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胃痛穴(BP-HN5)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頜正中點旁開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輪匝肌和 肌之間,布有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幾下唇動靜脈分支。
取穴原則:男左女右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三叉神經第三支產生的針感為宜。
手法:滯針手法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健脾養胃,調節胃腸,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進潰瘍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急性胃痙攣,膈肌痙攣。臨床還可用于治療暈車 ,暈船,暈機,小兒消化不良,原發性痛經,糖尿病。還可作為保健穴。
按語:具有選穴少,針刺面積大,見效快,操作簡便,易于普及等特點。臨床不但用于治療上腹部病變,還可作為慢性疾病的輔助穴位,可代替痛經穴,治療婦科痛經。
歌訣:
胃痛穴位下頜旁,
男左女右取之良,
消炎止痛三叉經,
胃炎痙攣與潰瘍,
暈車暈船與痛經,
消化不良服為尚。
(45度角進針,向對側胃痛穴平刺1—2寸)

6. 鼻炎穴(BP-HN6)
定位:此穴位于顴骨下緣的中點。
局解:在顴骨下緣的中點,布有面橫動靜脈,深層為上頜動靜脈,和面神經顴支,下頜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支,深層為下頜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面神經顴支或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支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無痛快速進針手法。待針體達到要求深度時,不提插不捻轉自行將針退出。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退熱,止痛。消炎,調節神經,抗過敏。
主治:鼻炎,過敏性鼻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下頜關節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語:此穴是用于治療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鼻部及面部病變為主,對過敏性鼻炎還必須配合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相關穴位,調整病人的過敏體質,才能從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則只是暫時的臨床癥狀緩解,以后還會發作。對進針方向,深度,針感是針刺效應的關鍵。臨床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竇炎應配合頭痛穴,痤瘡穴,痔瘡穴進行全身調節方能達到理想效果。
歌訣:
鼻炎穴位顴下緣,
交叉下頜面神經,
進針方向透鼻翼,
三叉鼻炎與面癱,
面肌痙攣后遺癥,
感冒過敏下頜炎。
(3寸毫針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 牙痛穴(BP-HN7)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處(耳前下頜骨外緣凹陷處)。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經下頜支,顴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動靜脈分支。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面神經下頜顴支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針體刺入后,病人疼痛沒有緩解,可上下提插3次。
針感: 同上。
功能:通牙關,開竅卻風,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齲齒,牙外傷,牙齒過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種牙痛。還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流行性腮腺炎,下頜關節炎,三叉神經痛,中風性失語流誕。
按語:此穴臨床用于治療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門牙為界分為左右兩側。對過敏性牙病,在治療該病的同時還必須配合針刺增強肌體免疫力的相關穴位,從全身進行調整,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治愈的目的。此穴臨床還成為失語穴,用于中樞性失語。
歌訣:
牙痛穴位耳垂前,
下頜顴支正中點,
各種牙痛面癱瘓,
下頜關節腮腺炎。
(垂直進針0.5—1寸)

8. 明目穴(BP-HN8)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頜角 與乳突中間之凹陷處。
局解:皮下有腮腺,顳下窩翼靜脈叢。耳后有動靜脈及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部有面神經干于顱骨穿出。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特點:以針刺耳大神經或面神經干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針刺手法。
針感:通竅開目,消炎止痛,調節視神經。
主治:近視,白內障,青光眼,花眼,沙眼,電光性眼炎,急性結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流行性腮腺炎,下頜關節炎,三叉神經痛,神經性耳鳴,耳聾。
按語:是治療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紹的近視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視。且恢復或好轉后還需3個月的平衡鞏固期。白內障是紙早期渾濁型白內障,堅持治療可穩定或延遲晶體進一步渾濁,提高患者視力。對晚期白內障患者,針刺效果差,對糖尿病引發的白內障還必須結合治療糖尿病的相關穴位,效果更為理想。
歌訣:
明目穴位耳后坑,
交叉取穴面神經,
對側眼角刺一寸,
一切眼疾用之靈。
(2寸毫針向對側內眼角方向刺0.5—1寸)

9. 醒腦穴(BP-HN9)
定位:位于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項后枕骨后兩側,傳統腧穴翳風與風府之間1/2處。
局解: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處,布有枕動靜脈分支,深層為椎動脈,環枕后膜,蛛網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經分之,內側為枕大神經。
取穴原則:雙側同時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點:運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經或枕小神經后引起的指感為宜。
指針方法:采用拇指指摸與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應的穴位上利用瞬間點壓,點壓力度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體質決定。
手法:一般分為輕,中,重三種,輕度手法以局部微痛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間鈍痛為主。
指感:局部酸脹痛為主。重力點壓即可出現瞬間的暈厥。
功能:調節心理,調節神經,調節內臟,醒腦明目,鎮靜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引起的臟腑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旅游綜合征,頸肩綜合征,高血壓癥,低血壓,神經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語:醒腦穴為強身保健的首選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樞部位。臨床所眼所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指針療法。在指壓力度上一般分為輕中重三種。主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來決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訣:
醒腦保健于風池,
指針瞬間枕神經,
調節內臟與安神,
解除疲勞體輕松。
上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 臀痛穴(BP-UEl)
定位:此穴位于肩關節腋外線的中點,即肩峰至腋皺壁連線的1/2處。
局解:布有旋肩胛動靜脈,臂外側皮神經和第一,二肋間神經,深層為橈神經。
取穴原則:以針刺橈神經或上臂外側皮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三寸毫針針尖向腋窩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
2.針感達不到要求可采用滯針手法。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或向肘關節,腕關節放射。
功能: 活血化淤,理氣散結,消炎止痛,調節神經。
主治:臀部軟組織損傷,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損傷綜合征,原發性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脫出,急性腰扭傷,腰積勞損。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同側網球肘,對側頸肩綜合征,偏癱。
按語: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臀部軟組織損傷,臀部病變為主。此穴還是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穴位。臨床還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同側網球肘。
歌訣:
臀痛穴位橈神經,
坐骨神經交叉靈,
梨肌損傷網球肘,
臀肌損傷綜合征。

2.膝痛穴(BP-UE2)
定位:肘關節背側面的正中點。(有說相當于曲池穴外1寸處,亦有說即曲池穴。)
局解:布有頭靜脈的屬支橈側返動靜脈和橈側副動靜脈間的吻合支,前臂后皮神經和橈神經,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方法:采用3寸毫針直刺2寸左右。
針刺特點:橈神經支配區域。
針刺手法: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現相應的針感后即可出針。
針感:局部酸麻脹針感或向腕關節背側放射。
針感:以放射性針感出現麻脹為宜。
功能:祛風濕,疏通經絡,消炎止痛,清熱祛風,調節神經。
主治:膝關節疼痛,下肢癱瘓,蕁麻疹。

3.痔瘡穴(BP-UE3)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側面,尺撓骨之間,前臂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連線的上1/3處。
局解:在指掌側和拇長伸肌起端之間,布有前臂間背側動靜脈及前臂背側皮神經, 深層為前臂骨間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取穴原則: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針刺特點:以針刺前臂骨間背側皮神經或前臂背側皮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現相應針感為宜。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解毒瀉火,退熱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內痔,外痔,肛裂,便秘。臨床還可用來治療思睡,中風失語急性腰扭傷,肋間神經痛,胸部軟組織損傷,爆震性耳聾。
按語:痔瘡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學位之一,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對于病情嚴重,時間較長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對老年人的慣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穴臨床還移為通便穴,瀉火穴。(對肛瘺效果不理想)
歌訣:
痔瘡穴位前臂上,
肛裂便秘與痔瘡,
前臂背側皮神經,
肋間神經腰扭傷。

4.胸痛穴(BP-UE4)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背側,尺撓骨之間,腕關節與肘關節連線的下1/3處。
局解: 撓側為指伸肌,尺側為小指肌,深層布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靜脈,及前臂背側皮神經和骨間背側神經骨后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前臂背側皮神經或骨間背側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對重病人可滯針。
功能:擴張冠狀動脈,消炎止痛,調節神經, 調節內臟,調節心神,血糖, 血脂,血壓,調節內分泌。
主治:胸部軟組織損傷, 肋間神經痛,非化膿性肋間軟組織炎, 胸膜炎,心絞痛狀動脈供血不足,心率不齊。臨床還可用于治療急性腰扭傷,腎病綜合征,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帶狀皰疹,急性胃炎,急性皰疹后遺癥(即皰疹性神經痛),慢性胃炎,膈肌痙攣。
按語: 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胸部疾患為主,特別于胸部急癥,痛證,效果更佳。也可作為臨床急救穴之一。
歌訣:
胸痛穴位前臂下,
骨間神經需交叉,
心率不齊心絞痛,
帶狀皰疹肋間拿。

5.肺病穴(BP-UE5)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側, 碗關節至肘關節上1/3處, 掌長肌腱與撓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解:布有指淺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 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 及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取穴原則:男左女右,雙側同時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正中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 待出現相應的針感為宜。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理氣潤肺,止咳,退熱,消炎,止血,抗過敏。
主治: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咳血,鼻紐,痔瘡便血, 還可用于末梢神經炎,指痙攣。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語:此穴是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癥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 經大量的臨床驗證, 對出血癥狀較輕的病人臨床有一定效果,故又名止血穴。對大量咳血,吐血紐血病人還須積極采取現代醫學急救措施。
歌訣:
肺病穴稱止血穴,
正中神經取之妥,
氣管感染過敏喘,
衄血吐血痔便血。
11.指麻穴(BP-UE11)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點處。
局解: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小頭后方,當小指掌肌腱起點處,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分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取穴原則:同側取穴。
特點:針刺尺神經手背支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直刺手法或滯針手法。
針感:以局部出現的酸麻為宜。
功能:醒腦開竅,調節神經,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末梢神經炎引起的手指麻木,還可用來治療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落枕,急性腰扭傷。
按語: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經炎,對手指麻木的病人為鞏固其療效,治療的同時必須減少冷水刺激。對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經炎,還需配合治療糖尿病的相關穴位,進行綜合治療,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癥狀。
歌訣:
指麻穴位透咽痛,
同側取穴效果好。
布尺神經手背支,
休克昏迷與落枕。
(與咽痛穴對稱)

胸腹部、脊背部常用平衡穴位
1.痛經穴(BP-A1)
定位: 在胸骨柄正中線1/2處,相當于四肋間隙。
局解::在胸骨體中段,布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支及第四類間神經前皮的內側支。
取穴原則:定位取穴針刺特點:以針刺第四類間靜脈的前皮脂的內側支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刺方法:一步到位針刺法,待針體進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針,不提插不捻轉。
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熱,抑菌消炎,溫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發通經,繼發痛經,經前期緊張綜合癥。臨床還可用于盆腔炎,陰道炎,附件炎,非特異性結腸炎泌尿系感染。
按語: 痛經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婦科病。特別對經前期綜合癥、原發性痛經療效更理想,但在臨床中中此穴應用較少,主要是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訣:
痛經穴位與膻中,
定位取穴四肋經。
向下憑此三厘米,
經前緊張痛經靈。
(三寸毫針向下平刺二寸)

2.面癱穴 (BP-A2)
定位:位于肩部,鎖骨外1/3處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頸淺動靜脈及鎖骨上間神經。
取穴原則:面癱,乳突炎以交叉取穴為主,膽囊炎以同側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鎖骨上間動靜脈出現得震感為宜。
針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滯針。
針感: 放射性針感向頸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脹。
功能: 缺風通絡,活血化瘀,調節神經,促進神經修復,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還可用于治療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膽囊炎。
按語: 曾用于治療早期周圍性面癱的特定穴。越是發病時間短,治療效果更加。對發病2小時以內者,一針治愈率可達70%。發病時間長,效果越差。治療期間應減少寒冷刺激,忌食魚蝦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為位于肺尖部,為了安全,臨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癱穴,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歌訣:
面癱肩中交叉點,
乳突痙攣和面癱。
交叉取穴鎖神經,
對側壓痛腮腺炎。
(1寸毫針,針尖向頸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3.神衰穴(BP-A3)
定位: 位于臍窩正中。
局解:分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和腹壁下動靜脈,深部為小腸。
取穴原則:定位取穴。
指針特點:以治腹點壓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腹腔小腸管后產生的指感為宜。
指針方法:1.采用雙手并攏,掌心相對,利用中指食指無名指瞬間點壓神衰穴。
2.用掌心貼于此穴,另一掌心壓與手背上,隨腹式呼吸有節律的按壓49次。
針感: 以局部酸脹痛感并向整個腹部及會陰部放射。
功能: 健胃消食益氣健脾,調節神經,促進機體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
主治則: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臨床,還可用來治療更年期綜合癥。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暈車暈船暈機。
按語: 此穴為中勞年人的保健學之一,每周調節一~二次,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發生,延緩衰老,保健長壽的作用。對慢性疾病可以作為輔助治療穴位。
歌訣:
保健神衰于臍窩,
指針十肋點此穴。
過敏糖尿慢性病,
增加免疫與調節。

4.痤瘡穴(BP-B1)
定位:位于第七頸頸椎棘突下。
局解:棘間韌帶和頸橫動脈分支,棘突間皮下靜脈叢及第八頸神經后支內側支,以及胸神經后支內側支。
原則:定位
特點:以針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經為主。
方法:點刺放血療法。局部常規消毒,采用三棱針快速點刺,擠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壓迫即可。
手法:1.中心點刺法,即在相對的中心點進行快速針刺或用拇指食指將部肌肉捏起,再點刺放血。2.一線三點點刺法,即在中心點兩側1厘米處各點刺一針。
針感:局部針感
功能:調和陰陽,解毒消熱,消炎抑菌,增加機體免疫力,和機體代謝機能。
主治:痤瘡,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腫,面部色素沉著,毛囊炎,濕疹,尋麻疹,急性結膜炎,口腔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語: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療面部疾病為主。除點刺放血療法外,亦可采用針罐結合治療,留罐3至5分鐘,以拔出數滴血為宜,亦可作為實證熱證的輔助中醫治療。
歌訣:
痤瘡七八椎體間,
定位面療效為先。
面部疥腫色沉著,
五官炎癥脂皮炎。

5.疲勞穴(BP-B2)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當于大椎至肩峰連線的中點。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與岡上肌和鎖骨上神經,副神經肩胛上神經及頸橫動靜脈分支。
治療原則:雙側同時取穴。
特點: 指針療法,以指腹按壓局部分布的鎖骨上神經,副神經,肩胛上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指針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據不同病情,年齡,性別,體質而選擇輕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脹沉。
功能:調節神經,調節內臟,旅游綜合征,老年前期綜合征,更年期綜合癥,腰背部綜合征,神經衰弱,植物神經紊亂,臨床還可用來治療慢性疾病。
按語:保健穴之一,與醒腦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即為此穴。
歌訣:
保健疲勞于肩中,
指針鎖骨上神經。
調節神經于免疫,
各種疲勞綜合征。

6.乳腺穴(BP-B3)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處,肩胛內上緣與肩胛下角連線的上1/3。
局解:在岡下窩中央,崗下肌中,有旋肩胛動脈靜脈肌支及肩胛上神經。
取穴原則:對應取穴。
特點: 以針刺肩胛上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產后缺乳,乳房脹痛,臨床還可用與治療胸部軟組織損傷。
按語: 對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膿期還需配合其它療法。此穴臨床還稱通乳穴。
歌訣:
乳腺穴位肩中央,
對應取穴肩胛經。
胸部疼痛頸皮炎,
乳痛乳炎腺增生。
(3寸毫針針尖向下平刺1--2寸,同側取穴)

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肩背穴(BP-LEl)
定位:位于尾骨旁開4--5厘米處。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狀肌下緣,股二頭肌,和臀下動靜脈及臀下皮神經,臀下皮神經,坐骨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特點:以針刺坐骨神經干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 以放射性針感出現的麻脹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現相應的針感后即可出針。
功能: 消炎止痛,調節神經,祛風濕,疏通經絡,醒腦開竅,鎮靜安神。
主治: 頸肩綜合征、頸間肌筋膜炎、肩關節周圍炎以及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癥性昏厥,偏癱, 梨狀肌損傷,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
按語: 因取穴不方便,臨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訣:
肩背尾骨外二寸,
坐骨神干交叉中。
頸肩筋膜綜合征,
偏癱癲癇癔癥分。

2.耳聾穴(BP-LE2)
定位: 位于股外側,髖關節于膝關節連線的中點。
局部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和骨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特點:以針刺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1.一線三點針刺法,即中間一針達到針刺要求一定深度,將針尖退到進針部位,再向上下的順序提插三次。2.對外耳道的化膿性炎癥可配合滯針療法。
功能: 調節內耳平衡,聰耳開竅,強腰膝,理氣血。
主治: 神經性耳聾,暴震性耳聾,美尼爾綜合癥,神經性耳鳴,以及骨外側皮肌炎,急性蕁麻疹,丹毒。
歌訣:
耳聾穴位股正中,
交叉直刺皮神經。
暴震神經聾耳鳴,
單獨蕁麻骨膜靈。
(3寸毫針向下或稱45度角斜刺,針尖要觸到骨膜)

3.過敏穴(BP-LE3)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髕骨上角上2寸處,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
解剖:布有股內側肌,股動靜脈肌支,股前皮神經與股神經肌支。
取穴原則:交替取穴。
針感: 局部針感。
手法: 上下提插。對體虛病人可配合捻針滯針。
功能: 定喘,止痛,止麻,抗過敏,增加機體抵抗力。
主治: 支氣管哮喘,急性蕁麻疹,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牛皮癬,神經性皮炎,以經不調,痛經,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腎炎。
按語: 主治過敏性疾病以及痛經等婦科病。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還需結合調理脾胃,調節心理配合相關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訣:
過敏穴為血海選,
瘙癢濕疹牛皮癬。
痛經閉經婦科病,
股部外側皮神經。

4.肘痛穴(BP-LE4)
定位:位于髕骨與髕韌帶兩側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關節韌帶兩側,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神經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股神經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局部針感。
針刺方法: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不提插,待針體進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針。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經活絡,理氣止痛。
主治:肘關節軟組織損傷,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預炎。不明原因的肘關節疼痛,以及偏癱,蕁麻疹,踝關節扭傷。
按語: 在取穴原則上,內上髁炎取外側肘痛穴,外 上髁炎取內測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療肘關節病變,臨床療效相同。故臨床用之很少。
歌訣:
肘痛穴為膝雙眼,
肘部損傷病變選,
交叉取穴股前支,
膝部病變對應點。
|
腹痛穴(BP-LE5)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在腓骨長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和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
取穴原則:病變定位時采用交叉取穴。病變非定位時,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視,采取雙側同時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腓總神經,或腓深神經,腓淺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轉滯針。
功能: 消炎止痛,調節內臟,增加胃腸蠕動,消炎利膽,調節血壓,調節血糖,調節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力,理氣降逆,通經活絡。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痙攣,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腸梗阻。臨床還可用于治療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絞痛,類間神經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細胞減少癥。高血壓,低血壓,高血脂癥,過敏性哮喘,急性蕁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語: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急腹癥,但對胃穿孔,壞死性腸梗阻,胰腺炎等重癥急腹癥病人應在明確診斷,緩解癥狀的情況下,積極實施其他 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還可作慢性病的康復穴。
歌訣:
腹痛穴位腓頭下,
胃炎腸炎闌尾炎。
腓總神經取兩側,
降糖降脂與降壓。

6.肩痛穴(BP-LE6)
定位: 位于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1/3處。
解剖:在腓骨長肌與趾縱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布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和腓淺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腓淺神經或腓深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以觸電似針感向足背,足趾和踝關節傳導出現的麻脹感為宜。
手法:(滯針)上下提插針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壓,醒腦,擴張血管,調節內臟,調節胃腸,內分泌。主治:肩關節軟組織損傷,肩周炎,根型頸隹并,頸間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頭痛,高血壓,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帶狀皰疹,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癔癥性昏厥,上肢癱瘓,中暑,休克,昏迷,癲癇,精神分裂癥。
按語: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間關節,內臟病變為主。特別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急腹證療效更為顯著。該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開始研究的第一個穴位。研究時間最長,治療病人最多,用途最廣泛,療效更為理想,治愈率98%,一針治愈率11%,穴位的名稱先后經歷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個階段。
歌訣:
肩痛穴稱中平穴,
外丘一寸片腓側。
交叉取穴腓神經,
肩部病變與落枕。
胸痛腹痛與偏癱,
降壓腰痛與昏厥。

7.癲癇穴(BP-LE7)
定位:位于脛骨與腓骨之間,髕骨下沿至踝關節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和脛前動靜脈。
取穴原則:交替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腓深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局部針感或放射性針感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腦開竅,調節神經與精神系統,舒筋活血,理氣和中。
主治:癲癇,癔癥性昏厥,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痛經,肩周炎,暈車暈船暈機。
按語:主治癲癇病,為鞏固療效,還需配合胸痛穴,醒腦穴。對于年齡小發病時間短的病人效果較為理想。
歌訣:
癲癇下肢中央取,
左右交替腓深處。
精裂癔癥與昏迷,
快速直刺四厘許。

8.精裂穴(BP-LE8)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連線的中點,腓腸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頂端。
局解: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及肌與腱的連接處,布有隱靜脈,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和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取穴原則:交替或同時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脛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以放射性針感出現的向踝關節傳導。
手法:上下提插,可滯針。
功能:醒腦開竅,調節神經,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壓,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主治: 精神分裂癥,癔癥,癲癇,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腓腸肌痙攣,踝關節軟組織損傷,痔瘡,偏癱。
按語: 此穴臨床適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穴位之一。對狂躁型精神分裂癥還需配合急救穴 ,胸痛穴。強刺激療法,每日一次,必要時可配合中藥治。此外此穴對臨床急癥有較好療效。
歌訣:
精裂穴為腓中點,
左右交替脛神經。
開竅醒腦腰扭傷,
癔癥精裂與癲癇。
|
9.腎病穴(BP-LE9)
定位: 位于外踝高點之上8厘米,腓骨內側前緣,即腓骨小頭至外踝連線的下1/3處。
局解:在趾長伸肌和頸骨短肌之間。布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及腓總神經。
取穴原則:交替取穴。
特點: 以針刺腓總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 以放射性針感出現在足背部。
功能: 鎮靜安神,調節神經,內臟,內分泌,消炎退熱,補腎壯陽,益氣健脾。
主治: 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臨床膀胱炎,尿道炎,睪丸炎,陽痿,早瀉,遺尿,疝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蕁麻疹,頑固性失眠。
按語: 腎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于腎病疾病為主。特別對腎實質損傷性疾病,還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時間宜長,一般一個療程3個月。
歌訣:
腎病穴于踝4寸,
左右交替取腓神。
泌尿系統常見病,
頑固失眠糖尿系。

10.腕痛穴(BP-LE10)
定位: 位于足背踝關節的橫紋的中央,旁開1寸處。
解剖: 在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腱之間,布有脛前動靜脈和淺層的腓淺神經,深層腓深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特點: 以針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 局限性針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滯針手法。
功能: 消炎退熱,鎮靜鎮痛,調節神經,疏通經絡,清肝明目,滋腎壯陽。
主治: 腕關節軟組織損傷,腕關節扭傷,腕關節腱鞘炎,臨床還用于治療近視,花眼,砂眼,白內障,青光眼,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眼瞼下垂,眼肌癱瘓,眼肌痙攣。
按語: 又稱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療腕關節病變和眼科疾病為主。對白內障的治療,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內障。近視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視。
歌訣:
腕痛穴位踝外部,
交叉取穴能退熱,
腕部病變與近視,
眼部疾病用指妥。

11.頭痛穴(BP-LE11)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結合之前凹陷中。(太沖與行間之間)。
局解: 在拇長伸肌腱外緣,第一骨間背側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動脈網,為腓深神經,布有趾背神經。
原則: 交叉取穴。發病時間短用男左女右取穴。發病時間長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點: 以針刺趾背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滯針。
針感: 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痙,降壓,緩解膽道括約肌痙攣,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醒腦開竅。
主治: 偏頭疼,神經性痛疼,血管性頭疼,頸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低血壓性頭痛,副鼻竇炎頭痛,外感頭痛。臨床還可用于治療近視,青光眼,手指震顫,血小板減少,急性肝炎,神經衰弱,膽囊炎。
按語: 臨床用于治療頭部病變為主,該項研究獲科技進步獎,針刺此穴還可緩解膽道括約肌痙攣,作用大于足三里,陽陵泉。
歌訣:
頭痛穴為腳趾中,
趾背足底內神經。
交叉取穴來取穴,
頭痛病變用之靈。

12.降壓穴(BP-LE12)
定位: 位于足弓,劃一個十字,交點即為此穴。
解剖: 布有趾長屈肌腱,足底內側動靜脈,足底內側神經。
原則: 交替取穴
特點: 以針刺足底內側神經之后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對急性病人可以留針。
針感: 局部酸麻脹
功能: 調節神經,降低血壓,興奮鎮靜。
主治: 高血壓,臨床還可用于治療休克,昏迷,高熱,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癥性癱瘓,神經性頭痛,偏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