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炎的中醫分型 中醫認識:認為結腸炎大多為濕熱壅結、脾腎陽虛、氣血兩虛、氣滯血瘀、飲食失調、勞累過度、精神因素而誘發。(1)腹瀉型:泄瀉、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膿血便、腸鳴及排便不暢、不盡、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惡寒、頭昏等癥。(此型最易治療,一般20-60天可根治) (2)便秘型:大便秘結,如羊屎樣,排便不暢、不盡,甚則數日內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長期腹瀉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脹貧血等癥,易惡變。(治療一般30-60天) (3)腹瀉便秘交替型:大便時干時稀、時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脹等癥。(治療一般20-60天)
結腸炎的治療用藥,關健是在組方,大便次數多不一定就用補藥,要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健脾和中和通補通用相結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癥,這樣效果才能更好。 (1)飲食治療: 腹瀉期要注意補充營養,適當減少飲食中纖維素成分,以易消化富含葉酸、鐵、鈣、鎂、鋅等微量元素的流質飲食為宜。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嚴重者最初幾天宜禁食,可用靜脈高營養治療,使腸道得到休息。 (2)心理治療: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盡量全身放松,精神過度緊張者,可用鎮靜劑如安定、舒樂安定等。 (3)食療: ①健脾止瀉糕: 鮮山藥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實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烏梅4枚、果料及白糖適量。制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適量白糖。茯苓、白扁豆、芡實米共研成細末、加少量水蒸熟。鮮山藥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勻成泥狀,在盤中一層鮮山藥粉末泥,一層豆沙,約6-7層,上層點綴適量果料,上鍋再蒸。烏梅、白糖熬成膿汁,澆在蒸熟的糕上。分食之有健脾止瀉之功。 ②百合粥: 芡實、百合各60克。上兩味藥放入米粥內同煮成粥,主治脾虛泄瀉。 .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的食物,低脂肪高蛋白飲食。若有腹痛腹泄,可予以淡姜湯,調和胃氣。忌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及過敏食物。 慢性結腸炎的癥狀表現為:以腹瀉為主,嚴重的每日10-30次,排出含有血、膿和粘液的糞便,伴有陣發性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慢性結腸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為多見。 治療方案歸納成一個“十二字訣”,這十二個字是“健脾補腎、清熱化濕、涼血止血”。平時注意飲食規律,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辛辣刺激。 一:治療慢性結腸炎。 (1)對結腸炎有調節作用的中成藥有人參健脾丸平時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進全身氣血運行 (2)有大便就拉,憋解決不了問題,你吃兩個療程的補脾益腸丸試試。 (3)取玉屏風散(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10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藥6-8天即可見效 (4)慢性結腸炎:韭菜500g,生姜30g,洗干凈搗爛取汁,加牛奶200ml,煮沸,待涼后服用 (5)慢性結腸炎:烏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加適量的糖,每天—劑當茶飲。 兩個治療慢性結腸炎的偏方:用1.5兩山楂片切碎放在鍋里炒熟至發黏有些冒煙,把鍋移開火倒進1.5兩白酒,再倒鍋里半小碗水,微火煮至山楂片化,(約十分鐘防止煮糊)再放入1.5兩的紅糖攪化,每天早晚各服一劑,連服五天,十擠即可。 用老棗樹皮適量,放在鍋內用油炒黃,研成細末,每次服一克,每天三次,三天即愈。 (6)中成藥:脾虛泄瀉;補中益氣丸或人參健脾丸。腎陽虛衰泄瀉;金匱腎氣丸或附子理中丸。肝氣乘脾泄瀉;逍遙丸。 (7)有報道過吃山楂片可以治好慢性結腸炎的,你信的話可以試試,是這樣的~將山楂切片、曬干后泡茶喝。具體作法是,每天用于干山楂片30-40克放入保溫杯中,用開水浸泡兩個小時左右,先將水一次喝完,后將山楂片嚼后吞下。最好堅持幾個月。用的時侯,如果再適當配合一些健脾收劍止瀉的中藥更好,如淮山、扁豆、肉豆蔻、烏梅白芷等,并注意少吃或不吃油膩食物,少吃或不吃高蛋白食品,注意控制進食量。 二:潰瘍性結腸炎常用西藥 甲硝唑: [作用與用途]主要用于各種厭氧菌感染、阿米巴病及絲蟲病等。 [用法和劑量]口服,成人每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