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獨特的班級管理模式 ——后進生轉化 李鎮西把轉化后進生工作當成是最好的科研課題。對于每一個老師來說,教育教學中最最頭疼的莫過于‘后進生’轉化了,因此,研究并轉化‘后進生’便成了最有價值的教育科研。只要想想,關于后進生還有那么多的未知數等待我們去解開――‘后進生’產生的原因、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學習心理及習慣、他們興趣愛好以及轉化后進生的種種對策……我們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教育的誘惑,任何一個有事業心的教育者都難以抵擋這種誘惑!――面對一個個‘后進生’,我們將可以進行多少教育思考并從事多少教育實驗呀,又可以寫出多少源于實踐的教育論文乃至教育專著呀! 李鎮西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途徑,將“后進學生”的成因做了個大致的歸納。初步認為,在家庭、學校和個人三者中,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 1、摸清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①教育方法不當。要么是溺愛,讓孩子從小就在百依百順的“溫柔”中習慣于“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學會仇視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遠了棍棒也疏遠了感情,養成了懶惰也養成了 散漫。 ②家長行為不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為數不少的“第一任老師”卻不知不覺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響著孩子。胸無大志、工作懶散、趣味低級、生活平庸、言談粗俗、熱衷賭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對自己孩子的“啟蒙教育”。 ③家庭離異。真誠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溫馨港灣,而且從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們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良好環境。相反,夫妻經常打架、吵架,無疑會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陰影,扭曲他們的道德是非觀念。由父母離異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應有的家庭溫暖和教育,心靈的創傷、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漸漸成為學校中的“后進學生”。 (2)學校方面的原因。 ①教師的歧視。這是我在一次對“后進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獲得的“驚人”發現。相當多的“后進學生”訴說,他們從小學起就被老師冷落、辱罵,甚至體罰。這種歧視,不一定是教師的自覺所為,但后果卻是不但使這些學生喪失了自己,更喪失了自尊,更嚴重的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對教師乃至對教育的敵意。 ②教學的失誤。這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上的“一刀切”。“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學優良傳統,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總習慣于讓所有學生“齊步走”,不斷積累的學習成績差異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淪為“后進生”。 ③多次嘗試失敗。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對相當多的“后進學生”而言,失敗是失敗之母。面對他們第一次“失敗”,教育者并未予以應有的心靈撫慰和學習幫助,致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敗的前奏。如此惡性循環,本來可以學得不錯的學生,卻成了教師眼中的“瘟豬子”! (3)個人方面的原因。 ①街頭結交。不正當的交友,因而染上社會惡習,是一些孩子成為“后進學生”的重要原因。 ②身體狀況。體質較弱或身體某方面的疾病,自然會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以致成為“后進學生”。 ③智力狀況。個別學生反應遲鈍、接受能力較弱,也是他們學習落實的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在研究“后進生”時,應該也必須把著眼點放在學校教育方面。 2、對癥下約 (1)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后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后進生”們幾乎是從受教育起就伴隨著呵斥、嘲笑、辱罵甚至體罰,因此,面對他們,老師應該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他們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首先這種“愛”不是做作的特殊的“偏愛”,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學生一樣平等的愛。不然,“后進學生”仍然會覺得老師對他是另一種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這種“愛”不應該僅僅來自老師,還應來自學生集體,要讓“后進學生”感到不但老師沒有歧視他,而且同學們也在真誠地尊重他,進而喚起他對集體的熱愛之情,并把這種感情轉化為上進心。 (2)喚起向上的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對“后進生”同樣適用。如果教師感到學生不聽話時,就可以嘗試著問自己:“我的這些話,是否點燃了他心靈深處向上的愿望和信心?”無數事實證明,只有當學生自己有強烈的上進愿望和信心時,他的進步才會出現并得以持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轉化后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積極向上的信心。 (3)引導集體輿論。比起教師單槍匹馬的操心,學生集體健康輿論更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因此,教師可以想辦法改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 (4)講究有效方法。李鎮西認為,“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學”的因素,但有時“科學”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體針對性等);另外,這里的“有效”,還包含有“藝術”的意思(讓我們的方法更新穎而使學生易于接受)。總之,轉化“后進學生”除了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還必須有“十八般武藝”的行為引導、規范,甚至必要的制約。 四、轉化“后進生”的具體方法 在轉化“后進生”過程中,李鎮西采用過的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有: (1)寫家校聯系本。讓“后進學生”為自己確定一個“幫助人”,讓這個“幫助人”每天將“后進學生”的當天表現(紀律、作業、進步、問題等)寫在家校聯系本上,然后讓“后進學生”帶回去給家長看。 (2)填報喜單。在每周末發給本周進步明顯的“后進學生”報喜單,讓他們帶回去向家長報喜。 (3)游玩。李鎮西常常利用節假日,邀約班上的“后進學生”和他們的“幫助人”一起去公園或野外游玩,有時他還把這樣的活動當作對進步學生的獎勵。 (4)集體評議。不定期由全班學生評選“最近表現最差的同學”,再讓班長當場公開結果,并對有關同學提出批評和希望;然后過一段時間,再在班上評選“最近進步最大的同學”,仍由班長當場公布結果,并對進步大的同學發獎或發報喜單。 (5)寫“每日九問”。引導“后進學生”養成每天“自省”的習慣:一問今天影響同學學習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預習沒有?五問今天做過什么不文明的事沒有?六問今天說過臟話沒有?七問今天戰勝弱點沒有?八問今天有進步沒有?九問今天有什么遺憾沒有? (6)寫《靈魂的搏斗》。引導“后進學生”自己戰勝自己并體驗其中的樂趣。李鎮西常常在某一“后進學生”做了一件他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之后,請他寫《靈魂的搏斗—記一次“戰勝自我”的經過》,然后在班上朗讀,以激勵更多的學生。 (7)安排當干部。為了讓“后進學生”也有體現自己尊嚴和才能的機會,李鎮西有時鼓動班上同學選他們當干部,或者給他們安排一下“助理”、“干事”之類的“職務”。他們一旦有較好的工作成績,即讓全班同學給他們以褒揚和鼓勵。 (8)對手競賽。讓每一個“后進學生”都找一個與自己各方面情況接近的同學作為競爭對手,在紀律、學習等方面展開比賽,并定期讓全班評比。 (9)學生作文表揚。經常向全班學生布置寫《同學進步大》的作文,后在班上大張旗鼓地朗讀或張貼這樣的作文,以形成一個催人向上的集體輿論氛圍。 (10)推薦好書。有針對性地給有關學生推薦有益讀物,并定期和他們一起討論閱讀體會,以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轉化后進生,當然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規范養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便是抓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并盡可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這是難點,但也是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