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豐富的人生,必須在工作、玩樂與愛情三方面達到均衡。
為追求其中一項而犧牲另外兩項,都將導致晚年遺憾。 那是1969年1月,約翰遜總統即將離任,告別白宮前數周,約翰遜總統問我能否住到他的得州農場,協助他撰寫回憶錄。 接下來4年,我每逢周末與假日都趕往得州。約翰遜的農場非常棒,有附設水面浮桌與記事本的游泳池,一間設于停機棚內的電影院,,此外還有快艇、帆船以及好幾輛轎車,每一輛都設有小酒吧。眾多用人與特勤人員繞著約翰遜團團轉,隨時滿足他的各種怪念頭。置身于如此奢華的環境,想必約翰遜總統應該很滿足。 但我在農場所看到的約翰遜,卻是一個擁有一切、獨缺滿足的人。他完全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幾乎不看棒球或美式足球,也甚少為了娛樂而閱讀;他對農場電影院播放的影片更是不感興趣,惟一看得下去的是能從中學習的傳記片。他甚至在退休后的日子里,還沿用以往的辦公室儀式:每天一早與農場雇工舉行早晨會議,決定當天該用哪一輛牽引機;每晚要聽取當天的成就報告,比如收集了多少雞蛋,或是有多少人參觀他的圖書館等。 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曾經活躍又充滿生氣的人,如今卻變得落寞沉寂,我實在難掩心中哀傷。 大約就在這時,我跟哈佛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逐漸熟稔,艾瑞克森的研究領域,是歷史、政治與文化對社會心理學以及對個人本質的影響。談到約翰遜的心理時,他說:一段豐富的人生,必須在工作、玩樂與愛情三方面達到均衡。為追求其中一項而犧牲另外兩項,都將導致晚年遺憾。 1972年底,約翰遜在出席一場典禮前夕,與我通過電話,他在電話中所說的話,讓我終身難忘。他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若他能獲得世人的懷念,他希望最懷念他的人,會是受惠于他所推動的《人權法案》的美國黑人;再是關于余生,他想用來陪伴兒孫,留下一份比較不同的遺產。在說完這些話的數月后,約翰遜在農場午睡時心臟病發。 約翰遜過世同年,我就遇到了我未來的先生,我們在3年后結婚,很快就接連生了兩個小孩。然后,我做出一個畢生最重大的決定:既然我無法同時教書、寫作與為人母,我決定放棄教書,改在家中寫作。失去教授身份并非易事,在一場雞尾酒派對上,我甚至聽到有人說:“朵瑞絲?基恩到底怎么了?”那口氣就好像我死了,只因為我不再有新作問世。但我知道,我做了正確的決定。 對世界而言,我的新書何時問世顯然并不重要,但我相信,母親是否在身旁,對我的孩子來說則是最重要的。畢竟,人生目標不應該只是追求工作上的完美,而應該是整個人生的完美。 來源:網絡 本文鏈接:http://www./archives/43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