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想搞好教學,提高教學成績,必須讓學生親近你,喜歡你。只有學生喜歡你,他們才愿意靠近你,尊重和信任你,才能把對你的喜歡遷移到你所講授的知識上來。為讓學生喜歡你,教師應做到:
一、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 師愛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人們把教師比作是蠟燭、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教師也應該像蠟燭一樣給學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園丁一樣精心栽培心愛的花木,對學生要親切關懷、耐心幫助、平等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傾注全部的愛。這種愛是對學生嚴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統一,是對學生未來的深切關注,這種愛應該是經常性的、是公平的,要尊重全體學生,重在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學困生”、那些不起眼的學生、那些特殊的學生。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敬和喜歡,就必須主動的接近學生,了解學情,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著他,愛護著他。例如:遇到有的同學肚子不舒服,把他叫到跟前,幫他揉一揉;有的同學感冒了,用自己的臉貼近學生的額頭,試一試他是否發燒;有的同學進步了,送上一句鼓勵的話語;還有,撿起學生掉在地上的鉛筆,扶起不慎摔倒的同學,幫放學時匆忙穿衣服的同學拉上拉鏈。師愛無處不在,愛在細微中。 二、用“真誠、理解”對待學生 讓學生喜歡你,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而不是“唯我獨尊”。首先,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所謂真誠,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飾自己的缺點,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機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擔他們的感情。同時,還要把這種理解交流給學生,使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理解。只要教師能夠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感態度,就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認識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學習的信心,發揮學習潛能。 三、放下架子,主動接近學生 教師應該始終明確自己的身份是學生的服務者、學習的引導者和興趣的激發者。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齊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對待孩子那樣,從積極愛護的態度去了解和教育學生。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變為學生,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主動地、努力地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談對話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四、用人格魅力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 一位老師要能夠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師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貴的教科書,大到世界觀、人生觀,小到一舉手一投足,都滲透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如果我們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質吸引學生,令學生欽佩,那么,我們的教育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例如:教師要掌握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內容,把握教材的精髓,在教學中要選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擴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話題,使學生在話題中能充分發揮所學知識,這樣既鍛煉了語言交際能力,又復習鞏固、創造性地應用了新舊知識。再如:教師在課堂上要用啟發式教學,話題提出來,并不一定要在課堂上把什么都講完,應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問必答,給學生一些啟示,激勵他們課堂外的自學。要用自己精湛的語言,嫻熟的教學技術,過人的教學本領贏得學生信賴和佩服。 五、在教學中建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提出教師是教學這個共同體中的首席,這就是說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師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夠輕松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在創設的語境中參與自由交流,要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他們,在課堂上教師既是良好的引導者,又是一個熱心的、耐心的聽眾,還應該是一個談得來的朋友。師生應該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靈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師生關系是一種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學相長的關系。教師對學生應采取民主的方式進行領導,管理和教學效果最佳。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環境和氣氛中,學生才會打心理信服,才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豐富的想象能力。 六、注重外表形象,給學生直觀的美 當我們要求學生要舉止優雅時,教師也應當考慮一下自己的形象,應當提倡‘優雅’氣質。盡管一些學校沒有在教師的穿著與舉止方面有細化的規定,但教師在上班時間,尤其是面對學生時,穿著必須符合教師的身份。現在許多小學生喜歡年輕漂亮、打扮入時的老師,但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穿著是否端莊、得體,大方。一個值得學生尊敬與喜愛的老師,才有可能教得出好學生。因此,教師不但要注重內在的修養,也要講究自己的外表形象,給學生直觀的美,讓學生一見到就喜歡上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