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上課!(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下!課前,要求同學們把課文認真通讀一遍,還可以自由組合選取某個片段演一演。現在請同學說說看,課文中的哪個部分讓你印象深刻? 生1:這幕戲分為兩場: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認;周樸園和魯大海談判。后一場戲比較熱鬧,但是我更喜歡周魯相認,尤其是認出前的部分。 師:為什么呢? 生1:感覺那些臺詞寫得特別有味道,好像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大有深意,但是自己又很難說清楚。總之很過癮。 師:你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戲劇的潛臺詞。什么是潛臺詞?就是隱藏在臺詞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揭示了人物心靈深處最隱秘的東西。品讀潛臺詞,可以化開人物語言表層的凍土,裸露出他的心靈。(板書:品讀潛臺詞)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周魯相認”的潛臺詞。我們就從魯侍萍的無錫口音開始吧。請生2、生3兩位同學給大家表演這個片段。 全班學生自動鼓掌。 生2、生3表演: 周: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嗯,(沉思)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周: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師:請問生2,你讀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2:好像沒什么特別之處,而且我感覺魯侍萍的那句話“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不夠簡潔,挺啰嗦的。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 生2:只回答“是的”不就行了嗎? 師:那我們來試試?你問—— 生2: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師:是的。(干脆,利落) 生2:不行,周樸園沒話說了,戲演不下去了。還是要后面的句子。 師:再看“我們”這個詞,能否不要呢?(老師讀兩次,比較一下) 生4:加上“我們”拉近了人物之間(周樸園和魯侍萍之間)的距離,而且好像暗示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似的。 師:好。這里,魯侍萍為什么要提“洋火”這個細節?“洋火”是什么? 生:火柴。 師:那跟什么有關? 生:跟燈光、燭光之類的有關。 師:文中有沒有關于這類的生活場景? 生5:有的。第69頁,周樸園說“甚至于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戶”,可以想象那時窗戶緊閉,室內點起燈光,周樸園在燈下照顧魯侍萍的情景。 師:嗯,還有其他場景嗎? 生6:還有魯侍萍為周樸園縫衣服的情景。 師:你說說看。 生6:第68頁,“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師:那是怎樣的情景呢? 生6:我們可以想像到: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一朵梅花。她還在旁邊繡了一個“萍”,那是魯侍萍自己的名字,也是她和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的名字,可見魯侍萍把自己對周樸園全部的情愛一針一線地繡在了那件舊襯衣里,好感人哦!而且,我們還可以想象,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里抱著嬰兒,正靜靜地看著她,這是一種多么溫馨、甜美、幸福的感覺啊! 師:是啊,難怪時隔30年之后,55歲的周樸園居然能當著一位下人的面,發自內心的感慨:無錫是個好地方!為什么這樣說? 生6:因為無錫見證了他和魯侍萍美好的青春和愛情。 師:看來,魯侍萍似乎是不經意間提到的一個詞“洋火”竟然在周樸園心中、在我們讀者心中激起了這樣大的情感波瀾。這就是潛臺詞的神奇所在!俄國著名戲劇表演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演員的臺詞藏在他心中,卻能在他的對手心中,并通過他和他的對手在觀眾、讀者心中激起無數的想象、期待、欲望等等。文中應該還有很多這樣值得咀嚼的詞,大家在課后認真找一找,仔細品一品,特別是那些反復出現又含義豐富的詞。剛才生1對我們說,周魯相認似乎每一詞、每一句話都大有深意似的,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哪些句子特別有深意呢? 生7:我覺得,周樸園對魯侍萍身份的四次追問,很有味道。 師:大家找找看,是哪四句? 生7:第一次是第65頁的“你——你貴姓?”(老師板書);第二次是第67頁的“你姓什么?” 師:臺詞前面,有提示嗎? 生7:有,“抬起頭來”。 師:這叫什么? 生7:不是很清楚。 師:這叫舞臺說明,提示人物的動作、表情,暗示人物的性格、情節的發展等,這些舞臺說明不能忽視。 生7:第二次問是“(抬起頭來)你姓什么?”第三次是第67頁“(忽然立起)你是誰?第四次是第68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師:好的。你找得很準確。請同學說說看,第一次發問,是在怎樣的心理背景下? 生8:當魯侍萍因為看望女兒四鳳走進周公館時,桌子上的舊相片一下子讓她明白自己來到了一個是非之地,她知道站在她面前的就是三十前拋棄了她的周樸園。但是周樸園并沒有認出她,但是魯侍萍關窗的動作、走路的神態讓周樸園覺得很奇怪,勾起了他的思緒:這個人的動作、神態好像在哪兒見過似的,似乎很像很久以前的某個人呢。于是出于好奇,自然發問:“你——你貴姓?”這就是周樸園當時的心理活動,這就是他問話背后的潛臺詞。 師:第二次追問,我們請兩位同學給大家表演一下,好嗎?請生9、生10。第66頁中間開始。 生9、生10表演: 周:三十年,在無錫有一家姓梅的。 魯:姓梅的? 周: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指導么? 魯:不敢說。 周:哦。 魯:我倒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的。 周:哦?你說說看。 魯: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 周:也許,也許你弄錯了,不過你不妨說說看。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矩的。 周:(苦痛)哦! 魯: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兒子,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館,剛生的孩子她抱在懷里,在年三十的夜里投河死的。 周:(汗涔涔地)哦。 魯: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我姓魯,老爺。 師:想想看,這次追問,背后的潛臺詞又是什么?生11說說看。 生11:周樸園原本以為再也沒人知道他的哪些丑事,沒想到眼前的魯侍萍對三十年前那件“出名”的事知道得那么清楚,她的話句句戳中了周樸園的痛處,使得周樸園的內心難免有點兒警覺:你怎么知道的? 師:接下來,請生12、生13表演第67頁的一個片段,大家思考,第三次因何而追問? 生12、生13表演: 周:這個女孩子的尸首,說是有一個窮人見著埋了。你可以打聽到她的墳在哪兒嗎? 魯: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 周: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 魯:親戚? 周: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魯:哦——那用不著了。 周:怎么? 魯:這個人現在還活著。 周:(驚愕)什么? 魯:她沒有死。 周:她還在?不會吧?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 魯:不過她被一個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哦,救活啦? 魯:以后無錫的人是沒見著她,以為她那夜晚死了。 周:那么,她呢? 魯:一個人在外鄉活著。 周:那個小孩呢? 魯:也活著。 周:(忽然立起)你是誰? 魯:我是這兒四鳳的媽,老爺。 師:(學生靜靜思考。)生14:你說說看,這一次的追問,周樸園的潛臺詞是什么? 生14:魯侍萍知道梅小姐死的那些事兒已經夠讓周樸園懷疑和緊張的了,現在,她居然連梅小姐被人救活了,她和孩子都在外鄉活著這些事也了如指掌。周樸園更加驚恐,更加懷疑:你究竟是誰,你怎么會知道的?所以他脫口而出:“你是誰?” 師:說得很好。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當魯侍萍告訴周樸園梅小姐沒有死的時候,周樸園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生14:他沒有絲毫的高興,而是說“她還在?不會吧?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好像更希望她已經死了似的。這在瞬間做出的反應,恰恰能看出周樸園虛偽的本質,剛才,他不是還在溫情脈脈地要為她修墳嗎? 師:你說得很好,說明你讀得很細。你讀出了另外一處的潛臺詞,大家是否應該給她一點鼓勵的掌聲啊?接下來的追問更扣人心弦,請同學們兩人一組自由組合,放開聲音,好好讀一讀。(受剛才學生表演的感染,同學們情緒高漲,讀得非常熱烈)請同學說說,這最后一詞的追問。 生15:經過幾番試探,周樸園還是沒有認出魯侍萍來。魯侍萍終于說出了只有他們兩人才知道的生活細節(舊襯衣、梅花、“萍”字),周樸園終于明白眼前的魯媽,就是三十年前死去的梅小姐。然而盡管他在理智上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但在感情上仍無法相信、無法接受。而且他擔心魯媽的到來,將使自己的家庭、名譽、地位受到威脅。所以他驚恐萬端,語無倫次,似乎連站立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似的。 生:以上通過讀和品,大家對這四次追問的潛臺詞把握得不錯。現在同學們再綜合起來看看,這四句問話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它們的順序能否調換? 生16:不可以調換。第一次是出于好奇,自然發問。而且,從“貴姓”的“貴”字可以看出,即使是對一個下人,周樸園也還保持著一個謙謙君子的儒雅風度。第二次是警覺地問,少了先前的禮貌和矜持,“貴”字也不見了。第三次是驚恐不安地問,忽然立起,脫口而出,語氣又重又沖,先前的矜持與禮貌蕩然無存。第四次是驚恐萬端,語無倫次地問,似乎連站立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似的。這四次發問,語氣和情感逐層遞進,清晰地顯示了周樸園的心理流程。加上他認出后的翻臉責問“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一紙支票打發掉魯侍萍,答應魯侍萍可以見一眼周萍但不能認他,并且要魯家的人從此不許再到周家來,一個虛偽、自私、冷酷、無情的周樸園躍然紙上。 師:的確如此,通過品讀潛臺詞,我們化開了人物語言表層的凍土,清晰地看見了裸露出來的人物的靈魂。那么品讀潛臺詞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生17:通過剛才對“洋火”一詞以及周樸園追問魯侍萍身份的一組句子的品讀,我認為品讀潛臺詞,首先要抓住關鍵詞句。 師:哪些是關鍵詞句呢? 生17:就是那些在文中反復出現的,又能表現人物細微情感的詞句。第二,我覺得品讀潛臺詞,不能把那個句子拎出來,孤零零地去品,而是要它還原到語境當中,結合上下語境,甚至是整部作品的情節、寫作背景、主旨來理解。 師:很好。還有什么? 生7:另外,就是老師剛才說的,要注意舞臺說明,因為舞臺說明很清楚地揭示了角色的表情、心理等,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理解潛臺詞。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很好。同學們想想看,還有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13:我覺得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讀,反復誦讀去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比如,我剛才給大家表演的那段,周樸園說“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我要說“親戚”,可是,總是讀不出來那個味。后來,我反復讀,體會到,這里魯侍萍是用反問諷刺周樸園的:我魯侍萍什么時候成了你周樸園的親戚了?冷冷地諷刺與鄙視就出來了。不過,很多地方還是不太容易讀得出來的。我們同學們讀得挺多了,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們表演一段? 全班學生笑了起來。 師:好啊,不過,老師也需要大家的鼓勵哦。(掌聲響起)老師給大家表演一段,不過這一段的臺詞,我稍稍作了一些修改。 教師表演(第67—68頁): 魯:老爺,您想見一見她么? 周:不,不,不,不用。 魯:她的命很苦。離開了周家,周家大少爺就趕緊娶了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她一個單身人,帶著個孩子在外鄉,什么事都做。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爺想幫一幫她么? 周:好,你先下去吧。 魯:老爺,沒有事了?(望著樸園,淚要涌出) 周:哦,你順便告訴四鳳,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舊雨衣拿出來,順便把那幾件舊襯衣也撿出來。 魯:舊襯衣? 周:嗯,紡綢的襯衣,沒有領子的。 魯:老爺的那種綢襯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要哪一件? 魯: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還有一件—— 周:(驚愕)梅花? 魯:旁邊還繡著一個“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魯:我是從前伺候過老爺的下人。 周:(低聲)侍萍,是你? 魯: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周樸園不覺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魯媽。半晌) 周:(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不是我要來的! 周:誰指使你來的? 魯:(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師:下課!(學生似乎完全沉浸在教師的表演中,對教師的“下課”指令毫無反應!)下課!班長: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執教:周光珍, 單位:上海市嘉定區中光高級中學,李春華語文名師工作室學員) 【點評】 戲劇文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應該以提高學生戲劇作品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為宗旨。 從教學實錄看,本次課堂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引領學生揣摩戲劇作品人物對話的潛臺詞,品味戲劇作品的語言魅力,從而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從課堂實錄呈現的效果看,學生分角色朗讀,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了戲劇作品特定情境,同時在課堂中形成了一種閱讀的期待、對話交流的期待,而教師的追問往往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細讀作品的重要對話,抓關鍵性的語言咀嚼、分析人物心理,理解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性格,交流的過程中也適時體現了教師點撥的智慧。從教學實錄的后半部分看,教師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課堂動態過程中呈現出來的隱形的潛臺詞的鑒賞方法,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明確戲劇作品特定的閱讀方法,體現了教師注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意識。教師最后的朗讀表演似乎可以作為課堂的畫龍點睛之筆,為課堂帶來了一個留有余韻的結局。 課堂以朗讀為抓手,引導學生品味戲劇語言潛臺詞,雖可以借由語言實現理解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把握人物部分性格的基本目標,但人物的總體風貌、多重性格、作品的深層內涵與主旨以及跨越時代的經典意義,似乎難以讓學生兼顧。《雷雨》作為戲劇中的經典,它的多重價值似乎未得到充分的開掘,這似乎是這類朗讀互動教學的共同弱點。 (點評導師:上海市嘉定一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