三年出科(結業也稱出師)。此小班,成為樂亭評劇史上第一個科班。雙發合班藝人吸取了河北梆子和樂亭皮影之腔調、板式、各行當表演程式、音樂伴奏和舞臺調度等之長,改革了落子。表演上依據行當和人物之不同,在服裝、盔頭、冉口等皆有固定;樂器伴奏除竹板外,增加有板胡、橫笛和鑼、鼓、鐃、鈸,并試用大戲(京劇)之鑼鼓繹。至此,蓮花落形成為一地方劇種,之后,改稱“評劇”。雙發合為樂亭縣第一個評劇班。排演出《紅娘下書》、《馬寡婦開店》、《朱買臣休妻》、《秦雪梅吊孝》等戲。雙發合造就出成兆才、杜芝藝等第一代杰出之評劇藝人。他們運用梆子、皮影唱腔創造出評劇之“大悲調”、“小悲調”、“大慢板”和“哭迷子”等高亢豪放之腔調,并完善了評劇旦角之表演程式。民國中期,評劇已發展為全國性大劇種。舞臺語言逐漸脫掉冀東鄉土語格調,舞臺賓白、唱腔亦趨向京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