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普仁的賀氏針灸三通法詳解2010-01-12 15:10:12 來源: 顯示次數:
265
編輯: 進入論壇
賀普仁教授從醫六十余年,精研內難,通覽甲乙,將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加以提高,并博采眾長,用全新的治療學思想,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針灸治療學體系——賀氏針灸三通法,形成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獨特學術思想。其內容為以毫針刺法為主的“微通法”,以火針療法為主的“溫通法”,以三棱針放血為主的“強通法”。三通法是他六十年醫療實踐的總結,集中反映了他的學術觀點。北京針灸三通法研究會的成立,使他的學術思想得到了社會普遍關注和認可,現已成為針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材。1991年,成立了‘針灸三通法研究會’,日本、臺灣也相繼成立了分會,對國內外針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賀老認為:盡管不同疾病的病因有內傷、有外感、有七情、有六淫,還有飲食勞倦、跌打損傷等等,但在任何疾病的發生過程中,氣滯是非常主要的病機之一。氣滯則不通,不通則患病,氣通則調暢,通調則病愈,因此提出了“病多氣滯”的理論,針灸治病從根本上來說是調和陰陽,調暢氣機,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賀氏針灸三通法的核心在于“通”,針刺療法的最終目的也在于“通”,而眾多疾病的根結在于“不通”,正如《千金翼方》所云:“諸病皆因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因此只有使經脈氣血能夠貫通上下、通達內外、溝通表里,才能保證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動,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是針灸治療的重要法則,針灸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灸,取得“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的作用,從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靈樞 刺節真邪》曰:“針者,必察其經絡之虛實,……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這里所說的“解結”就是疏通經絡的意思。賀氏三通法是賀老通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在其所運用的多種刺法中選擇出來的使用方法,《靈樞 官針》中就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夠”的記載,從而說明書了不同的針具各有不同的適應癥和不同的效應,下面簡要介紹之: 1、微通法:本法就是指毫針療法。毫針在古代稱之為“微針”“小針”,《靈樞 九針十二原》云:“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微通的內在含義在于毫針微調經氣,疏通經脈,好似小河流水,涓涓細流,在臨床操作中從持針、進針、行針、補瀉直到留針出針各個環節都要求運用正確針法,掌握氣機變化的規律,從而真正理解針刺的精微奧秒之處。細究之,"微通法"三字各有其深刻的含義。微者,《中華大字典》云"小也,細也".古人將毫針稱為"微針"、"小針",代表此法的主要工具是微針、毫針,微字的深刻內涵還在于說明毫針刺法的微妙。通者,《中華大字典》云:"通者,順也,利也";又云"不滯也,平暢也"。故通之意為通利、調和、平暢,通字說明微通法的目的。運用于針灸學中,通之意在于通經絡,調氣血。因為疾病發生無論寒熱虛實。其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調。針灸治病之目的即在于調和氣血,使陰陽達到相對的平衡,也只有如此,才能治愈疾病。故可以這樣定義:微通法即是以毫針作為工具,使經絡氣血通調和暢,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賀老把數十年的經驗上升為理論,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微通法,以后不斷總結研究,豐富其內容,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學說。 2 、溫通法:溫通法是以火針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接火力和溫熱刺激,溫陽祛寒,疏通氣血,以治愈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溫通法包括火針和艾灸兩種方法,病勢急者多用火針,病勢緩者多用艾灸。 賀老從60年代起,就開始了對火針療法的研究和探討,翻閱大量古書,在總結和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對它的適應癥(證)及治病機理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探討,治愈了大量的病例,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其應用范圍廣泛,療效可靠,因此值得普及和推廣。本法是指用火針和艾條治療的方法。火針療法雖自古有之,但現今醫生已很少使用,賀老重視火針,并將起提升到與毫針同等高度。火針既是針具的名稱,又是一種針法的名稱。早在《靈樞 官針》中就有“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焠”乃火灼之意,“燔針”即火針,是言用燒紅的針以治痹證的方法。《傷寒論》《千金翼方》《針灸大成》等醫籍中均有關于火針的論述,本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因此臨床上大多用于虛寒等病癥。灸法是針灸療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治療針刺效果較差的某些病癥,正如《靈樞 官能》所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或結合針法,針灸并用以提高療效。灸法的作用較為廣泛,其中最基本的是溫散寒邪,《素問 調經論》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因此灸法多用于治療寒邪為患、偏于陽虛諸證。 3、 強通法:本法指的是放血療法,即用三棱針或其它針具刺破人體一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根據不同的病情,防出適量的血液而治療疾病的針刺方法。針具主要用三棱針,即《靈樞》中所說的“鋒針”。其具體刺法有“絡刺”“贊刺”“豹文刺”等不同記載,均屬于強通的范疇。從祖國醫學“祛瘀生新”的理論來看,此種方法屬于治本之法。自古人用砭石刺破皮膚起,放血療法至今已有漫長的歷史。刺血而調氣,氣血通暢則疾病可愈。賀老多用此方法治療血瘀絡阻之疼痛等病癥,方法簡捷,效如桴鼓。關于刺血療法出血量的多少非常值得重視。《內經》屢次提出放血要放到“血變為止”,清代徐大椿赤為止,否則病必不除而反為害”(《醫學源流論》)。賀老在運用本法中,突出了一個“強”字,對丹毒、靜脈曲張、靜脈炎等病臨床操作時在地上鋪上報紙,令患者將肢體抬起,用三棱針放血,讓血液自然流出,一般不用立刻止血,待到血色由紫暗轉至鮮紅后再進行處理。
二、詳細操作步驟 (一)微通法 (1)持針:拇指在內,食指、中指在外,固定針體調神定息。 (2)進針:采用努勁單手進針。方法是用拇指二指捏緊針體,微露針尖2~3分,置于穴位上,以同手中指按壓穴位的旁邊,把曲屈的拇指二指突然堅實而有力地伸直努勁,使針尖迅速透過表皮及真皮。除了一些特殊穴位,大多用這種努勁單手進針法。 (3)候氣:①彈指法:手離針柄,以指彈動針柄,使針體振動。食指向外彈為瀉法,拇指向內彈為補法。②刮針法:以食指按壓針柄,拇指指甲緩緩刮滑針柄。實證向上刮,虛證向下刮。③飛針法:以拇食指二指捻轉針柄,旋即放手,再捻再放。④搗針法:用右手腕部抖動,使針穴在原部位上下作小幅度頻繁提插。 (4)補瀉法:①補法:針刺形式以輕、柔、徐為主,刺激量以小、漸、久為主,對機體產生作用的性質以酸、柔、熱為好,對機體的影響以舒適、輕快、精神振奮為目的。 具體操作法:進針后,采用“探索式”刺入地部,所謂“探索式”,就是徐徐漸進而輕巧地把針尖納入地部,要求得氣過程由小漸大,行氣時如履薄冰,以小角度的捻轉法或微弱的雀啄法,要求感傳面慢慢擴大,感傳線細而緩,在這個基礎上,以柔和的單向持續捻轉,角度一般180 為宜,同時再送針深入1~2分,然后留針。在留針過程中,針感緩緩增加至起針時仍存在。要求留針過程中,針感繼續存在,甚至較前略加明顯,然后慢慢減弱消失。一般重補時用此手法。如需要輕補時,操作手法為進針得氣時不再繼續操作。此時患者穴位處無明顯感覺,但留針過程中患者常感到局部酸麻脹或沿經線向某一方向感傳,產生欣快感、舒適感等,而且這種感覺逐漸加大。②瀉法:針刺形式以重、剛、疾為主;針刺質量以大、迅、短為主;對機體的影響以明顯的、觸電性的麻酥感為佳,從而達到祛邪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進針后,迅速將針尖插入地部,要求得氣過程要快、大,行氣時較頻捻針柄或快而大為度的提插針體,要求感傳面大并且迅速,感傳線粗而疾,在這個基礎上,以快速的左右角度相等的捻轉,同時輔以快的提插動作,使針感顯而著,達到最大的感傳面和最遠的感傳距離。如此反復操作3~5次后,把針提起1~2分,然后留針10分鐘左右。一般重瀉法采用此術。 (5)留針法:是指針刺施用補瀉法后,將針置于穴位上的停留階段。大多留針20~30分鐘。
(6)出針法:起針必須聚精會神,如思想不集中,就容易丟針,或漫不經心一抽而出,引起出血或造成血腫。起針時,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拇食二指握住針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輕輕按揉針孔,以免出血。 有的穴位局部血管多,組織疏松,如頭部的太陽穴、聽宮、睛明、翳風、下關等穴處,起針時如不馬上揉按,很容易引起血腫,這些穴位應當特別注意。 在運用補瀉手法時,主張補法起針宜緩,不應在出針時再施以刺激,特別在留針短,針下仍有沉、緊的感覺時,應把針體“順”至松動后,再徐徐出針,揉按針孔;瀉法起針宜速,輕輕覆蓋針孔即可,不必揉按。 (二)溫通法 “火針療法”的操作規程如下。 (1)定穴位:除了直接針刺病灶局部外,不論是選擇經穴還是尋找壓痛點,都要在消毒針刺之前,在選定的穴位上加以標記,一般都是用拇指指甲掐個“十”字,以保證針刺的準確性。 (2)消毒:定好穴位以后,先用2.5%碘酒棉球,以穴位為中心向四周畫同心圓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以同樣的方法畫同心圓脫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術。 (3)針體加熱:點燃酒精燈,根據針刺深度決定針體燒紅長度。燒針一定要以燒紅為度。 (4)進針:將針燒至通紅時,非常迅速地將針準確刺入穴位,并迅捷將針拔出,這一過程大約只需要1/10秒。 (5)留針問題:以快針為主,大部分不留針,部分需要留針,多在1~5分鐘。如取遠端穴位火針治療疼痛性疾病時,需要留針5分鐘。 (6)出針:起針時醫生要手拿消毒干棉球,以備出血、出膿擦拭或揉按時用。當火針進到一定深度時,應迅速出針, 目的是減少患者痛苦,不擴大針孔以免小瘢痕形成。 (7)出針后處理:火針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處理,只需要用干棉球按壓針孔即可。一則可以減輕疼痛,二則可以保護針孔。 溫通法的刺法根據適應證分類:可分為經穴刺法、痛點刺法、密刺法、圍刺法、散刺法。 (1)經穴刺法:根據臨床表現辨證辨經,在經穴上施以火針,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功能,主要適于內科疾病,針具以細火針、中粗火針為主。進針的深淺較毫針要相對淺一些。 (2)痛點刺法:在病灶部位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在壓痛點上施以火針的刺法,使局部經脈通暢,氣血運行,適于肌肉、關節、各種神經痛,針具以中粗火針為主,進針可適當深一些。 (3)密刺法:使用中粗火針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火針方法,密集程度取決于病變的輕重,病情重趨于密,以每針相隔1 厘米。以足夠的熱力改變局部氣血運行,促進病損組織新陳代謝,此法主要適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膚,如神經性皮炎。一般選用中粗火針,針刺深淺要掌握適度,一般火針針尖透過皮膚病變組織,而又剛接觸到正常組織的深度為宜,太淺或過深都不相宜。 (4)圍刺法:用火針圍繞病灶周圍行針刺的一種火針刺法。進針點多落在病灶與正常組織交界之處。圍刺法主要適用于皮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針為宜,進針的間隔距離1~1.5 厘米刺1針為宜。針刺的深淺應視病灶深淺而定,病灶深則針刺亦深,病灶淺則針刺亦淺。有時可直接刺絡脈出血,以祛除瘀滯,對局部紅腫大有益處。 (5)散刺法:是以火針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種火針刺法。具有治麻、止癢、定痙、解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療麻木、瘙癢、拘攣和痛證。一般每隔1.5 厘米刺1針。針具最好選用細火針,刺激以較淺為度。 溫通法根據進針快慢分類:可分為快針法和慢針法。 (1)快針法:是進針后迅速出針的一種最常用的火針針刺法。“火針療法”以快針法為主。一般都是進針后一刻不停以敏捷迅速出針,整個過程只需要1/10秒的時間。借助燒紅的針體帶來的熱力,激發經氣,推動氣血,溫通經絡。 “火針療法”以快針法為主。快出快入是火針的優勢,它治療疾病具有省時,痛苦短暫的優點。 (2)慢針法:火針刺入穴位或部位后,停留一段較短的時間,然后再出針。留針時間多在1~5分鐘。在留針期間可行各種補瀉手法。慢針法具有祛腐排膿、化瘀散結之功。主要適用于淋巴結核、腫瘤、囊腫等,各種壞死組織和異常增生一類的疾病。 (三)強通法 “放血療法”應根據不同的癥狀,施術部位的不同,分別采用以下5種刺法。 (1)緩刺法:適用于淺表靜脈放血,如尺澤、委中、肘窩、胭窩等部位放血最宜此法。操作時用橡皮止血帶系在所刺部位的上端或下端,施術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三棱針,對準穴位或靜脈努起處,徐徐刺入0.5~1分深,然后將針緩緩退出,血即隨針流出,停止放血時,將橡皮止血帶解開,用消毒于棉球揉按針孔,血即可自止。 (2)速刺法:這種刺法,施術時先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著應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針或毫針可速刺入0.5~1分深,立即敏捷地將針退出,然后用手擠壓局部使血液盡快流出來。如咽喉痛刺少商穴,中暑刺十宣穴,中風刺十二井穴。 (3)挑刺法:這種刺法適用于胸部、腹部、背部、頭面部穴位及肌肉淺薄的部位,刺針時看準胸背部的痣點,左手將紅痣點的皮肉捏起,右手持“三棱針”橫挑之。 (4)圍刺法:這種刺法,施術時對于紅腫患處周圍用“三棱針”點刺數針或幾十針,然后用兩手指輕輕擠壓局部,或用拔火罐吸拔,使惡血盡出,以消腫痛,此法適用于癰腫、痹證及大頭瘟、丹毒等癥。 (5)密刺法:此法適用于皮膚病,如頑癬等。施術時用梅花針叩打患處,使局部出微量的血液,有較好效果。 放血量的掌握:放血后如發現血色暗紅,不予特殊壓迫止血,令其瘀血流盡血色逐漸轉為鮮紅時出血自止;如放血后即發現血色鮮紅,一般情況下,穴位點刺出血時,3~5滴即可,予以壓迫止血。 |
|